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1-3 16:25 编辑
三、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类。
1、师德文化、德行文化。 《广东通志》、《惠州府志》、《和平县志》记载:“曾克常,字敦五,号梅园,生于雍正乙巳年(1725),性严正,不事机巧,亦无一语欺人,安贫力学,手不释卷。友教五十余年,造就多士,莫不敬惮。刊行《经史诗蠡测》名篇。手注《东坡寓惠集》,尤有裨后学。乡人以其品行端方,屡举约正,辞不就。以岁贡秉铎龙门,士仰楷模,半载卒于任上,寿七十八。”而在《梅园老师像赞》中有:“……,若师文章道德在,在深入人心者,宜乎俗眼中识之者寥寥。”可见其德行、师德的影响之深远…… 在墩头村整个村落民居建筑都是用古人最为看重的“德行”来命名如:崇德第、宣德第、育德居、怀德居、宁俭居、敦厚围、安敦居等.代表性建筑有文昌塔(华表塔)、敦厚围、崇德第、翰林第、外翰第、奉政第、安贞居炮楼等境内曾氏居民奉儒家曾子,牢记以儒家文化为立世之本,将儒家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2、农耕文化: 墩头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雨量1536~1845.3毫米,大多数年份日照1704.7小时以上,年平均相对温度80%,无霜期267~301天。当地盛产稻谷,为了增产增收,人们在耕种两季稻之后,又习惯在冬季种上蚕豆,实现了一年三熟,蚕豆苗还回田做绿肥。耕种所用犁、耙、锄、镰、箩、箕至今仍在使用,但由于现在大量使用机械,牛耕基本已经被机耕取代,年轻一代农民在冬闲季节也都出去打 工,也不再冬种蚕豆。
3、墩头村曾子家训文化。 在时代变迁中,墩头村的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敦厚围、崇德第、老屋等相关系列古建筑中,对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传承和对彭寨古镇、和平、河源、广东地区历史发展;乃至对岭南客家文化发展史的影响及其体现的人文价值,有着不可替代荣耀和地位。 彭寨古镇敦厚围、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及明朝华表古塔、研经堂等系列古屋村、古塔楼建筑,有详尽历史记载和完整文史资料可考;尊祖重教、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客家文明道德从各文物章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美德,岭南人文、东江流域客家传统文化之光,有着丰富的传统人文内涵。 其中,留存的堂号宗联、风俗、门扁、遗训、题辞等不仅典雅富丽、文采斐然、发人深省、言之有物,还各自有蕴含深意广义的内容故事;是本地客家人弘扬伟宏家世、彰显卓著功业、树立榜样风范的一种方式,也是本地客家宗族氏群物质文化发展的反映和见证。 这些留存的非物质文化事物、意义深远的故事,今天更令人尊重、给人以启迪、警策,对维护和推广本地人文教育,扬善鞭恶、诚真致和,有着现实积极的意义。
5、传统花卉四君子文化: (1)梅花文化(腾捷老师‘梅花’)。 (2)兰花文化(梅园老师‘兰花’)。 (3)竹文化(伴禹老师‘竹子’)。 (4)菊花文化(知名书画家曾镜如‘菊花’)。 (5)莲花文化(景象老师‘莲花’)。
6、广东省重大历史事件遗址 (1)翟火姑事件唯一实景遗迹及文献、史料。 (2)明末、清初,叛兵据城及山寇猖獗、芩岗失守等文献、史料。
7、书法艺术:
8、绘画艺术。
9、装帧、置线装裱艺术。 装裱艺术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清人画家曾镜如在装裱材质上均有深入研究,独创“置线装裱法”,一直沿用至今。曾镜如在传统装裱中融入了墩头蓝之乡纺织生产的布艺,结合彭寨植物种类,在山里、稻田中不同季节采集不一样植物经过多个程序熬汤制浆,用以装裱书画装帧书籍等,用来对书画防虫害及防潮等功能。在裱画中大胆创新运用墩头蓝之乡生产的各种棉布布料,并在画幅内加入纤维或是棉线、麻线用来加固画面的承受力,拉力等。
10、墩头村客家民间音乐文化:
墩头蓝之乡民谣、山歌唱腔、调式音乐有十几种之多,如;哭嫁歌、长牛歌、情歌、织布民谣、染布民谣等民间小调。三宝七佛歌、客家八音、做斎、哭丧、打醮、祭祀等客家宗教性音乐。 墩头村客家民间音乐主要承袭了粤北、赣南等地区的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举行落新屋仪式喜欢唱“四句”,如“一条红哩,三尺长……”类似的吉利话。女孩子从幼年时习惯凑在一起学唱“行嫁歌(出嫁)”,行嫁时越会哭,妹家就越兴旺,这是客家人“嫁妹子哭嫁”的习俗。客家人有句俗话经常挂在嘴里,即“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意警告那些不孝子孙,让他们要孝敬父母。 墩头蓝织染之乡用唱民谣、山歌来消除织染劳动困乏。山歌内容有爱情山歌和劳动山歌,建国后还有歌颂共产党的山歌。
11、客家传统体育、武术、传统玩具、娱乐文化。 汉族扭秧歌、客家武术,踩高跷、滚铁环、跳、客家棋类等等民间娱乐文化。 客家拳、客家棍术四一种汉族传统武术。客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因流行客家地区所以称客家拳。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等特点为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速有力等等,器械使用多为棍、杆、双刀、铁尺、勾、镰、卡头、大刀等。
12、华表革命老区
13、历史人物 杰出乡贤。 (1)历史文化名人。 曾繼武: 号连居,舌耕为业,配周氏,仝(tong)葬园坑丑山兼癸。 曾官大:字滕捷,明朝正五品,崇祯壬申年,廷试三名拨入国子监诚意堂肆业,送吏部文选事历事。崇祯十四年(公元1642年),催选分发江南州判。所著有《四书讲意》、《四书笔要》、《列史笔要》、《后场笔要》、《启札合品》诸书。 曾伴禹:清康熙庚戌年生(1670年),广东和平彭鎮人。前清廣東名儒,字大輔,自號熙朝逸叟、俗呼上古愚民,晚號“逸叟”。舌耕為業,主讲于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弟子甚众。著有《溪襄雜稿》四卷,《課兒便覽》三卷。 曾 巽:字象震,邑优庠生。吴邑候讳思穆,旌匾云“凤毛济美”。 曾克常:字敦五,号梅园,生于雍正乙巳年,性严正,不事机巧,亦无一语欺人,安贫力学,手不释卷。友教五十余年,造就多士,莫不敬惮。刊行《经史诗蠡测》名篇。手注《东坡寓惠集》,尤有裨后学。乡人以其品行端方,屡举约正,辞不就。以岁贡秉铎龙门,士仰楷模,半载卒于任上,寿七十八。(资料录自民国三十一年版《和平县志》)。 曾昇平:字振清,号熙阆。天生身材魁梧,奉庭训笃力学业,年十一岁以五经应试,县令曹鹏翊特别器重。后由优廪生分发教谕署花县英德二县,又选授吴川。所任体恤寒士,修茸学宫,未几丁亲归省,复出后补任新安教谕,乃呈请亲老终养而归,母殁后遂不复出。为人明毅干练,高州太守徐学侨称之为“广文第一”,高廉。(资料录自民国三十一年版《和平县志》)。 曾冠英,字鹏宵,号云峰,清代惠州府和平县人。冠英五岁失怙,由母朱氏守节抚养**。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登贤书,嘉庆四年协修和平学宫。辛酉、壬戌连科会试荐卷,嘉庆十三年(1808)中戉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山东肥城知县。在任主修肥城邑志,捐俸立书院,辄与诸生论文,历六载无少间,多士佩服。于嘉庆庚午(1810)、癸酉(1813)两科充山东乡试同考官,为官清廉自守。辞归后于道光九年(1829)主讲丰湖书院,设帐鹅城从游者众。 曾南仪:字景象,别号燕轩。恩赐登仕郎。酷爱诗书,通书画,舌耕为业,晚年课孙教子,著有《燕轩札记》。用文字记录了大量地方史文献资料,对和平地方文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奉献。景象老师在生于乾隆甲寅年(1794年)十月二十四日,卒于同治癸酉年(1873年)十二月初八。 曾镜如:清末、民国广东知名书画家,生于咸丰元年(1850-1936),工诗文、书法、绘画著称,其写真妙绝当时。精山水、花鸟,擅追容、神仙佛道。书法五体具精,以楷书、行书、草书为最。 通经史诗子集,八股文。精研《六祖坛经》等佛学经典。广州府赠联云:“夢筆喜生花色抹畵圖心似镜,辰星光射斗惠腾菊徑人澹如”。著有《制色学考》、《置线装裱学说》、《安敦诗集》等。 曾玉辉:民国广东知名书画家, 名宪辉,字玉辉, 生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1953)。广东省河源市和平人。出身于诗书世家,家族书画代有承传。 自幼随父曾梦辰习书画,承继家学。工于写真,擅山水、花鸟。书法五体具精,尤工楷、行、草。 (2)杰出乡贤 知名人士。 曾庆平: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副连长,在援朝战争中掩护战友转移阵地时负重伤,立三等功。抗战结束后,在内蒙服役数年。1956年复员。 曾庆营: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庆利: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庆敦: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凡泉: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凡京:又名汉秋,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连秘文书、营部书记、北海舰队东海舰队技师、正副大队长等职。 曾凡希: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 曾凡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 曾沐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 曾凡溪:祖籍彭寨墩头。现居香港,80年代至20世纪为家乡捐资无数,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建设。 曾桂芬:1993年9月12日出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2014年第六届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总决赛冠军,同时获得“最佳上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