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和平社区 返回首页

东山三的个人空间 https://hyhp.net/?221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二十五编 医疗卫生

已有 229 次阅读2013-2-20 11:32 |个人分类:98年和平县志文字版| 医疗卫生, 县志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设立管理医疗卫生的行政机构。1949年5月本县解放后,接

收了县卫生院,成立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并司理全县卫生医疗行政工作。1953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管理全县卫生行政工作。1962年改称卫生局,编制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局几易其名。1968年改为县卫生防疫革命委员,1969

年又改称为县卫生战线革命委员会,1973年复称县卫生局。

 

1995年,卫生局有编制15人。内设有办公室、人事股、业务股、财务股、卫生监

督执法股。挂靠在卫生局的单位有和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公费医疗办公室、县红十字会。

 

第二节 县属医疗机构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医疗卫生机构

 

民国24年(1935)前,本县一直没有官立的医疗机构。新中国成立前夕,县城有

卫生院一间,私营中西药店111间(中药店94间、西药店17间)、医生109人(中医98人、西医11人)。其间,还有抗战时国民党军队的后方医院,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二支的玛丽医院。这两间均为部队系统的医院。

 

一)县卫生院

 

民国24年(1935),由县各界人士捐款,在县城(阳明镇)小南门城楼设立和平县

救济医院施医所,聘用中医一名,实行施医赠药。服务对象为公务员。民国27年,施医所改称和平县立平民医院,8月易名和平县卫生院。民国32年,省卫生厅派罗介民任院长。民国35年3月,在城南塘尾口(现土产公司处)建新院舍,设门诊、留医及药房,有医务人员11人。由于经费不足,物价飞涨,药品缺少,县人患病能享受医药救济者极少。大多数人到私营药房或巫医处治病。

 

(二)抗战时期的后方医院

 

民国28年(1939)广州沦陷后,有一部队医院迁至和平县附城镇兴隆坝,称为后方医院”。院长陈莫京。该医院主要收容从抗日前线退下来的伤病员,在抗战胜利后便迁走了。

 

(三)玛丽医院

 

玛丽医院是民国37年(1948)冬,由九连地区粤赣边支队(后为东江纵队二支队)司令部建立的没有固定地址的随军医院。开始在九连山的担杆滩,后转移至左坑、山背、中八碟、下八碟等地。次年5月,迁至林寨镇与粤赣边纵的白云医院合并。

 

当时玛丽医院有11位女医护人员:韩华英(负责人)、毛海云、曾坤送、何珍华、黄青云、吴瑞容、刘陶心、吴群英、张来喜、曾美琴、卫生队长江培荃。这11位医护人员,除江培荃、毛海云、刘陶心三人过去懂医学知识外,其余都是在培训班出来的卫生医疗人员。在那极端困难的战斗环境中,既缺乏医疗技术又缺乏医疗器械和药品,要将重伤员治好,其困难可想而知。可是,从玛丽医院开办半年多来,她接受的60多名重伤员住院留医,从未发生过伤员死亡。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卫生机构

 

(一)县人民医院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卫生院,成立和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吸收和配备工作、医务人员8人,有简易病床3张。1952年,县卫生院设医务组、公共卫生组、总务组,病床增至20张。1956年,县卫生院更名和平县人民医院,设内科、妇科、门诊部,病床增至80张。门诊人数由初办的日平均10多人,增至日平均150多人。

 

1985年,院内有工作人员2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9人。医院设内一科、内

二科、外科、五官科、传染科、妇产科、中医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检查科、康复科,另设二个门诊部。病床增至167张。1995年,建起急诊大楼,设急诊科。院内有医疗卫生人员35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8人,主管护理师12人,主管药师1人,医师52人,护理师57人,检验师2人,中西药师52人,医士48人,中西药士24人,放射医士4人,护士、助产士等19人。设病床220张。门诊人数日平均200多人。

 

县人民医院经过逐步发展,至1995年现代化医疗设备有:X光诊断机、心电图机、 电图机、B超机、心脏急救监护机、微波综合治疗机、电动人流机、气管镜、纤维胃镜、膀胱镜、电动呼吸机、麻醉机、胎儿心听仪、电动人流吸引器、冷光12孔手术灯、牙科治疗机等73台(套)。

 

在抗美援朝期间,为配合反细菌战,该院进行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工作。在全县开展预防注射、普种牛痘和防疟工作,使新中国成立前为害甚烈的天花停止发生,伤寒、痢疾的发病率有所减少,1956年基本控制了疟疾的高发病率。1957年开始设置手术室,添置手术器械,先后进行阑尾切除、膀截面、气修补、鞘膜和腋外翻补手术。1962年春,外科医生刘运辉、郭荣新为一江西定南老切除一个近20斤的卵巢脓肿。1967年秋,外科医师饶彬昌为下车兴隆村一位因巨大甲状腺气管软化呼吸困难,在家等死的足月妊娠妇女,成功地进行手术,术后安全生产,母子平安。1967年杨益雄、饶彬昌首次进行小孩开颅清除外伤性血肿成功。60~70年代,梁智生、蔡杏华、邵浩光、杨益雄等医生开始胃切除手术,闻名县内外,龙南、定南、连平等县病人前来做手术。1985年救了12名重伤病人。

 

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敬业精神好,1993年被省卫生厅评为科技支农先进单位。

 

和平县人民医院部分年度医疗情况统计表(插图表,表25-1P650

 

(二)县中医院

 

1953年春,和平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在县城金带街开设中医联合诊所。1957年成立

和平县中医院,1960年并入和平县人民医院,1985年重新设立和平县中医院,并在县城东堤路修建新院址。设内科、儿科、外科、骨伤科、针灸理疗科、妇产科等。另设三个门诊部。有主治医师10人、主管医师1人、中西医师、药剂师、护理师、妇幼医师共44人,中西医士、护士、药士共56人。有病床60张。

 

1995年,设备有X光机、B超彩色显示机、微电脑、妇科治疗仪、心电图、电动

吸引机、电动洗胃机、高压消毒机、电工灭菌机、冷光手术灯、直肠镜、麻醉机、多功能胃功减压器等36台(套),价值60多万元。

 

县中医院可进行普外科的胆囊摘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甲瘤切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腹腔肿瘤切除术。骨科的椎板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及全置换术、股方股带肌骨瓣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皮瓣及肌皮瓣转移术。妇产科的剖腹产术、子宫肌瘤全宫摘除术、宫外孕手术、妇科腹腔肿瘤切除及男女输精(卵)管结扎等手术。

 

1985年门诊人数16659人,治愈率为54.6%,好转率为85.7%;1995年门诊人数

27821人,治愈率为55.3%,住院病人好转率为40.3%,死亡率为1.5%。

 

(三)县妇幼保健院

 

1952年,县卫生院成立妇幼保健所,开设专科门诊和具体指导全县妇幼保健业务。1956年7月,妇幼保健所从县卫生院分出,迁至金带街办公,设门诊业务。

 

1984年3月,在县人民医院门前新建综合大楼后设门诊部,设诊病室、产检室、

人流室、手术室、儿保室、化验室各1间,病人观察病床12张。据1984年3月至9月

的不完全统计:诊病人数1432人,其中门诊病人410人、妇科检查546人、产前检查151人、计划生育手术233人。平时,保健院医务人员还定期到各人负责的公社检查督促,帮助乡村妇幼医生进行工作。

 

1995年,又在县城东堤路飞凤桥头建新院址656平方米。有干部、职工37人,其

中主治医师1人,西医师、妇幼医士、助产师等12人,西医士、妇幼医士、护士等18人。设有B超室、门诊部、住院部、孕妇学校、财会室等。设产床、手术床7张,主要医疗器械1台B超(套)。

 

(四)县慢性病防治站

 

1956年在林寨镇设立和平县麻风病防治站,隶属卫生防疫站。有卫生技术人员3

人,开展麻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1962年改称和平县麻风病防治站,1974年易名和平县慢性病防治站,负责结核病、麻风病、精神病的防治管理研究工作。1984年7月,迁人县城教育路新址,设留医部、病床20张,收治皮肤病人。1952~1980年,全县共发现麻风病人135例,全部免费治愈出院。1985~1995年,共发现6例,5例治愈出院,现症病人1例。1983年11月份,经国际麻风病协会、省、地考核,认为和平县已达到国家规定指标,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县。1993年接受免费治疗结核病人90人,1994年治疗94人,1995年治疗82人,三年共治疗266人次。精神病1984年患病率1.3%,1995年患病率0.80%。1987年5月,我县发现第一例性病,至1995年有1322人。

 

1995年,该站有工作人员36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

中西医师5人、中西医士7人、结防医士1人、护士2人、检验士1人、X光技士2

人、行政后勤人员6人,有X光机3台、激光机2台、电动降压器1架等器械。

 

(五)县卫生防疫站

 

1949年7月,卫生防疫纳人县卫生院管辖。1953年7月,县卫生院成立公共卫生

组,负责全县卫生防疫工作。1956年成立和平县卫生防疫站。1963年秋,设置化验室,可作毒物分析、细菌培养、检查、生化检查和一般临床检验。1983年装备X光诊断机1台,开展放射科检查和普通临床透视检查业务。

 

1995年,站内设食品卫生科、防疫科、消杀科等。有卫生技术人员40人。其中副

主任医师1人、主管医师3人、医师3人、检验师1人、医士19人、药士1人、检验

士2人、卫生员3人、行政工勤7人。主要仪器设备有X光诊断机、分析天平、电冰

箱、心电图机、721分光光度计等共32台(套)。可负责食品、环境、饮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工作。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

 

民国32年(1943)省卫生法规等级编制规定,农村乡镇设卫生所,每所3~5人。

每保设保健员1人,配备药箱1个。全县先后在三民、大同、林寨、下车、长塘、彭寨、古寨、贝墩、东水等乡设卫生所。但因经费困难,多有名无实。

 

新中国成立后,1952~1956年,县卫生院先后在彭寨、林寨、贝墩、东水、热水、下车等区设立卫生所或保健所,负责该地区的卫生行政、医疗业务和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在附城、大坝、合水、优胜、彭寨、林寨等卫生所中,成立中西医联合诊所;在古寨、源、青州、岑岗等乡成立人民药房。各乡镇还在边远山区、人口稠密的村庄设立 医疗下伸点一医疗站。1958年各人民公社设立公社卫生院。1962年设立热水、下车、贝墩、东水、彭寨、林寨6间地段卫生院。1963年,增设粮溪公社卫生院,全县有19间公社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161人,设病床101张。1982年,将热水、下车、彭寨、林寨4间地段卫生院改称中心卫生院。1985年,乡镇卫生院19间,共有医务人员315人,设病床215张。为方便群众,各公社卫生院在适当地段设立医疗站共289个

1995年有乡镇卫生院20间、乡村卫生站289个、医务人员495人。各院普遍有中

西医门诊、中西药房、妇产科、注射室、手术室、留医部。部分中心医院还有化验室、X光室、心电图室、五官科、理疗室和供应室等,共有病床183张。

 

第四节 其他医疗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工厂(场)、林场、学校陆续设有医疗室。至1995年底,经县卫生局批准的共有医疗室8间,医务人员28人。

 

和平县厂(场)、学校医疗室(插图表,表25-2P652

 

第二章 医疗技术及制度

 

第一节 医疗技术

 

一、中医中药

 

新中国成立前,县人治病以传统中医中药、草药为主。民国37年(1948)全县有

中药店94间,分布在各个街场,民间个体医生98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2月,和平县举办第一期中医人员进修班,学员40人,

学习6个月,结业后分赴县内各地农村为群众治病。1953~1956年,组织社会个体医生和药业人员,成立和平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中医联合诊所,至1956年全县有联合诊所14间、药房15间、村医疗站40个。是年编人县人民医院,1957年成立县中医院。全县各医疗单位均有中药房及中医医生坐堂门诊。

 

1959年本县开展访贤采方活动,收集民间中医秘方、验方、单方共万余条,整编

成《和平县验方集》,印发给各会员及医疗单位使用。1970年又将使用有效的草药验方编成中药验方一、二集,发给医务人员使用,其中县医院曾宪祀、陈秀满等医生用中药茵陈汤、龙胆泻肝汤等配合西医治疗肝炎,取得显著效果。1973年曾宪祀与朱昆麟用西医诊断,中医分型,以中药大白虎汤加减配合用板兰根、安宫牛黄丸等为主,以西医药辅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当年收治46例,治愈45例。中医生缪登九治疗小儿积病验方:泥鳅串全草茎叶晒干,放锅内用盖盖好,适当加火,待火息药成炭,研末。1~2岁,每次5分,3~4岁,每次8分,5岁以上每次1钱,用熟猪肝或鸡肝捆食而愈。中医生徐家鼎治麻诊处方:芫婪一握,炖水熏洗或内服,疗效达到随出随收。中医生陈维邦治疗痢疾验方:乌墨菜(旱莲草)4两,煲水加糖服,白痢用白糖,赤痢用黄糖,赤白痢用黄白糖。妇产科林燕玉医师治疗妇女不孕症验方:白勒根(灯心勒)洗净切片晒半干煲鸡吃;治疗妊娠呕吐验方:伏龙肝一撮,生姜三片,水煎澄清去渣温服。还有其他有效验方,如治疗内科吐泻处方:矮脚地茬根,虾辣眼根,五指槟榔根适量,共煲水服。治疗外科内痔病处方:八字草2两,煲水连服

而愈。治疗外科生脸疗处方:野黄皮叶、三斗米稳筋叶,各取适量加黄糖锤烂敷患处。

 

1995年,全县中医药队伍发展为220人,其中中医师58人、中药师9人、中医士

66人、中药剂士43人,其他中医生14人、中药剂员30人。

 

二、西医

 

清末,耶稣教传人本县,把西医药带进来,至民国37年(1948)西医个体药房

诊所、医社共17家,西医生11人。各教堂都用西药为群众治病,但药费昂贵,求医者甚少。

 

新中国成立后,西医药不断发展。1949年秋,县卫生院吸收和配备西药医务人员8人,设有西药房、门诊,从事简单的手术。1957年11月,县人民医院设立手术室,开始进行阑尾切除、膀截面、气修补、鞘膜和腋外翻补,剖腹产等中小手术。1958年起,开展截肢,治疗布格氏病、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手术、妇科前后壁修补和卵巢肿囊摘除、子宫全切除等手术。是年夏,首次确诊出病毒性肝炎,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用茵陈篙汤和鸡子黄汤为主,配合西药进行治疗,疗程缩短,转慢率减少,效果显著。1963年起,开展对眼、耳、鼻及喉科的门诊和住院治疗。从扁桃腺摘除到用气管镜、支气管镜、食道镜进行异物摘除和乳突根治手术,耳统性脓肿、脑颅钻孔引流手术等。

 

1976年,县人民医院设置心电图、超声波检查室,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工作。1982年11月,县人民医院先后为两位外伤性肝破裂病人成功地进行肝修补,抢救病人生命。至1995年止,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县属医疗单位已能进行普通外科的各种手术、某些颅脑外科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妇产科的子宫次全摘除等手术。

 

1995年,全县已有西医西药人员439人,其中西医师131人、西药师3人、西医

士118人、西药剂士24人、西药剂员18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145人。主要医疗器械有各种手术床32张,X光机、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呼吸机、纤维胃镜、纤维膀镜、无影灯等265台(套)。

.

第二节 医疗制度

 

一、公费医疗

 

新中国成立初,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医疗费由单位报销。1953年按中央政策规定,

县、区行政单位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及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等开始享受公费医疗,药费凭单据报销。1973年10月起,由县公费医疗办公室统一管理,每人每月按1.50元核算,超支部分由县财政拨款。1974年7月份起,公费医疗由各系统分管包干,根据国家规定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由县公费医疗办公室按月拨给各包干单位,超支部分自行解决。1982年试行公费医疗费用按规定标准发给个人包干使用,从7月份开始,每人每月平均4元。1986年始,按参加工作年代发给,50年代前6元;1951~1959年5元;60年代4元;70年代后3元,包干到人。留医报销90%,残废军人、离休干部全报。1995年5月,县公费医疗管委会规定:门诊药费按下列档次发给个人,离休人员每月12元,1959年前参队的每月10元;1960~1969年参队的每月8元,1970~1979年参队的每月7元;1980~1989年参队的每月6元;90年以后参队的每月5元。住院费实行与个人少量分成负担办法:二级以上残废军人、离休人员住院医疗费,个人负担2%;退休人员个人负担6%,现职人员个人负担10%。病者到指定医疗单位就医,住院需医生诊断证明,包干单位领导批准。住院药费由单位负责结算,医疗费只报销:药费、理疗费、治疗费、注射费、X光透视费、照片费、拔牙费、龋齿填补费、针炙费、住院房租等,其他概不报销。如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其报销部分由医疗单位和病人各负担50%。

 

二、合作医疗

 

1955年夏,各农业高社设立卫生保健室。全县共有卫生保健室255个,保健员390人,负责乡村群众医疗卫生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办“合作医疗”,全县19个公224个大队全面办起合作医疗站。从1970~1977年,县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10期,受训681人次。每站配备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1~4人。合作医疗经费按该大队人口推派,每人每月1元,由生产队统一上交大队合作医疗站,作为资金及“赤脚医生”的部分报酬。大多数医疗站使用的中草药都能做到“自种、自采、自制、自用”。

 

1982年后,全县合作医疗站转为个体经营,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开业行医,以半农半医的方式进行医疗活动。他们还担负本地区卫生防疫及疫情报告、

并协同扑灭传染病的任务。

 

第三章 防疫与保健

 

第一节 卫生防疫

 

一、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5月,成立和平县卫生防疫委员会下设除害指挥部和防疫突击队,各区

乡成立防疫中心小组128个,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卫生常识宣传教育发动全县人民大搞环境卫生,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运动。同时,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53年,县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组,妇幼保健所并入公共卫生组(股)。是年8月,青州新联乡发现美国传单。县、区党政立即组织防疫队伍,在新联乡发动一场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运动,家家动员、人人动手,开展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并全面喷射“六六六”、“DDT”,清洁厕所、公共场所,并用漂白粉消毒饮水,疏通水沟,填平洼地、消除蚊蝇生地。

 

1955年春,成立县除害灭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根据《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贯彻国家“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全县城乡开展除“四害”(蚊、蝇、老鼠、麻雀——后改为臭虫)运动。1958年春,成立和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各区乡相应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本县结合生产运动,深人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除四害、讲卫生、预防疾病的制度。同时,规定春节、“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前进行立体大扫除,每周六下午为机关、学校大扫除时间,并组织进行检查、评比活动,使之制度化。是年,县领导带领干部、群众参加清洁卫生工作,清理了县城城南桥头堆积的污泥,疏通了各街道大小沟渠,进一步修订了卫生制度。在除四害活动中,据统计灭鼠4.5197万只,堵塞鼠洞3.878万个;灭麻雀1.23万只;毁雀窝4137个;清除蚊生地1.9434万处,灭蝇生地5.1905万处,疏通沟渠3785条;厕所加盖1263个,积肥267.6910万担。上陵岑岗乡被评为除四害、讲卫生第一名,参加省农业先进工作会议,评为省爱国卫生先进乡,上陵古雅村被评为卫生先进村。1964年夏,本县遭受特大洪水,冲毁大批房屋、厕所、下水道。洪水过后各级政府在抗灾救灾中,迅速组织群众大搞清洁卫生,疏通渠道,清除垃圾,进行饮水消毒,

修复厕所。在一个多月内改变了县城和各街镇的环境卫生面貌。

 

1973年,县革委会提出在全县范围内全面进行“两管”、“五改”(饮水卫生管理,粪便无害化管理;改良饮水卫生、改厕所、改猪牛舍、改炉灶、改造环境卫生),县委拨款两万元、水泥120吨给各公社实施两管、五改。至1975年,全县兴建三级化粪池239间,改造猪栏1.482万个、饮用水井3241眼。1978年,评选出较好的卫生集体有县城7个单位、农村3个大队、22个生产队,70%的单位为清洁户。

 

1981~1984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1982年始,本县连续三年在每年三月举行“文明礼貌月”和创建文明卫生单位活动,城乡卫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县城建立了环卫所,成立清洁队,有队员30多人;县与阳明镇投资26.3万元,购置垃圾车、洒水车、双轮车等,日清垃圾16吨以上;在县城街道,设立果皮箱88个、垃圾池45个、公共厕所25个;清理县城下水道20条(1150多米),增建、改造一条200米长下水道;铺水泥马路6条(2850米),种树2500多棵。上陵、贝墩、古寨、安坳、彭寨、粮溪、林寨、礼士、热水、源等街道也铺上水泥,共5000平方米。1984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时,阳明镇制订了《市容卫生十不准的管理规定》。是年国庆节前夕,县城出动了1.2多万人次,清除垃圾1000多吨,同时设立街道卫生监督岗。还整顿了农贸市场,划分鱼类、肉类、蔬菜、熟食、副食品、水果、成衣等几大行档,其他空地划定粮食、三鸟、生猪、竹器、杂货等摆卖地段,并制定管理措施,专人负责管理。

 

1995年,围绕开展创文明卫生单位活动,加强“三管”(管饮食、管饮水、管粪

便)、“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三化”(净化、美化、绿化)工作,并进行“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促使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

 

二、公共卫生

 

(一)饮水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城乡居民多砌石水井,有些乡村居民在河边挖沙井,或用石仔堆砌过滤河水饮用,还有少数村民直接饮用江、河、山溪、山塘水。

 

新中国成立后,1969年夏,和平县电厂成立一个抽水组,在和平中学东北角建一

个小蓄水池,对县城机关、学校、单位供应自来水。1978年8月,成立和平县供水公司,后改为自来水公司。在县城东坝河边新建抽水泵房一个,建成无阀滤池一组,铺设环城管道网,对县城居民供应饮用自来水。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本县分东西南北中,抽样7个区42个乡村,310个水井,23口泉水,四条河流,检验水质均属软水和中等硬水,pH值偏低,水质属酸性。河水和部分井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畜粪便、生活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1985年调查,发现有20个氟水点,受害总人口为2637人。其中贝墩公社氟水为害最烈。因此,于1974年春在贝墩公社新南大队建水井17眼,初步改善了该地居民的饮水卫生。1983年9月,贝墩区实行民办公助,投资20万元建水塔,安装自来水,初步解决了区镇机关、学校2000多人的饮用水。此后,各乡镇好镇建起了自来水水塔、管道,居民饮上自来水。全县各乡村多数居民开挖有小水井、安装手摇水泵,汲水饮用,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饮用江、河、溪、塘水的状况。

 

(二)食品卫生

 

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卫生院兼管。1956年后,食品卫生的管理

工作由县防疫站具体负责。每逢街日,由公共卫生员负责对农贸市场的食品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卫生规定的食品给予取缔,禁止摆卖;对饮食摊、店的食品进行检查,发现霉烂变质的食品则销毁处理。1977~1979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饮食业和市场小摊贩管理的通知》,召开市场摊贩人员座谈会,将饮食业列卫生检查的重点,进行全面大检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单位、摊贩进行停业整顿,并对从事饮食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传染病的人,及时进行治疗,调整工作。1982年4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组织供销社干部会同防疫站人员对各区镇饮食店及市部进行食品卫生大检查。是年,《食品卫生法》颁布,全县举办食品从业人员学习班,培训513人。此后,每年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对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进行审查,合格者发给“食品卫生许可证”,持证营业。

 

(三)劳动卫生

 

1976年5月至9月,对本县水泥厂、瓷厂、电池厂、矿站等单位的工人进行胸部

X光照片,发现可疑的矽肺1人,肺结核3人,并对厂矿车间的粉尘浓度进行测定。1979年10~11月,县劳动局、工业局、卫生局联合组织人力对厂矿进行劳动保护、三废处理工作大检查;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对“711”厂(提炼铀矿)、水泥厂、电池厂等单位进行车间粉尘浓度的测定。是年,县劳动局、防疫站对“711”厂的三废污染环境问题,在厂的下游进行含铀量测定,结果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建议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1961年起,黎明林场等12个厂站场、公司先后办起了医务室。1985年对石油公司58名职工进行体检,未发现职业病。

 

四)学校卫生

 

1995年,本县有35所中学,273所小学,在校中小学生9.0988万人。80年代以

前,仅和平中学、四联中学、东中学、阳明一小等少数学校建立卫生室。80年代末,县教育局设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下设5个保健站,学校设卫生室。全县有53间学校设置卫生室,校医15人,教师兼任保健医生38人。从1995年起,中学开设“健康教育课”。

 

1977年,县防疫部门配合教育部门调查了78间中小学,其中卫生较好的仅11间。

1979年全县中小学制订卫生保健制度,开展眼保健操活动(每天两次)。1982~1983年始,和平中学、阳明一小建立健康证,每年进行体检一次。1985年,和平中学进行学生体格检查,受检学生1207人,完全健康的433人,占35.87%;患有疾病的774人,占64.13%,其中龋齿297人,砂眼166人,扁桃腺肿大85人,视力减退221人,色盲53人。1995年,对全县307所中小学,90988名中小学生(实检83692人)进行全面体检,其中身体有异常情况者43808人,占受检人数51%多,肠道蛔虫感染、龋齿、疥疮、眼、耳、鼻等病较严重。1995年县教育局卫生保健所已作出三年防治、矫治方案,并与县防疫站联合成立“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查治小组”。是年6月,进行一次集体驱虫,给4万名小学生服吃了“啊”驱虫糖丸,服后排虫率达87%。至11月统计,学生感染率由1994年的45%降至38%。同时,对7周岁、12周岁两个年龄段小学生进行卡介苗、结核菌素的免疫接种,共计完成1.2万名小学生接种任务。

 

1995年和平县中小学体检疾病情况汇总表(插图表,表25-3P658

 

三、疾病防治

 

1953年,县卫生院公共卫生组,按中央卫生部传染病管理条例》的规定,调查

出本县的传染病有如下13种:流行性脑脊椎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痢疾、伤寒及副伤寒、麻疹、百日咳、狂犬病、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肠胃炎等,并对上述传染病采取较得力的措施,加以处理:

 

1.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掌握疫情动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做好对传染病人的隔离和治疗工作;

4.疫区的隔离消毒工作;

5.计划免疫。

 

几十年来,通过各种综合性的管理和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新中国成立前,本县常见病以疟疾、钩虫病为多,痢疾、地甲病、地病次之,再次是天花、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等。新中国成立后可查上述各种疾病发病率逐渐下降。

 

(一)疟疾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疟疾病发生史无据。1950年后,本县曾发生三次暴发性的疟疾流行:1953年是流行地区最广、发病人数最多的一次,总发病为1.7179万例,

死亡10例,发病率为5.88%;1963年发病为1.3462万例,发病率为5.55%,主要流

行于上陵、热水、俐源、青州等公社,其他地方亦有不少病例,但属散发性;1976年发病1617例,发病率为0.5%,主要流行于附城、优胜、彭寨、合水、安坳等公社,粮溪、东水有散发病例高发疟点多在上陵、大坝、合水,并时有移动,有时在街镇蔓延。

 

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疟疾病基本上得到控制。1985年发病率下降为

0.7/万。至1992年,没有病例报告。1993年京九铁路动工,又传人疟疾病,在民工中传播,经防疫站采取措施后,于1995年得到控制。

 

(二)钩虫病

 

本县农民素有以粪便作农作物肥料的习惯,病源感染机会多。新中国成立前,因钩虫病引起的“黄肿”、“懒黄”、“胀肚”等疾病普遍发生。儿童患者因此营养极度不良,死者甚多。

 

1956年,县组织防治钩虫病的骨干队伍3289人,分配到各区乡结合查病治病,免

费驱“钩虫”和治疗贫血。此后,转为正常的门诊治疗。在1958年调查时,钩虫病的发生感染率占被调查人数的59.9%1963年下降为33.8%1978年普查时,全县未发现重症病人。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新中国成立前,甲状腺肿大属于不治之症。个别病人甲状腺肿大如球,影响活动与呼吸,病者痛苦难堪。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生副食品供应量增多,食物结构改变,发病率便逐年下降,症状也减轻。1977年,县对上陵、贝墩、彭寨等19个公社的高发病区进行普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甲状腺肿大的患者8078人,总发病率为15.7%;病者男多于女,儿童多于**,又以边远山区为多。1978年9月始,对发病率在5%以上的公社采取食盐加碘方法进行防治,对发病率中等的上陵大塘片的张屋、新屋、老屋三个自然村作为观察点,县防治站定时进行检查。上述观察点,加碘前发病率为18.1%;加碘后,1980年测定为6.7%1982年下降为1.8%。1984年7月起,全县销售加碘食盐,1985年观察点发病率为1.1%。目前,防疫站对市场出售碘盐进行定期监测,乡镇每季一次,县城每月一次,发现非碘盐,便会同工商所予以处理。几年来共收缴非碘盐10吨。

 

(四)痢疾

 

1954年夏秋间,合水、上陵、彭寨等区流行痢疾,患者千余人。经发动群众大搞

卫生,防蝇灭蝇,饮水消毒,前后经20天便控制了。1956年彭寨区彭中乡的茶山及过路塘村发生小面积流行,患者近百人,其中毒性痢疾10例,死亡7例。60年代后,群众较为重视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有病及时治疗,大面积痢疾流行基本得到控制。

 

和平县部分年份痢疾发病情况表(插图表,表25-4P660

 

(五)传染性肝炎

 

1958年,本县首次确诊第一例传染性肝炎。以后逐年有所增加。初期,此病多在

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发生,山区农村较少见。据调查,此病约5~6年出现一高峰期。为消灭这一病例,县防疫站采取对饮食行业加强消毒工作,对饮食业人员每年体检1次,餐具每月抽检1次,又抓消毒工作,要求“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高压),各医院普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杜绝病源感染;抓儿童乙肝疫苗注射、新生儿注射等措施(县城基本实行,各街镇开始实行)。

 

和平县部分年份传染性肝炎发病情况表(插图表,表25-5P661

 

(六)麻风病

 

新中国成立前,麻风病被认为不治之症,患者多成残废,受群众歧视。有的患者被群众采用残酷的手段火烧、深埋,以防止传染。

 

1956年,成立县麻风病防治小组,在全县进行麻风病普查,发病率为2.6/10万。

1958年,全县需人院的42名麻风病人送惠阳县白露村麻风病院治疗。同时,在全县进行第二次麻风病普查,发病率为10.7/10万。1960年冬,在林寨镇岩背村建立县皮肤病院。次年,该院收治麻风病者15人。1964年在全县进行第三次麻风病普查,发现麻风病患者3人。1956~1982年,入院治疗的麻风病者133人,至1983年止治愈出院的有132人。1984年,经省、地、县三级联合组织考核验收,未发现新病例和复发病例,宣布和平县基本消灭麻风病1985~1995年,发现6例,治愈5人,现症病者1人。

 

和平县部分年份麻风病发病情况表(插图表,表25-6P661

 

(七)精神病

 

1979~1983年3月,本县患第一类至第七类的重症精神病者1193人。发病率较高

的是阳明镇,有176人,为总人口的9.4;最低的是东水镇,有51人,为总人口的1.61。精神病患者中,有突发病人行凶、破坏,为害甚烈。1977年,贝墩镇一精神病患者,4月县人民医院治疗,7月精神病突发,手拿锄头将医院药剂师母子两人当场砸死。1984年,下车一精神病患者,放火烧毁房屋5间,患者当场被群众乱棍打死。新中国成立前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只是由家属关照生活并用中草药治疗,对破坏性大的重症病人,则用强制方法加以看管。新中国成立后,本县的精神病患者,大部分送省、地专门医院治疗。1977~1985年,本县每年送惠阳地区精神病院治疗平均达60人次。1984年精神病发病率为1.3,1985年下降为1‰,1995年下降为0.80

 

(八)氟骨病、氟斑牙

 

本县有20个氟水点,据统计受氟威胁的人有2637人。1985年调查,病区内8至

12岁的儿童1141人中,患氟斑牙病的有833人,患病率为73%,其中为29%,Ⅱ为15%,为2%。高氟区贝墩镇于1983年安装自来水,解决街镇居民饮水问题,有效地控制氟病发生。

 

第二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没有专门的妇幼保健机构。科学知识贫乏,封建迷信的影响遍及城乡,人们对疾病、死亡及难产,都认为受“神”和“命运”支配。产妇临产,普遍请旧式接生婆接生。她们助产知识贫乏,一遇难产便束手无策,只好听天由命,并说是“月难鬼缠身,非死不可。因此,产褥热,婴儿破伤风患者极多,婴儿死亡率高。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县妇幼保健所,负责妇幼保健业务。

 

(一)新法接生

 

民国时,本县仅有10名开业的助产人员,农村普遍采用旧法接生。1951年开始培

训改造旧接生婆,至1952年共培训旧接生婆187人。1953年培训新法接生员186人,使妇女生育保健得到相应解决。1958年,各公社建立妇产院,后并人公社卫生院,培训女“赤脚医生”,至1985年,接生员有323人,健全了妇幼保健网。新法接生广泛推广,取代了旧法接生,保障了母子健康安全。

 

(二)妇科病防治

 

1959年,本县全面调查妇科病。1960年,对全县5032名子宫脱垂病人进行治疗,

治愈3417人,治愈率为67.9%。1961年灭“四病”(水肿、干瘦、子宫下垂、闭经)中采取营养、药物治疗,对子宫下垂患者845人,当年上托205人,1965年又上托340人。

 

1978年,第二次开展妇科病普查工作,应检5.1396万人,已查3.2105万人,患

病人数1.0001万人,患病率为31%;治疗人数8376人,治疗率84%,治愈人数403

人。如贝墩公社社员黄XX65岁,患宫脱垂35年,臭气难闻,长期不敢与别人

一起劳动,终日悲观失望,经手术治疗后,彻底治好。

 

1984年,第三次妇科普查9064人,开展妇科、宫颈炎、滴虫、念珠性阴道炎等治

疗。

 

(三)围产期保健

 

孕妇保健,产前检查是一项重要措施。1981年检查8020人次,1982年检查6970

人次,1983年检查6768人次,1984年检查4061人次,1985年检查7417人次。自

1986~1995年共检查6万多人次。

 

近年来,开展围产期保健系统管理,高危妊娠管理,发现孕期异常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对高危孕妇则送上级医院检查,给予治疗,必要时住院待产。

 

二、儿童保健

 

清光绪五年(1879,本县始有医生到各乡村去接种牛痘,但收费很高,一般农家难承担,接种工作难于开展。

 

民国期间,县救济院施医所免费给儿童接种牛痘,但人数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普查诊治。1950年本县免费给4071名儿童接种牛痘。至1980年累计,全县接种牛痘儿童达116.2263万人次。

 

1952年开始注射预防霍乱疫苗,至1979年连续注射7年者,达8.4474万人。1954~1961年,注射副伤寒菌苗者4.0602万人。白喉类毒素,1958年开始预防治射,

当年有2852人接受注射。至1984年,共注射了25.6210万人次。

 

百日咳菌苗,1958年开始接种,当年有3714人接受注射。至1985年,共接种

17.2178万人次。

 

卡介苗、百日破混合制剂,从1959年开始接种。至1985年止,卡介苗接种

5.7036万人,百日破混合制剂接种6.7908万人。

 

小儿麻痹糖丸,于1965年开始发放。至1985年,共发放了35.0954万人份。

 

乙脑菌苗,自1973年开始注射。至1985年,共注射27.6141万人。

 

钩端螺旋体菌苗,1977年预防注射1.9319万人。

 

1973年6月开始,对全县7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注射工作,农村以生产队为

单位,按年龄组建立免疫接种户口册。城镇、机关、厂矿等单位的适龄儿童实行一人一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册)。1984年对城镇居民儿童、幼儿园设立“和平县儿童保健手册”,有计划地进行儿童防疫注射工作。

 

第四章 药品经营药政管理

 

第一节 药品经营

 

一、经营机构

 

民国37年(1948,全县有私营药店、诊所111间,其中中药店94间、西药店17间。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供销合作总社设中药材经理部,负责中药材、中成药批

发和地产药材的购销业务。县贸易公司设医药批发部,经营西药业务。1956年4月,成立和平县药材公司,从事经营中、西药业务。1985年改称“和平县医药总公司”1994年成立“和平县医药管理局”。

 

二、地产药材

 

据七修和平县志》卷十《实业志》载,本县出产的药材有蒲、紫苏、巴戟天、土茯芩、香等31种。1957年普查时,又发现穿破石、铁包金、蝉壳、蝉花、天葵5种。1965年第二次普查时,又发现刁竹、黄连(鸡爪连)、吐丝子、石、桔梗、七叶莲、衰册卷柏等33种。1984~1985年对本县药材资源进行系统全面调查,共发现药材673种,其中植物类565种、动物类103种、矿物类5种,其中属全国重点药材22种。

 

三、药材生产

 

本县群众素有房前屋后、旧屋基、地、菜园边种植玄参、白芷、菊花、紫苏、桑根、干葛、构祀、麦冬等中草药材的习惯,供家庭备用。

 

1959年,县药贸、医疗单位始建药材场、小药圃种植药材。1965年县药材公司成

立药材生产组,配备4名干部,负责组织全县公社办药材场共23个。种植药材有茯苓、白芷、生地、党参、白术、淮山、川、黄精、砂姜、厚朴、黄柏、杜仲、玉桂、田七、积壳、菊花、花粉、乌梅、红花、玄参等植物药材和养殖地龙、土鳖、水仙子等动物药材共47个品种。1970年,国家发放给本县扶持药材生产费3.7万元、试验费1.5万元、无息贷款2.5万元、低息贷款6.8万元,扶持发展药材生产。1978年后,原办药场由农户承包,全县计有240个药材生产专业户,有的是联户承包药场。是年,东水区六联乡50%农户种上巴戟,成为巴戟村。村民曹海棠、曹新棠兄弟各种巴戟5亩,各收入1.2万元,成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致富的先进典型。

 

四、医药企业

 

本县制药企业有二间(详见《工业》编,第三章)。

 

和平制药厂

 

1970年创办,1986年扩建。1995年有职工340多人。设8个科室,有针剂、片剂、冲剂等7个车间。主要生产7种剂型60多个品种,其中较著名的产品是“菊花冲剂”、“板蓝根冲剂”、“昆明山海棠片”、“野木瓜片”等(以上产品处方及应用经何石撰写编入《中成药与名方药理及临床应用》一书。该书1991年10月由香港雅艺出版公司及深圳海天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上述产品销往全国及港、澳地区。1987年,该厂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书。1988年,获广东省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和广东省首届全面质量管理金杯奖等称号。

 

新光联合制药厂

 

1984年冬在深圳市福田区建厂,是内联合资企业。1986年,有职工173人。生产4个剂型(冲剂、片剂、胶囊、口服液)等21种中成药

 

第二节 药政管理

 

50年代至60年代,药政管理工作,由县卫生局业务股负责。1979年12月,成立

和平县药品检验所,负责管理全县药品及药品制剂检验工作。1985年,县药品检验所有药检技工6人。仪器设备有分析天平、圆盘施光仪、水分快速测定器、显微镜等7台(套)。

 

一、剧、毒、限类药品管理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内务部联合发布严禁贩卖罂粟壳之类毒剧药品的 指令。县卫生院会同公安、政法部门对全县经销、医药单位及社会上吸鸦片烟的人员进行教育,收缴吸烟工具及各种鸦片制剂。对违反规定,贩卖吸食鸦片者进行严肃处理。 对剧、毒、限类药品的使用,需由使用单位出具报告,由卫生院、公安局分别审批后,再由省卫生厅复审批准,统一由省药品公司供应。1978年后,改由地区卫生处审批供应。对使用各种剧、毒、限类及贵重类药品,设专柜、专帐、专门处方和专人保管, 剧、毒、限类药品由业务院长或指定医师负责管理。

 

二、药品质量管理

 

1950年以来,对药品质量,一直采用以存定销的办法进行管理。1979年12月,成

立和平县药品检验所,负责对中西药材的真假、优劣的质量监定。1980年9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加强药政管理、禁止制售伪劣药品的报告》,县卫生局会同县工商局、公安局在市场上查出假虎骨14公斤、假虎膏4公斤、伪制石蜜20公斤、伪百草油一批,并对销售者进行严肃处理。尔后,每年对全县各医疗单位和医药门市进行1~2次不定期的药品质量检查。1984年国家颁布《药品法》,1985年在实施《药品法)中,全县共查出伪劣药品有进口人参、阿胶、感冒冲剂、五味冲剂、罗汉果冲剂、益肝灵冲剂等及失效淘汰的水杨梅钠针、非那西汀片、辛可芬片、辛可芬针、复方安乃近片、复方胆碱片等127种,价值4万多元。并由县卫生局、工商局、财政局、医药联合公司、药品检验所等单位派出人员,于1986年6月6日当众销毁。

 

三、中药剂片的加工管理

 

中药剂片加工炮制,部分是医疗单位中的药制人员加工,部分由外地或药材部门加工,跌打膏药多为个体医生加工。1959~1960年,彭寨卫生院曾加工大量风沙丸供内销。1964年8月,县组织38名老中医药剂人员对彭寨、上陵、大坝及县人民医院药制剂室药品进行检查,并在彭寨召开全县中药剂片加工炮制、药房管理工作会议。1979年7月,县组成药政检查组,对全县药品医疗单位进行药品大检查,结合对药品制剂单位进行验收发证工作,促进药品生产、交换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对游医药贩的管理

 

1949年前,游医药贩、神棍巫医、江湖骗子借医行骗,受害者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对确有一技之长的医务人员作了安置,对游医药贩进行了严格管理。1953年,禁止游医药贩和非医疗单位人员行医、卖药。1963年,对社会上行医人员和药贩进行审查清理,对自学成才有一技之长者,发给个人开业许可证,指定范围开业。1974年后,县卫生局、工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对民间个体医生、药贩的管理的联合通知,对个体医生、药贩,再进行调查整顿登记,审核发证,禁止无证行医及经营药业。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4-29 06:18 , Processed in 0.0298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