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东山三

[分享] 《和平县志98版》文本 —— 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电影

民国时期,阳明镇黄菊园和林寨镇陈以德用汽灯作光源手摇放映机放映无声电影。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路过和平,在和平中学操场放映《大西南凯歌》及几部纪录片,本县人民首次看到有声电影。1953年,省首次派电影队第37队来本县巡回放映故事片《白毛女》、纪录片《开国大典》等。1955年省电影第311大机队下放给本县后,1956年如有第一个16毫米放映队。1957年8月建立县电影二队。1958年购置35毫米放映机,建立大机队。同年冬成立且“电影管理站”。此后,本县陆续建立农村电影二队、三队、四队、五队,至1973年农村电影放映队民展到10个队。1977年原县属16毫米放映队下放为社办电影队。翌年在林寨、大坝、东水、下车、热水等公社建立简易电影院。各影院均设有35毫米固定放映室、600至800个座位,用弧光或氙灯作光源放映,声光质量基本达到要求。1980年10月,县电影管理站改为县“电影公司”。据1985年统计,县县有8.75毫米放映队26个,16毫米放映队10个,35毫米简易影院7间。全县放映点有1283个、放映队165人;有160个村放映点,各放映点每年放映6至8场电影。

和平影剧院于1960年建立。当时是砖木结构的“东山人民礼堂”,作为放映场所,用35毫米皮包机放映。翌年5月,放映机更新为35毫米珠江牌座机,用弧光整流为放映光源,提高了放映声光质量。1973年购置宽银幕镜头一套,开始上映宽银幕电影。1976年投资32万元拆建成钢混结构新影剧院,座位1600个。1989年影剧院公开招标承包,经济效益增加。1990年影剧院安装立体声,更换一架珠江牌5000瓦氙灯放映机,是年县影剧院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剧场”。

1993~1995年,由于电视进入家庭,歌舞厅、卡拉0K、录像放映室等社会文化市场日益活跃,造成全县电影放映市场严重疲软,电影观众锐减。因各种因素制约,开辟电影第三产业效果甚微,电影系统的困境一时无法缓解。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广播

1950年10月,本县设立和平县收音站,县政府派专人负责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印发《收音简报》。1951年始在县城街头安装3个喇叭进行街头广播。1955年成立和平县广播收音站,站长1个,干部2个。广播收音站每天定时播送节目。1957年更名为和平县广播站,并开始对合水、附城、大坝、上陵、岑江、浰源、热水、下车、长塘、优胜等乡(镇)广播。至1972年,全县99.5%的大队均能收听到县的有线广播。

本县广播转播台始建于1970年9月,于1971年5月1日正式转播中央台,命名为“704”台,有干部、职工6个。1972年7月将台址迁至成东果园狮子山上,发射机增至3台(3000元),又换了4台高级收音机,能转播中央台一、二套省省台一套节目。1982年省广播事业局统一编号,将和平“704”台改称“和平县广播转播台”。1988年建成56米高广播发射铁塔一座。1989年开始发展调频广播,次年10月在东山岭顶安装30米高的三角形拉线铁塔,用100瓦调频发射机以FM101.5兆赫频率向全县发送调频广播信号。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和平人民广播电台。从此,县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其同发展,综合覆盖。1992年1月,由县转播台以1143千赫中波转播县电台本地节目,有《新闻》、《学习》、《法制之窗》、《科学园地》、《听众点播》、《广告信息》等专栏以及专题节目。播出时间由原来6个半小时增至8个半小时;1992年始,电台平均每年发稿2000多篇。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电视

一、电视差转台

县城电视差转台于1979年春在东山岭顶建塔。是年8月1日下式发射,差转粤东丰顺台、转播广东电视台珠江台节目。1984年4月成立县电视转播台,隶属县广播电视局,1983~1990年,各乡镇先后建成电视差转台,计县台1座(覆盖阳明、附城、合水),乡镇台17座,卫星地面接收差转系统3个,全县一套节目覆盖人口达91%,两套以上节目覆盖人口达58.4%。

二、有线电视

1990年4月成立和平县有线电视台,隶属县广播电视局,开始筹建县有线电视网。1991年元旦正式开播,用户达6000多户。1995年,全县建起17个乡镇级有线电视网络,传播节目至少4套,多的达10套以上,乡镇用户达3000户。县有线电视台除转播中央台及各省台节目外,还开办本地新闻节目及各类专题节目,每年播出新闻近500条,专题10个左右;乡镇级有线电视台也制作本地新闻节目。如热水镇有线台就曾拍过2辑《热水新娘》及一些本地新闻节目。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社会文化管理

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于1985年10月成立,委员会成员由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政法委员会、县文化局、县公安局、县工商管理局、县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负责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内)。1986年12月,县政府批准成立和平县社会文化管理站。翌年设立和平县演出管理站。

80年代中期,我县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开始兴起。桌球室、录像放映室、歌厅、舞厅、音像制品出售摊档应时而生。90年代开始,文化娱乐市场更为繁荣。至1995年,县城有营业性歌厅、舞厅、卡拉OK厅(含包厢)计共20多家,电子游戏机室9家,音像制品出售(租)摊店13家,录像放映室9间。1985年起,县社管会先后制定书报摊档、营业性桌球室、营业性歌舞厅(含卡拉0K)、电子游戏机娱乐场(室)、外来演出团体等管理规定及管理实施具体细则。县文化市场管理严格依照中央、省、市、县制定的法规,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十年来,本县社会文化市场管理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轨道。

为加强文化市场的领导和管理,且社管会办公室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协调行动,经常组织检查各类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及个体摊档的经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少数违章犯规的严加查处、表彰文明经营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不断净化文化市场。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文物 名胜

第一节 文物

一、文物保护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有一名兼职干部管理文物。60~70年代,图书馆设两名兼职管理文物干部。80年代省文化厅发文,文化局设一名专职干部管理文物工作。1982年,成立且“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隶属县文化局。并成立且“文物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同年成立县博物馆。从此,博物馆成立了文物普查、编写《和平县文物志》,登记流散文物、考古调查发掘、保护和管理全县文物工作的业务机构。1985年县政府发出在城乡基本建设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1992年河源市政府将本县文物保护单位“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文化局、建设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城区基本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博物馆

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它是本县“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1984年县在东山岭西南坡矮山征地5000多平方米兴建宿舍,内设750平方米的陈列楼。馆内收藏万余件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

(一)历史文物

石器 卢屋咀、梁屋埂、大岭头等遗址采集的石锛、石镞、石矛、石戈、石环等数百件。
陶器、瓷器 大丘面、周屋山等遗址采集的新石器晚期至唐代的鸡形壶、陶罐、瓮、原始瓷鼎、盒、豆等数千件。
玉器、铜器 龙子山、羊公寨等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11块,铜戈、铜钺、铜斧等数百件。(有插图)
纸品 明代房地产契约一份。
(二)革命文物 1926~1949年,本县在各个革命时期的文件、布告、标识、信件等110多件;《粤赣报》、《教材》、文件袋等共80多件;大刀、长矛、火药枪,棉衣遗物、遗照片,煤油灯、茶具,农会组织名册等300多件。

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做出了成绩,曾于1984年、198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参与编写《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文物名胜》等书。

博物馆以文物和自然标本为基础,组织形象化的陈列,直观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它与东山公园连为一体的园林建筑,既是乡土教育场所,又是游览胜地。

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政府于1983年8月15日,公布本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有“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等9个。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民国21年(1932)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袭击驻守在上海吴淞闸北江弯一带的十九路军。次日,驻防常州、苏州、无锡一带的十九路军60师119旅第3团奉命调赴闸北与日寇会战。经一昼夜浴血奋战,该团在团长黄汉廷(本县附城人)率领下,打退日寇进攻。全团牺牲105名战士,其中和平籍50人。为纪念淞沪抗日和籍烈士,民国22年在县城东南公路旁山岗上建立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碑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碑座长宽各2.5米,碑柱高12米,为四方体柱型,正面书“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背面书“浩气长存”、两侧书“为民前锋”、“唤醒国魂”。碑柱下镶四块石碑、上刻《淞沪抗日和籍官兵战事略》、《淞沪抗日和籍烈士芳名》。该碑曾遭破坏,1995年重修,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华表塔 位于彭寨镇华表村,原名黄猄社塔。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6年(1741)重修。民国26年(1937)续修。塔平面呈六角柱形。五层仿楼阁式参天。各层设假平座,刹为宝珠、宝盖、露盘、覆体、基座等。高17米,塔基边长3.05米,壁厚0.94米。塔顶长一棵榕树,四季常绿。塔至今完好。

仙人桥(有插图) 坐落在珊瑚高车水。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为双孔拱桥。全桥用花岗岩石砌成,桥墩为分水尖式,桥高8米,长42米,桥面宽4.04米,两侧砌0.8米高的实墙栏杆。此桥造型雄伟,结构坚固,至今完好。

1986年9月10日,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4处。 1982年始,通过文物普查工作先后发现了300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和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2100年至前221年)的古代文化遗址及古墓。主要分布于浰江、鱼潭红、贝岭江(定南河流入上陵下车汇至龙川贝岭江)等三大小系两岸海拔100~450米的山岗上。采集文物达万余件。

(一)古遗址 卢屋咀遗址 在附城镇富坑村卢屋咀山。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5年12月,在该山岗中段至山脚及东、西、南坡发现大量遗物露出地面。采集到石铸、石镞、石斧、石凿、砺石等石器200余件,以及残片和成堆的胚料。还有陶器类的尖砂釜、器座、陶罐、陶豆等,陶器表面纹饰有叶脉纹、曲折纹、蓝纹、重圈纹、席纹等。1986年广东省考古队在该处试掘,发现有0.5米厚的文化层堆积。专家定该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500~5000年,是制作石器的小工场。

梁屋埂遗址 位于彭寨镇聚史村梁屋埂山,出土文物有石矛、石戈、石镞等磨制石器和饰方格纹、曲折纹陶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9年和平水泥厂在该处建厂,清理地基时还发现南朝墓两座,挖出青瓷器一批。

大岭头遗址 位于林寨街镇南侧大岭头山岗上。采集石铸、石凿、石镞等磨制石器,饰有曲折纹、叶脉纹、方格纹、夔纹、回字纹、米字纹等陶片一批。还有云雷纹青铜器残片等,属新石器晚期至东周时期。

(二)古墓 龙子山古墓群 位于附城镇丰道管区九子岗南侧山上。面积约五万平方米。1985年在该处发现文物,采集有夔纹陶罐、圜底罐及陶片一批。1986年7月,广东省文物工作队在该山岗东面山坡,发掘出春秋时期竖穴土坑墓一座,出土越式铜鼎、铜戈、铜铖、铜刮刀、陶豆、陶盉(he,古代用来调酒的器皿)及成套的玉玦等完整的器物。1989年,又在该山岗西坡公路下侧的秀峰村屋背发现晋代砖室墓2座。出土有金钗、银钗、铜鼎、铁釜、铁剑、四系罐、钵、陶纺轮等珍贵文物30多件。后来,又在冶炼厂门前及厂内宿舍周围发现晋墓及唐墓多座。

大丘面古墓群 在彭寨墩头村大丘面山岗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1995年发掘出南朝墓12座、唐墓1座。这些墓均为长方形单卷顶砖室墓。出土文物有鸡首壶、银环、银钗、银手镯、瓷碗、瓷杯、青瓷四耳罐等200余件。在南朝墓中出土纪年砖数十个,上有阳文“建无四年”(482),它为研究本县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体依据。

(三)石刻(有插图) “冬天腊”石刻 位于上陵岑岗管区中洞径半山小路的崖石上。有石刻二题:一为长1.2米、宽0.8米,隶体、阴文。文曰“广东惠州卫指挥任道远奉命征岑剿灭之,复屯兵,善后四载,一方悉定。万历十九年,岁次辛卯孟春,谷旦记。”一为于上刻2米处路旁上,是一块群众捐款修路题记。竖体楷书,文曰:“岑岗中洞要地,两京江广相通,商旅日经,耕樵必经,一路石壁崎岖,来往跋涉艰辛,善信东聘宇翁目业捐出银一千二百两,请匠砌凿修理,广结良缘,永远为记。”两题刻至今保存完好。

(四)庙宇 九公庙 位于浰源镇山下管区。始建于明朝中叶,最后一次重修为民国20年(1931)。庙为土木砖瓦结构,二进栋。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院落前设有一座木构牌坊。现存尚好。

雪山嶂庙 位于优胜、长墉、下车三镇交界的雪山嶂半山处。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97平方米,庙坐北向南,主体是二进深,悬山顶建筑,绿色琉璃瓦剪边。该庙大门口南余坪处设有高2米石桅杆及石神坛各一。此庙现存尚好。常有群众到此游览。

(五)牌坊 进士牌坊 在下车镇兴隆村(乌虎镇)中心围。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碑坊。坊楼为单檐,硬山顶,通高为7.50米,明间宽2.53米,次间宽0.93米,门上方石匾文“进士”,右边竖阴刻“乾隆七年壬戌岁会试”,左边文“中试柒拾贰名进士徐廷芳立”。

(六)石桥 油竹坝石桥 在优胜镇墟北面约100米处。此桥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开工,清乾隆二十五年竣工。该桥用长条麻石(长7.25米,宽0.38米)铺设桥面。为两墩三拱式平桥。全长41.50米,宽1.50米。建筑坚固,外形壮观。至今仍保存完好。

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1983年8月15日,县政府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表23-5

名称,时代,地址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1933年,县城东南1公里处山岗上
中共和平县第一支部旧址,1938年,热水中兴东华小学
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旧址,1945年,热水前锋野猪窝
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1949年,青州山塘刘氏祠堂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1957年,县城长烈路小山上
华表塔,明嘉靖年间(1522~1566),彭寨华表
仙人桥,清乾隆十二年(1747),附城珊瑚高车水
福音堂(基督教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阳明镇东山岭下
“中流砥柱”石刻,民国29年(1940),阳明镇东坝飞凤桥下
1986年9月10日,县政府公布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表23-6

名称,时代,所在地区,出土文物

卢屋咀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附城富坑,石锛、石镞、石斧、陶罐
小陂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附城新社,石铸、石铲、石镞、陶片
曾村埂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附城新社,石锛、石斧、石镞、斧
下陈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坝水背,石锛、石镞、四底罐
梁屋埂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彭寨聚史,石矛、石戈、陶片
社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坝石陂,石凿、石环、陶片
子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坝水背,石矛、石戈、石铲、陶罐、鸡形壶
大岭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林寨街背山,石铸、砺石、陶片、青铜残片
石林坪遗址,青铜时代,大坝水背,铜镞、铜矛、原始瓷罐、陶盒
周屋山遗址,青铜时代,附城新社,石矛、石戈、陶罐
羊公寨遗址,青铜时代,大坝汤湖,石矛、铜钺、陶片、纺轮
三角山遗址,青铜时代,附城新社,陶瓮、陶盒、陶鼎
东山岭遗址,青铜时代,阳明东山岭,陶器、陶纺轮
龙子山古墓群,青铜时代,附城丰道,铜鼎、玉玦、陶罐、陶片、银钗、铁剑
大丘面古墓群,南朝,彭寨墩头,鸡首壶、银钗、瓷罐、瓷碗、铁剑
“冬天腊”石刻,明朝,上陵岑岗中洞,石刻二题
九公庙,明中叶,浰源山下,土木砖瓦结构
高泉寺,清康熙年间,阳明城西
雪山嶂庙,清嘉庆年间,优胜新联
进士牌坊,清乾隆七年,下车兴隆中心围
东瓜“峰”仙人桥,清乾隆十二年,长塘黄沙
油竹坝石桥,清乾隆十二年,优胜优镇
五眼桥,清乾隆四年,下车街北侧
彰洞塔,清道光十三年,合水彰洞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名胜

一、和平古八景

东山耸翠 位于县城东南的东山岭,海拔301米,方圆3公里,山顶原有炮台,山下有一古寺,均已毁。山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故称“东山耸翠”。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陈文彬有词云:“巍巍壁立千仞,倚空小鲁名山。倒屐跻攀葱翠,九霄只在云间。”县人进士徐廷芳诗:“秀耸危楼外,灵山淑气通。五更鸡唱后,高捧一轮红”。1985年县政府筹建东山公园,1987年建成。设园门2个,筑路1700米,砌阶梯1767级,水泥凳90多张,建“东山耸翠”、“新光廓”、“四联亭”等8个亭。还大量植树。而今东山公园成为县城居民游览、晨运的好去处。山顶建有百米高的电视发射铁塔与卫星地面接收站。山腰建有博物馆,为古老的山峰抹上一层现代化色彩,也为县城增添一新景观。

高泉寺 位于阳明镇城西,清康熙年间僧道化创建。供奉佛教。时县城居民常到此膜拜忏醮,香火极盛。更因风景宜人,人们常来此游览。旧县志曾评曰:“竹树掩映,处境幽雅,数十年来附城佛寺名胜此为巨擘。”1969年106厂设于此,旧貌已失,只剩下几间瓦房、几棵大树了。

仙女灵石 县城东北10多公里的附城镇的均石有一座山,山顶有一高百丈的巨石,远远望去,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这就是“仙女灵石”。巨石下有地母庙,系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乡人廖增成、卢秀章等人募建。庙背有天然石室两间,附近有石井一口,泉清甘甜。山腰产茶,清泉烹山茶,香味浓郁。山高857米,登山远眺,令人心旷神怡。县人廪贡林祥有诗赞道:“仙女珊珊来,何年化为石?屹立丹崖间,高耸天咫尺。瘦削空麈(zhu,兽名,似鹿而小,其尾可拂尘。)容,日光荡精魄。旱魅肆威,苍苍悭雨泽。官司急皇皇,暴巫亦奚益。吁嗟石有灵,相将陈圭璧。精瘦一祈祷,甘澍应旦夕。蒙蒙四野周,讵止润麻麦。”

五花毓秀 县城西北50里的大坝镇的半坑有一座大山,海拔1058米的五花嶂。山上有一古刹————青云寺。它建于明初万历年间重修,今保存的是清末的建筑。寺为二进七房,泥墙、单架梁。正厅“大雄宝殿”。今为大坝镇五花嶂茶场。它与金童山、玉女山、东山、仙女石等称为“五花毓秀”。县人岁贡黄足临有诗赞道:“蹑屐凌花嶂,仙桥有路通。飞泉飘绝壁,竹槛俯长松。山远睛如画,云归幻作峰。钟声方夜起,缥缈度天风”。

李田仙岩 李田仙岩又称“圣迹幽岩”和“龙归岩”。因其在县城西北浰源镇的李田村,故俗称李田仙岩。它是石灰岩构成的岩溶地貌。岩口宽丈余。有地下水从洞中流出。岩中幽暗,深不可测,入洞秉烛。循水傍路高低屈曲而行。宽处可容几十人,窄处仅容一、二人。内有状似石桌、石凳、石床、石柱、石笋等形态各异的地下水溶解物。1994年,浰源镇李田管区曾在洞中安装电灯,以便游人入洞观光。

此外,还有“北楼古松”、“铁潭夜月”、“合水横舟”等景。

二、河明亮水库

河明亮水库在县城东面60公里的长塘、优胜、贝墩三镇交界处。水库于1969年9月动工兴建。集防洪、蓄水、发电综合工程。水库坝高44.5米,坝顶宽5米,长128米。总集雨面积32平方公里,库量为1573万立方米。已建成梯级电站二级三处。水库有环库公路沟通库区内的企业工区。库中建有四角亭一座。库区四面青山环换,水面波平如镜,可乘小船漫游,是个旅游新景点。

三、池仲容大本营遗址

县西北的浰源镇曲潭村,处于连结粤、赣边境南岭余脉九连山腹地的大望嶂(海拔1221米)下,坐落着一栋二进五间、占地2千平方米的池屋陇,这就是明弘治至正德年间(1488-1521)池仲容农民起义军大本营。营地西面接一个20公里长,当年义军“屯军耕活”、“铸铁造器”的袋形峡谷————“千担坝”。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池仲容自称“金龙霸王”,封“总军、元帅”。于此近千平方公里地筑寨38个,集结万余义军,转战闽、粤、赣,多闪击败官军“进剿”,坚持抗政斗争20余年。

现该处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四、石达开祖居遗址

石达开(1831~1863),祖籍本县下车镇石头塘。早期加入“拜上帝会”,参加金田起义,封为左军主将、翼王,为太平军奠都南京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广东兴宁石氏崇山公脉下四房十六世孙。他的九世祖石相宏从兴宁迁来本县下车石头塘。十三世祖石凤佑(石达开曾祖父)于乾隆五十年(1786)左右移居广西贵县北山里那邦村,至十六世的石达开,已经历四代。石达开在下加石头塘的祖屋遗址,今仍存残迹及池塘,以及十世祖石常五之墓碑尚存,这些都是佐证。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档案 地方志编修

第一节 档案馆

一、机构与管理

1958年8月,成立县档案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档案室。1978年7月恢复档案馆。1984年10月成立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编制5人。

县档案工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档案工作方针后,全县档案事业蓬勃发展,馆藏量日益增加。至1995年,本馆共收进档案70个全宗,馆藏量2.1747万卷册。其中,

(一)档案9528卷,包括:民国时期文字档案217卷;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档案6382卷;干部死亡档案653卷;土地房产专业档案740卷;人口普查专业档案261卷;工业普查专业档案41卷;干部审理案件档案175卷;会计档案59卷。

(二)馆藏资料9257卷。

(三)照片档案2902卷。

(四)录音、录像档案60盒。

1989年对馆藏图书资料进行分类编目。近10年来,县档案局编辑的资料主要有:

(一)《中共和平县组织史资料》(1986年与县委组织部、党史办合编)。

(二)《和平县大事记:1518-1984》。

(三)《中共广东省和平县史资料:1949.10~1987.10》、《广东省和平县政军统群组织史资料:1949.10~1987.10》。

(四)《和平县档案工作大事记:1958~1993》。

(五)《和平县档案馆指南:1948~1994》。

二、档案利用

档案工作的宗旨在于提供利用,为社会事业服务。1992年县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和平县档案馆开放档案试行办法》,开放了本县1953年土改时形成的土地房产证专业档案,为我县解决山林纠纷、稳定山林政策、发展林业生产及解决房地产纠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10年(1983~1993)来,平均每年有700~800人次来馆利用档案,查阅卷宗一千多卷,复印档案800~900份。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

县志是记载一个县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性著述,是信而有征的历史文献。目的是观今鉴古,承先启后,提供“存史”、“资治”、“教化”之作用。本县建县前,隶属龙川县,故本县人文、经济、历史概况,在龙川县志中有所记载。自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讨平”浰头池仲容农民起义,奏准设立县治后,始有修县志之举。自和平建县后,曾先后修过七次县志。

第一次,明万历二年(1574)由知县陈文彬主持。本次县志纪述置县以来50年间杂事8卷。至崇祯十年(1637)县教谕易第昌曾增补过。本县志未付梓,为手抄本。后毁于兵火。

第二次,清康熙十一年(1673)知县唐开先倡修,邑人黄英焕、黄洪桂纂编重采旧闻,编成县志,亦未留下。

第三次,清康熙十九年(1681)知县韩师愈续修,见二修手抄本极多缺漏,便予增补付梓。亦未留下。

第四次,雍正六年(1729),知县王植主修,徐延芳、朱超玫等编辑。至雍正八年又增补付梓。此县志曾增大事记一卷,亦未留下。

第五次,乾隆二十八(1763),知县曹鹏翊,集雍正八年(1731)以后宦迹、民风等,设立县志馆,县人进士徐延芳、举人朱超玫等增补四修县志为五修县志。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有此县志线装5册刻本。

第六次,嘉庆二十四(1819),知县罗天桂监修,由县人拔贡徐延翰总修。沿用旧志例,修成8卷6修县志。今上海复旦大学藏有刻本。

第七次,民国30年(1941),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六修县志至此时达120多年,历经外扰内患,社会变革巨大,本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发生急剧变化。民国8年(1919),知县何一鸾令续修县志,因军事中辍未成。民国30年,以清嘉庆旧志残本为基础,草拟修志计划、志书目录、采访条目及表。次年,通过原拟草案及经费筹集办法,并聘凌开蔚为总纂,经二年多工作,于民国33年在江西大东印刷厂印好,由县修志馆发行。该志分22卷二十目,装订为6本。第一本,卷首包括题词、序例、图、卷一舆地;第二本(卷二至卷八),建制、党务、行政、司法、财政、金融;第三本(卷九至卷十三),教育、实业、兵防、交通、社会;第四本(卷十四、卷十五),职官、选举;第五本(卷十六至卷二十一),人物、宗教、艺文、事纪、杂事、修志记事、跋;第六本(二十二卷),文征卷。

本县修志七次,始于明万历二年,止于民国30年。由于种种原因,县内只存七修本。且图片馆曾于1981年5月刻印本发行。

本次所修县志是本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志书。根据国务院地方志编纂指导小组的意见,本县于1984年1月成立县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6月30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新编和平县志决定,任命原县政协常务副主席罗秋云、原县政府办主任黄再兴先后担任主编。创造了“动手早、一定范围内发动群众征集资料”等经验。1986年后,各部门及各区志先后交上专志、区志、部门志共48部。县志办组织人力编成县志初稿,为完成县志打下了基础。1996年9月,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志下限至1995年,并成立由原人大副主任、高级讲师朱文朋为主编的县志编辑室,充实编写人员,修改续编县志,于1997年12月完成志稿。志分总述、大事记、各类专志、附录部分、专志27编。

专业志、部门志和镇志编纂情况表 表23-7

志名,编纂单位,字数(万),成书时间,印刷形式

政府志,县政府办公室,9.4,1985.12,铅印
政协志,县政协办公室,5.8,1985.12,铅印
人大志,县人大办公室,17.4,1987.6,铅印
计划志,县计划委员会,7.6,1986.12,铅印
工商行政管理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6.9,1986.12,铅印
物价志,县物价局,4.1,1986.12,铅印
商业志,县商业局,15.7,1986.9,铅印
粮食志,县粮食局,11.5,1988.1,铅印
交通志,县交通局,9.5,1986.8,铅印
水利志,县水利电力局,16.3,1987.1,铅印
教育志,县教育局,10,1986.6,油印
河明亮电站志,河明亮水电站,7.9,1986.1,铅印
电力工业志,县供电局,14.5,1989.10,铅印
上陵镇志,上陵镇政府,16.9,1986.10,铅印
优胜乡志,优胜乡政府,18.1,1987.7,铅印
附城镇志,附城镇政府,14.5,1994.6,铅印
外贸志,县对外贸易局,9.3,1986.10,铅印
广播电视志,县广播电视局,1.7,1985.9,铅印
二轻工业志,县广播电视局,7.6,1990.7,油印
畜牧水产志,县畜牧水产局,8.2,1987.8,油印
新华书店志,县新华书店,3.1,1986.8,油印
工业志,县经济委员会,4.7,1986.5,油印
金融志,人行和平县支行,6.9,1985.8,打印
统计志,县统计局,4.7,1986.8,油印
邮电志,县邮电局,4.4,1986.10,油印
外经志,县对外经济委员会,0.9,1986.9,油印
化工厂志,县化工厂,5.9,1986.10,油印
配件厂志,县配件厂,5.9,1987.3,油印
审计志,县审计局,0.6,1986.8,油印
司法志,县司法局,1.7,1986.9,油印
法院志,县人民法院,11.3,1987.5,打印
文物志,县文化局,12.4,1985.1,油印
党校志,县党校,1.1,1986.10,油印
共青团志,共青团和平县团委,1.0,1987.8,油印
妇联志,县妇联,0.9,1987.6,油印
体育志,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5,1987.9,油印
统战志,县统战部,0.9,1986.10,油印
阳明镇志,阳明镇政府,12.9,1986.1,油印
贝墩镇志,贝墩镇政府,8.9,1985.12,油印
下车镇志,下车镇政府,3.6,1986.10,油印
彭寨镇志,彭寨镇政府,12.3,1986.7,油印
古寨镇志,古寨镇政府,11.2,1986.11,油印
公白镇志,公白镇政府,5.9,1986.6,油印
浰源镇志,浰源镇政府,6.3,1986.6,油印
东水镇志,东水镇政府,13.5,1986.7,油印
热水镇志,热水镇政府,20.4,1986.6,油印
青州镇志,青州镇政府,7.1,1986.7,油印
黎明林场志,国营河源市黎明林场,8,1986,油印
历代修志情况表 表23-8

县志名称,修纂人员,修纂时间,收藏单位,说明

创修县志,纂刻:陈文彬(知县)参校:黄衮 李熊贞 张昊 同校:刘可久 黄钦聘等,明万历二年(1575)崇祯十年(1637)易第昌增补,手抄本,已佚
二修县志,纂修:唐开先 同编:黄英焕 黄洪桂,康熙十一年(1673),今存手抄本
三修县志,纂修:韩师愈 编辑:黄足临 参订:温云 校阅:叶中美等,康熙十九年(1681),已佚
四修县志,纂修:王植 同编:徐延芳 朱超玫 陈士龙 黄启祥 朱文麟 徐斯举 陈非熊 雍正八年增补:王皓 梁金玉 陈杼,雍正六年(1729),已佚
五修县志,鉴修:黄鹏翊 倡修:徐延芳 补修:朱超玫 徐润 赞修:毛际博 林适中 谢延知 与修:叶联芳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有线装刻本5册
六修县志,鉴修:罗天桂 总修:徐延翰 分修:林德馨 曾广具 黄清渭 协修:黄金济 林来祥 曾石鹏 肖钟荃 徐鸣衢,嘉庆二十四年(1819),上海复旦大学藏有刻本省中山图书馆藏有复印本
七修县志,总纂:凌开蔚 监修:钟禹勋 张竞新 陈上鹏 编辑:袁维藩 黄仿魏 刘作祯 黄金台 编纂:张瑞山 朱汝南等 制图:梁炳淦 协修:袁云蔚 欧阳励侬等,民国30年(1940),县内有存1981年县图书馆刻印油印本发行
发表于 2013-2-6 21: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嘛,真有心做直接做成PDF提供下载就可以了。没必要这么浪费网络资源。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2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夭 发表于 2013-2-6 21:33
其实嘛,真有心做直接做成PDF提供下载就可以了。没必要这么浪费网络资源。

好建议。目前还没做好PDF,但您可以请社区的管理员为您打包全文图片版的县志(98版)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3-29 00:10 , Processed in 0.0174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