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此处高考有声胜无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2 14: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也颁布了一份世界大学排名的,第一的是MIT(麻省理工),第二的是Harvard(哈佛),第三的是Cambridge(剑桥).
跟上面这份表有出入,不同的评估标准(重学术OR重实践等),结果就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1: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3-12-8 11:10 编辑

教育部:以后高考外语不统考
南京日报  2013年12月08日 星期日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3-12/08/content_93055.htm

各地最迟明年底出台考试招生改革办法,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





今后全国孩子在上高中时外语都不参加统考。新华社资料照片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
    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如何?怎样推进改革?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记者:我们是否面临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迫切任务?
    刘利民:是的。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着评价标准相对单一、选拔方式相对单一、入学通道相对单一等“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考什么、学什么”,学校招生“唯分数论”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需要,难以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基本具备。
    考试招生相对分离
    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
    记者: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刘利民:我们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主要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外语不再参加统考
    考试时间学生自定
    记者:我们现在强调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意义何在?
    刘利民:我们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不偏科,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志向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我们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也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了空间,今后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高招录取标准要看
    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
    记者:我们的招生录取制度是否也要相应改革?
    刘利民:招生录取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相衔接,将重点改革两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使一部分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根据这些改革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改革,将有利于扭转“考什么学什么”、分分计较等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各类高校科学选拔人才。
    明年年底前各地出台办法
    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
    记者:改革是否有个整体推进的时间表?
    刘利民: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
    高考事关重大、涉及面广,我们要做好试点工作,逐步推开。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要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确保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
    新华社记者 吴晶 刘奕湛
    据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新闻链接
    七条改革路径
    贯穿小学到大学
    1.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9年一贯制办学等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5.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
    7.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发表于 2014-2-9 12: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不慎将身份证在阳明镇丢失;身份证后四位是5615 , 联系电话13435331995  qq125474868有酬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4: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关于教育和英语改革令人忧      作者:流波    2014-03-12

文章出处: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articleId=58146

据两会报道:3月9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但科目会相应减少;不再分文理科,不再 分文理科考试,考卷一样;还有一个就是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仍然属于高考的科目,但是考试方式会有变化,一年多考。另一方面是招生问题,他介绍:高考录取,第一主要以统一 考试科目成绩为基础,同时还要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成绩,还要参考他综合素质的表现,比如说他参加志愿活动等能够表现他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等。对此,我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将表示以 下忧虑:


  一、外语仍然是高考科目。只要外语仍然是高考科目,则无论它是重点还是附科,并且由社会来承担,且一年多考,这必将更进一步激发社会本来已经极端混乱、媚洋、商业化的以英语为主 体的培训市场,必将更进一步掀起社会、学生、家长如无头苍蝇般为英语学习、考试六神无主,病急乱投医,搅得周天寒彻,学校本身也将无所适从。这样的搞法可能比原来更生乱象。


  二、关于平时成绩、素质问题。这样考虑本来无可非议,但实际实施则可能引来学校、教师、社会三位一体的极大腐败和不安;如此一来,学校将成为一级最直接的政审政府,加上今天教师 的素质、社会的变态趋利,其不良之社会险象环生当更盛于前者之乱。


  三、不丢弃英语的思维心态。自鸦片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来的崇洋心态在这三十多年来更有过不及,英语“闹”中华就是极好的表象。无论是专家、教授、社会方方面面人士,都视英语为 不可缺失,美其名曰和国际接轨。前次谈这个问题,我举例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因为西方层层把关——任何关于原子弹、导弹的技术资料是带不回来,苏联也撤走专家,结果几年,新中国 在各种封锁条件下反而造出了原子弹,何也?钱老悟出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一个因素:汉语言思维问题。就是说,假如美国让中国籍科学家带回海量资料,中国把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翻译 过来都要几年,再半理解要几年,所以西方认为中国在没有资料自己摸索的情况下怎么能搞出原子弹?要搞奇迹发生也是几十年后有没有眉目还要看运气了。但没想到了是因为中华智慧的汉 语言思维速度比字母语言综合思维高出太多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只几年功夫,在毛主席党中央强有力领导下中国就有了“两弹一星”,步入核大国行列。但今天的知识分子几乎就是崇洋媚 外思维,走不出近代弱智心态。


  四、“新文明文化史观”。我在简述“新文明文化史观”时说,“新文明文化史观”是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文明文化史观进行反思、结合中华并人类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再进 行综合研究得出:“中华文明上万年”、“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中华文明引领人类直到近代”、“中华人种是人类的祖种祖族”、“长江流域古糯语(人类最早文明发祥者—— 种植古糯稻的糯民说的语言暨古汉语的前身)为上中古全球通用语”、“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引领人类上万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中华文明突显人类真善美、是人类 社会美好和谐的圭臬”等重大新史观的概括。这一史观和理论的横空出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文化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对近代以来由“西方中心论”主导下形成的中外主流意识形态 下的文明文化历史观的彻底拨乱反正,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来陷入内忧外患困境、民族意识步入“崇洋媚外”、“弱智糊涂”窘境重新走向文化复兴的标志,是人类重新走向天下大同、走 向和谐文明、重建中华大九洲康庄大道的隆隆礼炮……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就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五、中华文明近代衰落的原因探析。我曾在《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一文中分析中华近代落伍的背景:


  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世界“中央之国”的历史陶醉之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农民起义”等一系列的变革,彻底砸碎了近千年 来农奴式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经过两百来年的殖民扩张掠夺,非洲成了贩卖与屠戮黑人的屠宰场;美洲中华先民支系印弟安人被屠戮殆尽;印 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时至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终于用坚船利炮把‘天朝’的尊严、‘中央之国’的傲慢击得粉碎。腐朽羸弱的清政权末年,广大的国土被蚕食、瓜分,民族惨 遭殖民与蹂躏,‘东亚病夫’的毒讽压得中国人抬不起头来,中国社会的崇洋、恐洋、媚洋之风弥漫开来。在大部分中国人的思维里,西方“蒙天盖地”的先进,中国“昏天黑地”的落后, 对西洋人有一种莫名的盲目崇拜,自以为低了一等;而西方从此更加狂傲,飞扬跋扈,“白种人是上帝的骄子”的历史谎言流遍全球。这就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歧视”、一百多年来的“历 史耻辱”、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误解”和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自卑”。这样,西方成了人类文明的“主宰”,西方人成了“上帝的骄子”,全球的“西化”之风从此弥漫开来。今天人们盲目 的崇洋媚洋心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是近代以来西方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远远地走在前面这样的客观现实和西方不断在意识形态上进行“西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自己 伟大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中所应有的崇高地位缺乏根本认识甚至漠视的恶果。


  1986年,英国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西方对中国的债务)》,书中介绍了一百个中国发明和发现的世界第一。作者坦普尔为什么用了“债务”这个词呢?他在序言 中坦言:“现代社会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然而这一重要事实,不但在西方鲜为人知,就是连中国人自己也缺乏认识。”“受用了中国的发明而不知其本源就 是欠下了债务,但问题是发明创造者自己也无视自己的成就,既然没有人讨债,大家也就乐得享用了。”


  《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一文分析中华近代落伍时说:


  当然,我们也应当好好分析中国近代为什么落伍的原因,落伍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又为什么没有赶上直至成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等等。这还得要从当时的大环境大历史背景说起 。国际上,一是欧洲在沉寂了近千年后所爆发出的无穷能量,这股能量带着人性的野蛮与扩张,就像一条饿极了的猛兽冲出了牢笼,它虎视眈眈,用古希腊罗马精神武装头脑,以中华科技文 明为先导,带着吞食全球的欲望,拉起海盗式的风帆,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掠夺与殖民:非洲成了贩运黑人的奴隶场,广大黑人被当做牲畜般捕捉枪杀;美洲的原有居民(中华先民 的支系)印第安人被驱逐屠戮,惨绝人寰;印度、东南亚诸国已被搜括得遍体鳞伤。二是西欧借鉴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华“四大发明”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社会结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欧洲向着人类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这为欧洲能最后掠击自人类文明发祥以来一直执牛耳于前的中华大国奠定了经济的军事的基础。三是美国独立后的迅速崛起,俄罗斯由蒙古金 帐汉国下的莫斯科公国成倍地扩张开来,日本因“明治维新”的成功而由被殖民到摆脱殖民迅速发展成强大的国家。从国际背景来说,这些掠夺成性的新兴帝国的形成,加上大小老牌帝国, 中华民族的厄运是在劫难逃了。从表象上看,到17、18世纪,中国经济还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到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与西方的对外贸易交往中,还基本是中国产品输出占绝大部分 ,西方还拿不出像模像样的东西输送到中国来。于是英国就从印度偷运来鸦片,林则徐禁烟,才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其次,由于国内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而形成满清入主中原,这是导致 中国近代最终走向落后的内质原因。这并非说因为建立了满清国家政权就一定会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而是说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满清国家政权的建立更容易形成中国走向落后的诸多不 稳定因素。其一,正当欧洲资本主义滚滚向前之时,中国的明末农民大起义诱发了满清入关,这种农民起义与民族战争不似欧洲近代的农民起义旨在彻底摧毁旧的农奴式的封建割据和黑暗的 宗教桎梏,而是推翻一个旧的封建政权后又建立一个几乎相似的封建政权,而且这个政权的建立是由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来完成,其艰巨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更大是显而易见的。清 军对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繁华的苏州城的毁坏性攻击就是典型一例。其二,由于满族在各方面相对落后,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的崇拜,势必进一步掩盖中华大国相对当时欧洲的发展有所停滞的 内质,使中国进一步沉浸在“世界中央”之国的自豪之中。其三,满清遗老是近代改革图强的绊脚石。浸润着中华文化同样被殖民奴役着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并最 终成为侵略中华民族最为惨烈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而告终,最主要原因是满清政府的大部分人尤其是遗老们认为这种变革首先就是针对满清而来,则必然全力进行阻 挠与破坏。后来,又有多少中华仁人志士为国图强奋发,最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毛主席总结这段历史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 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 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今天,中华民族已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必将彻底洗刷近代以来因落伍惨遭蹂躏的种种耻辱,用中华民族的气魄、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筑起人类文明的精神长城!”


  六、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与未来走向。“彻底驱散‘西方中心论’的历史阴霾和剔除长期以来沉积在人们心里的殖民残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审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无 与伦比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21世纪我国一项重大的历史课题,也是我国思想界、教育界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今天对自己伟大民族和文明的认识仍停留在‘四大文明古国’、‘四大发明’ 这一基本定式上,就是这一基本认识也被强大的思想误流湮灭得无影无踪,从而形成了一个对中华文明莫大的误识:是中华传统文明,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阻碍着中国近代的发展 、阻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这里,几千年民族辉煌的历史被一百多年来的民族耻辱锈化得斑驳陆离,以至于民族的、爱国的精神长城是那样的易坍易塌,而殖民的、‘西化’的理论却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误区,清醒认识到在这种思想观和理论观支配下所形成的长期以来对我中华文明的藐视和轻描淡写,深刻反省我们自 己对伟大文明的漫不经心或冷嘲热讽甚至是彻底的虚无。”(引自作者《谈谈对中华文明的再认识》一文)正确认识中华文明是消除今天人类认识自己文明发展进程中诸多误解、误区的最佳 途径和最有效手段,从而为澄清历史事实,还原中华本来面目,清晰人类文明史,使人类遵循文明、和谐、进步的发展轨道前行。


  我在《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中最后一章阐明: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就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其中还具体提出:


  要彻底摒弃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在中国各个领域的特殊权,还中国公民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将英语作为中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并作为高考、各类职称 考试过关的必要条件,成为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沉重包袱。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随之而来的盲目性在中华大地愈演愈烈。今天的英语成为最大的教育产业,成为中国 教育培养西化人才的重要软实力,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从文化上削弱中华文明文化的最大突破口。


  如果英语确实是一种先进的语言,落后向先进学习,是无可厚非的。纵使这样,国家政策也绝不能将其作为中国公民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各种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英语以 字母组合人为地表达,每有新生事物产生,它必然要造新的单词来表达,久而久之,单词越来越多,成为典型的垃圾语言。难怪,今天的英国人连莎士比亚的原著都难读懂了。而在中华本土 ,包含人类历史发展信息链的象形字一直传承下来,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我在《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一文中比较两者的优劣说:“汉字优于字母文字的地方太多太多,如汉字充满社 会性、蓄含哲理,字母文字则呆板刻意;汉字经人类考验的历史最长,只需近6000个字左右就能表达清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且创造新词以适应新的发展随意入时,词汇无穷无尽, 西文则动辄须用几十万个字母组合(单字)才能表述,且创造新词生硬不易;汉字简约,表达同样的内容,汉文简洁精短,西文繁杂冗长;汉字结构优美大方,其书法自古至今成为人类历史 长河中的艺术奇葩……之所以汉字与字母文字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汉字源于自然、源于社会,经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成理顺章而成,是高度科学化、逻辑化、理性化、 社会化的‘活质’文字;字母文字则因由字母符号进行‘游戏’组合而成,完全割断了文字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内在必然联系,随着文字的发展,虽然也有了字根、字首、字尾,历史上也 不断通过字母的细微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字来,却永远也改变不了其毫无生机缺少理性的刻板的内在实质,是一种‘死质’文字。这就是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我们如果舍弃人类历史发展而来 的优秀的语言文字于不顾,转而将其他语言文字用国家政策的形式推上社会的主体地位,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中华文明文化的全民教育认识,要改写历史教科书等文明文化类书籍,尤其是中国、世界类历史教科书。日本改写他们近代以来对中华并东南亚诸多国家的侵略史,妄 图向后代掩盖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台独之流在台湾实行文化上的去中国化,妄图把中华固有领土分裂出中华大家庭;西方人写的历史,以“西方中心”论为基调,基本 颠倒了人类历史的本真……今天,是中华民族站出来澄清人类基本史实、事实的时候了。乱史就是乱国,乱中华文明史就是乱人类文明史。要使中华民族“先进一万年,落后近百年,今又崛起 ”成为家喻户晓的文明文化理念。振兴中华,首先是文明文化的振兴,必须正史清源,将近代以来以西方中心论而书写的历史、文明史、民族史、文化史等等全部进行清理重写,澄清事实, 还原中华,改写人类文明史。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进行人类文明文化史的学习了解,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里引领世界潮流、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使中华民 族自豪感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要建立以中华文明文化为主体的世界体系规则、标准、奖项等制度,以此来引导、规范人类文明文化的健康发展。有人说所制定的文明文化规则,必须要人家来认可,你中国制定的标准,西 方干吗要来认可呢?问题提得好。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只要你制订的准则合乎逻辑,公平公正,是人类文明文化先进性的体现,人们就会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我们的自信来源于中华 文明文化绝对的悠久性、先进性,我们又是秉承文明文化的真善美,在这样的理想信念下的文明文化的标准迟早会受到大家哪怕是对手的最后认同。比如说,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也还 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许多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但实事求是地讲,获得西方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好的并不多,评判标准也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有的诺贝尔奖项带有极端的政治色彩,如 将诺贝尔和平奖颁给西方敌视国家的反对者,等等。因此,中国要勇于承担起人类文明文化正义前行的历史重任,不单是自己做好,还要学习祖先开拓全球的勇气决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在文化、教育、艺术、自然科学等诸领域,重树中华雄风,制定中华标准的规则、奖项,逐步将人类文明再次拉入正常的和谐的有序的轨道,重振全球中华大九洲文明文化大同世界。


  2014年3月10号中中午速草


发表于 2014-3-20 10: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就是知道有文化的人
发表于 2014-3-20 17: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22: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将推出两种模式高考         2014年03月22日 1843



    (联合早报网讯)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新华社报道,鲁昕表示,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
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鲁昕说,“2013年有140万人通过第一种高考方式,进入技术技能类型的教育。这140万学生还有三年毕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相当好的工作。”
(联合早报网编辑:杨丽娟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2: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4-4-19 12:25 编辑

北上广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         2014-04-17  |  文章来源:HR369

http://www.chinahr.com/news/377893.html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居高不下,“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已成现实。

北上广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 京沪吸引力跌出三甲

近日,某机构发布的《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数据显示,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排行从高到低排行第一位的是二线城市的苏州,西安、南京分获第四、五名,而身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则分别排在二、三、六、八名。
“一线城市的就业岗位趋于饱和,但反观其他二三线城市,就业缺口仍然存在。毕业生的就业倾向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渗透是个趋势,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4月15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业难”是我国近几年甚至未来多年都会面对的大问题,去年高校毕业生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近发布的数据中了解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3年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为“更难就业季”。

“北上广”吸引力渐弱

从北上广回到家乡、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大学生毕业“回流”现象日趋普遍。
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旁边的跳蚤市场堆满了各类二手书,五块钱一本的考研资料、一块钱一本的专业用书随处可见,售书人大都是应届毕业生,王峥便是其中一位。
“我已经决定回老家保定,父母在那边已经给我安排得差不多了。”金融专业的王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年前刚来北京时,打定主意要留在北京,认为只有在北京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回家。但是,近两年,随着北京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多师哥师姐都选择了回老家或者老家附近的二线城市奋斗,幸福指数比漂在北京高很多。
据本报记者了解,王峥的寝室一共有6个人,一个人签约了某证券公司,一个选择了出国留学,剩下四个考研人员中,除一人金榜题名外,包括王峥在内的三人均已获悉落榜。
“我们三个都回老家,因为应届毕业生回到地方相对好安排工作,工作几年后再回去则很难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王峥表示,在北京想找个实习的地方都难,更别说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了。
但是,与王峥不同,记者采访到的另外两名心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们均选择在京读研,即便今年考不上也要临时找份工作等待明年再考,“心理学专业跟其他专业不同,本科生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也得是研究生毕业。不过,就目前而言,这个专业在地方上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研究生毕业后也许会考虑往二线城市转移。”
“现在的毕业生相对更自我一些,大都承受不了太大的生活压力,加之大都是一个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愿意在身边为其子女安排工作。”4月15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研究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说他们是逃离北上广,不如说是他们主动放弃了一线城市,而未来这个流动趋势将会愈发明显。
2013年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这个数据,在2011年时还是46%。同时,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近日联合腾讯教育组织的“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想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二线城市反而备受青睐。

二线城市吸引力提升

“宁可回乡当土豪,不在北上广当土屌”,此现象的背后不单是一线城市优势的缺失,更多的则是二三线城市吸引力的提升。
“毕业生逃离北上广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一线城市的岗位相对饱和,二是生活成本的日渐走高,三就是二三线城市岗位的含金量大幅增加,这是关键。”竹立家给记者这样一组数据,加上应届毕业生在内,我国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800万左右,即便国民经济按照8%-10%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无非只有900万到1200万左右。2013年算不错,解决了1400万人的就业问题。换句话说,中国近半劳动力的就业都成问题。这种情况下,随着各种政策的出台,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充满了经济发展的张力,很多大型企业均在二线城市投资建设,就业岗位呈逐年增加趋势。
据中科院统计,近年中国二线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发展速度也高于一线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套发动机”。
“我决定回保定的主要原因就是早些时候听说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消息,未来保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将不可同日而语。”王峥告诉记者,“副中心”的概念不仅让闻风而动的投资客奔赴保定,同样成为他和另外几个同乡回归的因素之一,加之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大,与收入很难形成正比。
据记者了解,王峥家在保定有两套房产,均在一百平方米以上,如果留在北京,即便将两套房子卖掉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小户型。
记者同时了解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为二线城市带来机会。很多地方政府为此出台了各种人才补贴政策,当地企业也纷纷以提供无息贷款买房、廉租房等优惠条件吸引应届毕业生,而这些,着实是种诱惑。

记者梳理各地统计资料发现,截至目前,北、上、广三地毕业生的签约率均不足三成,上海甚至尚不及两成,而四川、昆明等地的签约率最低为四成,最高已高达六成,其中,从北上广签约过去的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4-5-10 23:26 编辑

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2014年05月09日22:21 来源:经济观察报

http://news.hexun.com/2014-05-09/164650916.html?from=rss


庞丽静

  临近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又到了躁动不安的时节。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

  不过,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许将在今年开始逐渐终结。

  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改革的更多细节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路径

  鲁昕表示,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每年毕业大批大学生,去年毕业了699万,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而且短缺的比例是市场需要两个、我们只能提供一个。

  高等教育的一些本科院校将转为职业教育,此前一直是动议,从去年开始进入到实施环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邢广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相当于从政策层面,把路径明确了。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要构建新型职教体系,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教育存在。

  “通过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从大专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其次,这个体系存在,对于职业倾向比较清晰的学生,给了他们未来成长的渠道。第三,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研究类的人才,只能体现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相对而言,属于小众群体。”邢广陆说。

  业内有担心,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会不会因为太猛太快,导致职业教育的过剩。邢广陆认为,我国向职业教育转型不存在太快太猛的问题。主要是课改问题,应用类专业,应该是动手能力、实训上更倾向一些。整体上,这种转型的中心问题还是课改。高职教育应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此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类型了。事实上,“职业”这个词渗透在方方面面。目前强调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在课程体系中,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中职和高职,已经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另外,也可以选择3+2人才分段培养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证书,进入到后半部分,学业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证书。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在学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

  职业教育的好日子近几年已经开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有毕业生2940人,截至5月6日11时,正式就业1257人,占总人数43%,达成意向1670人,占总人数57%。应届毕业生中,很多学生提前几个月就有了去向。酒店管理、化工检验、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市场营销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专业。青岛大炼油、海尔、海信、青啤这些大企业,连续多年来学校招聘。

  邢广陆认为,未来本科调整为职业教育方向,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形。这是我国产业需求决定的。培养的人,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人,而是技能型的。职业教育不再与传统本科教育对立起来。重心不在于是传统本科还是类型化职教,实质是根据人才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核心问题还是课改。

  “革命性”调整

  这场变革中,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调整。眼下从产业需求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那么多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力度。紧跟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最终导致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整个意识的变化。这在整个体系上、人的意识上以及未来队伍变化上都是革命性的。国家为了做好这件事,在人、财、物上也会有很大投入。

  英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HR伴侣董事长初殿松表示,普通高等学校转型职业教育,这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将终结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让高等教育尽到本来的职责,毕竟研究性人才只是一少部分需求,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变革也必将带来“人才红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未来也会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比如教师队伍,课程改革要有执行群体,需要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人的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但是如果方方面面跟上的话,一切皆有可能。加上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原来本科院校学生,就是因为教法问题,导致就业难。这种情形需要改变。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转型为职业教育,有挑战肯定也有机遇。”邢广陆说。

  青岛市教育局职成处、青岛市教育局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基层教育部门也正在等待国家关于转型改革细节的正式文件出台。目前,也正在做相关的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6: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4-5-28 07:19 编辑

  
2008年——2013年河源市高考上线情况(“3+证书”除外)
  
年份
  省计划    招生数
实考人数
重本
2B以上
3B以上
上线人数
上线率
上线人数
上线率
上线人数
上线率
2008年
 
20209
783
3.87%
4864
24.07%
12795
63.31%
2009年
40.2万
19915
704
3.54%
4977
24.99%
13709
68.84%
2010年
41.2万
18104
683
3.77%
5457
30.14%
13897
76.76%
2011年
43.2万
21215
675
3.18%
6207
29.26%
14521
68.45%
2012年
50.0万
22649
625
2.76%
6060
26.76%
17746
78.35%
2013年
53.0万
25891
880
3.40%
6520
25.18%
19020
73.46%

【注:笔者整理,原始数据来自官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3-28 18:42 , Processed in 0.0230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