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此处高考有声胜无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5-30 20: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东屏:恢复高考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http://dama.binbinyouli.xyz/browse.php?u=7bK%2FNVWDn22rVvDzFV0adiFknuANZX8hgTl8XY6eyz%2FQRgaF5Nou&b=13


                                 恢复高考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韩东屏
  
  【摘要】我经常在想,如果当年没有恢复高考,我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我很可能也会被推荐上大学,“社来社去”的大学,毕业后仍回我们村,为送我去大学的父老乡亲服务。由于我和其他有机会去上大学的人,给农村带回新的观念和知识,我们的家乡会更美丽。家乡当年清清的墨水河不会变成今天的臭水沟。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可能早就超过城市了,人人有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房住。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壮有所为。―-礼记里描绘的大同社会。我想人类的理想社会,也不外是那个样子吧。(作者韩东屏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著有《不为人知的文化大革命:教育改革及对中国农村发展》http://groundbreaking.cn/bqxs/lishi/2015/0606/1649.html)
    
                              韩东屏:恢复高考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一九七七年的高考,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像我一样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无疑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我小时候在村里顽劣有名。父母和二个尚未出嫁的姨妈为了改变我的调皮,在我七虚岁的时候,就给我卖了一只小羊,让我跟着村里的其他几个较大的孩子放羊。放了一年羊后,父母设法让我进了小学一年级。那时的农村孩子并非想上学就可以上。 可我的玩伴当时都没有上学。我上了二天学,老师讲课我听不懂,而学校那些大我几岁的孩子,不是揪我耳朵,就是揪我头发。学校太没意思了,哪有跟自己的玩伴打盘,打‘落’(音lao)(那时候即墨农村小孩的一种游戏),滚铁环等有趣。于是我就逃学了。早上吃了饭,我背着书包出了家门,不是上学,而是跟我几个哥们去玩那些有趣的游戏去了。几天后,我四姨见我背着书包在跟别的小孩玩,我父母才发现了我逃学的秘密。母亲到学校去把学费要了回来。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我再次上学的时候,就已经九虚岁了。农村的孩子那时都是这个年龄上学。我的同学大都是我的同龄人,学校有意思多了,没有人敢扯我耳朵了。那时候,学校每周上课五天,除星期天外,星期三和星期五的下午,学校不上课,以便学校的老师备课。也让农村的孩子有时间帮家里干活。我除了到地里挖野菜回家喂猪外,也跟着姐姐和母亲到生产队里干活,干些浇水,埋窝的轻活。放麦假和秋假的时候,生产队里组织孩子们捡麦子,捡玉米等活。那时候的农村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得很。我们生产队安排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王淑芳大姐作我们的辅导员,我们生产队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大概有三四十个,我们一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早上起来分成二个队跑接力赛,晚上就排练各种节目。大我几岁的王思河表演的山东快书,捉特务等节目,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跟王思泽,王思永,王希华等演过三句半等。那个时候,集体比家庭重要。俺娘让我在家帮她看着晒在大桥上的麦子,我不去,给我一毛钱我也不去。我要跟其他孩子去生产队干活。有一年的秋假四十二天,我在生产队里干了三十七天活,除了下雨,天天都到生产队里去干活。干活挣工分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到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学会了各种农活,我跟农村的联系没有因为上高中而削弱。和许多当时的同龄人一样,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回农村参加家乡的建设,是我们的唯一归宿,从来没有想过别的。
  
  一九七四年夏天,我从高中毕业,跟同村的近100多名同届同学一起回到生产队劳动,那个转折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顺畅,几乎没有在我的思想上和生活上发生任何的波折。
  
  那年麦收完后,我被挑选进了村办企业去学车床,二个星期后,我就能独立操作了,让我的师傅和管副业的领导很满意。不久,同厂的同事胃出血动手术,急需输血,我和厂里的二十几位同事赶往医院,一检查,我是唯一合格的输血者。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宫兆玉,问我咋办,我说救人要紧。由于输血太多,我无法站立,他们不得不用担架车推我回家。休养一个星期后,再回厂里上班时,领导让我改学钳工。带着四个女孩子组装船用减速器。我们五个人第一个月组装了七台,第二个月组装了14台,第三个月组装了二十一台,第四个月二十八台。那个时候,连做梦我都在想着着如何把工作干好。由于我的出色表现,当年年底我被推荐当选我们村办企业管生产的厂长。那年我还不到二十岁。我跟着我们的村办企业成长壮大。当时我们村的企业,已有三台车床。二台刨床,二台六十吨的冲床,二台钻床,三十多台电焊机,二台气焊机,一百七十三个工人,有几个定型的产品,我们维护保养着村里的二台拖拉机,还为村里组装了二辆简易卡车。我们的年产值上百万元。那时候我们的工分价值已超过一毛多,收入已追近工人的水平,那时候的农村,至少在我看来,充满了希望,我爸爸退休让我去接班,我都不情愿。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就风闻有可能恢复高考,但我没有当回事,照样工作生活。真正报名考试好像是十二月十日。当时的报纸上讲,全国平均录取率是二百二十比一。我报名时,我们副业的物资保管张济绪老人对我说,二百二十人考一个,为什么要浪费报名费,我回答说一千人出一个,那一个为什么不能是我。
  
  我报上名后,就准备请假十天,复习一下已经生疏的学业。当时正是厂里工作最忙的时候,心里很是不忍,我母亲也对我请十天假很不以为然,说这么忙的时候请假,考那个八杆子够不着的大学,不值得,特别是她每天辛劳,让我坐在那里看书,她心里不好受。我想我娘主要是觉得我是考不上的。
  
  报名考大学的第一个难题是考哪个大学,考哪个专业。除了我的中学老师外,到那时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上过大学的。没办法,只好请教我的班主任肖琴凤老师,她教过我们外语。她说我应该报考师范,师范不要钱。她说她的母校山师不错,曲师也可以。另外还报了个烟台师专。至于专业吗,她说就报英语吧。英语是冷门,报考的人少。她显然不知道当时我非常不喜欢学英语,上课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张嘴跟老师念过。只是记过几个单词而已。
  
  高考的第一门课是政治,记得第一个题目是“为什么劳动是第一性的”。第二个题目是“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等。这第一个题目,我从来就没听说过,但我想过在什么地方看过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句话,就从那个角度发挥了一下。出场后,王玉葵老师站在教室外,他是即墨一中的政治课权威,教过我政治课。他是我们县委书记李视远的女儿李秀的辅导老师,在等着问他的得意学生的考试情况。他说这个题目有点刁,问李秀是怎么答的。李秀说了,他说不对,旁边的梁义亭,他是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他说了自己的答案,王老师也说不对。我就冒昧地说了一下我的答案。他可能没有想到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居然能答对这个很刁的题,感到意外,很激动地的说你答对了。但答对了的人不会很多。考试完后我到肖老师家去讲考试的情况,正碰上她的哥哥嫂子在她家作客。她们都是大学毕业生。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不好,最多七十多分。他们说这是高考,能考七十多分,你肯定考上了。我当时没有高考经验,无从知道他们说的对与错。
  
  无论如何,考试完后我又回到了村办厂子,生活又恢复了正常,把上大学的事几乎忘了。直到一天下午回家,见到同村的王思河,他在县文化馆当临时工,他激动地说我是城关公社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那一年我们公社累计有一万多名的高中毕业生,参加考试的有二千多人。我是这二千多人中的唯一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爸爸回家,也兴高采烈。他说县教育局的人给他们厂里打电话报喜了。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爸爸那样高兴过。由于我调皮,让爸爸生了无数的气,我也挨了爸爸无数的棍棒。记忆中,爸爸从来没有为我干的任何事情欣赏过,他从来没有说过“好儿子,干得好”,这样的话,即使我当了社办厂子的厂长,多次被评为标兵,都没让他高兴过,在他看来,那都是应该的,没啥了不起。他自己不也多次评为劳动模范,我的姐姐不也是如此吗?我听到的最多的是“你真让我失望”,“我对你已经不抱希望了。”连吸烟喝酒这样的事,我都让爸爸失望。爸爸自己不吸烟喝酒,深知不吸烟不喝酒在社交上的不便,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学会吸烟喝酒,但是不争气的我,二样没有学会一样。当父亲的能不生气么?这一次爸爸是意外地高兴。他对我说了一句让我意想不到的话,他说这一件事就够了,我不需要再做任何事情了,他已经对我这个儿子满意了。他说当他走在街上,别人指着他说,就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时,他的自豪感是没法形容的。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出身贫寒,从来没有上过学。爸爸是解放后上夜校学会认字的。母亲则从来没有学会认字。对父母来讲,儿子考上大学,并且是全公社惟一一个,当然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我想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
  
  录取我的学校是曲阜师范学院外语系,是我们国家建国后建的第一所大学,学校的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大院校抽调来的,学校建在曲阜城外的一片荒野里,是一个修身养性,读书学习的好去处,特别是对我这样的农家子弟,曲师更是最佳选择,当初肖老师给我推荐曲师,可以说是歪打正着。
  
  ……
  
  对自己考上大学,又读研究生,最后出国,并在美国的大学当上教授。许多往日的同学好友,总有人我怎样的聪明。其实,人的聪明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善于画画,有的人精通乐器,有的人手巧,有的人眼明,而我只是书读得稍好一点而已。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聪明人,而高考只考了会读书的一方面,别的方面的聪明,不在考核之列。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每个人都有扬长避短的机会。可是高考却逼所有的人,都全心全意地读死书,走上大学的这个独木桥。对那些成千上万的不善于读书,而善于别的人来讲,高考无疑是一场个人悲剧,有的人读成书呆子,有的人被逼自杀,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费尽心机让子女读书,升学,不管子女的爱好与特长,以致打骂,羞辱自己的子女,逼子女走向绝路。这是个人的悲剧,但何尝又不是民族的悲剧呢?
  
  当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我考上大学,是因为我的卷子在最顶上,人家就要一个,就把我录取了。这个话传到我母亲的耳朵,她问我是不是真的。我笑着回答她是真的。其实这看似不是真的笑话,从更高层次上看,却是非常真的。高考本来就是偶然性很大的东西。就像科举时代一样,高考成就了一些人,也毁了很多人。
  
  作为当年高考的成功者,我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反思更多的是高考给我们社会带来的不健康的东西,我觉得高考给我们社会造成了更大的等级分化,使社会的不平等更加严重,让死读书,思想僵化更加严重,损害了社会的主体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过去是错的,今天还是错的。在我看来,中国不及早克服高考这种极端的,僵化的人才选拔办法,中华民族就很难健康的发展和进步!
  
  我经常在想,如果当年没有恢复高考,我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我很可能也会被推荐上大学,“社来社去”的大学,毕业后仍回我们村,为送我去大学的父老乡亲服务。由于我和其他有机会去上大学的人,给农村带回新的观念和知识,我们的家乡会更美丽。家乡当年清清的墨水河不会变成今天的臭水沟。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可能早就超过城市了,人人有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房住。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壮有所为。―-礼记里描绘的大同社会。我想人类的理想社会,也不外是那个样子吧。
  
  来源:破土编选  2015-06-08 08:43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7: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6-6-8 17:47 编辑

重磅!高考零分作文两篇
野火发表于 2016-6-8 03:11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xm269.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285


                                           重磅!高考零分作文两篇
                                           2016-06-07 左楠、李忠利  破土工作室

破土编者按】又一年高考作文来袭!!!这是一个满分不是新闻,零分才是新闻的时代,破土也独辟蹊径,为大家呈现两篇原创高考零分作文。在这个高中生的价值观早已被高考规训的时代里,我们真是需要一点不一样的火花呢!



“2016·浙江卷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现实如此残酷,我只能抱起虚拟的药丸磕个不停
                                2016届留级生 左楠

    樊胜美捧起爱马仕的丝巾跳起了轻柔的舞步,然而这是虚拟的,现实是她只能把这条用自己身子换来的丝巾卖了养家;

    小芳一蹦一跳地走在田埂上唱起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然而这是虚拟的,现实是17岁的她马上就要到城里打工,每天重复艰辛的劳动换取低廉的工资;

    建筑工老张刚装修好一栋200平米大别墅,想在大理石台阶上坐坐歇歇脚。然而这是虚拟的,现实是他已经半年没拿到工钱了,明天还得去找包工头。

    业内人士指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一个VR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

    但是,在烈日下还要工作的建筑工,旺季每天工作13、4个小时、淡季时又找不到工作随时被工厂踢出去的工厂工人,无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把快递送到客户手上的快递员、送餐员,他们累了、工伤了、被差评了、莫名被辞退的时候,真的可以带上VR来享受美好的生活吗?当然不行,哦,别忘了,他们可买不起VR。

    我们都在赞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改变了生活,比如我们有了网络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有了VR,在有条件享受这一切的人们忧心忡忡地思索“虚拟”与“现实”是否是个对立统一矛盾共同体的时候,底层老百姓们(注意,至少有2.7亿农民工!)只能耸耸肩:“呵呵,你开啥玩笑呢?!”

    但其实,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哪里用得着什么高科技。传媒信息、流行文化、消费主义,哪个不是一把好手?

    我们打开电视,那是娱乐节目的天下——明星真人秀告诉我们:明星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忧愁,他们的生活也很普通,他们得到的是他们付出应得的;时装电视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生活就是能很美好,我们一定能够遇到美丽的爱情,家才是人温馨的港湾;大型综艺节目和新闻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是一片盛世途径,这是最好的时代了。

    打开网络,那是消费与购物的天堂——双11购物节、6.6购物节、5.20购物节,新春大促、初夏大促、金秋大促,消费自由就是我们真正的个性主张。

    但这些,何尝不是虚拟的?我们今天在这考场里奋笔疾书,自以为凭着努力就能考上好大学,但实际上,有太多和我们一样的流动或留守的兄弟姐妹,因为争取不到教育资源,或在不断的奔波中无法稳定学习,根本没法参加高考,他们的出身已经决定了他们上不了好大学了,但是还有一群人,就算成绩再差,家里也能保他们出国、做海归,回来继承家业,直接就成为了大老板。这才是现实。就像购物节里买买买的口号就像是迷幻药,我们以后,很可能买不起东西、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这才是现实。

    娱乐化的世界就像套在我们头上的大VR,天天为我们展现盛世繁荣的市场,告诉我们不断的消费才是进步,但我们如果真相信了这美丽的图景,拼命工作、拼命消费,最后这些钱又是被谁赚走了呢?谁吸走了我们生产的利润,谁拿走了我们消费的资金,不正是制造了这一整套虚拟世界的人们吗?

    虚拟的世界是美好的,所以即使现实的书写是残酷的,也有很多的人愿意以黄粱一梦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不断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然后低头继续啃着狗粮。当然,也就是这群愿意啃着狗粮发着梦的人们,为这个虚拟世界玻璃罩的维持,打好了基石。这实在是一种精神鸦片的贩卖过程。

    真正想要拥抱新世界的人,首先是认清了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的人,是敢于打破虚拟真正建立起现实的人,刻意回避当然不解决问题。认识与行动,靠的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

“2016 北京卷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2016届留级生 李忠利

    《极简人类史》中这样描述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作用:假如将整个130亿年的宇宙进化史简化为13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三天前。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5分钟前,工业革命发生在6秒钟以前。站在无垠的宇宙间思索人类的历史成就,飘忽之间,谦卑以及虚无感油然而生。人类这一凭借“想象”建构的共同体如何维系?

    在浩瀚的宇宙进程中,人类只不过是其演进史当中的“最后一秒”,然而也就是在这最后一秒,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将注意力聚焦在工业革命以后,方家论略,策士划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火热的技术变革将人类卷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眼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无疑就是甚嚣尘上的“新媒体”说辞。然而透过繁杂的“名词经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过是历史的虚无,价值的混乱以及精神的失范。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下,我们该坚守什么,该传承什么,又弘扬什么?

    鸦片战争开始,“旧中国”开始了现代性想象,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亦步亦趋,步履维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摸爬滚打。而在一步步学习过程中,引入、改进、扬弃、再引入如循环螺旋,无休无止。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在坚守与革新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证分析。一曲《百鸟朝凤》吹皱了一池春水,面对传统技艺,传承还是扬弃,历史的分析与现实的呼唤双方似乎并未达成共识,反倒是“跪求”排片使这一艺术电影本身名利名利双收。

    器物是“历史”的承载,是民族文化的映像。然而在“真人秀”癫狂发育的今天,国宝就在“跑男”粗鲁的打斗面前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相反,故宫大院里“骑车子”,打杏子”、“修国宝”的男神、女神们激起了大众的兴趣与狂想,原来,在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城里,还真有一群人捡起破碎的时光,在无休止的重复与涂抹中缝补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故宫红墙边,现代化的大都市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东方风来满眼春,“现代化”追求如一首轻柔歌曲激荡在每一个人心头。改革开放以后,试图“与国际接轨”的追求写在富裕的中国人脸上。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论及中国进步必论及这样的句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某段历史成为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肮脏记忆。但我们不得不追问,历史真的会陡然上升至高位,经济社会发展会在某一个节点突飞猛进?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农业革命以后,智人社会的合作网络都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几十万古巴比伦人的合作手册,而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是数亿美国人的合作手册。

    故宫红墙外几百公里某个小乡村里,村民们依旧习惯每晚收看《新闻联播》,听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报“为人们服务”、“共同富裕”、“群众路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着“人之初、性本善”,学习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着“公平、正义、善意、良知”,这些就是我们曾经的共同想象。

    我们从这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11: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6-6-9 11:26 编辑

纪录片——《高考》(高清版)
曙光发表于 2016-6-8 20:42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xm269.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307


                         纪录片——《高考》(高清版)





手机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1MjQwMDA0.html?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DAwMl8wMV8wMQ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12: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6-6-9 12:09 编辑

高考纪录片:关于阶层固化的故事
野火发表于 2016-6-8 20:01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xm269.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305


                                  高考纪录片:关于阶层固化的故事
                                              2016-06-08  石头

编者按】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是青春记忆里的重要部分。然而在这部分记忆里,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付出的苦累血汗,却很少知道高考对于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央视系列纪录片《高考》和周浩导演的《高三》,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高考学生出发,向我们展示了不同阶层的高考历程和今天阶层固化的社会现实。



    高考是许多人共享的一段青春,也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一段记忆。谈到高考,每个人都可以从一张课桌、几页考卷开始,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课本、没有尽头的考试。对于来自不同地域、阶级的人而言,关于高考的记忆也是不同的。



    我们只有资格死记硬背

    全国各地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高考工厂”。它们通常位于边穷县城,以严苛的训练和超高的升学率著称,吸引着周边农村或者小城镇渴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学子和家长。毛坦厂中学,这个被媒体称为“亚洲高考工厂”的地方,每年都有超过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24000多名在读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



    每逢高考,毛坦厂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壮观的万人送考景观往往成为众矢之的。人们鄙夷他们清早重复记忆着没人能听懂的英语单词,中午用十分钟吃饭节省时间尽可能用来学习,为了一个渺茫的目标将鲜活的自己变成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



    高强度的试题训练和分数竞赛摧残了男少女的身心。从教师到学生,每一个人面对分分必争的标准化试题都吃了不少苦,为什么还要成千上万的家长乐此不疲的把孩子送到这样一个锻造厂里呢?



    在这样的“高考工厂”里,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等升学方式,与这些家庭财力有限
的考生无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没有口音纯正的外教、五花八门的社团、博古通今的选修课。高考的独木桥上,零点五分都要斤斤计较,当绝大部分毛坦厂学生最多拿到一张三本通知书的时候,老师声称考上二本就能翻身改变一个家庭。



    几辈人的努力走出大山

    “考不到大学,世世代代都呆在农村的话,确实很难有好日子过。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家长都非常重视,就要求我们老师也重视。人一旦到这个圈子里面的时候,很难与众不同”。纪录片《高三》中的班主任老师这样在影片的开头如此评价高考。



    对于一个贫困山区家庭而言,供养一个大学生意味着倾其所有的付出。但是为了一个跳出农门的可能性,底层需要举债全力以赴,借高考争取到一个向上流动的机会。



    对于这些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而言,经济状况给她们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被城市学生反复唾弃的成功学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慰藉。



    走出国门的中产痛

    与“高考工厂”中的死记硬背不同,选择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学生有寒门学子无法想象的自主空间。在高考学子反复念诵成功学口诀开始第n次模拟测试的时候,留学考生们可以假期去美国修读考古的课程,可以备考的时候在瑜伽练习里放松身心。




    五岁学英语、十岁背托福,这是与农村学子截然不同的备考之路。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这些农村孩子可能永远用不到中学好不容易学会的数学题和物理公式,但是城市中产费尽心力掌握的语言和才艺却可以让他们在精英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是地域、城乡、阶级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别,这也是这些差别所带来的不平等。每到高考,有关“考试无用论”的段子开始刷爆朋友圈,以过来人的立场告诫考生考的好也并没有什么卵用。“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而是爹妈、长相还有你家那片要不要拆迁、征地”。



    网友用他们愤世嫉俗的转发表达了自己对阶级流动的绝望。在《高考》纪录片的中间,北京女孩为了让自己申请耶鲁大学的材料更加出彩,在中介的建议下来到了打工子弟小学计划组织一场辩论赛。但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忙着准备考试,对此活动并无兴趣。在一个妈妈焦急的询问着留学中介应不应该护送孩子去美国上学时,准备去师范大学报到的陕西女孩由家人搀扶着走下大山。不同的地域和阶层经历着完全不一样的高考,和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12: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6-6-9 12:46 编辑

主持人的话引人深思,这就是中国教育

2016-05-23 大话美国
来源http://www.najiaoluo.com/xinwen/188348.html


                  主持人的话引人深思,这就是中国教育
                                   2016-05-23 大话美国




视频网址(点击进入查看http://ugcdl.video.gtimg.com/flv/153/218/l0114rerqlb.m701.mp4?vkey=F79A35C8E40D09B5F2CF01D471AC2EABA36F2CE409D53E93B7C41BD4F591592B4BFF859259E397F273A8C4DDCEB9A3111E9273049F2EC822F0AEE2016C98C414436AC49F2203FEC33771082DE3958C1E6CD0D4504AF7B66B&br=32&platform=2&fmt=auto&level=0&sdtfrom=v701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14: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6-6-9 14:35 编辑

“高考经济”是贫寒家庭的又一道痛
野火发表于 2016-6-8 03:06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xm269.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284

                                     “高考经济”是贫寒家庭的又一道痛
                                                     2016-06-07

编者按】如今的高考,拼的不仅是学生的努力程度,还在拼家长有没有能力获得大城市的户口、买得起好的学区房,有没有在考前冲刺、考试中的后勤中做好全面的安排。高考经济的兴起又拉大了贫富家庭孩子教育机会的差距,在经济和心理上都为贫困家庭制造了巨大压力,而获利的只有不断制造需求的商家。



(图片来源:网络)

    2016年高考的帷幕已经拉开,这是让考生和家长都悬心不已的几天,因为无论如何,这几天都决定着考生们是否可以在国内上大学,未来几年的学习环境、今后人生发展的起点是怎么样的。为此,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们已经拼杀了很多年。在高考前的许多年里,家长是否有能力获得大城市的户口、买得起好的学区房,已经决定了考生在应试教育的路上是否能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而最近兴起的“高考经济”又在高考临门一脚的时候彰显了贫富差距,成为贫寒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又一道痛:有没有为孩子报昂贵的考前冲刺班?有没有请上专业的辅导老师?有没有预定状元餐、状元房,买上增强记忆的保健品?高考后有没有准备出国的毕业旅行?似乎不因此花上几万块钱,父母就应该愧疚没能为子女高考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的《高考经济产业链:你们这是在拿子孙的前途赚钱!》一文中,作者将高考产业链分为考前阶段、考试过程中以及考后空闲时间三个部分。考前阶段包括考前辅导、教辅用书、心理减压、强身健体等方面。仅考前辅导一项,中高级职称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基本都是千元一堂课左右的起步价格,学生每周末上一次课,2个月就接近万元开支,而一学年下来,就将高达四五万元,这还仅仅是一个学科,对于部分名校的老师来说,其价格更甚。而根据中新网记者对北京几所知名中学附近的培训机构的走访,高考倒计时,许多培训机构都推出所谓“1对1”高考冲刺辅导课程,课程一般分为普通课程和VIP课程,一小时课程的价格多在350元到600元不等。除了这些考前的冲刺班,最近“高考私教”也很流行。“高考私教”是指大学生和考生一起做模拟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随时讲解,再陪考生聊聊天,解决考生应试前的压力等问题。这种私教的收费是每天200-400元,有些私教因为是名牌大学学生以及有心理咨询师证,周薪甚至可以达到5000元。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观念下,家长为了提高一点点分数而一掷千金也就能让人想得通了。





    高强度的备考,对于考生的心理和体力都是巨大考验。有学校打出了“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的口号。这也让考前营养品有了广阔市场。据报道,一些药店也已相应推出针对高考的保健品专柜,尤其是所谓补脑安神、增强记忆力、提高免疫力之类的保健品销路很好。进口保健品虽只是小小一瓶,但标价都在100元至600元不等,但有些家长还是疯狂购买,甚至一口气就买了数种保健品。“对于保健品的花费,我们其实也只是为了图心理安慰,该努力的就努力,该花的钱就得花,不想留下什么遗憾。”考生家长如是说。

    在考试阶段,考生的休息和营养便是家长的头等大事。对于部分农村到县城考试的孩子来说,需要两天都住在宾馆。而像北上广这种容易拥堵的大城市,为了时间不浪费在路上,在考点周围开小时房休息、或者两天都住在考点附近的酒店便进入了众多家长的考虑之中。市场需求推高了考点附近的酒店房价。平日里200-300元一晚的快捷酒店,高考期间的钟点房都能卖到这个价格。而若是过夜,则动辄500元起,而且这些必须提前很多天定。除了这些基本的需要,还有的家长为了求吉利,提前很久预定星级酒店的“6”和“8”字号房间,认为这会让孩子考试更加顺利,而这也价值不菲。为了吸引考生和家长,很多星级酒店特设了营养早餐、状元餐、考生专属楼层,也借机提高房价。星级酒店的金榜题名房、状元房的日房价常常在千元左右。



    高考之后的假期有近三个月,在应试教育下生活了十多年的学生第一次有了一段长的时间来自由安排生活,这也成了旅游业、培训业、餐饮业乃至医疗行业的商机。父母的经济能力决定了考生考试后的暑假是要出去打工,是只能在家里待着,还是在周边游、国内游、东南亚游或者是去欧美旅游。除此之外,办什么样规格的学子宴、让子女学习什么新的技能或者特长、要不要安排子女做美容整形等都成了高考之后家长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考验父母经济能力的时刻。

    在社会底层的父母,很多怀有强烈的渴望,希望子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为了子女的教育倾尽所有财力和精力。高考经济的兴起又加重了这些家长的负担。而考生看到平日里节衣缩食的父母,还要为自己多付出那么多钱来应付被高考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心中的压力只会增加,可能反而不利于发挥。而那些根本无力承担考前辅导、营养品、高考房等支出的父母又会充满了愧疚感。高考经济让商家赚得钵满盆满的同时,加重了考生和家长的负担、制造了攀比的氛围,在贫寒家庭的学子和家长心中又割上 一道伤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09: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7-5-9 09:44 编辑

笔刀:那些高考失败的人,去哪里了?
作者:笔刀  来源: 一粒铜豌豆  2017-05-09 01:57:48
http://www.wshb.pw/index.php?g=&m=article&a=index&id=43987&cid=3


                         那些高考失败的人,去哪里了?
                                         作者:笔刀 来源:一粒铜豌豆

    昨天和朋友小龙聊天,他是我所在小区的一个保安,20岁,在北京打工三年了,一直不停地换工作。聊着聊着,他说起自己的往事,他说:“高考考完,考了三本,家里没钱读,那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

    “我们从小被家长和老师教育,都是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完了,你这辈子就没有出路了。你的人生就没有希望,没有啥盼头了。”

    “但是我还真的没有考上大学。我肯定绝望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感觉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

    小龙刚做保安两个月,此前他做过很多工作,卖保险、做销售、在工厂打工、当过饭店服务员。但他始终觉得没有出路,工作又枯燥,工资低,他总是不停换工作。

    他跟我说,再过几天他就要走了,他觉得干保安太屈才了。我劝他留下来,总是换工资对自己发展不好。他说,“要是一直干保安,我以后怎么找对象,怎么结婚,我父母生病了我都养不起。”

    这时候,小龙的班长老陈走过来,他对小龙说,“得了吧,你还想咋地,钱多活少离家近?这样的工作,我找了十年都没有找到。”

    这是我第一次听高考失败的人说起自己的经历。原来,高中老师将大学视为人生唯一出路的思想,这么残酷地影响了失败者的心理。转而想到我自己,高考前,在经过一次又一次鸡汤动员会的洗礼,经过考上名牌大学的师兄师姐的鼓励和鞭策之后,对考上大学这件事情接近痴狂。如果最后我失败了,没有机会进入大学,那我是不是也会崩溃掉?

    对于社会上层来说,如果高考失败,就可以去准备出国游学,创业,甚至是直接接受父母的公司,但是对于社会下层而言,高考失败了,通往社会上层的道路,接受更多的教育的道路,基本就被阻断了。

    高中老师给我们猛灌鸡汤,虽然造成了非常大的副作用,甚至逼得失败者陷入抑郁之中,可高中老师并非空穴来风。在贫富分化触目惊心的中国,如果不能一路往上爬,就只能呆在底层,承受整个上层的残酷剥削和无情鄙视。

    特别是一个年轻人,在这个阶层分明,上层极度鄙视下层的中国,如果失去了向上爬的机会,他该怎么去树立自己的尊严?

    我周围的人,大多出身不错,因此会以为高考失败的人比例很少,像小龙这样的人并不多。但实际上,与我们的估计恰好相反。2010年,全国大学(包括专科和本科)一共招生641万人,而十二年前小学招生有2201万人。也就是说,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只占到同龄人中的30%。

    最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专科和三本毕业的学生,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也只能像小龙一样外出打工。全国每年只会录取50-70万的一本学生,也就是说,有97%的同龄人,是没有机会进入一本大学上学的。

    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70个人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97个人没有机会考入一本,踏上阶层流动的羊肠小道。如果一个社会有几个人失败了,那很可能是这几个的问题。但是,这个社会使得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

    高考失败后,他们去了哪里呢?

    老陈走后,小龙继续跟我讲他这几年外出打工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心酸。

    “刚从学校出来,在贵州做销售。贵州那地方,看着穷,里面的有钱人也特别有钱了。我们要去高档小区,每天早上都要把皮鞋擦得油亮。不然担心把人家里都弄脏了。

    “有一段时间,做销售的人太多了,我们卖不出东西,挣不到提成,很快就没有钱了。有几天,每顿饭只吃一块钱,都是买馒头。到了一个客户家里,刚好客户准备吃饭,客户问,要不要一起吃?几个人厚颜无耻地就坐过去,把客户家里的饭全吃完了。”

    “来北京前,我朋友给我送行。他们说,你可别在北京饿死了。我说,怕啥,咱们都敢在客户家里蹭饭,还会饿死吗?实际上,我确实挺担心的,早就听说北漂难啊。我还跟我朋友说,要是以后我在北京街头死了,你们要出点钱把我火化了,我也不要下葬,就洒在大海里就行。”

    “我现在,也没什么愁的,就是愁娶不到媳妇。你说,现在每年省吃俭用,也就能存下两万块钱。现在买个车,买个房,那不得三四十万呐,没车没房,上哪里去老婆去?我都二十岁了,总不能再过二十年再结婚吧?那我还能结婚吗?”…

    2012年,有12个年轻人在一天晚上同一栋楼接连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社会媒体一片哗然,这些年轻人怎么了?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密集地死去?

    在这种时刻,社会中上层才发现长期被忽视的他们。那些高考失败的同龄人们,他们散落在中国大地大大小小的血汗工厂当中,四处奔波,靠着心灵鸡汤努力奋斗,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人生看不到光明。

    尽管他们数量惊人,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国家也没有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主流媒体甚至刻意地恶毒地抹去了他们的痕迹,从而使得最大多数人的声音,消失在了时代的舆论场中。

    高考失败的他们,要承受最黑暗的剥削,经历最无助的生活,面对最残酷的法则。他们很少有机会,回头来反思,导致这么多人跌入苦难的原因是什么?转而把自己淹没在网络游戏和玄幻小说的虚空之中。

    许立志是他们的一个代表,他用文学的语言,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怒吼。他说:

    沉湎于打工生活

    我眉间长出一道孤苦

    任机台日夜打磨

    咣当声里

    十万打工仔

    十万打工妹

    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

    在流水线上,亲手埋葬

    车间,流水线,机台,上岗证,加班,薪水……

    我被它们治得服服贴贴

    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

    不会控诉,不会埋怨

    只默默地承受着疲惫

    疼痛的光在珠江三角洲弥漫

    广州,深圳,东莞,佛山……

    亿万打工者驮着生活的火车

    修建通往新世纪的康庄大道

    七年前你独自一人

    踏上深圳这片热土

    意气风发,信心十足

    迎接你的却是冰雪

    黑夜,暂住证,收容所……

    几经波折,你进了这家世界头号代工厂

    从此站立,打螺丝,加班,熬夜

    烤漆,成型,打磨,抛光

    包装机台,搬运成品

    每天一千多次地弯腰直腰

    拉着山一般的货物满车间跑

    病根悄然种下而你一无所知

    直到身体的疼痛拉着你奔向医院

    你才第一次听到了

    “腰椎间盘突出”这个新鲜的词组

    每当你笑着说起这些病痛和往事

    我们总被你的乐观感动着

    直到年底聚餐,醉醺醺的你

    右手握着酒瓶,左手竖起三根手指

    哽咽着说:

    “我还不到三十岁

    还没交过女朋友

    还没成家立业

    这辈子,就算完了”

    在喧嚣暴动的的年代

    我告诫自己,要做一位

    遵纪守法的良民

    我不揭杆而起

    也拒绝黄袍加身

    范雨素是他们的一个代表,她也只能用文学的语言,发出自己的控诉:

    每每这时,我就会恍惚,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大唐盛世,还是大清帝国,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可我没有特异功能,我也没有穿越过呀!

    几亿打工人,只有这么几个稀稀疏疏的代表,天理实在不公。

    高考失败后的年轻人,既然占到全社会那么大的比重,为什么不能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当中,共享经济成果呢?

    社会不会再允许我们继续往下思考,也不再允许我们继续往下行动。如果允许,范雨素也不用躲起来,许立志最后也不会自杀。

    社会用玄幻小说和网络游戏埋葬了打工者的思想,同样,学校用无休止的学术训练和消费主义文化埋葬了我们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7-6-13 15:59 编辑

【转者按:中国1976年后如果一直走毛主席公有制社会主义道路,40年后的今天文化教育状况如何?(这个问题对于被私有制资本主义严重洗脑的人来说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因为他们无法跳出资产阶级思维圈子)。
    1.人民文化普及率将会达到99%以上(几乎不存在文盲),而且科普知识大普及。
    2.实行了全民全免费教育。
    (1)社会上办任何培训班都不会收任何费用。
    (2)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全免费(免收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书包校服费、车旅费、住宿费、伙食费、防疫体检医疗费等一切费用)。
    (3)中小学会十分重视素质培养,让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例如学习兴趣、科学态度、思维习惯、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才艺技能培养...。
    (4)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工作是保障的,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定有工作分配,而且任何工作所处社会政治地位都相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读书不是为了将来找工作生存,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生活的素质水平,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学生没有生存方面的危机压力和变态的心理负担,能轻松自如地发挥个人优势,擅长什么或喜欢什么就可以学什么,学以致用,专业对口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生都有幸福的幼年、童年和青年)。
    (5)大学已经普及化
    上大学不用“高考”,入学自由,例如爱上清华、北大写入学申请就可以(资产阶级思维立场的人会这样思考 —— 人人都想上清华、北大读书,那么清华、北大就人满为患,容纳不下了,再说不用考试,文盲也上清华、北大,还怎么培养人才?)。

   (6)小学、中学、大学等所有学校都用不着象现在那样发《毕业证书》,而是有学历专业档案记录,为对口分配工作提供参考(大学毕业不等于是“高人一等”的“精英”、“人才”)。】

毛主席为什么要废除高考?
作者:左联之家 来源:左联之家  2017-06-12 19:01:20 发布者:万山红  
http://www.wshb460.pw/index.php? ... ndex&id=44455&cid=4


                         毛主席为什么要废除高考?
                                             作者:左联之家

                    

    旧中国能念得起大学的基本上都是新老权贵以及资本阶层即有钱人的子弟。解放后的1952年,中国以旧的科举考试的方式开启了“高考”制度。可根据1960年代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底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

    另外,当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可是这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不满,而这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6年做为文化大革命开端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废除了高考制度。

    这种高考制度,看似公平,但是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均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或者说在教育资源分配还非常不均衡的情况下,这种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极其有限的。且别说是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农村的考生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的情况下,他们也仍然难以企望。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很少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能考入大学了。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

    2百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太能煽乎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考生,有90%都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即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8成,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考生,仍然会是极少之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甚至是右稚。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走后门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简单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右稚们常用的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很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很少,是故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个角度看,这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当然,被毛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推翻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复辟的极致写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21: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7-6-17 22:50 编辑

【转者按:文章——
    1.篇幅不长,概括了真实历史。
    2.对有兴趣研究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的读者来说应该很有参考价值。
    3.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年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路线与封资修教育路线的斗争多么激烈。文化教育阵地几经易手,复辟与反复辟反复争夺,毛主席逝世前守住了。
    4.无产阶级教育培养的是有公有制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的主人、建设人才);封资修教育培养的是私有制资本主义金钱奴隶,资本奴才(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网络记者:一篇文章读懂建国以来的高考存废问题

时间:2017-6-17 11:05:12
http://www.xxdxp.com/List.asp?ID=11627



                 一篇文章读懂建国以来的高考存废问题
                                        作者:网络记者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恢复重点中学制度,到今年正好40年。各大媒体在高考这几日纷纷刷屏,为重新恢复的高考制度歌功颂德,赞扬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值得肯定的是制度的存废对人的命运有着重大影响,但当媒体宣扬“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没有高考,你怎么拼得赢官二代、富二代”、“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前程”这些字句之时,“读书无用论”却在农村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高考被废除的前前后后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我们可以从建国以来的教育革命史当中找到答案。

  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率为80%左右。群众文化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发展,于是党中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形式展开,将文字改革为简体字的同时采用速成识字法,通过成立车间学校、坑口学习小组、地头学习小组、炕头学习小组等多种方式动员起群众。建国后的十年中,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迭次掀起了三次扫盲高潮:第一次是在1952年,第二次是扫盲高潮是在1955年至1956年,第三次扫盲高潮是在“大跃进”时期。

                                             

  在教育体系方面,我国严格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构建,全面引进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1952年11月发表了《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的社论。社论提出:“必须彻底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因为“苏联的教材、教法以及教育理论、教育制度,不只在社会性方面和我们最接近,并且在科学性方面也是最进步的。”

                                             

  大跃进前夕(1958年前)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党中央认为要将全党的工作重心从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转移到技术革命上来,弥补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干部与群众无暇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缺失。与此同时,对苏联教育模式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将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整体照搬的情况导致各种弊端逐渐显现。作为官方理论的凯洛夫教育学,过分强调智育的作用,将智育看作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带有严重的精英主义倾向。而冗长的学制、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造成教育工作的推进速度缓慢。

  此时,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极为匮乏,教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958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的跃进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直接影响到教育领域。

  1958年大跃进至20世纪60年代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革命表现为两条路线的拉锯斗争,教育革命是为了克服教条主义、探索走中国式教育发展道路的一次尝试,随着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思路逐渐清晰。但大跃进期间开始的教育革命在60年代夭折,被刘少 奇集团定性为“乱、糟、偏”,被疯狂地反攻倒算。

  第一条路线:教育革命路线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

  1958年3月24日至4月8日,教育部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决定普及、提高教育工作,将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作为根本措施。学校要在教育领域破除资本主义思想、立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学生。同时要放手发动群众办学,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作普及工作,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教育大革命在这个时期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一. 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开展红专大辩论,用当时流行的“插红旗”“拔白旗”的方式,在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同时,组织学生编教材、编讲义;

  就“红”与“专”的关系,以复旦大学为首的各高校开展了广泛的辩论,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也纷纷表态。教育革命提倡厚今薄古,边学边干,竭力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武汉大学的数学特殊论),在史学领域、资产阶级心理学(以心理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排除阶级社会对人心理的影响,极力从生物学的观点说明人的心理现象;资产阶级观点和庸俗趣味)领域展开批判。

  南开大学历史系青年师生编出了《马恩列斯及毛泽东论历史科学》,还编写了中东、北非、拉丁美洲、东南亚民族解放斗争史及大事记,以及《中国和阿拉伯的关系》《美帝侵华史》《纸老虎现形记》《雷海宗反动政治学术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等。

  北大历史系亚非史专门化(即专业)的11个学生,突击半个月,完成了20万字的《阿拉伯各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史》;二年级一班的学生写出了《北京清河制呢厂厂史》;二年级二班编写了《安源路矿史》;就连一年级学生也苦战20天,完成了《祖国大跃进一年》的初稿。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是从这年6月中旬开始的,“学校党组织横扫自卑和对旧专家的迷信,发扬共产主义敢想敢说敢干的大无畏风格,全校10个系由党委会和10个总支66个支部挂帅,积极领导这一运动。改变过去修订大纲、编写讲稿由少数人包办的专家路线,放手发动全校所有的青年教师和4000多个学生,大家共同搞这一项工作”。

  二.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搞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在“大跃进”高潮中发展到组织师生大炼钢铁,大办各类工厂;(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

  清华大学实现教育结合生产劳动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现在已经到处是工厂了。有包括十四个车间的综合机械制造厂,有能在发电同时生产九种产品的示范性燃料综合利用发电厂,还有建筑、水利、电力等工程公司和安装公司。八个月来他们制造了二百多种新产品和生产设备,其中七十多项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而五十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是国内首创。

  (《光明日报》报道)

  昌平县几个小型水库由清华大学师生帮助建造完成。这些水库,经过四十年的运行考验,没有出现设计上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成功的。清华大学还承担了北京历史博物馆工程的设计工作。

  7月中旬,北京钢铁学院已经建起了1.75立方米的炼铁小高炉和每炉产量22吨的耐火材料厂各一座。冶金系的学生白手起家,苦战5天,修建了一座高炉;铸造专业的学生,打破迷信,“经过14天的反复试验,终于利用空气吹炼出中碳钢”。北京钢铁学院深入到冶金工业第一线搞项目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马列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为主的社会科学综合大学,既无现成的实验室、实验工厂可以利用,也无办工厂的技术人才,但这也没有难倒该校的师生们,他们照样在教室的周围办了大大小小108个工厂,办了一个拥有百亩土地的农场,还在校内校外办了两家百货商店。

  三. 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办教育,实现各类教育的“大跃进”,开办一大批高等院校。

  中小学大跃进

  据报道,从2月至5月底止,已有江苏、河南、福建、湖南、江西、黑龙江、浙江等7个省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另据23个省、自治区不完全统计,已有1070个县市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占90%到98%。

  《人民日报》1958年6月1日

  扫盲大跃进(大搞群众运动)

  1.工厂办学校

  据9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上海工厂企业在大闹技术革命中,掀起大办职工业余学校的热潮。从8月7日上海国棉十七厂创办业余纺织专科学校以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市各厂办了新型的业余中学、中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共840所。正在筹办的中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还有918所。

  在兴办学校的过程中面临大量的问题,比如校舍、师资、教材等等。这些资源都依靠群众来解决,互帮互助,集中资源开办学校。

  2.学校办学校

  湖南农学院千名下放师生有80%以上担任了民校、技术夜校和农业大学的教员,积极参加了扫盲工作。据8月底不完全统计,他们在当地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协助有关部门办起3所农业大学,66所技术夜校,100多所民校。他们所在的乡、社都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目前通过技术夜校培养的农民技术员有5000多人,他们在农村到处撒下了科学文化的种子。

  3.大办红专大学

  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报》以《数十万红专学校和红专大学在农村建立》为题,报道了红专学校的发展情况。据它的不完全统计,广大农村中的红专学校和红专大学已达34.9万余所,有2000余万人在这些学校里学习。各地红专学校和红专大学是多种多样的,凡是农业社、人民公社所需要的人才,都在大学里设有一定的科系来培养。

  4.大办农业中学

  创办农业中学,就是群众在实践中为解决学生不能升学,就业又有困难这一矛盾而想出的好办法。它是符合毛泽东的非正规化办学思想的。农业中学首先出现在江苏省。1958年3月10日,海安县双楼乡用四天的时间创办的农业中学开学上课,15日,邗江县施桥乡用七天时间办的两所农业中学也预备开学。

  5.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5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根据毛主席关于“半工半读”的教导,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至1961年,共大有总校一所,分校100多所,学生有5万人之多,除总校设在南昌市的郊区外,多数分校办在山区,少数在平地。

  6.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

  195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陆定一又谈到了大办大学的问题。他说,15年把高等教育普及起来,起先每个省办几个高等学校,以后每个专区都办几个高等学校,再以后,每个县、每个乡,凡是有条件的都办起来。办高等学校没有什么神秘,不要害怕。办高等学校,要有教授,不要去请那些名角,可以请些有相当程度的年轻人来教。

  从1958年4月到5月底,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广东、吉林、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河南、河北、黑龙江、陕西、辽宁、贵州、甘肃、湖北、山西、北京等17个省、市,新举办的大学、专科学校达130多所。

  7.加强党的领导

  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一长制容易脱离党委领导,所以是不妥当的,学校党委,应当配备党员去领导级和班的工作,配备党员去做政治思想工作……为了加强党在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输送一批干部到教育机关和学校中去。

  学制改革

  建国初期将小学两阶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后又改回两阶段制,原因是师资教材不足。1958年开始学制改革。多种学制并行:中小学5/5;中小学7/8/9一贯制;……

  另一条路线:教育领域纠“左”路线

  1958年,在邓小 平的主张下,教育领域开始纠“左”。邓小 平认为,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强调提高);劳动不应影响学习;正规大、中学的师资质量不能降低;慢一点也不是不光荣,不是机会主义,不怕被说成“右倾”、“保守”……

  1959年初,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当前教育方面的任务,是在调整的前提下进行巩固和提高。体制下放后中央该管的事,如基建、高等学校教师配备,学制、课程设置及课本等,必须管起来,要保证学校的质量,在基本上不削弱重点学校的前提下,照顾一般学校。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教育工作的十个文件的通知,其中内容包括:确定一批重点高校;新办高校,符合条件的要巩固,不符合条件的要调整;学制改革不得自行实验;限制劳动时间等。将兴办学校的门槛提高,使少数高质量的学校涌现出来,直接停办“不合规范”的学校。同年,中央发布一系列文件和指示: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科研、劳动不要冲击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对学生盲目编教材;拉拢知识分子;农业中学整顿,砍掉一大批。

  两条路线拉锯战

  1959年下半年,批判右倾,教育革命思想卷土重来,肯定大跃进期间的教育革命,反对58年下半年、59年上半年的调整整顿,农业中学重新又搞起来。

  1960年两种方向互不相让,又要大办教育,又要实事求是。同年11月24日至12月12日,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肯定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势。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调整、充实、巩固、提高”8字方针。

  调整内容如下:

  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不要实践冲击教学)

  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明确红专关系。 (不要再用“白专道路”概念来批评人)

  调整学校教育领导管理权限。 (不要想办学校就办学校)

  领导、组织教材编写。(不要让学生乱编教材)

  关注学生健康。(劳动不要那么多)

  调整师生关系。(师道尊严)

  调整学校数和在校生数。(不要搞那么多学校,上不了学的都回家吧)

  农业中学的调整。(不要搞这个东西了)

  其它方面的调整:

  古代史近代史增加,古典文学增加学制,不要步子太大,10-20年将学制改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7-6-17 22:09 编辑

  大跃进期间开始的教育革命至此夭折。

  “一九五八年,毛主席号召:‘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在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许多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冲破了刘少 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压迫和破坏,蓬蓬勃勃地生长出来,但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对教育部门的领导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场革命刚刚起来就被刘少 奇一伙破坏了。他们诬蔑这场革命是‘乱、糟、偏’,疯狂地反攻倒算。”

  (摘自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文革时期风云再起

  1964年-1966年,毛泽东不断对十七年教育进行批判: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实际,脱离工农。1965年5月7日毛泽东在林彪《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的批示,即五七指示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1966年政治局会议上,毛发表以下讲话:

  “我们解放以后,对知识分子实行包下来的政策,有利也有弊。现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着实权。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他们就越反抗,就越暴露出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面目。吴晗和翦伯赞是党员,也反 共,实际上是国民党。现在许多地方对于这个问题认识还很差,学术批判还没有开展起来。各地都要注意学校、报纸、刊物、出版社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1966年文革爆发,学生们停课闹革命,夏季高考招生推迟半年。学生们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北京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写信给毛泽东,批评高考制度为新的制度。文革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方案:

  1966年6月1日中央批转高教部关于改进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该报告根据刘少 奇在年月巧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建议从年招生起,大学毕业不包当脑力劳动者,既可当技术员、干部,也可当工人、农民,规定多招具高中程度的工农兵,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取消分数段。该报告保留了考试,不久即被斥为改良。

  6月13日,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改革高级中学招生办法的请示报告》。改革内容废除现行升高中考试,改行推荐与选拔制。推荐与选拔要“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保证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子 女 优 先升入高中。同日,还批转关于一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报告。内容现有政、语、史三门教材存在严重问题,决定停印、停发、停用。历史课暂停开设。政治和语文两课并为一门,以毛主席著作和文化大革命文章为教材。初小学毛主席语录、高小学“老三篇”《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社论复述了上面三个文件的内容,“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群众的要求,决定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从今年起实行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新的招生办法。”高中招初中毕业生也实行推荐和选拔。毛主席著作是必修课,初小学毛主席语录,高小学“老三篇”,中学学《毛泽东著作选读》,大学学《毛泽东选集》。同日,《人民日报》公布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班和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班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其内容,一是在高中毕业生中选拔部分人升学,其余到工农兵中劳动改造,因为等到大学毕业“再改造就困难了”,二是大学直接大量招收工农兵。

  1967年11月3日,毛泽东发出最新指示,“进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要依靠学校中广大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的基本内涵就是在教育领域打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用军事共产主义模式的“大学校”,来改造现代正规教育,并进而改造现代社会。改造的重点是摧毁“脱离实际”的现代教育制度,强化阶级斗争实践与生产劳动实践,阻断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培养亦工亦农亦军亦文、能够批判资产阶级、敢于“反潮流”的新人,以教育作缩小、消灭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工具。

  196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吉林省梨树县革命委员会制定的《农村中小学大纲》,供全国讨论,给农村中小学示范又不作硬行规定。该方案要点是领导体制,中学设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革命委员会,小学由大队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领导。经费,民办公助教师工资改为工分加补贴。师资,留任经清理后的原有教师,另建干部、贫下中农、民兵组成的讲师团。学制,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小学设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体、劳动门,中学设毛泽东思想、农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体、劳动门。废除考试、留级制。不久这个方案被废弃。

  1969年九大闭幕不久,一个多月之中张春桥、姚文元三次亲临上海调查、座谈、组织,于月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通过《上海市中、小学教育革命纲要》。决定上海试行中小学年普及教育,既可以小中分段,有条件的也可以年一贯制,这一年各种方案都在不断尝试。

  1.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1968年7月27日,工宣队进入清华制止武斗,此后开始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设置了军干群、老中青三结合的管理机构。

  2.开门办学

  开门办学新体制是批判旧教学体制而产生的,它批判旧学校搞“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新体制强调以工农为师以取代教师中心地位,强调学生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以取代课堂中地位,强调学习实践经验以取代书本中心地位。

  它批判旧学校搞 “老三段”,即教学活动按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先打基础,然后充实专 业基础,最后学习专业的三段教育法。这被认为是“关门教书”“关门打基础”,是“理论脱离 实际”,是“培养书呆子的方法”。新体制强调一开始就看见庄稼、机器,先实践后学,边干边学。

  它批判旧学校“三脱离”,即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工农大众。

  3.突出阶级斗争主课

  新教学体制把“阶级斗争”课放在首位。这与过去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有联系,但不是 相等。比如新时期将经济建设作为最大的政治,为政治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了实现“转变思想”的办学方针,反复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首先办成政治大学、劳动大学。“批判资产阶级就是专业”,“铁锹就是专业”。“阶级斗争”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主课,这门主课不仅仅是在课堂学政治理论,更重要的是参加群众政治运动。

  4.突出生产劳动课

  实行厂、校、社挂钩的机制,兴办“学工”“学农”基地;由学校来置办厂场;给学生设置临时任务劳动课程。

  5.新形式的文化课

  为防止文化课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为防止学校学文化会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工农,因而对文化课教学实行了最大最彻底的“革命”——走出学校,开门教学,将工农大众请入学校,学生走出校外进行实践。学校要么不考试,要么开门考试,要么开卷考试,重点突出政治性与实用性的课程与教材。

  6.新学制

  《七·二一指示》拦腰斩断了“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阶梯,打碎了“智育第一”“知识私有”的“精神贵族梦”,实现了“大学就是大家来学”,“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

  新学制以“推荐上大学”为核心,把以前普通中学的二元教育变为一元教育。以前中学的二元教育是思想教育鼓励上山下乡,文化教育鼓励升学。这体现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上。文化革命中批判这个口号,提出“一颗红心一种准备——上山下乡”。

  1966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民大学学生致毛主席的信,给当时学制列举十大罪状。其中提到: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5年共17年读书,占去人生最宝贵时间17年,脱离三大革命运动17年,最后必出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

  于是设立新学制小学5年,中学4年,大学2-3年,并废除研究生制度。实行单一结构的中学教育、促使普通中学自发转向劳动教育并废除重点中学制度。

  7.大搞群众业余教育、夜校

  教育革命10年中,群众业余教育机构规模上有很大的发展。初等业余教育在学人数由1965年的823.7万人猛增至1976年的15782.3万人。

  各地农村以生产大队或小队为单位自办政治夜校,城市举办的工人及各行业举办了大量的业余学校,也多具有政治夜校的性质,突出政治,突出革命运动。

  8.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6月27日,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全国各大学开始积极筹备招生。报告提出的学生条件是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复员军人、青年干部。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1970年7月至年底,部分大学试招收了“文革”以后的首届大学生,总共41870人,1971年初入学,称70级工农兵学员。这一批学员是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学生,除了部分干部子女和文化素质较高者,其中多数普通工农子女本来是与高等教育无缘的。以前在考试竞争、分数选择的机制下,“书香门第”占了先天的优势。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社会分工与历史遗留造成的社会不公。高考制度的废除的确使几十万世世代代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子女不到适龄青年的,得以解脱“文化压迫”,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这是一种社会公正。

  9.七二一大学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即《七二一指示》)

  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会后,“七二一大学”在全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至1976年底,全国共有七二一大学33374所,学生148.5万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之多。

  10.五七干校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

  当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等大批国家机关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5所五七干校,先后遣送、安置了10多万名下放干部、3万家属和5千名知识青年。而各省市地县办的五七干校更是数以万计,学员有数十万人。

  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1972年,右 派势力回潮,开始实行文化考查,着力重整学校秩序,抓文化学习,调减劳动时间等。

  1972-1973年左派势力展开反击:批林批孔、批走后门;白卷英雄张铁生,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回潮”;黄帅事件(小学生写日记破师道尊严);马振抚中学事件(学生因考试未交卷被校方全校批判而自杀)……

  1975年,邓小 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对“极左”的情况进行整顿。1975年2月周荣鑫任教育部长,7月胡耀邦持科学院工作。胡提出《科学工作汇报提纲》,批“极左”思潮。

  1975年11月3日,毛泽东借清华大学刘冰信件反击右倾翻案风,适时清华大学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精神,清华大学随即以这个会议为起点,发动全校范围的“教育革命大辩论”运动,运动向全国扩展,成为文革的最后一搏,即“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9月9日毛逝世,10月6日抓捕四人帮,文革就此落幕,教育革命终结。

  文革后的时期(1976~)

  1977年恢复高考,导致高中在校生人数呈现断崖式下降,同时再次恢复重点中学制度。下乡的知青大量返城,许多学校缺乏教师。大量学校被中央下令撤销,有的县只保留一所高中。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被完全否定,中央开始鼓吹一种超阶级的教育观,宣扬教育就是促成 人的全面发展,不带有阶级性。

                                             

  邓小 平翻案之后,将毛时代的教育革命定性为精英教育,而他着手办的现代化教育是大众教育。但从上表可以看出,高校每年录取数十万人被称作大众教育,而毛时代的高校每年录取数百万人却被称作精英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是总设计师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各项在文革末期达到的教育指标,在恢复高考后断崖式下滑,直到新世纪才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

  简单的几个结论

  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级再生产的渠道,而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在这个意义上它与清末的科举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2.教育领域存在激烈的路线斗争,群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劳工结合与专注学习两种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3.教育领域的起落与阶级斗争的消涨完全同步,教育领域只是阶级斗争诸多方面中的一个小方面,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

  4.大跃进和文革中的教育革命指明了教育今后前进的方向,让工农群众自己掌握知识、自己教育自己,让知识分子参与劳动、参与教育,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3-29 08:40 , Processed in 0.0203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