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7|回复: 1

广东省仅有的两处“第一儒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7 21: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安贞居之后 于 2013-2-18 15:41 编辑

      教化所始莫先于学  人伦之序莫先于教

      教育,是人类文明传递的圣火,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根基。“ 南粤两处,东江唯一”的“第一儒林”:广东广府学宫与东江梅园书屋,是广东的教育辉煌历史印记,自有其共同的儒家神韵和独特的光彩。


追溯—— 岭南第一儒林.广府学宫
      绍圣三年(1096年),广州知府承前启后,重视教育,认为教化所始莫先于学,人伦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广州大兴学校。因为原广州府学宫与尼寺为邻,遂将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附近的一片风水宝地。以后陆续扩建,增建了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等。
      淳祐四年(1244年),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建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四斋,因孔子的《论语?述而》有“子从四教:文、行、忠、信”。设此四斋有尊崇孔学之意。  经多次扩建,宋代广州府学已颇具规模,成为岭南第一儒林,尊孔崇儒基地。
      到了清代鼎盛时期,广州府学宫的范围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布局与番禺学宫基本相同,现存于广州博物馆的广府学宫图碑上刻有学宫平面图。
      广府学宫在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英法联军炮击焚毁。同治三年(1864年)重新修建。
     民国时期1933年,广州市政府为了筹建市立中山图书馆,建在了学宫内番山前的空地。而后,日军侵占广州,图书馆被敌伪占用,做“海陆军俱乐部”。日伪时代,宫墙大半被破坏,先圣先儒的神位亦被毁殆尽,使神圣蒙受玷辱。日本投降后,1947年1月,省政府于瓦砾遍地的学宫前半部(今市一宫)设立了广东省文献馆。
      新中国成立后,广府学宫已成危房,一直空置。当时广州还保留有番禺学宫,因此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了广府学宫,后建起市一宫。目前遗迹仅存今孙中山文献馆内的番山亭、翰墨池和十余株古树;这座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岭南第一儒林”教育圣地也就在历史的尘烟中消失。如今的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孙中山文献馆、文德路小学、第一工人文化宫等都在广府学宫遗址上建成。


善爱——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
      梅园书屋:地处广东省和平县彭寨镇华表革命老区敦厚围村(现在的广东和平彭寨华表敦头村),梅园书屋是明清时期和、河连及周边的江西、福建省、市、县镇的学子及和平曾氏宗圣公后代的启蒙劝学之所,在这里成就了许多的学者名流,文人雅士。清康熙云南布政使司曾际平、雍正举人曾震登、嘉庆举人曾光祖、古田知县曾凤仪、顺德教谕曾熙平、高州府吴川学教谕曾升平、道光贡生曾广具、长乐训导曾树舂等名贤,据说都曾在这里寒窗苦读,最后鲤跃龙门,平步青云。为此,梅园书屋声名远扬。
     梅园书屋是梅园公十数代先祖后嗣:曾济、曾守政、曾传、曾继武(梅园公高太祖):字连居,性介工诗,乐观山水,书塾讲业。;曾  爱(梅园公太祖);字德宇,舌耕为业。;曾官大(梅园公高祖):字腾捷,明崇祯元年拔贡选四川崇庆州判、江南通判。;曾   巽(梅园公曾祖父):字象震,邑优庠(xiang)生。邑侯讳思穆旌匾云:“凤毛济美”。;曾伴禹(梅园公祖父):字大辅,前清广东名儒,辅公性方介寡合,历修祖文,不求闻达,吟咏自适。繁山川草木,风云变态,一寓于诗,以掏写胸臆。七游罗浮山遇黄真人于飞云顶,送竹叶符七十二叶以示仙迹。著有《溪襄杂稿》四卷,《课儿便览》三卷,晚自号“熙朝逸叟”,晚年课孙克常(梅园公),振起儒林。曾云:“小克子,绕膝二十年,大父赏述,高祖学行,耳熟已久,再考流风余韵之可据者,约略而传之。曾永琳(梅园公父亲):字琳玉,舌耕为业,惠州祖祠进有牌位。);曾克常,字敦五,号梅园,出仕广州府龙门县儒学;曾铨祖(梅园公三子)皇清恩赐登仕郎,字惟義,号戆斋。善诗文,精楷书、行草,舌耕为业。;曾南仪,字景象,别号燕轩。皇清恩赐登仕郎,惠州府名儒,酷爱诗书,通书画,舌耕为业,晚年课孙教子,著有《燕轩杂记》。等等都在此执教。时至清朝,因曾氏宗圣公70世孙梅园公(名:克常,字:敦五;别号:梅园),从小随祖父曾伴禹在该书屋读书学习,秉承家学,在书屋执教耕读,振者五十余年,振起儒林,因而梅园公将先祖兴建的书院更名为:梅园书屋。
       梅园书屋建于明朝中叶,为梅园公先祖敦厚围村(敦头村)开基主宗圣公59派嗣孙孟荣公,在敦头村(敦厚围村)朝南方向兴建的书屋。

      明中末时期曾继武、曾官大、曾巽等数位贤达执教在此,书院名声隆起,明时县令讳思穆,赠旌匾:“凤毛济美”。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据辅公所记,贼寇据和邑七个月,房屋书院,腾公书史,悉遇寇焚,后在伴禹公主持重新建。

    清乾隆年三十一年(公元1766)原书屋更名为:梅园书屋。

    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梅园书屋学生,顺德教谕曾熙平为梅园公作像赞。

   清嘉庆六年(1801)广东学政万承风,旌赠匾题为:“第一儒林。县主 师保元、张俭赠:名德流徽

   清嘉庆十年(1805年)“梅园书屋”改为“梅园公祠”,后为纪念梅园公从事教育五十余年,振起儒林的功德。书院教育移至安贞居楼内的“燕轩”从事启蒙劝学之所,执教人曾景象(公)。恩赐登仕郎曾兴祖躬刻梅园公遗训朱漆木雕对联一副:“何问士农一寸光阴须惜,不分商贾半毫机巧莫为”。

   清嘉庆?年夏(18?年夏)梅园书屋入仕的学生高州府吴川学教谕曾升平,为梅园公撰写《家梅园老师小传》留世。

    清咸丰五年乙卯岁(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翟火姑部窜至彭寨,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再次遭焚毁。后在曾景象(公)等主持重新修建,并留三根书屋内的主梁以警视后人

    民国初期由于敦头村人口增多,在“梅园书屋”正门前加建两进。

    建国后,梅园书屋改为扫盲夜校,生产队办公场所,“破四旧、土改、大跃进、文革“等运动中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内陈设诸多文物遭到破坏丢失。

    梅园书屋,距今560多年,是宗圣公曾参后裔曾氏支系十数代人在教育中文化的积淀,历经各时代洗礼,多次重建、扩建,至今旧貌尚存。据族中长者回忆道:在民国时期,每逢节日乡里宗亲,和梅园公学生、后辈都携带果品前来梅园书屋拜祭梅园公。在《广东通志》、《惠州府志》、《广州府志》、《广州府龙门县志》、《和平县志》、《惠州府乾隆、嘉庆、同治民国曾氏旧谱》等文史中均有梅园书屋传记、梅园公的事迹记载


     东江第一儒林——岭南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和广府学宫。在千里之外,一样的承载着两地的人文和教育的升华和表述。承载着一方的人文和教育的升华及表述。由于时代变迁,历史总是在无奈地磨灭和淘汰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是,时代总让后来人在破坏和遗忘中反思,让人去检点行为,宝贵存留。梅园书屋架构尚在,值得维护。广府学宫文雅春秋,更应珍爱。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6: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贞居之后 于 2013-5-24 16:55 编辑

广东仅有的两处第一儒林资料图片:
岭南第一儒林——广府学宫

岭南第一儒林——广府学宫旧址就在现在的市一宫。资料图


岭南第一儒林--广府学宫的种种辉煌,今人也许只能静立于这座建在古番山遗迹上的番山亭中去畅想了。 资料图.jpg



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

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全景。 资料图

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实景 。 资料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23 22:43 , Processed in 0.0145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