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2|回复: 16

[分享] 和平县诗文集选(不断添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10: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4-10-13 11:56 编辑

古代篇:

花雨松风别有天
回廊后看古钟悬
三千界辟循州地
百八声传大德年
栾列虫蓄疑瑟缩
纽文龙甲自蜿延
独欣对宇溪前隅
时送清音到耳边
——清邑举人曾光祖《诗题宁泰寺古钟》


咒钵曾闻制毒龙

戒坛明月正中峰

青鞋乌帽闲来往

那闻禅梨饭后钟

——邑进士徐旭曾《题龙华寺》


青山如画翠细浮

两树烟寒碧草收

俗史那能频寄傲

种花闲与白云游

——和平知县韩师愈游览五花嶂时曾赋诗


峰开霁汉里

佳处霭盈盈

试看花繁处

长龙五色云

——清朝进士徐廷芳诗



两年未绕紫云行

竹伞蓝与出俐城

人自日边归岭外

花如识面不知名

香来稻气山田熟

衣脱京尘葛布轻

只是为儒闲不得

苍山深处却留情

——邑进士徐延第《诗题紫云寺》


破笠频筛丽日
敝蓑惹起和风
昨至罗浮访友
一身都染春红
                                                                                          
上苑金丝袅袅
梁间紫燕喃喃
几度呼童采蕨
无边绝壁岩岩


金谷芙蓉拭粉
上林玉桂飘芳
步入东篱采菊
杖头惹得秋香
                                                                                             
检药围炉拨火
呼童扫雪烹茶
内子諵諵猜韵
挥毫笑咏梅花
——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 大辅老师《山中即事四首》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0: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篇: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0: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4-10-13 11:58 编辑

当代篇:                                            
  《忽如一夜舂风来》

作者:    陈振昌

    年届天命,神经系统里的那根亢奋激动的弦,已经不像年青时那样易于蹦跳了。最近我回了一趟老家,本意是走亲访友,没想到所见所闻,却着实触动了我。那根老气横秋的神经。故乡里的新鲜事,犹如沉寂多年的老树,突然一夜之间果满枝头,任是哪个沉得住气的老农也要乐呵呵的。
屙屎坳变成可喜坳
    我的故乡在和平县林寨镇。和平县是大京九入粤的第一个县。我是乘坐深圳——九江的238次列车回故乡的。当列车缓缓驶入站台,当列车员在扩音器里报告可喜坳站已经到达,我的宁静的心绪便开始躁动了。面对现实,脚踏故土,新与旧的感慨——袭来,挥之不去……
    可喜坳原名叫屙屎坳——一个很不雅的名字。一条由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从山谷一直伸展到山顶,山顶上有座茶亭,这便是昔日的屙屎坳。走路的、挑担的、背负着重荷的山里人从山谷艰难地爬到山顶,已是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了。歇歇脚,喝口茶,拉净屎尿,也就极其自然。这山,便因此而得名。对我来说,这屙屎坳的一草一木,可说最熟悉不过了。如今,大京九在它的山脊上通过,而且还建站台,屙屎坳获得新生了。屙屎坳——可喜坳,这名字改得好,寓意深长。
瞧,一列火车横卧在山顶上,朗月高照,似一条奔腾凌空的巨龙,沉寂千百年来的屙屎坳,何曾有过这般的神气,这般的辉煌!巨龙的旁边(也许是昔日的茶亭吧),是一座现代化的楼宇,绿树掩映,人来车往,自成一道风景。昔日的屙屎坳,又何来这般热闹,这般风光。
    别了,屙屎坳,你不再肮脏丑陋,你不再逆来顺受……山里人神气了,你也笑了。
钢筋铁骨取代了木板桥
    来可喜坳兜客的,有中巴、小巴、摩托车,还有小轿车。难得家乡有小轿车,尽管价格昂贵,我还是要了一辆——我知道,这是一种对家乡的自豪与认同。
    记得离开家乡是在1984年的春天。如今久违的、熟悉的故乡就在眼前,一种亲切感丝丝缕缕,蓦地包裹着我。
    故乡很美,美就美在有条俐江河。河水自西向东缓缓流去,把林寨分为南北两半。江北,秀丽,一马平川,良田万顷;江南,伟岸,高山峻岭,重峦叠嶂。江北人口密集,一
座座的客家围笼屋散落在蔗林旁,稻海边,一派田园风光。
    圩镇所在地在江南岸。林寨镇的美,圩镇四周的景物是最具特色的。江北的平川沃野自桂陂头西起缓缓向东伸展,像铺排一条硕大的漫长的锦缎。在“锦缎”的尽头兀自立起一座山峰。它在平地里耸起,却恰到好处:它的对岸,是林寨圩镇,它的南面的峭壁,直插在俐江江河中。山不高,大约三四丈许,山顶是平展的,连接东面的山麓。人们利用这山,在山顶上造宝塔,建中学,和平俐江中学的校址就设在这里。于是,这古云山,这宝塔,这俐江河,这圩镇,就构筑成了一道优雅的风景。
    可惜,这么好的风景其紧要处的泼墨却是一道摇摇晃晃的木板桥。
    要是画,这也罢了,可它不是画。北岸的人要过桥赴圩,要过桥耕作,要过桥走亲戚。南岸的人虽然赴圩省了这道桥,但他们要来俐江中学读书,要耕作,要走亲戚。
    木板桥,虽然也算一道风景,对沟通两岸往来起过作用,但是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更多的是却是辛酸与无奈……
    1959年,林寨镇人民的好大夫邬里夫,因为要过桥到北岸抢救一名危重病人,不慎连人带单车掉进河里,其时正春江水满,邬大夫便一去没再起来了。l 960年,江北某管区兄
弟俩双双携手过桥,双双掉到河里。豆蔻年华,就这样撒手人寰。
    1958年……
    196 1年……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道木板桥连同上游楼镇管区、下游严村管区的木板桥、独木桥、每年春汛、龙舟水,至少有一人以上失足成为冤魂。
……
    思绪停顿在木板桥上,我问司机:“小兄弟,现在这林寨街还是木板桥吗?”
    “你是很久没回家乡了吧?”小司机侧过头来,“早变成水泥桥了。”
    “真的?”
    “林寨,桥多着哩!”小司机又侧过头来,话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除林寨街大桥外,还有林寨公路桥,林寨铁路桥,楼镇桥,严村桥,全是硬家伙的……喂,你是哪里人?”我回答了他。“楼镇?楼镇大桥是去年才建成的。你们楼镇大变样了!你想想,从桂陂头到严村,不到五公里,却有硬家伙五条,俐江河神气啦!”
    在圩镇下了车,我特意在林寨大桥中央伫立片刻。这桥,桥面不算宽,约七米,跨度也不很大,大约200来米,卡车不准通行,因为下游已有公路大桥,但可过小汽车和拖拉机。人行道和车道界定得清清楚楚,两边还镶有雕刻的大理石护栏图案。刚才听司机说,这桥,还有楼镇桥、严村桥,是镇上的人民和管理区的人民集资建成的。家乡人有钱了,富了;家乡人也懂得如何建设自己的家园,营造这一方乐土。
乡间访故知
    我在圩镇宿了一晚。老同学轩是镇里的副镇长,是我计划中要造访的朋友。轩雅号“小老头”,因少年老成而得名。轩的兴奋神经比我还难拨动,轻易是不惊讶溢美的。提到桥,他更正了小司机的说法:也不都是农民集款,各级政府也拨了点款,不过,说主要是农民集资是对的。
    吃过有林寨特色的早餐(比如牛肉丸子,掉在地上还可以像小皮球似的蹦跳几下),我急着要回老家,轩执意要陪我走走。他说多年不见,彼此在一起说话的机会无多了。言词真挚,也透出一种沧桑。
    走上江北大堤,放眼一望,一种直观的感觉立即窜入脑际——咋那么多新房子?而且外观都是很漂亮的。
    走了几步路,我问轩:“农民咋来这么多钱?”
    轩几乎是不假思索:“概括地说,叫‘内外结合’。外,就是到深圳等地外出打工。就说你们楼镇管区吧,能人真不少。一个叫陈远的后生哥,开始在深圳一家酒楼做厨房下手,这小子有心计,名厨的好把戏都让他偷学到手了。后来他炒老板的鱿鱼,老板不得不以高薪挽留他。再后来,他自己另立门户……楼镇大桥一捐款就是五万,天晓得他现在有多少钱。还有一个叫陈希的,现在是深圳有点名气的包点师傅,情况和陈远差不多。楼镇人聪明,在工厂打工的,也能成材……至于‘内’,你看那一个个菜园子,尼龙薄膜下的瓜棚,都是‘反季节蔬菜’。还有养猪、养鸡鸭、养羊,修铁路工人的腰包全都掏给咱有心计的农民了……”
    我走马观花,只见这里撑起一方天地,那里撑起一方天地,都是尼龙木棚子的天下。远远望去,就像古时用兵扎下的营寨。……
    春阳初照,江风习习,我们边走边看边聊,有如“闲庭信步”。不知不觉,楼镇管区的范围到了。
    入村不久,“阿狗回来了!”快讯一传十,十传百,我的老屋呼拉一下挤满了人。喜悦与乡情浸透了祖屋……个个都对我说,“来我的新屋坐坐吧。”我知道,这一方面是热情,一方面也是让我分享他们的幸福和骄傲。
    负责编纂村上《陈氏族谱》的阿汉哥说了番话,让我想得很远很远。他说,我们陈家先祖,自从在上正村创业定基后,后代又在上楼、下楼创业立基,总计四百多年历史。四百多年这三个村在缓慢地量变着。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发生了质变,高楼林立,另立新村。想想,真了不起呀!

《南 边 的 岸 》
作者:陈俊年
  广东,风生水起,不特气候潮湿雨绵绵,地图上就泛现出潋滟与浩瀚,且浏览地名,也读得出她的丰盈与润泽。一连串地级市,如湛江、阳江、珠海、云浮、江门、清远、河源、汕尾、汕头、潮州,无不在水一方,带水成名。广州、惠州、梅州,名字里貌似缺水,事实上,珠江、东江、梅江,恰恰浓缩如“州”字中间的三江成“川”,一一穿城而过了。肇庆有西江,韶关有北江,揭阳有榕江,中山有岐江,佛山有汾江,东莞有小运河,茂名有小东江……至于“深圳”,客家话的原意便是“水深的小河”,那是祖国流向香港的一脉血管。何况深圳湾连着太平洋,踮脚的浪花正从天边朝她簇拥而至。

有水就有岸,有岸就有史。史作基石,构筑成这一条条南边的岸,漫长而悠久。赵佗建陀城为都,韩江因韩愈姓韩,苏东坡流放天涯,包宰相端州倡廉,文天祥伶仃绝叹,宋帝呙崖门投海,林则徐虎门销烟,丘逢甲誓保台湾,康梁维新变法……及至彭湃的农民运动,朱德三河坝激战,周**东征北伐,毛泽东雄文开篇,利、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甚至包括蒋介石黄埔建校接着闹出中山舰事件……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与南边水岸相关相连,莫不是史海钩沉的裂岸惊涛,飞溅着弥漫南天的荣辱悲欢。

可见,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随着长河涌动新潮,岸也变成新诗行了。广东的巨变,令流水多彩岸多姿,亦教我多长见识多感悟,多有艳遇多惊喜。那一回,沿着深圳新辟的滨海大道追风逐浪。猛一抬头,正前方万顷蔚蓝托着彤红旭日,俨然硕大火球似的在蓝绸上滚动燃烧,映得满海荡金,关得慑人心魂。记得月夜经过珠海情侣路,端的似一脚闯进了青春前线,只见树荫花丛,倩影绰约,情人依偎,奔放的海风撩动一岸的浪漫,惹得你不便久留。转入番禺万顷沙,闻说有许多河涌,堤基却不易寻觅,但见蔗林临风摇曳,蕉树傍水舞蹈,密匝匝演化成一望无际的甜海蜜浪了。在虎门东岸,我曾登临沙角炮台,眺望海天苍茫处。虎门大桥直如一架耸入云际的铮铮竖琴,那特大跨度的桥拱,就像巨大的连音符,一气呵成地连贯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屈辱与骄傲,伴和珠江入海的澎澎涛声,呜奏着虎啸龙吟般的新世纪交响乐,令人壮怀激越,血沸千度。

人们常说,天空给人以哲学的联想,其实,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人开放包容的情怀,也委实与珠江的形态大有干系。你看珠江,够奇特了,它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口。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滇、黔、桂、湘、赣、粤六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珠江三角腹地漫流成网,最后更自由奔放,分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而且,一路来个不讲究名分的—一以贯之,直至流经美丽的广州,它才亮出珍珠镶成的美名。这就是珠江的务实与睿智。沿江漫步,你还会发现,珠江水亲近人垂手可掬,不像别的大江之水,不是拒人于外,就是深不可及。珠江满腹力量,却悄然涌动,从不大肆张扬,亦不大抛浪头。因为潮汐的作用,向往大海的珠江,从不歇脚,永不自满,每天都无私地奉献出拥有的一切,又欣欣然接纳着新来的一切。凭栏临风望珠江,几多感慨,几多感激。珠江滋养了千古羊城,美化了锦绣花城,丰润了金色穗城,激活了广东人的思维与情性。珠江,我们的母亲河呵!

秀水丽岸。此岸是起点,长岸当强弓。愿广东之舟疾飞如箭直射向理想的彼岸……



《县城那班老同志》
   作者:陈仰天
        在和平县城闲聊,有一个笑话的说法,说每天上东山岭健身的人是怕死,在桌子上没日没夜筑长城的人是拼死,坐在长堤树下闲聊的人是等死。可是我每天从攘攘熙熙的人群中,却发现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象另类一族般生活,时而聚会讨论学习,时而深入乡村扶贫解困,时而出面停调矛盾,时而疾书建言,既关心和平时政,又情牵三农,此情难能可贵,余志义薄云天,他们就是和平县离休干部福利会的那班老同志。      
      和平县离休干部福利会成立于1989年6月,至今已20个年头了。这漫漫的年月里,老同志们离而不休,互相关照、互相鼓励、互相奉献,互相得道。他们毫无依恋地退出领导岗位,毫无怨言地离开自己战斗的地方,但他们却象一台老式发电机,依然默默地运转,发送着无尽的光和热。他们时刻遵循诺守和平县离休干部福利会的宗旨,做到:“老有所乐、安度晚年;老有所学、与时俱进;老有所为、做些实事”。20年来他们一直围绕这个宗旨,积极开展有益活动,发辉了一定的作用。福利会老干部成立时486人,是一个静止的数字,只有减少,不会增多,目前己逝去248人,还有238人依然如日辉煌地生存,但正是福利会老干部们本着兄弟般的感情,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无论那一个会员因病,都有领导或组长上门慰问让每一个向马克思报到的人,都能笑对人生,一路走好。这正是:人生寻常事,生死亦自如。福利会做到了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   
       发挥余热,多做实事,是福利会老同志们共同的心愿,自己为革命无私奉献旱已成为毕生的追求,他们退下后,各人有所特长、社会关系和德品威望,为社会做了很多事情,如黄馨荣、陈道昭、何中和、叶镜泉、杨放、叶彰、陈赞廷等同志曾积极编写革命史料读本《九连春秋》有三十辑之多;有罗秋云、陈青、黄再兴、叶彰、黄永寿、吴展助、卢陆胜、徐平、朱昌荣等同志出版个人专集;有黄定邦、黄再兴、黄镜盼、卢陆胜等同志经常协助整理党史资料,有多才多艺的刘学富、袁景煌、徐平、王德样、朱孟富、叶彰、徐淦、吴兆荣、曾学三等同志经常挥毫泼墨练书法、养花和制作根雕。有徐淦、周耀、徐才如、陈荣伟、叶际清、余子君、毛焕炎、林中坚、袁景煌、吴兆荣、叶茂、赖祯祥、朱昌荣、赖政运等同志热情为《九连春秋》撰稿或配全县内开展党员教育宣传,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他们的成果甚丰,着实令人叹服与钦佩。特别是在重大灾难面前,老同志们更显露出共产党人的本色,大家奉献爰心,捐款救助,有的还以特殊党费的名义,支特灾区人民,以夕阳的霞光激励我们。  
       我遐想,老同志们当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不事张扬,却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作风在默默奉献;他们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用各自的实际行动忠实的履行着“为服务人民”的职责。我从四联中学退线后,平日里经常随《和平电视台》采访节目,很多老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感动,如徐名桓退下线后依然不忘自己的身份,他主动化解群众矛盾,努力营造和谐的环境,主动为农村老人送关怀。老军人袁丰财,凭着自己与广州医院较熟的关系,三十多年来,为一千多病患者拉动联系,搭架延续生命的爱心桥粱。老同志叶茂情牵家乡,自己带头为家乡建起便民桥,成立教育基金会,还不留名地救起过失足落水的小女孩。毛焕炎老师20年来从不间断关怀中小学生,为他们送书送资料、捐款送衣物。何艾同志热心公益事业,推动家乡发展。他们高尚的情怀,是经过战斗锤炼,养成习惯、浑然天成,有如一幅幅画卷、展现给我们后辈,这确实难能可贵。那天为九连春秋送书,与卢陆胜同志闲聊,我曾对他说:“你们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不要再操心了,应该好好地休息休息,”卢陆胜同志说:“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今后,我们仍会继续为和平县的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句话,听起来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惊天动地的之句,却让我感悟到一片丹心、一片赤诚,一颗满怀着对和平人民的热爱,他们在倾情默默地奉献。   
        近日重读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诗中“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是对和平县离休老干部福利会这些同志的真实写照。   
                                                                  







发表于 2014-10-13 11: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东江第一儒林"分享,和平社区有你更精彩----------------
发表于 2014-10-13 11: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寨骄子,和平文化泰斗东江第一儒林{:soso_e179:}
发表于 2014-10-13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点赞{:soso_e179:}
发表于 2014-10-13 12: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发表于 2014-10-13 13: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13 1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江第一儒林 发表于 2014-10-13 10:54
当代篇:                                              《忽如一夜舂风来》
作者:    陈振昌
     年 ...

致敬老师:杨放,吴振助,陈赞廷,王镜盼。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6: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星~月亮 发表于 2014-10-13 16:05
致敬老师:杨放,吴振助,陈赞廷,王镜盼。

向您的老师们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4-26 03:52 , Processed in 0.0197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