注 册 登录
和平社区 返回首页

东山三的个人空间 https://hyhp.net/?221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二十编 军事

已有 247 次阅读2013-2-20 11:44 |个人分类:98年和平县志文字版| 军事, 县志

本县西北部与江西省定南、龙南县相毗连,处于南岭九连山的腹地。自古是粤赣两省交往的主要孔道,军事要地。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九连山主峰风吹蝴蝶与其他9个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错落在西北部的浰源、热水、大坝与下车4镇,绵亘相承,悬崖峭壁,关隘重重,道路崎岖,地形险要。500年前后波及粤赣闽湘四省,威慑朝野的浰头(今悧源)池仲容、声震粤赣边境的岑岗李文彪、“动三省兵力进剿不克”的热水陈万农民起义,都以九连山为屏障,聚义结营,反抗朝廷封建统治和残酷剥削。农民英杰用刀枪、鲜血谱写了壮丽史诗。

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简 称东三支〉,为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奉令挺进九连山,仍以九连山为屏障,开辟九连山革命根据地。至1946年夏,奉令北撤山东。在七个多月时间里,粉碎了国民党军的2次重兵“围剿”,摧毁了国民政府的部分区、乡基层政权,并镇压了一 批民愤大的反动地主、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

东三支奉令北撤,留下58名指战员骨干,组成了“粤赣边人民义勇总队”,于 1946年冬恢复武装斗争。部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广袤的农村扎下了根,成片连块的解放区和游击区接二连三地建立,并日益巩固扩展。部队在地方党的密切配合下,领导解放区和游击区的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军与县警武装三次大规模的“扫荡”。

1948年秋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展开大反攻的形势下,九连地区的人民游击 部队,于1949年5月开始,先后解放了龙川、和平及整个九连地区,创造了不朽业绩,谱写了一曲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历史乐章。

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农民英杰,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无数革命志士仁人,那 种不怕牺牲的反抗封建地主阶级与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本县广大干部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赖以成功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第一章 兵役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兵役

一、募兵制

民国初期,军队兵员都采用雇佣招集,即募兵制。凡愿意应募者,到募兵地点报名入营。报名者多是生活无着的贫苦百姓。

二、征兵制

民国22年(1933)6月,民国政府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按“三丁抽一, 五丁抽二”的规定,征集男性青年(壮丁〉服兵役,并通过抽签确定应征对象。但因国民党军营腐败,任意打、骂和剋扣兵员生活费用等等,大多数中签应征对象,不愿入伍。豪富之家常常雇请他人(壮丁〉顶替,或行贿除名,更有甚者不拔签入筒。于是, 中签入伍的绝大多数乃平民百姓。有些既不愿人伍,又雇请不起,只好挂名读书(学生不服役〉,或背井离乡进行逃避。往往在征兵抽签之时,村中青年逃之一空。官方为完成征兵数额,便派乡丁或军警到处挡道抓人(壮丁〉充数。

三、志愿兵役制

民国32年民国政府重新颁布修订的《兵役法》。因抗日国事紧张,征兵困难。民国33年(1944)冬,县政府奉令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本县有90多名知识青年响应从军。

翌年春,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起“十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在“抗日御侮” 和“还我河山” 口号的感召下,本县有80多名知识青年〈多数是家庭较为贫寒的在学青年)志愿从军。

民国36年之后,蒋介石挑起内战,实施“戡乱围剿”政策,中共广东区党委针锋相对地开展反三征(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宣传教育活动,农村尤其是游击区,个别或集体持枪反抗征兵之事,时有所闻。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兵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实行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制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1980年开始进行预备役登记。

一、志愿兵役制

1954年以前,实行志愿兵役制。由本人自愿报名,经体格检査合格和有关部门批 准后,由县武装部(兵役局)率领人伍。1950年本县人民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共有1270人报名参加志愿军,经体格检査有1005人合格,奔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二、义务兵役制

1955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按规定年满18至20岁的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当时规定的服役期限:陆军3年、海军4年、空军5年。后来根据不同兵种,曾多次调整服役期限。全县从1955~1995年共征集8885人到部队服役。

三、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随着国防技术装备不断发展,对军人的军、政、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加速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达到固定和加强部队技术骨干力量,从1978年开始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四、预备兵役

从1955年开始,进行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工作。以后曾中断数年。1963年,曾进 行一次登记。1972年结合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换发证件时,亦曾进行一次登记,但没有形成制度。198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并制订了《退伍军人预备役管理工作制度》之后,使这项工作逐步正规化、 制度化。

每年退伍兵回到地方时,县武装部派专人到退伍转业军人安置办公室,协助对退伍军人的接待安置工作,并办理预备役登记工作。自1980~1995年,全县符合条件经登记服预备役的退伍军官共有2人。

第二章 地方武装驻军

第一节 地方武装

一、地方武装沿革

明清时期,县衙设民壮250名,主簿统率,司理巡捕。

民国初期开始设置县警察所(后改局、署)。民国19年(1930)设立保卫团。民国27年废保卫团,建立抗日自卫团和平县统率委员会。民国35年(1946)6月, 中共九连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建立粤赣边人民义勇总队;冬,国民党县政建立和平县保安警察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同时,各乡政府亦先后成立30~50人的联防队。

1949年5月,和平县解放。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县人民武装大队。至 1951年5月改称和平县人民武装部。1952年更名为兵役局。1956年复称和平县人民武装部至今。

和平县人民武装部领导人名录(插图表,表20-1,P540)

二、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一)国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县警察所(局)。民国初期开始设置,民国26年(1937),改称县警署,下设4个 警察所,共有警察115人。

保卫团。民国19年(1930)6月25日,设立县保卫团,团长由县长兼任。民国21 年(1932)5月裁保卫团,改编为警卫队。7月,更名为基干队。

自卫团。民国27年2月21日,设立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和平县统率委员会:4月编成3个大队,1个独立中队,并设立和平县国民义勇壮丁常备队。

和平县保安警察大队。民国35年冬建立。下辖3个中队,共500多人。

联防队。民国35年(1946)冬之后,各乡先后成立联防队,士兵30~50人不等。

(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1946年7月,东三支北撤山东后,留下58名军事骨干,组成“粤赣边人民义勇总队”是年冬,恢复武装斗争,明确提出“反三征、破仓分粮,建立反蒋统一战线”的政治口号。几个月后,群众普遍发动起来了,青年农民和学生参加武装队伍或参加民兵者,达1千余众。

连和人民义勇大队

1947年冬在热水成立,属九连工委领导,大队长兼政委曾志云、副大队长陈实棠。

下辖主力连队:珠江队、九江队,后增建云南队、桂林队;

下辖武工队:热水队、青州队、大湖队(3个队均在1947年6月建立)、三南队( 1947年8月建立)、附城队(1948年2月建立)、永丰队(1948年3月建立)。

和平人民义勇大队

1947年冬在古寨成立,属九连工委领导。大队长兼政委林镜秋、副大队长陈苏。

直辖连队:火花、火星、火球和火焰4个连队;

下辖武工队:贝古大队(有6个中队)、长车大队(有3个中队)和彭林大队(有 3个中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县人民武装大队

1949年5月本县解放,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县人民武装大队”,属中共和平县委、和平县人民政府领导。大队长何友达、 政委黄志猷(兼下辖第一、二、三连。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武装

和平县人民武装部

1951年5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县人民武装大队”改称“和平县人民武装部”,设正、副部长各一名,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1952年更名为 “兵役局”,1956年复称“和平县人民武装部”至今。

1965年4月,县公安中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县中队,属县武装部管辖。1978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县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和平县中队, 移交县公安局管辖。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武装部对本县实行军事管制。

1986年6月11日起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各乡(镇)、县经委、财办等设 立基层武装部。

第二节 驻军

一、明清、民国时期驻军

明正德十三年(1518)建县时,驻都阃1人、千总1人、把总2人、外委3人,领 兵345人(后奉令驻连平千总1人、外委3人、领兵122人),务城防。

清朝,历年有汛兵(别称绿营兵)进驻县内各地,名额时有变动。有记载的:东水驻10名,岑岗驻20名,下车驻5名,小河驻5名,三阁驻8名,梅子坝驻8名。

民国30年(1941)至民国31年(19942),国军番号“山岳”、“继往”、“开来”的部队,曾先后驻本县。

民国33年(1944),国军65军下属2个团,番号“江南”由副军长伍诚仁率领驻 县城郊区。至日本投降时调离。

民国34年国军独9旅两个团部队,驻合水至上陵公路沿线。至日本投降时调离。

民国34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三支进驻热水九连山。1946年7 月,根据《双十协定》北撤山东。

民国36年(1947)冬开始,广东省保安第5团驻县城、林寨等地,团部设在林寨,主要任务是“进剿”粤赣边纵游击队。至1949年5月东水解放时,向粤赣边纵队投降接受改编。

二、新中国成立后驻军

1960~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41军122师所属的366团,驻合水镇公路沿线,修筑国防坑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6840部队部分连队及一个侦察连驻 本县县城机关单位、学校、厂矿。1967年2月,与和平县武装部对本县进行军事管制。

第三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兵组织

本县的民兵组织建设,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共中 央提出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指引下,进步知识青年以统战名义发动群众,组织不脱产的抗日群众团体。1938年2月开始,尤其是同年夏本县建立中共组织之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各乡(镇)纷纷建立抗日自卫大队。

1938年2月至5月,分别成立“热水抗日自卫大队”和“大坝抗日自卫大队”,各 7辖3个中队。同年秋,古寨、彭寨、东水、林寨、下车及安坳等乡(镇〉,纷纷建立抗日自卫大队。1945年5月,建立“彭寨游击小组”。

1947年恢复武装斗争之后,在广大游击区,普遍建立了以贫苦农民为主的民兵组 织。据1948年不完全统计,全县有3000多民兵,在协同游击队作战、传递情报、运送粮食物资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民兵组织建设工作,实行地方党委和军事系统双重领导制。1959
年,按国家颁布的《民兵组织暂行条例》规定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进行编组,全县设民兵师1个、团14个、营227个、连526个、排1474个、班3956个,民兵10.1484万人。其中男基干民兵2.3973万人,女基干民兵3.2589人万。1965年贯彻“整顿”方针后,全县民兵为7.0515万人,其中武装基干民兵5858人。1979年,全县民兵总数9.7808万人,其中武装民兵1.0855万人。此后,各乡(镇)均设基干民兵营,还编有侦察、通讯、卫生等特种兵分队。至1995年,全县民兵5.4228万人,其中基干民兵5283人、普通民兵4.8945万人,基干民兵编为5个营、22个连、181个排、528个班。

第二节民兵训练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组织民兵学习《兵役 法》,民兵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因地制宜开展军事训练,组织实弹射击和手榴弹投掷等。随着形势发展和技术装备更新,民兵训练立足现有装备,着眼现代战争和民兵特点。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

训练时间,50年代至60年代,每年少则3~5天,多则7~8天。70年代后,因内容深化,训练时间有所增加,一般在15天左右。80年代后,按上级规定,每个基干民 兵必须参加30天的军事训练,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专业技术在县集中训练,步兵以乡(镇)为单位集中训练。

训练内容,步兵分队主要是学习射击、投弹、爆破、土工作业、军事战术动作和农业科技知识等基础训练。专业分队主要是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技能。

本县民兵武器装备主要有:八二迫击炮、六〇迫击炮、四〇火箭筒、高射机枪、班用轻机枪、冲锋枪、全自动步枪、手枪、手榴弹等,具有相当的防御自卫能力。

第三节 主要活动

一、参军参战

(一)解放战争期间,民兵是我游击部队的后备力量和部队扩展的主要兵源

1947年恢复武装斗争之后,解放区和游击区普遍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民兵队,人 数不一,多数是10~20人左右,设队长1人。民兵的主要任务是:监视敌人动向,及时为部队传递情报;必要时,协同部队作战。据1948年春季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民兵3000多人。他们是中共和游击部队直接领导下的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在攻打彭寨、古寨、贝墩等乡公所或警察所,以及三次反“围剿”中,当地民兵都全力以赴,协同战斗,不少民兵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作出显著成绩。彭寨七星民兵队,协同游击部队打伏击3、4次,冲锋在前,重挫敌人,共毙敌4人,伤敌6人,俘敌1人,缴获长枪11 支,子弹1300多发。他们得到部队领导的赞誉:“七星民兵地方熟,猎手多,枪法准,敢打敢冲”。

(二)新中国成立后,民兵在清匪反特中,成绩卓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浰源乡集结有股匪百余人,日宿老林,夜出为非作歹,危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附城区民兵300多人、浰源乡民兵80多人,以及热水、青州乡的民兵共500多人,开赴浰源乡,在县警大队统一指挥下,协同剿匪100多天,胜利完成了剿匪任务。

1950年全县民兵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志愿军的1005人中 绝大多数是民兵。土改期间,民兵是斗争恶霸地主的积极分子,他们负责监视、放哨,防止阶级敌人疏散物资和进行破坏活动,起到了骨干作用。

二、除兽害,保庄稼

本县是山区县,野兽对农业耕作危害严重。县武装部每年组织民兵进行狩猎。据 1954~1973年不完全统计,共捕获各种野兽23773头,其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野猪和山午,分别有3120头和1163头,对保护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抗灾抢险

1964年6月8日至15日,本县遭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雨袭击,降雨量达620毫米。不少乡镇大部或部分农田被洪水淹没,好些房屋被洪水冲毁、倒塌,灾情特别严 重:参加抢险救灾民兵共有3.4555万人,占民兵总数的85%。林寨镇地处浰江下游,一片泽国。该镇民兵组成21个突击组,乘5条木船,搭制125条木排作救灾工具,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965人,耕牛358头,生猪250头,以及家具、衣物一大批。东水木材站组织该站民兵,为抢救国家木材,冒着生命危险,在东水至四都段的东江江面 上.与惊涛骇浪搏斗三天三夜,将大部分被冲走的木材抢救上岸,减少了国家损失。

1983年5月11日,彭寨、粮溪、古寨、安坳及附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遭10级以上龙卷风、冰雹、暴雨袭击。彭寨镇西长村是重灾区之一。电线杆折断,大树拔起。民兵营长逐户挨家,指导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受灾乡镇参加救灾抢险的民兵2667人,占民兵总数的80%以上。县武装部给成绩突出的6位民兵记三等功一次。

1986年冬有一天,县经委组织基干民兵连到仙女石进行拉练。当天下午返城时,发现半山腰发生山火,他们立即投入战斗,经几个小时奋战,终于将山火扑灭,受到县武装部表扬和奖励。

热水镇民兵支援附城镇扑打森林山火(有插图,P545)

第四章 兵事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兵事

一、池仲容威慑朝野

明弘治年间(1488~1505),浰头曲潭池仲容倡导起义,劫富救贫,用红布扎头为
标志,高举红色“娱蚣”义旗。各地农民纷纷投奔摩下,千人义军队伍,百日俱成。至正德年间,扩增至万人之众。义军以浰头为大本营,池自称“金龙霸王”,设元帅置都督、总兵,各领精兵百千名,分驻把守38寨。与南赣横水、左溪、桐岗、漳州大帽山及乐昌等地义军,遥相呼应,互相配合,攻打邻近诸县,频频得手。曾活捉河源主簿、龙南县官,掳南安府和赣州知府经历,为闽、粤、赣三省边区一支强悍的起义大军。

明王朝,先后两次调集数万官兵“围剿”,均遭惨败溃退,从此,“金龙霸王”威震四方。明朝廷为之骇惊,遂派左都御史、南赣巡抚,并授提督军门王守仁(王明阳),率兵进剿。王莅任后,调重兵“征剿”兼弄诈“招安”,以平义军。其后,明正德十二年(1517),南赣义军首领黄金巢、卢柯,果然受骗归顺。王守仁乘机施行诡计,池仲容误人圈套,连同随行大小首领40余人,被杀害于赣州。

王守仁阴谋得逞后,集结三省兵力,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初七,兵分9
路,“围剿”矽头。失去总首领的义军,仍与官兵浴血奋战至翌年7月,被杀义军近3千人、掳卖义军眷属890多人。首领黄尚琦、卢源,在无奈痛失最后固守的五花嶂、白沙和银坑水3寨之后,被迫率领义军余部撤离浰头,至河源、翁源等地,继续结营活动。至此,持续20余载的池仲容结寨据守抗政的起义,以失败告终。

二、岑岗李氏三代举义旗

李文彪,岑岗人。其父李鉴是率农民起义的岑岗寨主。王守仁“平息”浰头时,李鉴仍据岑岗6寨,他故后,李文彪继之。

李文彪以“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口号,招兵买马,扩充队伍。至嘉靖年间(1522~1566)义军达万余人众。大本营设龙沟寨。由智勇双全的江月照任谋士,并与南赣下沥、高砂等地义军结盟,相互支援。

嘉靖三十年(1551)12月,南赣督府派2000官兵,并令龙南、和平等7县县官,
各领数千官兵会合“进剿”岑岗。李文彪利用官兵内奸,获悉官兵虚实,乔装官兵,杀得官兵一败涂地,活捉官兵指挥府通判、千户等多人,覆灭援军,并杀死援军千户。从此,义军威震粤赣边境。

此后,义军常破邻县城池,攻克好些豪富门第,执司理、万户及千户多名。

嘉靖四十五年(1566)朝廷派俞大猷会集数省兵力“围剿”、“讨平”龙南下沥、高砂等地义军。李文彪失去友军,势孤力单,且官兵压顶,遂弃寨隐遁。

明万历元年(1573)李文彪遇害。江月照招李文彪之子李珍为婿,自命军师,佐李珍继承父志,厉兵秣马,镇守岑岗6寨。出击邻近各县,屡挫王师,掳司理,俘万户、千户。踞岑岗10余年。

万历十四年(1586)10月24日,两广都御史关文华,一面调重兵“围剿”;一面
发《告谕》:“弃月照者赦罪,缚月照归顺者赏首功”。结果,江月照被叛徒捆绑,但宁死不屈,在被解送官府途中自尽。李珍不因折将而气馁,与官兵浴血奋战到最后一息。李氏三代坚持60余年的岑岗起义,遂告失败。


三、九连山陈万“大将”举义旗

陈万,九连山热水人。于明崇祯元年(1628)率农民起义,以红、白、黑九良星为义旗标志,自称“大将”,封部下首领为将军,各领一二千人,镇守九连山7巢
(寨),九连肚为大本营。义军极尽“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之能,深受劳苦大众拥护。

陈万不仅与邻近起义军密切联系,相互支援,且与南面千里之外惠州铜鼓嶂、北面乌岭等地起义军,亦时有过从,互相照应。

陈万举义之后,频频出征。破大和、始兴、乐昌等县城池,后又攻打长乐、海丰、博罗以及远至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处。所到之处,屡败官兵,执司理、万户等,威震纵横百千里。统治者曾称:“九连山盗、流寇猖撅,动三省兵力进剿不克”。

明崇祯四年(1631)8月,朝廷调四省兵力“围剿”,命王业浩为“会剿”总督,
坐镇惠州。起义军面对四省重兵压境之势,据守7巢与官兵搏斗2年之久。陈万在一次战斗中,率部出击直至赣境,中计被围。历尽艰辛,突围至樟坑,再遭重围。苦战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和粮绝无援,未能突围。最后,陈万中和平典史费映奎“招安”诡计,被捕杀害。接着部下晓将邹岸鼻、叶袄婆等亦被诱杀。时至明崇祯六年(1633),既结寨据守,又兼主动出击抗敌的陈万农民起义,告败。

四、翟火姑盘踞县城

清咸丰(1851一1862)初年,洪秀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时,惠州翟火姑继而起义响应,义军“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颇得人心,农民纷纷投奔。

咸丰五年(1855),声势浩大的义军,轻取河源,攻克博罗之后,首领翟火姑、何亚黄、陈吉胜亲率数万义军,围攻惠州数月不克,加之朝廷调重兵增援,便转战五华、龙川等山区县城。

同年腊月初,翟火姑一支队伍,由龙川进人贝墩,经彭寨至和平,占据东山岭,围攻县城数日未破。后在农民支持下,疏导守城弁勇李三全,于同月11日深夜,敞开城西大门,让义军进城。县衙官兵武弁,闻声逃窜。义军占城后,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并告示照常开市贸易,提倡公平买卖。农民拥护,协力守城。

翌年2月,惠州提督崑寿、知府海庭琛带领官兵3000人“征剿”,不敌义军,屡屡
败北,全军退至大坪,筑泥城防御。4月,在官府调兵增援之时,五华一支义军,由首领许克先、罗亚添率领及时赶来助战,官兵一再受挫。

义军以和平为据点,先后发兵攻打南赣邻县诸堡,夺取富户钱粮,赈济百姓,杀死朝廷将军陈国辉,威慑各县官兵龟缩城池,不敢妄动。至5月,义军人数急增,粮食供给困难,遂于咸丰六年(1856)5月初4日,丢弃盘踞将近半年之久的县城,转战南赣。8月,至江西吉安附从太平军。

五、曾金养攻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孙中山委兴中会成员郑士良为革命军司令,组织惠州三洲田起义。革命军在沙湾镇首战告捷,击溃清军何长清部,声威大震。后郑率革命军向粤东前进时,派曾金养(河源人)率河源起义革命军向北进攻和平。

同年闰8月18日,曾金养偕同朱罗顿率革命军300余人,从河源南湖斗圩出发, 日夜兼程,4更抵和平城下。革命军乘夜阑人静之机,爬云梯攻破小南门城楼,进迫县署前门。清军惊醒全力抵御,知县郭寿鋆逃躲民舍。守城督标广毅军左哨营弁韦之恭,率清兵数十人,在东门负隅顽抗。同时,都司高保光命外委黄永率一支清兵,从南路袭击革命军。由于清兵训练有素,人数众多,而革命军腹背受敌,迫得退出小南门,继续战斗数日。击毙清军防勇什长黄荣生等多人。

正当惠州革命军节节得胜之时,陈廷威背叛兴中会,与清当局勾结诱降革命党人, 致使革命军给养困难。孙中山急电令郑士良:“政情忽变,外援难期,即到厦门,亦无所得,军中之事,请司令自决进止”。郑遂决定撤退,大部解散,远在和平的曾金养接到撤退解散命令时,正处弹尽粮绝之际,进退维谷,伤亡惨重,大部分革命军人束手被歼。革命军进军和平,就此告败。

六、黄桂荣驱逐赓容

清宣统三年(1911)11月9日惠州光复后,在各县相继光复的形势下,廖容(惠 州人〉、廖肃兄弟联袂于11月14日,率100多民军攻打和平县城。清知县陈兼善、都司阎德兰潜逃,县城为廖容部占踞。

民国元年〈1912〉3月,陈炯明耍奸为私,发兵包围驻广州王和顺部,缴其枪械并 吞。并命黄桂荣(和平大楼人〉回和平驱逐王和顺部廖容。

黄桂荣是清宣统年间拔贡、省候补府经历,与陈炯明是同窗好友,过从甚密。黄受托回和平后,即联合绅士耆宿,于民国元年3月8日(农历正月28日〉,率领民团围攻县城。廖容事前赴穗,其弟廖肃于14日从西门撤离。黄部占领县城后,众绅耆于24日在县署开会,成立县临时议会,选举临时议员,并推举黄桂荣为临时县长。后黄桂荣被选为省议员。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事

一、张华如率循军打城

民国2年(1913)至3年,本县大坝黄桂荣莅任广东省议员期间,积极参与孙中山发动的“讨袁(世凯)”、“讨龙(济光)”斗争。一败再败后,返避乡里大坝,与袁兆镛(廪生,本县大坝人)一起供职于大坝五将庙小学。

民国4年(1915)5月,和平县知事陈赞夏,得知黄桂荣参加“讨袁”、“讨龙” 时,便与保安团局官绅黄月波、李舫山等相互勾结,逮捕黄桂荣和袁兆镛,数日之后,加以杀害。

民国5年(1916)6月,袁世凯命亡。广东“讨龙”声势日增。7月26日,护国循 军第十支队司令张华如(龙川人)率300余人,前来和平“讨龙”。知事陈赞夏恃城墙坚固,进行顽抗;黄月波、李舫山等人,拼命征集物资粮饷,鸠集兵丁负隅固守。城郊农民对黄月波、李舫山等土豪劣绅,向来疾恶如仇,遂纷纷组织民团,同心协力攻城。 历40天,仍未破城。最后,计取东山岭阵地奏效,始陷城池,占领县署,擒获县知事年赞夏,守城队长矮脚李(绰号)、官绅黄月波、李舫山等数十人。后护国循军将矮脚李、黄月波、李舫山等龙派残渣20多人处决。张华如率护国循军打城之事,至此了结。

二、日机轰炸县城

民国27年(1938)11月29日(农历10月初8)上午9时许,3架日寇飞机突然从东南方向窜人县城上空,盘旋片刻后,3架敌机轮番径直俯冲,扔落炸弹,随即发出轰隆隆的爆炸声。接着就是一阵阵机枪的扫射声。敌机每次俯冲之后,就交替地发出炸弹的爆炸声和一阵阵机枪的扫射声。这样重复了8、9次之后,整个县城火光冲天,黑烟滚滚。老人、小孩的嚎叫大哭,四处可闻。全城一片慌乱,恐怖万分。

这次日寇空袭,着弹点有上十处:刘屋、赵屋、孔屋、毛屋、酱园、学宫前楼、羊子铺、东门头及金带街几间商店。炸死19人,伤26人,炸毁房屋150多间。最为悲惨的是前清秀才刘作祯一家,当听到炸弹爆炸声,其儿子、媳妇及2个孙子,一齐冲出大门,这时一枚炸弹正巧在他家门前炸开,4人应声死于非命,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三、日寇流窜和平

民国34年(1945)5月8日,轴心国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向盟国签字投降后,在亚 洲侵华日军占踞广东珠海三角洲地区的207师团部2000余人,于6月初旬从惠州由灯塔到忠信,沿忠定公路经本县窜向江西集结,妄图作垂死挣扎。

6月8日(农历4月28日)驻合水的国军独9旅所部,将公路沿线的大小公路桥梁全部烧毁、炸毁。6月11日,日寇先头部队100多人及数十名便衣,经绣缎进人本县鲁岭时,未发现阻击,后续部队接踵而进。

时驻合水国军独9旅626团第3连,埋伏于彰丰洞口的瓦石寨高地。当日寇进至伏 击圈时,国军居高临下进行伏击,日寇慌乱中组织火力还击,国军当即撤退。日寇接着用小钢炮轰击瓦石寨高地各个山头,见无动静后,便猫腰前行。当晚在柑杵阁、彰丰洞等村庄宿营。这次伏击,打死日寇战马一匹。

6月13日(农历5月初3〉,日军占驻合水街,用钢炮轰击县城,新行街10多间商 店被炸毁。14日占据县城及城郊农村。16日经大坝到达漆木坳时,驻大坝地带的国军独9旅部,与之进行了激烈交火,而后撤离,于是日寇途经上陵向江西窜去。

日寇窜扰之时,民国县长杜湛津,既不组织县警中队阻击,又拒发**给民众抗日自卫队抗击日寇,却在日寇到达县城之前,逃避均石深山。驻县城附近由副军长伍诚仁率领的65军,番号“江南”两个团,趁日寇未到,乘危抢掠县城百姓和商店的财物。日寇过后,再一次掠夺,连吃盐亦洗劫一空。事后,群众诛咒伍诚仁为“唔**”、 “江南军”为“扛盐军”。

这次日寇窜扰本县,附城地区有8名老妇被**、轮奸,20多人被抓去当挑夫, 60多头牛、猪被宰杀,粮食数千公斤被拖走。

四、东三支挺进九连山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 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加速调集军队,向解放区进攻,抢夺人民的抗日胜利果实。广东国民党当局,秉承蒋介石的意旨,也紧锣密鼓地调集军队,向东江解放区全面进攻。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共广东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要求东江纵队迅速向粤北发展,建立战略根据地,以制止内战,东江纵队司令部命东三支北进九连山开辟游击根据地。并命曾源任政委,彭沃、翟信分别为正、副支队长,陈一民为政治处主任。

1945年10月3日,东三支从惠阳县镇隆镇出发,途经博罗县的何家田至河源回龙 渡新丰江,到连平县大湖镇,向九连山挺进。在中共“连和工委”的配合下,行程300多公里,经多次战斗,冲破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的重重拦阻与追击,于11月1 日凌晨到达九连山下的热水镇新洞,胜利完成了挺进九连山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次日,转移到群山环抱、古木参天、道路崎岖、地势险要的九连山腹地野猪窝。为迅速作好迎击敌人的进攻和展开创建九连山根据地的工作,东三支与连和工委的领导一起,于11月2日召开了大队领导干部会议,对九连地区的形势和斗争方针、策略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作了全面部署。11月4日,在野猪窝“工合”和平事务所造纸社,召开了军民大会,庆祝“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成立,公开“总队”番号,曾竟华(曾源〕任总队长,张振南(彭沃〉任政委,王吉昌(翟信〉任副总队长,陈泽平(陈一民)任政治处主任。并以“总队”的名义颁发布告及《告九连山区同胞书》,发布自卫“总队” 的斗争纲领:“政治上要求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经济上要求减租减息,改善民生;军事上实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斗争原则”,号召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坚持自卫斗争,反对内战。同时,动员全体指战员作好充分准备,随时迎击国民党军的来犯。

会后,部队按支队部的部署,分路迅速转移到九连山的外围地带,建立5个军事活 动区。即和平边缘的青州与连平边缘的大湖、忠信活动区,和平边缘的浰源、岑岗、大
6月13日(农历5月初3〉,日军占驻合水街,用钢炮轰击县城,新行街10多间商 店被炸毁。14日占据县城及城郊农村。16日经大坝到达漆木坳时,驻大坝地带的国军 独9旅部,与之进行了激烈交火,而后撤离,于是日寇途经上陵向江西窜去。

日寇窜扰之时,民国县长杜湛津,既不组织县警中队阻击,又拒发**给民众 抗曰自卫队抗击日寇,却在日寇到达县城之前,逃避均石深山。驻县城附近由副军长伍 诚仁率领的65军,番号“江南”两个团,趁日寇未到,乘危抢掠县城百姓和商店的财 物。日寇过后,再一次掠夺,连吃盐亦洗劫一空。事后,群众诛咒伍诚仁为“唔**”、 “江南军”为“扛盐军”。

这次日寇窜扰本县,附城地区有8名老妇被**、轮奸,20多人被抓去当挑夫, 60多头牛、猪被宰杀,粮食数千公斤被拖走。

四、东三支挺进九连山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 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加速调集军队,向解放区进攻,抢 夺人民的抗日胜利果实。广东国民党当局,秉承蒋介石的意旨,也紧锣密鼓地调集军 队,向东江解放区全面进攻。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共广东区党委 根据中央指示,要求东江纵队迅速向粤北发展,建立战略根据地,以制止内战,东江纵 队司令部命东三支北进九连山开辟游击根据地。并命曾源任政委,彭沃、翟信分别为 正、副支队长,陈一民为政治处主任。

1945年10月3日,东三支从惠阳县镇隆镇出发,途经博罗县的何家田至河源回龙 渡新丰江,到连平县大湖镇,向九连山挺进。在中共“连和工委”的配合下,行程300 多公里,经多次战斗,冲破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的重重拦阻与追击,于11月1 日凌晨到达九连山下的热水镇新洞,胜利完成了挺进九连山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次 日,转移到群山环抱、古木参天、道路崎岖、地势险要的九连山腹地野猪窝。为迅速作 好迎击敌人的进攻和展开创建九连山根据地的工作,东三支与连和工委的领导一起,于 11月2日召开了大队领导干部会议,对九连地区的形势和斗争方针、策略进行了认真 研究,并作了全面部署。11月4日,在野猪窝“工合”和平事务所造纸社,召开了军 民大会,庆祝“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成立,公开“总队”番号,曾竟华(曾源〕任 总队长,张振南(彭沃〉任政委,王吉昌(翟信〉任副总队长,陈泽平(陈一民)任政 治处主任。并以“总队”的名义颁发布告及《告九连山区同胞书》,发布自卫“总队” 的斗争纲领:“政治上要求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经济上要求减租减息,改善民生; 军事上实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斗争原则”,号召人 民群众武装起来,坚持自卫斗争,反对内战。同时,动员全体指战员作好充分准备,随 时迎击国民党军的来犯。

会后,部队按支队部的部署,分路迅速转移到九连山的外围地带,建立5个军事活 动区。即和平边缘的青州与连平边缘的大湖、忠信活动区,和平边缘的猁源、岑岗、大坝与江西边缘的虔南、定南活动区,和平边缘的下车、长塘、优胜与定南、龙川北部活动区。和平边缘的公白、礼士与河源边缘的船塘、三河活动区及和平东部的彭寨、林寨、古寨、东水与龙川西北部活动区,构成外线作战态势,以配合内线,打击国民党军的进犯。为便于指挥,支队部率警卫连和一支短枪队及电台,坚持在热水、浰源、岑岗、大坝之间的地区活动。

曾生题词(有插图,P551)

东三支挺进九连山的战略转移,给国民党广东当局极大威胁,因而紧急拼凑兵力, 妄图乘部队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围困消灭之。11月2日,国民党军1个营400多人跟 踪而至热水窄口街、火烧镇等地,进行封锁监视,伺机进犯。12月21日,调动国民党军152师驻灯塔、忠信及连平的两个团,以及和平、连平和江西定南、虔南、龙南5个县的县警队与保安团近5000人,152师由副师长郑荫桐指挥,分头从连平县的忠信、 大湖、上坪,和平县的青州、热水、浰源,虔南和定南县的杨村等地,向九连山我部展开多路进攻,妄图分进合击,将东三支围困在九连山腹地聚歼。东三支总部仅留下几个小分队在九连山旮旯,开展麻雀战,迷惑他们。部队大部兵力迂回九连山外围,在国民党军屁股后面,内外配合进行骚扰和攻击他们。进入九连山的国民党军,面对深山密林、悬崖峭壁和崎岖羊肠小道,常遭我小分队的突然袭击。因而每前进一段路程,都用机枪对着深山或峡谷扫射搜索,见无动静,始敢再行前进。国民党军这样折腾了几天,未发现东三支主力,恼羞成怒,将野猪窝、暗径、兴良窝、辣菜坑……等地的“工合” 和平事务所造纸社及民房百余间,抢掠一空后统统烧光。

1945年11月1日,东三支队首达九连山时的集结地(热水新洞裴大佛家〉(有插图,P512)

1946年1月,国民党军再次对东三支总部“进剿”。重新部署兵力:灯塔1个团, 连平1个团、船塘1个营,忠信、热水与浰源各2个连,采取“驻剿”、“搜剿”,组织 “保甲联防”,强迫“自新”、“清乡”封锁,株连家属,焚烧民房等毒辣的手段迫害群众,进行围攻。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时,东三支部队为了保存力量,不与敌军正面硬拼,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声东击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九连山内仍以少数兵力打击、牵制敌人。外围地带活动区的部队,在中共地方党的配合下,一方面开展政治攻势,揭露国民党制造内战,迫害人民的罪行;并破坏国民党交通运输及通讯线路。另方面,各活动区全面进行镇压特务,摧毁反动区、乡基层政权,惩办反动地主、土豪劣绅。内外配合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穷于应付。我部则保存了力量,取得了主动。从而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妄图将我队围困在九连山上,聚而歼灭的罪恶阴谋。

1946年6月,东三支奉令根据“双十协定”北撤山东。东三支在九连地区活动期 间,对中共地方党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开展统战工作等均取得了显著功绩;对国民党的斗争,摧毁国民党反动的区、乡政权,以及镇压反动地主和土豪劣绅的功绩更加卓著,为后来解放战争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奇袭彭寨

彭寨是和平下半县的经济中心,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国民党县政府在彭寨、安坳、 古寨、贝墩征收的田赋税(谷〉,都集中到彭寨街入仓库存。四乡邻里的地主豪绅盘剥农民所得租谷、联防队谷,也运到彭寨库存或中转外运老隆等地。于是彭寨街便成了县内囤积稻谷最多的街镇。1947年春荒严重,90%的农民基本上无米下锅,朝不保夕,无不望仓兴叹。他们对中共游击队宣传组织农会、减租减息、破仓分粮的方针,极表拥护和支持。鉴此,中共九连工委确定首先攻打彭寨街警察所,破仓放赈,解民倒悬。

1947年夏,农历4月初4日,中共游击部队一早从古寨乡鸣风径出发,由短枪队长叶日平率领8名短枪队战士,乔装插人赴街的人流,副队长庄九率一个班埋伏在彭寨街东边山头负责接应。临时指挥所设在刘屋山岗,中共九连工委领导亲自指挥战斗。

上午11时许,彭寨街道、市场,人头躜踊,喧闹鼎沸,警察所门前拥挤不堪。叶 日平队长瞅见伙伴们都各自到了预定的位置,丢了个眼色,战士们便一齐动手。当敌门卫哨兵觉察情况有异时,胸膛已被短枪口顶住,只好举手缴枪,街市随即一片混乱。警察所内敌警班长王远闻声,慌忙端枪往大门口跑,吃了叶日平队长一枪,应声倒地。接着李运、黄满林等战士冲人敌营房,高声喝令乱作一团的敌人:“缴枪不杀!”,恐慌的敌人一个个举手投降。

庄九班的战士按作战方案,已向敌粮仓展开进攻。不久,短枪队也转向配合攻打粮护粮敌兵眼看大势已去,便任由游击队战士翻墙人屋,破门开仓。

此战活捉了敌彭寨乡乡长黄铭初和警察所所长黄华添以下政、警人员23人;缴步 枪24支、左轮2支、手榴弹20枚,各种子弹千余发,军用物资一批。

战斗一结束,按中共九连工委领导指示,将仓库2000多担稻谷分给贫苦农民。这 是九连地区恢复武装斗争之后,第一次破仓分粮。数量之多,济民之广,分粮之快,在东江尚属首例。饱受断坎之苦的农民,无不感谢共产党的吊民伐罪之功,救命济世之德。以至许多青年农民要求参加游击队,仅该乡华表村当夜就有10多位青年农民带步枪7支、火粉枪2支前来参加游击队。

子夜时刻,部队撤出彭寨,迎接新的战斗。

六、雪夜攻浰源

1948年1月24日(农历1947年12月14日〉,正值隆冬腊月的九连山,朔风凌厉, 寒气侵骨。中共九连部队总部郑群、曾志云率领总部主力珠江队、九江队,以及三南武工队和热水队一个排,共300多人,分头向浰源乡挺进。当夜10时许,各路人马一一依时抵达浰源街附近,按预定计划部署兵力,定于下半夜攻打浰源乡公所联防队。

时过子夜,气温骤然下降至零度以下,天空飘落当地罕见的鹅毛大雪。突变的天气大大地增加了部队攻坚战斗的难度。部队兵力布伏定当后,战士们都在屏气等待:只要地雷一声轰响,马上就冲向乡公所。不妙,地雷失灵不响。于是战士们异常沉闷地等到了再次布放的地雷的爆炸声。但效果不佳,只在门旁炸开了一条不大的裂缝。其时天将破晓,雪又愈下愈大,遍地白雪皑皑,雪光锃皓,战士们不但不能借助夜色为掩体,反而如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极不利突击组战士冲进乡公所大门。指挥员一而再,再而三组织冲锋,都不奏效。反而牺牲了3位同志。

热水队指导员罗羿,率1个班11人,布伏在倒流水屋背高山上,担负警戒塘背、 黄田方向的反动联防队,并掩护部队正面攻击任务。战斗持续了2个多小时,天巳大亮,雪仍猛下不止。这时,塘背方向,由国民党县参议员白梓汉、副乡长陈胜如强令纠集武装百余人,直朝罗羿阵地蹭来。同时,李田、礤头两路,分别由联防队中队副黄国中和乡长黄达才叔父黄荣福裹胁武装百余人,分路向游击队蠢蠢蠕动而来,态势极其严峻。部队首长即令撤退。罗羿所率的1个班所处的地形条件,十分有利撤退,但如果放弃了所处的高地,势必为总部领导指挥和率领部队安全撤退,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罗羿所率的全班战士,在众多敌人步步逼近的紧急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集中火力阻击敌人,掩护总部领导和部队,向羊角峰、双卡水和三坑水方向,边战边撤。可是这时, 罗羿所率的1个班,已被顽敌重重包围,挨冻忍饿跟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全班战士壮烈牺牲。

此役,敌据点未能如愿攻破,且牺牲了指导员罗羿等32位战士,丢失机枪1挺、 驳壳1支、步枪20多支。是九连地区恢复武装斗争之后,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九连工委书记严尚明获悉战斗失利过程时,严肃批评了指挥员轻敌麻痹和违背了游击队“打得赢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战略战术。

七、河明亮伏击战

1949年4月15日,东二支司令郑群率3团、6团,在本县东部的河明亮打了一个歼灭战,这是继东江边连奏五战五捷后,挥师和东的又一大战果。

14日中午,3团经几天急行军抵古寨嶂下,与6团汇合。部队领导共同分析了敌情 后,决定这次军事行动。时至黄昏,3团珠江队、6团1个中队及和东部分民兵,按计划密实包围了彭寨乡公所,拉开了佯攻彭寨战斗的序幕。

国民党县长黄梦周得知彭寨告急时,即令正在优胜抢粮的县警叶培根中队,开向彭寨增援解围。彭寨是叶培根中队常驻的重要据点,眼下老巢被困,从命回援。东二支部队获这确凿情报后,即令6团继续佯攻彭寨,诱敌来援;撤回围攻彭寨的珠江队与掩蔽在墩史待命的九江队、云南队和桂林队,夤夜挺进河明亮伏击来援之敌。

由于时间紧迫,东二支部队吃饭都腾不出时间,战士接过玉竹坳群众盛上的一盅白饭,即匆匆上路。经5、6小时的急行军,方抵达伏击地点。

15日凌晨,东二支部队刚布伏定当,不出所料,叶培根中队即由西北角山脚下的
鱼溪口,沿着蜿蜒的石阶路蠕动而来。敌尖兵班先跨过小石桥,进人伏击阵地。不一会,敌兵多数已过小石桥。“打!” 一声令响,峡谷两边山上的战士,以交叉猛烈的火力直指敌群,敌突遭夹击,狼狈不堪。随着冲锋号阵阵响声,东面山上云南队副连长李一平带领部分战士迎头截击企图夺路逃跑的敌尖兵班。同时,珠江队和九江队的战士冲过小石桥,包抄追击,如同关门打狗。东二支山上埋伏的战士用猛烈火力将敌人压在山谷,后一跃而起,冲杀下山,用刺刀与敌人厮杀。逃命无路的敌兵,惶恐退缩到河明亮茶亭,负隅顽抗。当再次妄图夺路逃走时,正好与冲向茶亭的珠江队相遇,敌兵不敌英勇无畏的游击队战士,有的拼命往荆棘丛里钻,有的冒险往石壁处爬,有的一头扎进石涧深潭,有的举手投降;隐身密林或荆棘丛的敌兵,一个个束手就擒。

这场伏击战,历时不到一个小时,全歼县警叶培根中队,毙敌叶培根中队长等31 人,伤敌15人,俘敌13人,缴获轻机1挺、步枪27支、驳壳1支、各种子弹2000多

八、东水围歼战

1949年5月14日,粤赣湘边纵队解放了东江上游重镇老隆。同时,在乌石坝伏击 来援的保5团,毙伤副团长龚耀辉以下150多人,俘300多人。保5团团长列应佳亲率残部莫秉彝营逃遁于东水。为扩大老隆之役的战果,粤赣湘边纵命东二支参谋长兼6团团长林镜秋率6团一连和刚起义新编1个营,夜赴和平南大门东水镇,围歼保5团残部。

15日黎明,东二支部队对保5团莫营驻地进行严密包围。天刚亮,围歼战斗开始 了:据守在制高点(东水街背后山)的敌人,妄图凭借结构坚固的碉堡负隅顽抗。当东二支部队劝降的通牒被拒后,随着我部平射炮发出愤怒的一声吼响,所有的火力一齐投入战斗,掩护突击队从山脚往上冲。敌用火力严密封锁东二支部队进攻路线,作垂死挣扎。这时,整个阵地枪声、炮声不绝于耳,硝烟弥漫。保五团是东二支部队的老对手,它杀害我不少战士和无辜的平民百姓,战士们怀着报仇雪恨之情,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网,抢占了敌人的散兵坑。不料,接近敌人碉堡处,有段30~40米的开阔地,受到了敌人交叉火力的阻挡,连长梁山率部迭次进攻,仍未奏效。团长林镜秋见状下令停止攻击,于原地监视敌人,召集干部研究敌情,指出敌人已成瓮中之鳖,笼中之鸟,跑不掉,飞不了。为了减少代价,采用政治攻势,向敌碉堡高声喊话,宣讲南下大军胜利渡江和保13团起义的形势,严正指出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投向人民。否则, 只宥彻底被消灭。起初,敌人似乎话不入耳,喊话声未落,枪弹就呼啸飞来,战士们以 优势火力镇住敌人之后,再喊,如此软硬兼施持续了一个上午。

至下午,敌眼见孤立无援,料难逃被歼的结局,遂派团副胡唤醒前来,转达敌团长列应佳的意旨称:派电讯兵挂线,用电话直接对话谈判。林团长当即应诺。电话通时,清晰地传来了列应佳的哀鸣:“您是林团长吗?我们认输了……”。林团长郑重表示接受保五团投诚,并令其即到林寨街待命改编。曾在和平县境猖獗一时、作恶多端的保五团,至此彻底溃败,并由其团长列应佳率残部官兵500多人,投向强大的人民,接受改编。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兵事

平息浰源匪患

新中国成立初,国民党反动势力残余及1950年春从连平上坪窜来的残匪,与县内 有罪行的国民党军、警逃亡分子,沆瀣一气,互相勾结,汇成百余人的股匪。他们日藏深山,夜间四出活动,进行干扰破坏,或袭击我进村工作队,或恐吓、杀害农民积极分子和农村基层干部,或拉拢落后农民群众,发展其反革命势力,甚至日间进行拦路抢劫来往客商,危害甚大。

县委为确保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的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决心平镇匪患,于1951年6月,成立县清匪委员会,专司清匪工作。县委书记黄志猷为主任,县公安局长王志伟、县武装大队政委骆接青为副主任,内设剿匪指挥部,由县武装部长欧阳诚任总指挥。在县委领导下,和西地区组建了有42人的清匪武工队,大坝乡组建了有15人的武工队,专门配合县武装大队剿匪行动。各区同时成立民兵剿匪队,并发动全县人民群众积极投人剿匪斗争。

1951年6月下旬,总指挥欧阳诚与浰源乡武装部长黄万祥率第一区300名民兵, 配合清匪武工队、县大队,开赴浰源乡。会同江西驻军一个野战营和民兵,以及连平部分县大队武装和民兵,共同战斗。分别于6月29日和7月31日,对匪徒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分路进攻,合力围剿,共俘、毙匪徒6名,缴获土枪1支、大刀1把。平日则采用小分队进山搜查,一旦发现匪情,就合力追击,匪徒不敢妄自外出活动,给养断绝。

8月中旬,东江军分区又调派7团第6连前来协力进剿。同月27日清匪武工队在该连配合下,在浰源乡流水岭山进行围剿,击毙匪“中国人民剿共军粤赣边纵队第10 大队”司令黄XX、参谋长陈XX与匪徒陈X父3人,活捉匪徒1人。缴获步枪3支、 手榴弹1枚和匪“中国人民剿共军粤赣边纵队”方形钤记及其“第10大队”圆形钤记 各1枚。此役我2位战士受伤。

嗣后,在继续围困搜剿与积极开展政治攻势下,匪徒30余人先后前来自首,收缴 步枪10支,子弹342发。再经一段时间围剿后,股匪主力已被摧毁,江西驻军和民兵、连平民兵及本县一区的民兵撤离浰源乡。

留下的清匪武工队和浰源乡80多名民兵,坚持不懈地站岗布哨,设卡封路,继续 与残匪进行斗争。李曲村一匪徒偷潜回村,企图杀人破坏,民兵发现后,马上出动围村,在村民配合下,当场击毙了该匪。赤龙一名匪徒小头目潜窜回家,民兵们旋即围村围屋,并从他屋顶扒开瓦缝,将他击毙。


浰源的剿匪工作,截至1952年6月,历时1整年,终于全歼股匪。共计缴获步枪 175支、短枪90支、步枪子弹4.3694万发、短枪子弹205发、手榴弹153枚。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4-29 07:41 , Processed in 0.0171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