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东山三

[分享] 《和平县志98版》文本 —— 教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概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唐树彤在原县考棚所在地创办和平官立高等小学堂,招生80名,学制四年,毕业时最优学生29名,并发给奖金。这是和平县第一所近代小学堂。为了解决小学堂的师资问题,是年创办县立师范传习所。至辛亥革命前夕,全县有高等小学堂2所。

民国2年(1913),县劝学所把书院改为学校,办起18所小学。民国7年,教育部通令取缔私垫,县知事何一銮于是年9月饬令各乡堡所有不良私塾,限于农历10月初10日前一律关闭,迅速筹办国民学校,务必于翌年(1919)春开学,各乡、堡筹建国民学校200多所;学校开办费用由各乡堡学租、祖尝解决,如有违抗则传案处罚,罚款额拨充办学经费。为解决新增小学师资问题,民国8年3月在龙溪书院旧址设立县立师范讲习所,招生120人,学习一年,毕业83人。9月,县立第一女子国民学校在学宫侧崇义祠成立。为了解决小学办学经费不足,民国9年县决定从地方财政的戏醮捐、屠牛捐提取附加款补助区立高小。为了保证小学教育质量,是年7月县知事何一銮亲自对181个应试小学教师进行考核,有165人应试合格。据民国10年统计,全县区立高等小学6所,私立高等小学1所,区立初等小学26所,私立初等小学215所,合计237所。民国11年推行新学制,小学为“四·二制”,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开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园艺、自然、工用艺术、音乐、体育等科目。民国23年秋,进步人士罗响、张觉青创立热水东华小学,并于民国27年在该校建立和平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民国25年县立中学附设小学改为县立阳明小学,首任校长朱理从。抗战开始后,本县在外工作或读书的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纷纷返回桑梓,兴办学校、宣传抗日。民国26年夏,陈启珩、陈慈生在林寨镇办起抗战学校;骆维强、曾源、张觉青、骆灿、林镜秋、黄华明、骆越康及黄惊白夫妇等在本县10个镇的18所中小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本县教育事业发展。民国30年,各乡成立中心小学,村办小学改为国民小学。民国31年,全县有乡中心小学21所,公立小学230所,私立小学86所。民国35年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本县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

1949年5月本县解放时,全县有小学319所,其中完小32所,初等小学287所,教职员工620人,学生125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比较低,约占40%。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省文教厅《关于恢复和整顿本省原有学校工作要点》,着重于整顿、改造旧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将国民学校更名为村级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更名为区完全小学。初小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唱歌、美工;高小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美工。1952年8月,国家接管中小学校,全县有小学290所,教职工619人,579个班,学生20127人,入学率78.1%。1953年,根据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本县小学分两批进行整顿,调整布局,充实学校领导,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减少村级小学教学点和复式班,增加全日制班级。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对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对73个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作出妥善的安排。1954年开展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推行5级计分法,统一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实施部颁的全日制教学计划,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全面贯彻部颁《小学生守则》、《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等。翌年,开始评选“三好学生”活动。1958年贯彻公办与民办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仅此一年全县小学急增到380所,教师1057人,850个班,学生2823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8.3%。至1960年,民办小学发展到54所,民办教师146人,143个班,学生4242人。由于发展过快,出现校舍设备不足,师资数量不够,加上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有偏差,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小学进行了调整,1963年全县小学降至349所,教师减至990人,并对小学超龄生进行劝退,学生也降至23661人。同时,执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思想教育上,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教育教学质量又有了明显的提高。1964年实施“两种教育制度”,要求在办好简易小学,巩固发展民办小学的基础上,大办耕读小学。1965年全县小学增至413所,教师1341人,其中民办教师372人;1130个班.其中耕读班481个;学生34784人,其中耕读学生611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被揪斗,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无心上学,取消毕业与升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选拔人学。1968年冬,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公办小学下放给大队,实行民办公助,教师回原籍工作,与社员评分同酬,小学附设初中班;“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以《毛主席语录》、“革命文艺”、“军事体育”等取代文化课,致使教育质量严重低下。1970年陆续恢复公办小学编制,开始重视抓文化知识教育。1973年又刮起“白卷英雄”、“反回潮”的歪风,教学秩序再度被破坏;1974年学“屯昌经验”,大办学校小农场,实行半农半读,大量占用教学时间,学生学不到应有知识,教育质量大大下降。

1977年后,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毕业与升学考试制度;撤销大队小学附中班,撤走了贫宣队,调整了学校布局;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教学秩序逐渐转入正常。1980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暂行规定》,1981年县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县普及小学教育的意见》,召开有1300多名代表参加的普及小学教育的动员大会,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85年经惠阳地区教育处验收合格:适龄儿童人学率97.4%,年巩固率98.2%,毕业率93.1%,普及率97.5%,四率均达到国家的要求。是年冬,省政府宣布本县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一无两有”(无危房,有课室、有桌椅),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全县小学转为六年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活动。1990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新体制,调动了各级行政办学积极性。1991年,县教育局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最的意见》,定出标准,全面实施,致力提高教学质童,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小学升初中的优秀生由80年代末全县10余人上升到90年代中期近l000名。1995年,全县有小学279所,教师2379人,其中专职教师1884人;2281班,学生 66997人,适龄儿童人学率99.67%,毕业率99.4%,升学率93.5%。

1949~1995年和平县小学发展情况统计表(插图表,P528)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小学选介

一、阳明镇第一小学

阳明一小,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身是城厢初级小学、县高等小学。30年代中共和平县委委员刘惠兰曾在该校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为县重点小学。校址在阳明镇城西管区,占地面积14408平方米,建筑面积6042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大专学历20人,占27%,中师(专)52人,占7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20人,占27%;一级教师38人,占51.4%。33个教学班,学生2040人。学校设有二室(校长室、办公室),二处(教导处、总务处),一部(少先队大队部),八科组(语文、数学各3个,文体卫组,学前班组)

原校舍破旧、简陋,且不足。1990年7月,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珠海市支持下,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216万余元,兴建了2栋教学大楼(含珠海楼)和20套教工住房。至1993年5月,基本完成改危任务,被评为改危先进单位。平整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开辟了200米的环形跑道,添置了体育器材:初步建起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综合实验室、录像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仪器室、少先队部室、校医室等。

切实加强学校管理,重点抓了教师、德育、教学三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做法是:确定目标.建立制度,检查督促,讲求实效。坚持政治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业务进修,制订《教职工德、能、勤、绩考核方案》等一系制度。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通、严谨治教,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体教职工安心于位积极工作,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县十佳校长、县十佳教导主任。

建立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形成一线(校长一教导主任一班主任一班干部)、一网(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经常对学生进行“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教育,坚持量化评分,开展各种有意义活动。“文明、勤奋、活泼、向上”的校风基本形成。多年来,学生的德育考核优良率达80%以上,学生违法率逐年下降、犯罪幸为零,学校正气上升,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教学工作,“抓好常规,改进教法,提高质量,形成特色”。1990年制订《常规教学基本要求》,根据“一法为主,多法运用”的原则,语文试行自学辅导法,数学尝试法。发展电化教学,电教开展面90%以上,语文、数学两科电教课时覆盖率达到50%以上,自制幻灯教学片780多件。同时注意调动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文、体、卫工作开展正常,体育达标率达到93.5%。学生完全健康率达83,5%。建立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鼓乐仪仗队,文娱活动活跃。1995年被评为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二、热水东华小学

东华小学创建于民国23年(1934),由原光东初小和英华初小合并而成,校址设在中兴村罗家祠堂内,招收1至5年级各一班学生,首任校长罗响。

民国27年(1938)夏,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于此诞生。民国30年,发展成热水镇中心小学。张觉青、罗维之、罗宝萱等革命者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为掩护,以东华小学为据点,从事革命和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为和平县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她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迁决岭原热水农械厂,1985年在旧址罗家祠堂背后山坡选址筹建新校舍。1995年,学校占地面积13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有教工1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3人;有6级7班,学生198人。

东华小学继承与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被评为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三、东水镇中心小学

东水中心小学于民国29年(1940)春在东水街镇创办,始设6级5班,招生近200人。骆其万、邓镇邦、叶宗强、叶谦等革命者,于学校成立了中共党支部,以教师为合法身份从事革命和教育工作,为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1978年,镇委镇府发动群众集资建校,在原址建教学大楼两幢,学校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设课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电教室,以及教师科组办公室和建成一个水泥篮球场。1995年有6级9班,学生395人,另有幼儿班36人,学前班41人;教师23人,其中有大专学历5人、中师17人、小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4人。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致力提高教育质量。1992年,教学质量达一类标准学校,升初中率达97%,每年被县重点中学录取人数4~5人。1995年,县教育局组织教学大检查,获教学质量一等奖,被评为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中学教育

第一节 中学概况

民国8年(1919)秋,县知事何一銮有在县城小东门原考棚创办“和平县立(初级)中学”,通过募捐新建课室2间,于当年9月开学,教职工10余人,首任校长骆树猷。招收初一新生80人。学制为4年。课程设里有修身、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乐歌、图画、手工、体操。民国14年秋,改为3年制。民国28年冬,成立以县长李则谋、校长欧阳砺侬及袁云尉、周刚如等乡绅为首的和平县立中学增设高中组建基金委员会。是年,中共和平中学支部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学校的抗日活动很活跃,推动本县抗日活动的开展。次年秋,和平县立中学增设高中部,正式招收第一届高中新生60人。民国29年春节前夕,进步人士陈启珩、陈慧生及彭寨镇开明绅士黄明甫等倡仪创办“四约联立初级中学”,得到了中共东江特委的支持,于该年3月正式开办,校址设在彭寨街。推举黄明甫为董事长,陈启珩为首任校长。是年春、秋季,各招一个班,共120人。学制3年。民国33年迁往黄土岭。由于该校是中共和平地方组织提议创办的,教员中不少是中共党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干部,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民国30年下车乡名绅徐炳荣提出要在下车成立一所中学.得到中共和平县委特派员张华基及中共党员徐子清、徐梓材与当地乡绅的支持。次年春经过两次筹备学校后,成立“和平县私立浰东初级中学”校董会,推举徐炳荣任董事长,经多方筹款、派捐、乐捐等,于下车坝尾建起校舍,首任校长徐炳荣兼任,同年秋季招收初一新生56人。学制3年。与此同时,本县的三所中学及部分区乡中心小学聘用一批来自广州、香港、上海等沦陷区来到和平的名师、教授、学者从教,使本县中学教育质量有很大提高。为此,邻县连平、翁源、新丰及邻省的定南、龙南等县的学生.慕名前来和平中学就读高中。

1949年5月和平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和平中学、四联中学,浰东中学停办。县立和平中学校长由县委宣传部长罗宝萱兼任。四联中学校长是黄奕杏。是年冬,全县2所中学,教师45人,17个班,在校学生754人。1950年夏,县人民政府派周云冰为校长,接管浰东中学,并由下车乡坝尾迁至长塘乡中心小学复办,改名为和平县第三初级中学,秋季招生1个班45人;和平中学改名为和平县第一中学,附设一年制的简师科,秋季招生l个班40人;四联中学也改名为和平县第二中学。是年,按“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原则,课程增设初级马列主义哲学,改国文为语文,废除公民、童军、军训课。1952年冬全县中学教师90多名到韶关参加思想改造,学习三个月,清除旧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纠正当时学校中各种混乱现象,树立起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大量吸收工农子弟人学。1953年废止春季招生。1956年,县分别在贝墩、热水、林寨等区开办和平县第四、第五、第六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分别是何先觉、叶彰、黄永寿。秋季各招初一新生l个班,每班50人。是年,全县中学6所,37个班,教师77人,学生1934人;和平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39人,考人大专院校38人。在教学上,学习苏联的教学方法,并改100分为5分制。1957年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整风反**斗争,90多名学校领导和教师被错划为“**分子”。1958年冬,和平、连平两县合并,和平第一中学高中部迁往忠信,和平县第一中学改称东山中学;和平县第二中学复称四联中学,并定为省农村重点中学,是年秋季增设高中部,招生2个班、100多人;第三中学复称浰东中学,增设高中部。1959年,和平中学被评为韶关地区的“红旗中学”,1960年校长梁心希代表和平中学出席全国教育战线群英大会,和平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在1958~1960年期间,在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出现偏差,走出校门停课参加大炼钢铁或农业生产,学生全学期上课不足一半。1959年又在全县各中学开展“反右倾”斗争,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受到严服影响。1961年贯彻“调锥、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学撤并班级,压缩下放一批教学人员。1962年和、连分县,和平中学也迁回和平县城原址。本县中学教育几经折腾元气大损,是年高考仅5人考上大专院校。1963年,各级执行全国新编教材和教学计划,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各校深人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有了较大回升。1964年贯彻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各公社办起农(林)中学20所,后大部分改为初级中学。1965年,全县有全日制中学6所,其中完中2所;教师94人,其中高中教师20人、初中74人。4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2个班。在校学生1849人,其中高中313人、初中1536人;应届高中毕业生97人,考人高等院校62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中学“停课闹革命”,组织红卫兵,破“四旧”,进行全国“大串联”,学校校舍、桌凳、图书、仪器设备遭严重破坏,学校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复课闹革命”,大写大字报,是年停止招生。1968年,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对教师队伍进行大清洗,批斗教师达400多人。大搞“开门办学”,实行校队挂钩,厂校合一;取消外语、物理、化学课,改设工农业基础知识课;取消升学考试制度,改为推荐人学。1969年秋,提出“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掀起大办高中、初中高潮,全县办起高中19所,初中200班,附设在小学;初、高中学制各缩为2。1970年,和平中学校舍被县无线电厂和县招待所占用,该校被迫迁到和平简易师范旧址(现党校所在地)重建。1973年各中学大批“回潮”与“师道尊严”,批得教师无法上课。1976年4月,县组织各中学70多位领导到江西参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8月,在全县各中学掀起学共大、学朝阳、学屯昌,上山、进坑、钻岩大办分校,大办农林场高潮;教学秩序再次大乱。全县办起19所分校,浪费大量资金,教学质量降到最低点。1977年冬,恢复毕业与升学文化考试制度,该年本县参加升学考试人数5000多人,结果仅有9人考人专科院校,无1人升人本科。

1978年,本县根据《1978年至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纪要》精神,恢复中学“三三”学制,统一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对全县中学作了全面调整,撤销各中学分校和大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和平中学定为县重点中学,并于1978年2月迁回北楼岗原校址。1980年全县完中22所调整为10所,1985年调整为5所;教师相对集中使用,高考成绩显著提高。1985年高考中录取大学本科41人,专科31人,中专35人。1986年后,高中优秀教师大最外流,高考入围人数逐渐下降。1987年起外籍考生进人本县参加广东省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县高中教育的办学矛盾,师资奇缺,教育质量不很理想。1988年普通高中又从5所调整为3所,由于受早升学早就业的影响,高中生源严重不足,直至1993年以后,才得到较好地解决。1995年,本县高考录取429名(含外籍考生),其中本科88人(含代培、自费生),省专科139人(含代培、自费114人),市大专94人(含代培、自费),中专108人。对初中教育,自1986年后,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新体制,着重抓好学校管理,制订出《关于全面提高我县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抓典型,总结交流经验,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每年中招统考的优秀生人数逐年上升。1988年升中统考全县优秀生152名,1995年462名。近几年来,初中生参加国家、省各学科知识竟赛得奖学生逐年增加。1995年冬,和平中学被市教委定为市一级学校。1993年,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人5247万元,扩建新建中学校舍9.4万平方米,各中学基本具备了“四室一场”,购置了一批图书、教学仪器、体育器材。1995年,全县有普通完全中学3所,普通初级中学22所,教师993人,其中专任教师822人。342个班,学生18920人。1996年国家教委、省政府将对本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检查验收。

1949~1995年和平县普通中学发展情况统计表(插图表,表22-3,P587)

1949~1995年和平县高考录取情况统计表(插图表,表22-4,P588)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中学选介

一、和平中学

该校创办于民国8年(1919),民国28年中共和平中学地下支部成立,民国30年增设高中部,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完全中学,是县里唯一的重点中学。1995年12月被河源市评为首批市一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1995年教工120人,其中初中教师36人.达标率98%.高中教师46人,达标率44%。全校27个教学班,学生1818人。现有二幢教学大楼,27间课室。教学实验室、仪器保管室齐6个,电脑室l个(电脑34部)、语音室I个(74座),教学仪器总值66万元。图书馆、阅览室各l个,藏书3.82万册。田径场一个6210平方米(内有200米弯道田径场一个,4道100米直道一条)。有室内操场一个,近千平方米,体育器材总值4.5万元。

和平中学在1949年以前已有名气,吸引着省内外邻近县学子前来求学。在50年代有较高知名度,历年高考都取得较好成绩,是当时粤北地区办得较出色的完全中学之一。1959年被省评为韶关地区“红旗中学”,1960年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后被列为省的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破坏,被迫迁校,校舍被瓜分占用,图书、仪器、设备损失严重,教学质量一度下降。

1978年春,和平县委、县政府恢复该校为县的重点中学,并迁回原址,收回校舍。并先后建起初、高中教学大楼、实验室和四撞(36套)教工家属楼,和能容纳800多人用膳的学生饭堂。1995年7月,山珠海市助建的“明珠楼”的竣工使用,和得到日本国政府“利民工程项目”84万元援助,集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语音室于一身的科学楼的竣工交付使用,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二近儿年来,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均在90%以上,学生犯罪率一直保持着零的纪录,1995年被评为县创犯罪率为零活动的先进单位。1993年以来,初中巩固率100%,辍学率为0,毕业率为98%,完成率为100%。1995年中招考,优秀率为76.6%,在全县成绩前100名中该校占70名。每年录取到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均保持在230~250人之间,高考升学率均占毕业人数的85%左右。

和平中学学生在上物理实脸课(有插图,P590)

二、四联中学

和平县四联中学是一所县直属中学。1995年全校共有2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13个、高中部11个,高中学生来自全县20个乡镇,学生1571人,其中初中876人,高中695人;教职员工96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初中专任48人,大专以上学历74人,初中达标率94.8%;校园占地面积71000平方米,学生人均占地45平方米,建筑面积l.1万平方米。现有教学大楼二幢24间课室,教职工住房三撞铭套,学生宿舍三幢,实验楼、综合楼各一幢。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藏书3万多册。还购置了化学、物理、生物伙器3000多件,体育器材360件,各种设施基本配备,符合省的验收标准。

四联中学的前身是在东江特委和中共和平县地方组织支持下,于民国29年(1940)在彭寨街兴办的“四约联立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她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上万名学生,为高一级学校愉送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采用了多形式捐资办学,使校园布局合理,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环抱组成一个硕大的花园,呈一个花园式的学校。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校风。在教职工中,落实目标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考核制度;各班级制订量化管理细则,认真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前途观的教育,开展“爱读书,做好事”的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以教学为中心,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近几年来,为高一级学校愉送60多位学生,初中优秀生也有新的突破;涌现了一批勤奋耕耘的园丁。何石榴主任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师,1993~1994,1995~1996两学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抓好文娱、休育、卫生工作,学校有文娱演出队,有田径、男、女篮球队、足球队,不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周一大扫除,杜绝脏、乱、差现象。

四联中学以良好的校风,端正的学风勉励学生,使教师乐教、学生勤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5年和平县普通中学概况一览表(插图表,表22-5,P591-592)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设立县师范传习所,参加学习的多是在职塾师。

民国元年(1912)11月,在县城创设县单级师范养成所,修业期限为四个月。民国8年3月,在龙溪书院址设县立师范讲习所,招生120名,一年期毕业。民国18年春,创立乡村师范学校,次年附设于县立中学校内,民国20年7月并人县立中学,改为县立中学乡师科,民国23年、31年各毕业一届学生共60人。民国34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贝墩开办,教职工8人,学制三年,春、秋季各招生一个班,共68名;于民国36年秋迁校县城徐家祠续办,并招收一年制简师科一班,25人。民国37年7月,县立简易师范,第二、第三届学生同期毕业。是年秋又招速师班一班,1949年毕业后,学校停办。

1949年6~7月,县人民政府在和平中学开办干部训练所,招收两个班,学员200多人,其中一个是师资班,培训半个月,派往各区、乡中心小学任教。1950年秋,和平中学设简师班,学制一年,招生40名。1952年2月,和平县简易师范学校在县城天主教堂旧址(现县委党校)复办,有教职工9人,学制3年,分春、秋两季各招生2个班,共196名。1955年7月,第一、第二届学生同期毕业,学校停办。1958年连和两县合并,1959年在忠信创设连平县师范学校,教职工15人,学制三年,先后招生4个班,共200多名。1962年和、连分县,该校60级和籍学生84人,编为2个班,附设在和平中学,于1963年毕业。

1970年2月,县革委会创立和平县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原和平县劳动大学。学校创办初期,有教职工23人,主要是培训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时间有1周、10天、半个月等短期班,后来逐渐延长为一个学期或一年。先后举办了小学语文、数学、汉语拼音教学,初中理化、数学、英语、生物等学习班,还举办了2期3个班的文艺班与4期小学行政班,共培训了517人。同时,学校重视教具制作与直观教学,1972年12月惠阳地区教育处曾在该校召开惠阳地区制作教具现场会,学校曾作为先进单位代表省出席全国教具展览会,送展教具16件。

1975年秋,县师范学校开始面向社会招生l个班,52人,是以推荐为主、择优录取,学制2年。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后,每年招生l个班。1980年,使用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统编教材,毕业学生183名。1979年开始招收中师函授学员,第一期通过考试录取学员400名,学制为4年。

1981年和平县师范学校更名为教师进修学校,招收公、民办在职小学教师脱产学习(也兼收部分社会青年),学制2年。1994年秋,改为3年制。1995年,学校有教职工43人,专任教师29人,其中高级讲师5人,讲师11人;学校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投人430万元,改建、新建校舍建筑面积6195平方米。教学设施有教学大楼一栋,设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还有实验室2个,图书室、阅览室;教学仪器、图书投资40万元。生活设施配套,有教师住宅楼3栋、学生住宅大楼一栋。校园绿树成荫,优雅、整洁,是一个培养师资的基地。全校现开设三个专业:英语专业2个班,100人;普通师范专业2个班,118人;普通艺术专业2个班,105人,在校脱产学习学员323人。还有函授班:普师班l个,112人,小教大专中文专业2个班,210人,小教大专英语专业班55人,共有函授学员377人。据统计,从1981年到1995年举办小学教师脱产进修班11期,18个班,毕业学员1056人。还办了3期3个英语脱产进修班,毕业学员150人。举办中师函授班13期,27个班,毕业学员1962人。举办小学校长培训班3期,350人;举办中学校长培训班2期,参加学习75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职业教育

1958年国家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之后,本县的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兴办起来。次年春,各公社创办了农业中学或林业中学,计21所,教师44人,22个班,学生814人。各校设校长l人,有一定的农业或林业生产基地,实行半工半读。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不正规,至1960年,除彭寨农林中学外,其余停办。彭寨农林中学有教师12人,6个班,290个学生。1958年春由部门创办的还有:和平县中等技术学校,址设县粮食局东山仓,并在彭寨农业示范农场设立分教处,有教师13人,招收农业2个班,卫生、畜牧兽医各一个班;秋季又招收林业2个班,农机一个班,水电冶炼合办一个班,共8个班,学生221人。学制3年。第一、二届毕业105人,于1961年秋停办。1959年秋,创办和平县中医学校,址设县人民医院内,有教师3人,招生40人,1962年学生毕业后停办。1965年秋,各公社又办起农林中学共21所(含附城公社丰道大队丰道林业中学),有教师59人,29个班,学生1145人。学制3年。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一般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和农林业知识四门课程,有的还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农林中学由各公社管理,业务由县文教局负责指导。教师多是招聘具有高中学历的社会青年,教师工资由各公社统筹解决,县文教局拨专款辅助;公社也从中小学公办教师中抽调部分教师到农林中学任教。是年,和平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县城镇城西狮子山下县示范农场创办。有教职工15人。开设专业与各专业招生人数有:农作物37人,畜牧兽医34人,林业40人,水利水电19人,工业与民用建筑32人,农机16人,松香化工13人。学制3年。次年招生94人,在校学生共286人。1967年冬停办。1968年全县农林中学大部分停办或转为普通初级中学。

1970年春,县革委会在县城创办工业学校1所,招生2个班,学生59人;农林学校1所,招生3个班,学生91人;卫生学校1所,招生3个班,学生122人。3所学校的学制都为3年。1972年除卫生学校(址设在县卫生局院内)招生外,工业、农林学校停办。卫生学校转向培训在职医务人员。1976年5月,县委宜传部组织全县中学校长及教育局领导参观江西省泰和、东固等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年8月,上陵、长塘、优胜、贝墩、彭寨、粮溪、礼士、东水、公白等公社办起了“共大”。有教职工62人,招收小学毕业生,共12个班、566个学生。教学课程主要是农业、林业、畜牧兽医,学制1~2年不一。县在河明亮电站秀金坑创办和平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设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农村机电四个专业,由各公社选送高中或初中毕业的学生来学习,第一届有学员201人。学制2年,毕业后社来社去。

1980年,公社办的“共大”除长塘、贝墩、礼士、东水、优胜、彭寨改为农业中学续办外,其余转为初级中学。县“共大”根据省**教育委员会有关“整顿、巩固、提高”的精神,改称为和平县农林技术学校。1986年6月,该校经省高教局检查验收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确认符合中等专科学校办学要求,国家承认学历,毕业生不包分配。是年冬,该校从河明亮迁县城镇西郊建新校,1992年5月更名为县**中专学校。1984年8月,附城中学改为附城职业中学,把普通高中转为职业高中;东水横江农业中学增设职业高中部,改称东水横江职业中学;热水九连中学增设职业高中部,开始招生。职业高中学制2牵。l988年秋,浰江中学增设职业高中部开始招生。1989年秋,浰东中学由普通高中转为职业高中,由于该校办学时间较长,群众对改制暂不理解,加上缺乏职业中学的专业教师,因而专业不突出。据是年统计,全县职业完中5所,农林初中4所,17个职业高中班和47个农林初中班,在校学生2660人。由于旧观念的影响以及本县工农业生产不发达,职业中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生源严重不足。1991年秋,九连中学、浰江中学、横江中学的职业高中暂停招生,只保留附城职业中学与浰东中学。而此两所职业高中生源也长期不足,办学困难重重。1995年,本县职业教育学校有:**中专学校1所,卫生学校1所。职业完中2所,农林(初级)中学7所。全县农职中学有专任教师249人,100个班,学生5071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职业中学选介

一、浰东中学

浰东中学是由下车乡绅徐炳荣在中共和平县委特派员张华基及地下党员徐子清、徐梓材支持下,于民国31年(1942)创办的,原校址在下车坝尾。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该中学,并迁往长塘镇街头的现校址。1988年秋改办为职业中学。1995年教学班19个,其中初中部16个班、992人,高中部3个班、80人,在校学生1072人;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有大专以上学历31人,达标率83%。校园占地面积2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1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一幢,教室19间,综合楼一幢,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间,仪器室三间,图书室一间,藏书21500册。还有教工宿舍楼二幢18套,学生宿舍三幢,有250米环形跑道综合运动场一个,各项配套设施达到省标准要求。校园绿化面积达35%。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形成了“教书育人,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近年来,学校抓管理落实,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初步形成“文明守纪,团结进取,尊师爱生,严教勤学”的良好校风。1995年学生全勤率80%,三好学生率15%,学生犯罪率为零。

严格按部颁大纲标准,开设齐课程开足课时,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严抓常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文体卫工作,坚持两课两操和体育达标的训练检侧,达标率86%;“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落实。

积极开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活动,组建了文学社、广播通讯社、书画艺术社、文工团、运动队五大文化社团并指派教师指导活动,共有核心成员148人,各班级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全校参加活动人数达500余人。初步形成校园的文化氛围。

二、和平县**中专学校

学校于1976年10月创办,址设河明亮水电站秀金坑,命名“和平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0年更名为“和平县农林技术学校”。1986年,经省高教局验收合格并批准:“国家承认中专学历,学生不包分配”。是年,迁校于阳明镇西郊。1992年更名为“和平县**中专学校”。1996年,经省高教厅县**中专学校评估,县**中专学校办学成绩突出,被列入优秀等级,评为省先进学校。

1995年,学校占地面积3.58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91平方米。有教学楼两撞,共有教室16间,实习实验室8间,图书室l间,藏书1.2万册,电脑室l间(电脑20部),教学设备价值13万元;教职工住房两幢,学生宿舍1幢。还有8000平方米运动场一个,其中有篮球场2个及4×200米环形跑道。校内绿树成荫,水泥校道与楼房相连,构成一个雅致、幽静校园。

学校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设正副校长各l人,下设教导处、生产科研处、总务处。在校学生9个班,265人。学校注重校风学风建设,以培养“四有”实用型中等专业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前期,注重农林学、畜牧兽医、机电;改革开放后,开设财会、建筑、企业电气化、电子技术等。同时,注重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多方挂钩实习场地,力求学后做、做中学,多出才干。历届毕业生计877人,还有短期培训(1~3个月),计有20期,651人。他们分布在县内外城乡,正在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附城职业中学

附城职业中学的前身是附城中学,创建于1978年,1984年秋改办职业中学,校址垒落在县城镇北面规划区内,校园环境美观别致。

1995年有20个教学班,其中普通初中三级16个班,初中学生1016人;职业高中二级4个班。初中专任教师5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0%。校园占地面积7162平方米,建筑面积4754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工住宅楼各一幢,有教室20间,有电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影视室各一间,物理、生化、体育器材室各一间。拥有图书室藏书2.4万册,图书室及有上百人座位的阅览室各一间。校园内有200米环道的运动场。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做到“德、智、体、美、劳”一起抓。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团结、勤奋、严明、求实”的良好校风;“务实、求精、创新、爱生”的教风;“勤奋、诚实、活泼、上进”的学风。近年来,学校落实目标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涌现出一批“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学生犯罪率为零。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职业高中开设作物栽培、电子电工、电脑技术、竹木制品加工、建筑施工、林果生产与加工等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2396人,初中毕业生考上中师中专有64人,职业高中毕业考上大专院校38人,以及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学校多年被省教育厅、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是河源市骨干职业中学之一。

1982~1995年和平县农林职业学校发展情况统计表(插图表,表22-6,P597)

1995年和平县农林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插图表,表22-7,P598)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薪中国成立前,和平县9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当局未设扫盲机构,也未开展扫盲工作。民国27年(1938)后,中共和平县地方组织和一些进步青年在乡村开办民众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抗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工农教育,县文教科设科员1人专门负责业余教育工作。1949年冬,贯彻“政府领导,群众办学,结合生产,灵活多样,各方配合”的方针,成立县、区农民冬学领导小组,统一编印“识字”课本,小学校长、教师讲课,广泛组织农民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据1952年统计,全县开办农民夜校832所,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有2.4858万人。1954年,成立县、区扫育工作协会;县文教科设立扫盲队,队员5人,具体组织管理农民扫盲工作,并对全县农民青壮年的文化程度进行摸底,作出扫盲规划。1955年夏,县人民政府召开有宣传、青年、妇女、教师代表参加的大型扫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部署扫育工作。是年,办起夜校713所,参加扫盲识字的有2.5712万人,当年脱盲1.8487万人。1956年,县组织青年扫盲队87个、队员3500人,并动员全县中小学4万多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扫盲宣传和参与扫盲工作。除举办夜校外,还建立识字站、学习小组、送字上门,包教包学等,全县兴办夜校764所,学习人数4.3173万人,当年脱盲1,3882万人。1958年.组织1.8102万名的扫盲大军,进行为期2个月的扫盲工作,参加扫盲识字的有9.8740万人,其中青壮年4.1688万人,该期脱盲人数有3.8326万人。由于“一阵风”式的扫盲运动,没有个巩固、提高过程,因而1962年冬,陆续复办扫盲班,还办起业余高小班、初中班。1973年春,县教育局设立工农教育股负责工农业余教育工作。

1978年冬,全县15~40周岁青壮年14.3万人中的文盲半文盲人数为7162人,占青壮年总数的5.01%。根据国务院有关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健全了县、社、大队三级工农教育的机构.加强领导,充实人员,扫盲成员有400人。贯彻“两个为主”、“两个结合”的工作方针,即以公、民办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主,以包教包学为主;学校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组织包教队伍5284人,包教文盲、半文盲7162人。1981年冬,省、地、县组织100多人的验收队伍对全县20个公社81个大队进行检查验收,计有无盲大队248个,占大队总数的98%;达到脱盲标准的有2227人,文盲率下降到3.45%。同时,设立**技术学校(班),进行各种短期技术培训活动。据1990年统计,全县有农民**技术学校20所,举办了510期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农民有2.5万人次。是年,省、市扫盲考核验收小组抽杳本县青州、上陵、贝墩、林寨四个镇的扫盲工作,扫盲各项指标均达所规定指标,宣布和平为脱盲县。在此鼓舞下,1991~1993年全县开展高标准的扫盲活动。1994年4月,省、市高标准扫盲验收小组再次到本县进行考核验收,经验收合格,1995年春省政府颁发了证书,正式宣布本县为无盲县。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950年秋,在县总工会开办县“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有专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8人。对县城机关干部、职工中的文盲或半文盲1300多人,组成扫盲班,学习一年为一期,每周业余学习六小时,以识字2000个,基本掌握加、减、乘、除口算和笔算方法为初小毕业。1952年,贯彻“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除了继续招收扫盲班2个159人外,开始招收业余高小班2个64人,业余初中班2个54人。1955年,县城扫盲班24个学员950人,业余高小班8个学员220人,业余初中班1个47人,计参加业余学习1217人。1957年,以业余学习为主,招收业余高小班7个364人,业余初中班4个207人,计参加业余补习571人。据1952~1957年统计,达到初小毕业1100多人,达到高小毕业191人。

1959年,对全县职工进行文化程度调查摸底,据统计职工9186人,其中45岁以下的6714人中,文盲、半文盲1497人,小学文化3712人,初中文化1289人。根据此实际,县城和公社开设机关职工扫盲班,实行包教包学。是年底有1048人摘去文盲、半文盲的帽子,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1973年,县总工会市新配备专职教师,恢复干部职工业余学校。至1978年,卫生局、粮食局、农机局先后设立了卫生学校、粮食学校、农机学校,对本系统的职工进行文化技术培训,提高文化、技术素质。1980年起,按照“适应四化、大力发展、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究实效、通力合作、全面培训”的方针,各系统均设立教育股,配合县干部职工业余学校与教育部门.重点抓好青壮年职工文化补课和技术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10: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干部教育

1950年秋,县委为扫除直属机关干部中的文盲,提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素质,于县总工会设立“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每期为一·年,学习语文、算术。1955年,增办干部初中班,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是年6月,成立“中共和平县委党员训练班”,轮训科以下的党员干部和农村党支部书记,围绕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党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1958年,“训练班”改称为“中共和平县委党校”,校址迁至天主教堂旧址(现附城职业中学旁边)。至1985年,举办各种党员干部培训班127期,培训学员1.9042万人次。

1978年,对青年干部进行高中文化补习。是年全县参加补习的有213人,通过考核后重发高中毕业证书的138人。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成立县“**教育委员会”,指导干部职工培训工作。1983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在县党校设立“和平县函授大专班”,学制3年。1989年8月,县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学制3年。1994年2月,经有关部门考核验收批准,县广播电视大学“可以正式招生,国家承认学历”。是年秋,本县首次举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至1995年统计,参加自学考试开考有25个专业,包括教育、医疗、财税、政法等,取得本科、大专、中专学历者有289人;县党校办了7期大专函授班,毕业学员421人;电大毕业的有:化学工程(大专)31人,财会(大专)36人,中文秘书(大专)53人,共120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1 21:49 , Processed in 0.02365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