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6|回复: 12

[分享] 《和平县志98版》文本 —— 城乡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5 12: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出土文物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年前),县境已有人烟。秦汉以后,中原移民南迁,县境客家居民渐多,发展成较为典型的客家地区。居民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农居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及居民语言、生活习俗与岭南大部分客家地区雷同。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奏设和平县治,十五年在和平峒羊子埔始筑城池,3年筑成,命名为城厢镇。嗣后,县内各姓氏先后在县城建立宗祠、社学,乡绅客商进城建店经商,城厢镇遂成初具规模的县城。随养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增多,至清末民初全县自然形成了20余个圩镇(县人称街)。民国30年(1941),为了纪念王守仁奏设县治,把城厢镇改称阳明(王守仁号)镇。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城乡建设无专门机构管理。新中国成立初,由县政府建设科兼管,后由县计划委员会管理。70年代末,成立基本建设局管理城乡建设。1981年改为基本建设委员会,1984年改为建设委员会,1986年后先后从建设委员会分出成立国土局、城乡建设规划局和房产管理局,各镇设村镇建设办公室和国土所,负贵城乡规划、开发建设及房地产业、建筑业的管理工作,使城乡建设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本县城乡建设发展缓慢,公、私房建设也比较简陋,高层和高级装修建筑物极少。50年代至60年代,篆本建设国家年投资均在100万元以下。1964年6月,本县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县城和乡村冲毁房屋2.7万多间,1964~1966年,3年基本建设投资也只有257.35万元,平均年投资只有85.78万元。1965年是房屋竣工面积最多的一年,也只有9916平方米。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城乡建设日新月异,1982年县城制订了建设总体规划,1984年,制定了10个建制镇的建设规划。1993年,对县城发展规划进行了修编,城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17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同时修订了20个圩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面积共46平方公里。城乡建设步伐大大加快,1981~1995年,公、私房竣工面积达421.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8129亿元,分别年平28.09万平方米、5875万元。县城及圩镇市政建设日臻完善,农村交通、通讯和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城池

明正德十三年(1518)五月王守仁奏设和平县治,十五年三月在和平峒羊子埔始筑城池,经3年建成。城墙高1.8丈,周长450丈,城墙雉堞992个,东西南面各建一城门:东曰迎流门、西曰通津门、南曰南燕门。设敌楼4座,东南城墙边设濠沟,深7尺。城区范围北至北楼岗,东南至现在的中山路,西至现在的阳明一小路。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督捕通判洪章拓建城垣230余丈,增雉堞300个,新开跃龙门(小南门)、永和门(小东门),并增设敌楼2座。新拓城区称新城坊。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陈文彬重建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及西门城楼。原城门为板铺,改建后皆为砖拱。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丈量城墙周长680丈、高2.1丈,雉堞1292个,东南护城濠沟长73丈,宽8尺,深7尺。西北无濠沟。清嘉庆五年(1800),知县郑榕奉文塞永和门(小东门)。

民国17年(1928)和平县城图(有插图,P375)

民国17年(1928)9月,县长徐炳荣主持拆除大东门以下至小南门城墙,开辟为马路(今中山路附城镇政府门口至公安局路段)。此后剩余城墙被陆续拆除,至民国30年仅存小南门(跃龙门)、西门(通津门)及西北少许城墙。1958年将剩余的城门、砖砌城墙全部拆除,只剩北楼岗土城墙遗迹依稀可见。

明清时代,县城主要建筑物有县署、学宫(大成殿)、关帝庙、城隍庙、三义宫、环溪寺、文昌祠、双烈祠、洪公祠、各姓宗祠以及城西、城东居民房。·

民国时期,东南面城墙拆除后,城区往和平河边发展,逐渐形成现在中山路、金带路两侧的商业区。民国8年(1919),在北楼岗原考棚、龙溪书院处兴建和平中学,在三义宫创办城厢初级小学(阳明一小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一方面整治老城区,一方面往河东、河南扩展,形成东山路、南堤路一带建筑群。至80年代中期,城区面积由民国时期的0.2平方公里扩展到3.17平方公里。80年代后期起按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城区逐渐往果园塅、北楼岗开发区、和平火车站开发区扩展,规划城区面积扩展到23平方公里。1995年城区实际面积4.5平方公里。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市政建设

一、街道

新中l对成立前,县城街道狭窄,一般只有四五米宽,路面用河卵石铺筑,俗称石街路。街道两旁门店大多建有骑楼,方便赶集群众避雨遮日。民国22年(1933)、31年先后两次将县城街道名称重新编改,后一次改定街道名称如下:

  • 民生路:原金带路及公安路(即猪仔行)。
  • 抗日路:原新行路。
  • 中正路:原和平路。
  • 中山路:依原。
  • 民族路:原启明路(即东门启明里)及大成路(即志善街)。
  • 阳明路:原靖安路(即李屋街)。
  • 胜利路:原长安路(即西门街)。
  • 创造路:原守成路(即学宫背)。
  • 建国路:原北直路。
  • 复兴路:原保安路。
  • 成功路:原北横路。
  • 民权路:原东坝街。
民国17年(!928),拆城墙拓街道时,民生路和建国路铺成水况路面。

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将金带路、民主路、中山路、群众路的绝大部分骑楼拆除.1984年,将剩余的28间骑楼全部拆除,扩宽街道,使县城主要街道平均宽度达8~10米,并陆续将石街路面改铺成水泥路面。80年代后,随着县城范围的扩展,增修了河唇路、东堤路、南堤路、教育路、东山路、珊瑚路、果园路等,铺筑水泥路面15.4万平方米、柏油路面45.55万平方米,新筑路面宽达10米以上,使县城街道面貌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对县城街道名称进行了多次调整更改,最近一次是1994年9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阳明镇街道(路)名称调整更名的通知》,确定了县城所有街道(路)的名称、起止。

1995年和平县县城《阳明镇)街道(路)一览表(插图表,表13-1,P377)

路名,起止点,路面结构

  • 飞凤路(啄飞凤大道),飞凤桥头至果园忠定公路,水泥
  • 果园路(原东山路),竹器社(东西大道南边)至县烟草局门口,柏油
  • 东山路,烟草局下侧至公路局,柏油
  • 珊瑚路(原东山路),公路局养征站、塑胶厂至高车水桥头。柏油
  • 东园北路(原东山路),县烟草局下侧路口至县农机学校,水泥
  • 先烈路(原东山路),烈士纪念碑牌楼至教育路边,水泥
  • 东堤路,县中医院经华侨大厦至飞凤桥头,水泥
  • 南提路,和平旅店背经农业局至工行家属房、劳动局家属房、县政府家属房、阳明镇纸厂,水泥
  • 教育路(原环城路),
  • 创业大厦经进修学校至公路局背上产仓库、民政局家属房,柏油
  • 中山一路,和发公司经附城镇府、和中门口、阳明中学、看守所背至东西大道(米墩头),水泥
  • 中山二路,文化馆至农行家属房(即胜利路口),水泥
  • 岭排路(原西郊路),阳明一小门口经气象局至左坑仓库,沙土
  • 新潭路(原城背路),阳明一小门口经新屋至铁潭,水泥
  • 东坝街(原新华路),东门头街口至五谷子(东西大道南侧),水泥
  • 民主路,县政府门口至和平桥头,水泥
  • 群众路,电影院经工商局接河解路,水泥
  • 光明路,附城医院经阳明镇税所至县政府招待所大门口,水泥
  • 解放路,附城镇府门口下侧经县政府门口至城西牛头并(旱井),水泥
  • 金带路,东门铁桥头经县印剧厂、新华书店、热水招待所至法院家属房,水泥
  • 河唇路,县供销总社经老财政局至县政府招待所大门口,水泥
  • 人民路,县公安巡警大队门口直上至黄侃英屋正门,水泥
  • 新民路(原人民路),西门口至镜花厂、徐家祠背,水泥
  • 建设一路,中山一路肖母屋路口经县武装部背、张屋、何屋、张家祠至刘枚肪屋,水泥
  • 建设二路,城西管区拱门口经县政府老家属房至王振雄屋,水泥
  • 胜利路,阳明一小门口上侧巷经黄新炎屋、陈屋、实脸幼JL院至西门口,水泥
  • 老坝街,县党校、附城职中至老坝街头,石街路
二、桥梁

(一)古代桥梁

化龙桥

在南门外。明嘉靖年间知县陈宾建,旋废。隆庆六年(1572)陈文彬造木桥,又废。至崇祯年间(1628~1644)设立田租,冬造木桥,春设船渡。

南薰桥

在南门外(今和平大桥处)。明嘉靖十年(1532)知县梁鼒建。隆庆三年 (1569)主簿饶文昂重建。

寅宾桥

在东门外(今铁桥处)。明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梁鼒建。后乡民捐资冬造桥春设渡。

登瀛桥(后改名跃龙桥)

在跃龙门外、天后宫(今法院处)下侧。初为木桥,清嘉庆五年(1800)改建成石拱桥。1964年被洪水冲塌。

飞凤桥

原名万安桥,在东坝。初为桥渡。清道光十八年(1838)春,黄乃昌、邹宜铃、吴昌炯等募捐,建成麻石桥,3墩4段,桥墩高6米,桥长49米,宽3米。每个桥墩上立石柱,中柱建桥亭,形似花轿,两边柱上建有塔式“敬惜字纸”炉。整座桥型颇为古雅。1964年,改建钢筋混凝土桥面,桥亭、字纸炉己拆。

仙人桥(详见《文化》编)。

(二)新建和改建桥梁

南门桥(又称和平桥)

1964年12月26日动工,1965年5月1日竣工通车。桥高6米,长64米,宽7米,两旁行人道各1.5米,为三墩两台钢筋混凝土梁式公路桥,投资20.1万元。

西门桥

在县城西南。1981年12月9日动工,1984年l月建成。桥长78.8米,宽7米,为二墩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投资50万元。

东门铁桥

在东门外,原寅宾桥址。1980年8月动工,1983年6月竣工。桥长52米,宽6.5米,两边行人道各1.5米,荷载8吨。为下悬式桁架钢结构焊接桥,投资25万元。

南门便桥

位于县政府招待所门口处。1989年动工,1990年竣工。桥长48米,宽3.25米.为二墩双悬臂钢筋混凝土人行便桥。投资2.7万元。

县城飞风桥(有插图,P370) l 三、供水排水照明

(一)供水

1968年前,县城居民均取河水、井水饮用。城内大、小水井数十口,唯大井头“活民井”、西门口井、大东门井、东山井、火焰塘豆芽井等数口老井,以其历史悠久、水源足、水质好著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单位自挖水井机械抽水饮用。1968年4月县电厂组建供水班,在和平河建造3×3米水井1个,在和平中学北侧建350立方米容积储水池1个,铺设上下管道320米,安装40千瓦电动抽水机抽水供应机关单位340多人用水,开创本县自来水历史。1978年8月1日成立县“供水公司”,接管电厂供水班。是年冬,投资4万元在东坝河畔建造6×6米井底连通的水井3个、铺设DN200毫米上水管道280米,安装40千瓦水泵2台,利用原储水池供水,日均供水量280吨。

1983年,供水公司更名为“和平县自来水公司”,1987年7月投资90万元,兴建北楼水厂,并另筑石角头抽水房1个,铺设DN300毫米上水管道,日产水量5000吨,供水主管道9.82公里,供水人口2.9万人。

随着城区的扩大和居民增加,饮用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经县政府批准,于1994年1月在附城镇丰道樟树潭动工兴建“丰道水厂”。水厂占地1.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日产水4万吨,水厂至县城供水管道径DN600毫米,长3500米。整个工程分2期进行,第一期工程1996年底竣工,日产水量2万吨,可满足现阶段县城居民饮用水需求。

(二)排水

县城排水系统为雨污水合流制,清代已形成一定规模,大街小巷均有排水沟,临街及密集居民区的水沟大且深(深0.8~1米、宽0.5~0.8米),沟底、沟壁为毛石砌筑。主要街道的排水沟上盖石板与街道连成一体。加上县城地处山坡上,即使大雨、暴雨,城内大街小巷均无积水。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维修、清淘,并将原有部分明沟改成暗沟,扩展街道和巷路。随肴城区的扩大,新筑较大的排水沟上10条,其中工程最大的是果园新区的老虎坑水渠,渠长0.5公里,深2米,宽4米,全面疏淘裁直,石砌沟壁,排水畅通。同时将车站至县体育场全长600余米的明沟改成暗沟。至1995年底,县城有地下排水道(暗沟)10条,总长2450米;明沟30条,总长3500米,全城雨水、污水排放畅通。

(三)照明

民国前,城区居民、商店都用松烛(竹枝醀上松脂制成)、植物油点火照明。后逐渐改用煤油灯照明。夜无街灯,行人多用竹把燃火照路:民国15年(1926)起,主要街道每10间店铺对置设玻璃风灯1盏作为街灯。民国30年后,县城工商户多用煤油气灯照明营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月,筹建公私合营火力发电厂,供县城主要机关照明用电。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拨款6万元扩建县火力发电厂,解决了县城党政机关、学校和部分居民照明用电。1967年8月,县于合水镇珊坪建设水电站,年发电量80万千瓦小时,与县火电厂并行给县城供电,使县城单位和大部分居民用上了电灯照明。

1973年3月,河明亮水电站建成投产,并随着河明亮电站至县城35千伏输电线路、县城110千伏变电站的建成投产,以及1987年9月并人省电网后,县城供电充足、正常。l990年开始在主要街道(路)安装公共路灯,至1995年,公共照明路灯(高压钠灯)230盏,总投资引31.27万元,县城街道和居民通道通宵明亮。民主路、中山路、金带路、东山路、南堤路和河唇路等主街道两侧的部分机关单位、旅店酒楼、商业门店门前安装了霓虹灯或彩灯。到1995年,县城供电系统设施有:①110千伏变电站1座,总容量16000×2千伏安,投产16000千伏安;②高低压输电线路90公里,变压器87台,总容量1.03万千伏安;③用电户6875户,年供电量1306万千瓦小时;④公共照明路灯230盏。

四、环境卫生与绿化 , (一)环境卫生

街道清洁

民国时期,县城设7~14名清道夫,由街镇商会管理。街道和主要公共地域由清道夫清扫,偏僻小巷和居民区由居民各自打扫,各户垃圾积聚箕中置于门前,每日清晨由清道夫或农民清运。垃圾集中焚化,灰烬被农民用作肥料。消道夫工资微薄(由各商店摊派负担),多兼打杂工或务农。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街道清沽由阳明镇政府管理。1982年4月成立“城镇环卫所”,干部职工8人。至1995年,有环卫干部工人116人(离退休8人)。费用一部分由县财政在城市维护费项下列支,一部分向单位和居民收取卫生费补充。是年卫生费收费标准:单位按在册人数每人每年12元计收;个体工商户每户每月2~6元;零星摊档每个每日0.3元;居民住户按实用水每立方米计收卫生费0.1元,由自来水公司代收。1995年财政拨款37.2万元,收卫生费20.2万元。工人月平工资380元。

城区大街小巷面积10万平方米,每天傍晚或清晨都有专人打扫。据记载,1957年清运垃圾95吨,日平0.26吨;1995年年清运垃圾6840吨,日平18.7吨。

70年代前,县城垃圾用人力双轮车拉往西郊矮寨背山岗堆沤和焚烧。70年代至1992年,先用手扶拖拉机后用汽车运往附城雅水曹屋岗垃圾场消毒堆埋。1993年,投资107万元在合水镇七窖新建1个11万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每天垃圾当天运送,县城卫生面貌大为改现。1995年,环卫所有垃圾运输车2辆、农用小四轮4辆、人力双轮车15架、洗车机1部;县城共设置垃圾池100个、铁质垃圾捅50个;办公和住宿楼房1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公厕建设

民国15年(1926)开始建公共侧所,至民国33年有公侧4所,私建公用厕所41所。新中国成立后,除对原有公厕进行维修外,1957年在城东、南、西、北各新建一座公厕.并雇有专人打扫、喷药杀蛆消毒。近年在东园北路口、中山一路中,南提路商业家属房下侧以及车站等处新建、改建二类公侧7间,专人管理,收费使用。

(二)园林绿化

70年代前,因街道狭窄,多数单位无庭院,无法植树绿化,只在忠定公路县城路段两旁以及部分较宽的街道路段植树。1983年成立“阳明镇园林所”后,县城的绿化工作走上正轨,逐步形成以“东山公园”为主体的县城绿化体系。

街道绿化美化

80年代后拓宽的中山路、民主路、河唇路和新修的东堤路、南堤路、东山路、教育路先后进行了规范的植树绿化工作,共计植树近2万株。90年代后,这些街道(路)及河堤两岸已绿树成荫,经冬不凋。

小区庭院绿化

80年代中期后,县绿化委员会及阳明镇园林所具体帮助机关、企事业单位搞好小区庭院绿化美化建设,叠假山,建鱼池,铺草坪,种花坛,台阶小径遍植花木,一批园林式单位庭院相继出现,县政府大院、党校、和平中学、阳明中学、阳明一小、县医院、供电局、教师进修学校、气象局、制药厂、财政局、税务局、粮食局等单位的庭院绿化美化堪为典范。随之居民家庭阳台庭院栽花蔚然成风,1995年统计,县城居民家庭栽花达3万余盆,有的栽花爱好者栽植名贵花木、盆景上百盆。

公园建设

“东山公园”。据旧县志记载,东山岭古时以“东山耸翠”著称,被列为和平八景之一。80年代末在东山岭建成东山公园,成为县城居民游乐、晨运、观赏的好去处。(详见《文化》编)。

古树保护

阳明镇园林所对城内古树实行立卡保护:原有古榕4棵:跃龙门(今法院处)和阳明一小各1棵已于50年代枯死,现剩下县政府大院和金带路各1棵,相传植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450余年树龄。县政府大院古榕,树干胸围达7.4米,枝叶遮盖达600多平方米。和平中学校园内6株米籽树,植于清乾隆年间,树龄达250余年。公安局、检察院院内的含笑树,为清嘉庆年间所植,有180多年树龄。50年代种植的县政府招待所门口、阳明一小门口的红棉树,以其高大挺拔、每年红花吐艳著称。

这些古树、名树都一一立卡人档,列为重点保护树木。

至1995年止,县城累计绿化投资135万元,绿化面积60.14公顷,占应绿化面积64.1公顷的93.8%;植树12.5万株,覆盖率达31.7%。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房屋建筑

一、主要公共建筑

(一)行政建筑

县政府大院前身是明清县衙门,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经历代扩建,整个大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民国27年(1938)11月29日,前门被日寇飞机炸毁,民国30年重修,上竖“和平县政府”石匾。新中国成立后,全部改建。1966年前分东、西两院,东为政府,西为县委。“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曾一度迁至县总工会办公,1年后迁回东院办公。1971年拆除旧时大门,改建成四层半楼房,供政府、人大、政协办公。1989年9月拆除第三栋砖木结构的政府办公楼和小礼堂,改建成框架结构的钢筋混凝土五层楼房,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l995年4月竣工使用,为政府、人大、政协办公楼。1995年拆除前栋办公楼和第二栋平房,建成气势雄伟的牌楼式大门,扩大、平整大院场地。县委部门仍在50年代至60年代先后建筑的砖木结构的平房和二层楼房中办公。西院及学宫于1983年后拆建为和平宾馆和县委、县政府家属房。

阳明镇政府

于1985年将原二层楼房拆除,改建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

附城镇政府

于1985年将原县总工会的二层土木结构楼房拆除,改建成五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建设局办公楼

1994年1月将光明路食品厂家属房(公产)拆除,改建成六层框架结构办公楼,1995年9月竣工使用,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公安、检察办公楼

是明清时的城隍庙旧址。1988年前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89年11月至1992年3月改建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法院办公楼

为旧时天后宫旧址。70年代前为砖木结构低层楼房,1980年11月至1981年4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五层楼房,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

财政、税务大楼

1984年前,财政局、税务局共在和平桥头一栋三层楼房内办公。1984年6月,税局先在果园路动工兴建五层框架结构税局大楼,1987年8月竣工,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含宿舍)。1992年6月至1993年11月,财政局在东堤路建六层框架结构办公大楼,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含宿舍)。

邮电综合楼、通讯大楼

邮电局1983年前在中山路二层土木结构楼房营业。1983年在东山路(南门桥头上侧)兴建五层框架结构综合大楼,1985年4月竣工使用,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1993年4月又将中山路原营业楼拆除,改建成七层框架结构通讯大楼,建筑面积3833平方米,1994年竣工使用。

国土局办公楼

1993年7月至1994年12月,在教育路建起1座框架结构五层大楼,建筑面积2l(U平方米,属园林式建筑。

(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

和平中学

民国8年(1919)创办,校址为清时考棚和龙溪书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初统计,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新旧砖木结构平房校舍合计9700平方米。80年代后,先后新建砖混和框架结构的初、高中教学楼和学生饭堂。1993年珠海市助建“明珠楼”,造型新颖别致,为四层框架结构,底层高5米,为风雨体育馆兼会场,二至四层为学生宿舍,建筑面积4735平方米。日本国政府以利民工程资助10万美元兴建的“科学馆”,1995年冬动工,计划1996年秋竣工使用。据1995年统计,和平中学占地面积4.266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26万平方米。

教师进修学校

原为县农场址,1965年转为劳动大学,1970年转为教师进修学校。1981年建起第一栋砖混结构四层教学楼,1994年建起第二栋五层框架结构教学楼。

**中专学校

前身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5年从河明亮搬迁到县城西郊矮寨岗建校,更名为农林技术学校,1992年转为**中专学校。1995年统计,学校占地面积3.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

另,县城规划区内仍有阳明中学、附城职业中学、阳明一小、二小、三小。上述各中、小学经80年代中期后危房改造,都建起了砖混或框架结构教学梭、实验楼、教师宿舍,校园实现了园林化。

文化馆

坐落在人民体育场西侧,1979~1981年建成,为四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一层正面设讲台,供人民体育场大型集会使用。

图书馆

坐落在中山路民主路交叉处,1986年建成三层(五层设计),1200平方米。一、二层为图书馆,三层为文化局办公场地。

影剧院

新中国成立初,只有和平中学礼堂,县政府会议常在此进行。1958年在县政府门前西侧,建成砖木结构的东山礼堂,座位860个。1973年发现白蚁蛀蚀严重,1976年改建为框架结构影剧院,长36米,宽22.4米,高12.8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上盖为22米跨度钢筋混凝上薄壳拱顶,设座位1500多个。县委、县政府大型会议和县城干部、职工集会常在此举行。

县人民医院

坐落在东山岭南侧,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1956年始建,至1995年建筑面积8310平方米,其中住院部建筑面积4474平方米,门诊楼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中医院于

1987年建成五层门诊、留医综合楼,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

体育场

明清时期,辟有西较场、东较场作为习武、演技艺场所。民国时期始建篮球场(和平中学2个、现中心市场处1个)。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6月在孔屋门前征地23亩修建人民体育场。运动场设5条跑道,内圈290多米,外圈390米。1967年在体育场南侧修建露天灯光球场1个,座位10级,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1984年县财政拨款在体育场北侧的总工会内修建420平方米露天溜冰场1个。3个场地连在一起,组成了体育活动的中心区。1990年冬,县人民政府在北楼岗动工修筑400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1995年第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

(三)金融、保险大楼

80年代后,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县支行都在果园新区新建了框架结构五层以上的营业大楼,工商银行县支行在原址改建成五层框架结构营业大楼。中国银行县支行大楼,设计新颖,高八层,为和平目前最高层建筑,建筑面积3833平方米。保险公司营业楼于l990年在东堤路建成,建筑面积1076平方米。

(四)饮食旅业建筑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城仅有几间私营客栈和饮食店。1965年建成国营和平旅店、和平饭店。1984年,县政府在金带路建成县政府招待所,为会议提供食宿场所。80年代后,一批高层、豪华装修的酒店、宾馆先后建成。主要有和平宾馆、东山宾馆、华侨大厦、通达宾馆、金华酒家、花园酒店、醉仙楼等。这些酒店宾馆大多为豪华装修,内设客房、餐厅、卡拉OK包厢、舞厅、美容室和会议室等服务设施。

(五)商贸建筑

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山路、金带路、民主路、群众路以及东坝街先后兴建各种货栈、客栈、商店300余间,均为砖木结构,多为二层楼房。

新中国成立初期,无大变化。1964年洪水冲刷县城,致使数十家店铺倒塌。县人民政府按统一规划,始在金带路、民主路交叉处(称十字街)建成对称的二层砖混结构的4间较大型的商店(百货门市、纺织品门市、糖专门市、日杂门市)。1981年,在河唇路新建起四层砖混结构百货大楼,建筑面积1224平方米。60年代初,在民国时期的篮球场处建起一个砖木瓦结构的农贸市场。1990~1991年改建成三层框架结构的中心市场,总建筑面积为8200平方米,市场东门竖叶选平省长“和平县中心市场”题字。因中心市场只能容纳比较固定的摊档,每逢墟日来自农村的农副产品在南堤路、金带路等街道摆卖。

1995年和平县县城主要公共建筑一览表(插图表,表13-2,P384)

二、住宅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县城除中山路、金带路商店、客栈居多外,城西、东坝多为居民住宅区。居民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瓦面平房。城内最老的住宅区为羊子埔,最大的住宅有大井头的“养井草庐”和孔屋,为典型客家居屋建筑,中间为三进厅,两侧和后栋为围龙屋。上、中、下厅宽敞明亮,厅高4米余。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60年代,居民纷纷将旧平房升建为二层砖木楼房。70年代末,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居民新建和改建钢筋水泥楼房日益增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职工住房多为单位单身住房,只有个别南下干部和外地调来本县工作的领导干部因有家属,才配有家属房。50年代至60年代,家属房多为1~2层土木结构排屋,既无厅,也无室内卫生间。70年代始,有部分单位兴建成套家城房分配给有家属的干部、职工居住。1982年,县人民政府将教育路狮子山规划给30多位老干部兴建私人住宅。随后出现了城背、西门、珊瑚路、东园北路段等10多个居民住宅区。私宅多为单家独院,三至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近年部分私宅进行了高级装修,干部、职工住房得到了很大改善。据阳明镇国土所统计,1986~1995年兴建私宅有995户(占县城住户15%),建筑面积17.9万多平方。

和平县县城房屋建筑统计表(插图表,表13-3,P386)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乡村建设

第一节 街镇建设

本县建县后,随着经济发展,在靠近河流水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及与邻省(江西)、邻县(龙川)接壤之地相继建立集市贸易圩镇(县人称街镇)。至民国时期主要街镇除阳明镇外,还有19个:彭寨街、东水街、林寨街、贝墩街、热水中兴街、长塘街、下车街、岑江街、优竹坝、鱼杆坳街、乌泥坑街、合水街、眼坑街、大坝街、青州街、浰源街、公白街、礼士街、古寨街。新中国成立后,除上陵岑江街、粮溪乌泥坑街外,其他街均成为区乡政府所在地。上陵、粮溪在区乡(公社)所在地开设新街。上陵的岑江街,因是粤城两省边区居民传统集市之地,集市贸易长盛不衰;粮溪的乌泥坑街,因地处偏僻,已失去街镇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除彭寨、东水、林寨、下车、贝墩等街镇规模较大,有几十家店铺之外,其余街镇都非常狭小,只有一二十家店铺:各街镇的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瓦面平房,只有少数几间当铺是石砌楼房;街道狭窄,路面多为沙土路面,少数铺上石头,称石街路;公共设施建设甚少。民国29年(1940),只在彭寨、东水、林寨、下车和长塘等街镇设邮政代办所和税务征收站。

新中国成立后,各街镇先后建立供销社、信用社、邮电所、粮管所、财政所、税务所、工商所、食品站、旅店、饭店、卫生院、学校、影剧院和市场,部分街镇还办起工厂,街镇规模不断扩大。市政建设也逐步完善,大部分街镇的主要街道都铺筑了水泥路面,修建了下水道和公共厕所,配备了清沽工人。各街镇都修建了自来水塔,街镇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兴建了变电所,安装了街灯;兴办了电视差转台,部分街镇兴办了有线电视站、文化站、老人活动中心等。80年代后,农民进城、进街镇建房办店、办厂。1986年后,各街镇都进行了总体规划,街镇建设进人按计划发展阶段,建设步伐加快,建筑质量提高,大部分新建房屋都是三层以上砖混或框架结构楼房。

下面简记彭寨、东水、林寨、贝墩、下车、长塘、热水等街镇建设情况。

彭寨街

成街于明嘉靖年间,距县城29公里。因彭寨街是下半县的经济商贸中心,发展较快,至民国时已发展到“五街”、“九行”。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兴建了镇政府、彭一小(现彭寨医院处)、百货商店、松香厂、电影院、农贸市场等较大的建筑,街镇规模比民国时期扩大了1倍多,但因缺少规划,街道仍然狭窄、布局零乱,每逢街日行人都困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民进街建房办店,街镇范围迅速扩大。1986~1995年,新修街道6条,面积2.3万平方米;新建店铺和房屋203幢,其中框架结构93幢、4万平方米,砖混结构110掩、4.45万平方米,共建筑面积8.45万平方米,为1985年前的总建筑面积3.8992万平方米的2.17倍。1995年竣工使用的彭寨中心市场,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是全县目前最大型的市场;公共设施建筑逐步完善,街镇居民全用上自来水,日供水最500立方米,主干街道铺上水泥路面;环卫设施逐步完善,建有1.5万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1个,配备环卫工人10名,街道卫生保沽良好。

彭寨市场(有插图,P388)

东水街

距县城58公里,于东江与浰江汇合处,嘉靖年间由骆聪公等创建。它水路交通方便,为本县主要水运港。明清时建有上街、下街、下湾,主要建筑有店铺、盐埠、鹅王公庙、行台、戏台和简易船只停泊码头。至民国时期,有街道5条,全长600米,街区面积4812平方米,有店铺39家,手工业作坊(如豆腐作坊、酿酒作坊、船篷厂等)13家,小学1所,均为砖木、石木瓦面结构一、二层建筑,总建筑面积8838平方米。

1964年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整个东水街几被冲毁,遂迁赤驚坳(即现中心小学处),后于1969年起陆续迁回原址拓建,先后兴建了供销社、卫生院、区乡(镇)办公楼、火电厂、造船厂、影剧院、东水初级中学、文化站、旅店、水上联社、木材转运站、港务所、粮管所、邮电所、财政所、食品站等建筑,至1985年建筑面积达3.5949万平方米,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3倍多。1985年后,进行了街镇建设总体规划,开辟沿江街和钉陂湾两个新区,总建筑面积为1.098万平方米,均为三层以上框架和砖混、石混结构楼房,其中公房2300平方米,私房8680平方米。并逐步完善了市政设施:街道全部铺上水泥路面;修筑下水道30多条、总长900多米;建设了自来水塔,日供水量300立方米。

林寨街

成街于明末清初,即县城39公里。至民国时期,街镇建筑面积达9284平方米,因其地处浰江河畔易水浸,绝大部分房子为石灰和河卵石夯墙的二至三层建筑。水路交通方便,为本县第二大水运港。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街镇新建筑面积3.0268万平方米,为民国时期的2.26倍。主要建筑有:供销社、卫生院、影剧院、粮所、财政所、邮电所、食品站、市场(亭屋结构)、饭店、货栈等。1986年后,林寨街建设迅速发展,至1995年新建面积达4.1853万平方米,比1985年前的总建筑面积还多2300多平方米,且大多数为砖混和框架结构建筑:其中公房1.478万平方米,私房2.7073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设大为改善,7条街道(总长800米)和农贸市场全铺上水泥路面;修筑了自来水塔,街镇居民全用上了自来水;环卫设施配套,修筑排水沟6条共380米,修建公厕2个,垃圾池8个,垃圾处理场1个,配备环卫工人7名。1976年、1984年分别在街尾街头建起钢筋棍凝土结构的林寨大桥、古云大桥。两桥跨越浰江两岸,与公路、乡道贯通,方便农资运输和南北两岸群众通往。

贝墩街

距县城53公里,清乾隆年间(1736)始建店铺和“万寿宫”,光绪十九年(1893)拆“万寿宫”改建为贝墩约场,至清末有店铺60多间,并定农历逢“一、四、七”为街日,开始成为较兴旺的街场。据统计,至1949年街镇建筑面积5350平方米,主要街道2条(上街、下街)。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95年,改建、新建店铺200多间,建筑面积达4.197万平方米,比1949年前增加近7倍。还新修了人民路、横街路、河唇路。贝墩镇以温泉多著称,街镇周围有温泉浴池7个。

热水镇中兴街

旧时热水镇有4个街场:石壁障街(在叶村松树林)、窄口街(在北联光子头河边)、热水街(在南湖黄石河边)、中兴街。时过境迁,中兴街因是热水镇 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热水镇街场,距县城18公里。它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1949年只有店铺10余间,建筑面积412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因热水镇是革命老区,是九连山浰(源)、热(水)、青(州)三镇的商贸中心,1949~1995年,国家投资在此建起了松香厂、九连造纸厂、九连中学、地段医院、木材站、电影院、文化站以及财政所、税务所、粮管所、邮电所等建筑,使街镇占地面积扩展到近5万平方米,工商店铺发展到90多间,建筑面积达3.5967万平方米;街道全铺上水泥路面,街镇居民全用上自来水,日供贵达150立方米。

下车街距县城47公里,骆(湖)米(福)公路穿街而过,是粤城两省边区商品集散地,向来集市兴旺。1949年前老街有店铺40余间,建筑面积达4144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在骆米公路两侧兴建新街。主要建筑有镇政府、影剧院、路段医院、下车中学、粮管所、供销社、邮电所、财政所、工商所、农贸市场等。1949~1995年,建筑面积达4.3913万平方米,为1949年前的10倍。新街道长567米,铺筑了水泥路面;自来水日供水量400立方米;环卫设施日趋完善,排水沟明沟长123米、暗沟长107.3米,公共厕所8间,设垃圾池18个,垃圾处理场面积10亩,配备环卫工人3名。

长塘街

位于本县东北部,距县城61公里。明清时是粤赣两省商贸贩运必经之地,是南货北运,北畜南贩的中转站。明末清初,在狮子山下五卡塘依山傍水拓建店铺,逐渐形成街镇,至1949年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兴建区乡政府办公楼、浰东中学、粮所、卫生院,以及食品、工商、财税等站所,至1985年建筑面积达3.3192万平方米。1986年,镇人民政府制订了街镇发展规划,在俐东中学左侧征地8公顷,建设新街道7条、均铺筑了水泥路面,修筑地下排水沟7条、1630米。新建店铺2.8230万平方米。自来水塔日供水量500立方米。镇人民政府修建成园林式建筑。街镇净化、绿化、美化,被评为县卫生达标先进街镇。

长塘新街(有插图,P390)

和平县各圩镇房屋建筑统计表(插图表,表13-4,P390)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农村住宅以一至二层土木瓦结构的房子为主。多是依山建筑的围龙屋,平面呈半圆形,正面一座大门两个侧门,正中为两幢一厅五房或三幢一·厅五房两侧,背后依山势砌一道半圆形石街,再沿石街建一排住房。此类住房光线、通风较好,一般住一二十户,多则有四五十户。此外还有三幢两侧的”曰”字形屋和四幢四侧的“回”字形屋,内有水井及卫生设施。农村住宅的墙体材料结构因地而异:林寨镇一带地势较低,易受洪水淹,境体采用石灰混小石夯墙较多,富户陈维夫、陈云廷、陈襄廷等的高达三四层的四角围楼均是石灰夯墙,十分坚固;浰源镇一带地处山地,黄泥粘土粘结度高,多采用粘土夹竹板夯成土篱端;下车镇一带花岗岩石料资源丰畜,墙基1.5米左右用预制的花岗岩石条堆砌,门窗框和房柱亦多用雕凿的花岗岩石条镶嵌而成;贝墩镇一带山石质量好且有平面,大部分住宅墙体采用毛石砌成;其余大部分乡镇农村住宅是土坯砖墙。

本县农村居民居住特点是:一、按姓氏集中居住,往往小村一村一姓,大村一村几姓;二、依山势坐落建房,讲究山势、龙脉、水口和坐向;三、方便耕种,有利生活。村庄住房建筑主要有3种类型:·类是集中型村庄,一个村庄几十户、上百户,如林寨的上镇、兴田、石镇;彭寨的十字围、寨下围、军屯围、马塘围;大坝的打禾岗;热水的北联等,房屋成片,甚至用围墙把几十户、上百户住宅围起来,形成一个集中的住宅群;二类是组合型村庄,一个村分几个片,每片十几户或二三十户,几个片组成一个村庄,这一类型村庄本县占多数;三类是散状型,在边远山区,居民点分散在各个山头或山坑,一个居民点只有三五户或七八户人家,一个1000人口左右的管理区方圆五六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住宅建设有明显改善。50年代部分农民新建或改建一廊四房土木瓦结构二层楼房。60年代至70年代发展为新建毛石青砖木棚楼房。80年代后,先富起来的农户多新建单家独院砖(石)钢筋棍凝土结构楼房。据统计,1980~1995年全县新建住房的农户2.876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35%,建筑面积258万多平方米,其中砖混、石混结构的180万多平方米,占新建面积的70%。1995年各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0~20平方米。

与此同时,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1995年,已有221个管理区通汽车,占管理区总数的87%;除极个别边远山地分散居民点外,绝大部分农户已普及电灯照明;通电话管区178个,占管理区总数的70%;平川村民多用手摇井吸水饮用,山地村民多引山上泉水饮用,农民称之为天然的“自来水”;农村旧有木桥大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建筑队伍

新中国成立前,城乡都有个体泥水匠,多以师带徒,亦工亦农,无固定建筑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阳明、大坝、合水等地的建筑工匠为主成立“和平县建筑合作社”,隶属县手工业联社,有工人80多人。1958年冬,以县建筑合作社为基础,联合彭寨、粮溪、贝墩等地在县城承接工程的工匠组成“和平县建筑工程队”,有工人290人。

和平与连平并县后,1959年春成立“连平县建筑工程公司”,原县建筑工程队并人该公司,为地方国营企业,有工人1400人。1960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大部分建筑工人下放或自动回家,建筑公司只留下27人。和平、连平分县后,1962年10月重建县建筑社,为集体企业,划入手工业局管理。1965年3月复称县建筑工程队,1970年又改称“和平县建筑工程公司”,并划归县计委管理,当年有工人218人。1976年基建局成立后,县建筑公司划入基建局管理。1977年后,相继成立公社一级建筑队,计有彭寨、附城、阳明、粮溪、贝墩、古寨等6个队,共有工人238人。

1980年后,本县建筑工程队伍迅猛发展,1995年全县有14个建筑公司(不包括个别单位的附属建筑队以及5级以下企业),共有建筑工人3883人。业务范围拓展到河源、深圳、珠海以及江西省定南、龙南等地承接工程建筑。

1995年和平县建筑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插图表,表13-5,P39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设计施工

一、建筑设计

明清时期,县城的主要建筑靠外地设计或按外地图样建造。

民国时期至1963年,本县建筑量少,且多为低层土木结构建筑,建筑设计多由建筑师傅绘制草图进行施工。

1964年县成立建筑设计室,配备专业设计人员,开展设计业务。设计室成立初期隶属县计委,1976年划归基本建设局管理至今。1995年设计室有专职人员1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2人。各专业人员配套,设有结构、建筑、给排水、预算、描绘、晒图等专业。设计室配置电脑和自动晒图机等设备。年设计能力可达4万平方米。县城国营和集体单位建筑工程95%为县设计室设计。

县电影院、华侨大厦、东山宾馆、和平宾馆、金华酒家、县城中心市场、供销大楼、县国土局办公大楼、彭寨中心市场等较大型、较高层建筑均为县设计室的代表作。其中国土局办公大楼设计被市评为优秀设计三等奖。

二、施工设备

60年代前,本县泥水匠使用的工具仅有泥刀、抹子(俗称皿子)、线锤(准陀);木匠只有斧、凿、锯、刨、手钻、锉、墨斗、曲尺等简易手工工具,搭架均用竹木材料。

60年代中期起,本县逐步引进、使用电动机械工具,泥水工开始使用混凝土搅拌机、磨石机、打磨机、手推翻斗车、工程运输车、振捣器、拉丝机、电焊机等。木工先后使用圆盘电锯、电钻、电刨、木工刨床、凿孔机等。1980年后,随着高层建筑增多,开始使用打桩机、混凝土灌桩机,并用卷扬机垂直运料。搭架材料逐渐改用钢管脚手架、井字架。捣制钢筋混凝土楼层仍用木支架和木板枋,消耗木材甚多。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

一、建筑技术

1960年前,本县的建筑大多数为砖、石、木、瓦结构。较古老的寺庙、祠堂、大宅院,其门楼、大厅都用石墩木柱和架梁,栋梁雕刻、彩绘、油漆涂金,十分精致。学宫(大成殿)堪称本县殿堂建筑艺术之冠。其正殿为歇山式屋顶,四角起翘适度,出檐木斗拱和琉璃瓦,雕梁画栋,壮观雄伟,可惜于1983年被拆除。林寨镇的“谦光楼”、下车徐傅林的“浰东筱筑”,以及林寨镇苏氏“围龙屋”,则是集本县民居建筑特色的典型。

60年代中期,因1964年特大洪灾,冲毁了数千间土木结构房屋,促使本县的建筑技术发生了第一次飞跃,一·改过去土木、瓦结构,开始采用石墙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石混建筑。新建房子由过去的杂乱无章、各自为政,逐步转向按规划建筑,并充分兼顾通风、采光等环境条件,建筑层次也由原来的一二层往三四层发展,

80年代后,建筑技术进人第二次飞跃,除设计新颖、层次往五六层发展,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主要表现在房屋装修往高档次发展:外墙装修由以前的清水墙、搓砂墙、石灰纸筋批搪和水刷石米,发展到贴马赛克、瓷条砖、大理石等;内墙由石灰刷白、纸筋灰批搪,发展到刷、喷乳胶漆、玻璃胶、贴墙纸和装饰板;地板装修由水泥地板、水磨石地板,发展到贴马赛克、彩色地板砖、大理石、彩色刨光耐磨砖、高级抽木地板;天棚装修由钉木条批搪纸筋灰,发展为三合板、石膏板、钙塑板天棚,并饰以各种式样图案和高级灯饰;窗户由木窗发展为钢窗、铝合金窗。城镇涌现了一批高级豪华装修的办公楼、营业楼、酒店、宾馆和住宅。

二、建筑材料

本县的建筑材料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本地生产的石灰、红砖、青砖、瓦、石料等;二是本地和外地工厂生产的水泥;三是钢材、玻璃均为县外购进。

本县彭寨镇、浰源镇和林寨的严村管理区石灰石储量丰富,向来盛产石灰。县内各乡村历来有上窑生产青砖、青瓦。1985年从河源等地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始生产转窑机制红砖和龙窑机制红砖,此后县城和街镇建筑多采用红砖。1973年建成彭寨水泥厂,生产硅酸盐水泥,改变了完全依赖从外地购进水泥的状况。1995年本县水泥产量4.114万吨,部分供应本县建设市场,部分外销邻县。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2: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工程管理

一、建筑经营管理

50年代中期前,一直沿用师傅带徒、点工计酬的经营方式,农村建房包师傅、工人伙食。这种办法容易出现建筑工人出勤不出力,拖延工期现象。50年代中期后逐步向包工承建过渡。1964年,依据惠阳地区《关于试行惠阳地区集体所有制安装工程间接费标准的通知》,全面实行包工不包料的承建方式,有效地克服了出勤不出力现象,且建筑质坡也较有保证,但又容易造成浪费材料、投资预算超支的弊端。1979年1月开始实行设计预算标准,废除设计施工估算造价现象。1981年冬,实行包工包料并签订合同的承建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现象。1984年开始改革建筑行业经营体制,县人民政府制订《和平县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暂行办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招标承建办法,规定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上级建设行政部门核批的相应资格才能参加投标承建工程,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有审核、决算、仲裁、验收和监督之责任。但因受多方于扰,此《办法》一度未很好实施,直至1995年省人大制定了工程招标的法规之后,工程招标才得以全面实施。实行工程招标后,有效地克服了工期拖延、投资超支等弊端,收到了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保证质量和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等良好效果。至1995年,全县招标承建项目达32项,均能按“标书”要求如期按质按量完工。

二、建筑质量管理

1976年以前,建筑工程项目的质最管理及材料采购,均由建设单位派有经验的人员管理施工工地,协助设计人员监督质量。1976年成立基本建设局后,局施工股派人协助设计人员监督施工质量。1987年8月成立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建筑质量实行全面监督管理:工程竣工后,由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会同设计、质量监督部门,按质检程序共同验收,作出优良、合格或不合格的评价结论。自工程质址监督站实施工程监督以来,极少出现工程质量事故。1984~1995年完成工程139项,其中评为优良工程38项,占工程总数的27%,其余均为合格工程。县邮电局珊瑚住宅1号楼由县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被市评为优良样板工程。

附:

谦光楼

坐落在林寨镇兴井管理区兴围村,是大地主陈云廷主持家政时兴建,民国4年(1915)动工,民国10年竣工,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造价20万银元。正面4栋主楼,两侧有2栋侧屋与之相连,四角各有一座楼阁。主楼、侧屋为三层,楼阁为四层,墙体全用沙石拌石灰夯成。内设11个天井、18个厅,共有324个房间。大门、二门、下厅门前两旁用麻石柱墩支撑过梁,巍峨壮观。8个大小门的门框用雕画麻石条镶嵌而成,坚实雅致。门扇均用坚厚的防火防弹的抱桐木做成,加七4个阁楼设有瞭望窗,防匪防盗性能良好。楼内设有水井2口,卫生设施配套。楼与楼之间以及楼层之间通道宽畅,互相贯连。楼前余坪2000多平方米,宽畅平坦。本县解放后,1949年6~7月,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曾在此楼驻扎办公;“八字运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期间,林寨区人民政府曾于此设仓存放没收恶霸地主的财物。土地改革时,人民政府将此楼没收分配给40户贫下中农居住。直至1995年,谦光楼除有些设施损坏外,主休结构仍完好无缺。

浰东筱筑
为中国民社党中央主席徐傅霖所建,坐落在下车镇石含管理区小片里。民国元年(1912),集中了上百名能工巧匠,用了10年时间建成,共有房间53间,建筑面积1890多平方米,是一幢客家风情浓郁的建筑。整幢房子为四角楼,砖、石、木结构,外墙脚用预制的青麻石条堆砌,屋墙全用磨光、规格一致的青砖砌成,地板也全铺青砖。栋梁雕画抹金,门前石柱墩镌刻上名人题联。大总统黎元洪、行政院长谭延闿、农林总长谷钟秀分别于其中厅和大、小门题写“亦政堂”、“高士旧家”、“俐东筱筑”。徐傅霖则常以“浰东筱筑”自称其屋。至1995年主体结构仍完好。

(有插图,浰东筱筑,P396)

苏氏围龙屋

坐落在林寨镇中前管理区中潭村。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是在此落居的苏铭公建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围龙屋背靠小山,面向浰江河。主屋3幢,两侧有2排侧屋与主屋相配:正幢设上中下3个厅堂,左右配有对称的厢房。上中下厅之间设有天井2个。主幢背后的外层屋呈半月形围住龙顶。屋内两条巷街用鹅卵石铺成,迭级而上,层层巷道与之相通。龙顶处空地亦用鹅卵石铺地,砌成一个半月形画台,为屋中居民坐聊之地。屋前有一个余坪,余坪前面有一口半月形鱼塘,鱼塘外面砌有围墙、大门。大门匾额上书“辉映眉山”,寓意客家人对山的眷恋。整座围龙屋是土木砖瓦结构,占地732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30多平方米,共有住房122间。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户30户,80年代后,有20户先后迁往他处新建房屋,但其老屋未予拆除,故苏氏围龙屋至1995年原貌犹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2 06:16 , Processed in 0.01820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