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4|回复: 6

[原创] 灭族沉家志不岐 草衣木食轻王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2 08: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游条 于 2010-5-12 13:53 编辑

书泙《惠州文化教育源流》

灭族沉家志不岐 草衣木食轻王侯

奔腾不息的东江,宛如不施粉黛的村姑,从赣南的三百山深处款款走来,走过大庾岭与九连山的重重关锁,走过古龙川的汉城秦关,唱着南越先民的歌谣,披着傅娄古国神奇的迷雾,在古循州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大河文明。“伏三姑”,“问筲箕”,“喊惊招魂”,“买水浴尸”等等带有楚越文化烙印的古老习俗至今仍在高度文明的东江两岸广泛承习。天下之水多朝东,而东江进入惠州的横沥境内却神奇地转折西流,然后奔流百里注入珠江。一方水土孕肓一方人文,“仙源福地”神奇的山水铸就了与众不同的东江人文特性。同时儒释道三家,及历代的贬官文化,晚明理学,宋元及明清社会鼎革所涌现的忠臣烈士等等,也无不对惠州的人文个性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说到佛教对惠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可以远溯至隋唐。隋朝初定,隋文帝“以收人望”,进而实行崇佛政策,因此佛教得于广泛地传播。至唐代,唐高僧道世在《法苑珠林》中描述道:“循州在一川之中,东西二百,南北百里,寺极丰渥”,其时惠州已具备了智敫和怀迪这样的高僧。至唐武宗灭佛时诸宗式微,独六祖慧能所立的南禅宗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得于世俗化,并独步天下。苏轼在《海会殿上梁文》诗中描述:“五叶花开到处春,千灯光照何曾家” 的景象 。至宋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惠州的佛教又进入另一个繁荣时期,宋淳熙二年(1175)广东提刑杨万理巡按惠州时有“峰头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 的名句。位于孤山栖禅寺则苏轼亡妾朝云墓一直香火旺盛,《西湖棹歌》有:“三月花开湖草青,踏青都上六如亭。渠浓嫁得好夫婿,听说生前渠念经。”的生动描述。也反映了广大女性处世善行及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东江女性信佛多奉观音菩萨而鲜知释迦牟尼,可见佛教对女性的影响程度。建于唐代的西湖泗州塔,及宋代罢相吴潜倡建的龙川佗城正相塔皆为佛教浮屠宝塔,一南一北,州人起居仰止潜移默化,影响何等之深远?

道教对惠州的影响并不亚于佛教。罗浮山作为岭东的宗教中心,其对惠州的辐射作用则举足轻重。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陆贾使越时作《南越行纪》中载:“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被后世视为罗浮山的开山之文。东晋升平年间,葛洪首至罗浮,炼丹修道,著述不辍,直至仙逝。他将《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藏否,属儒家。” 实乃葛洪外儒内道的思想框架。道教清静无为,淡泊内敛的思想也对惠州地域文化影响深远。吕洞宾在《寄罗浮道士》开首便有:“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 生动地勾勒了惠州人在道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人格特征。唐代惠州有进士三人,韦昌明,郑隐和张昭远。其中韦郑二人都曾隐居罗浮,“耕读纯阳”,且不衷仕途。归善张昭远乾符四年(877)登笫后授起居舍人,黄巢起义时弃官归里,不求闻达,低调处世,淡泊守志。至宋代,曾避乱归隐罗浮的河源人古成之登进士后有《忆罗浮》:“凭栏月色出沧海,欹枕秋声入古松。采药静临幽涧洗,寄书闲背白云封。” 的美好回忆与情怀。传说后来成之辞官入道,并“得异术而化身”。终宋一代“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的士人还有归善进士梅蟠,南宋留寓归善的留正,留元祖孙,博罗的潘预,张宋卿。延至明清民国时期的曾守约,叶春芳,叶春及,叶梦熊,杨起元,张萱,邓承修,江逢辰,陈炯明,邓演达,徐傅霖,张友仁,王映楼等等,都可看到“士君子不得志于兼济,当坚贞以全吾形。” 的峻德高风。

惠州地域文化除宗教元素外,“贬官文化”也影响深远。岭南地区历史上有民谣曰:“连英循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就怕。” 其中循即指惠州。唐宰相牛僧儒因党争失势被贬循州时有诗云:“独上江亭望帝京,飞鸟犹需半年程。山水也恐人归去,百匝千遭绕郡城。” 其去土怀乡悲凉之情溢于言表。牛僧儒,刘禹锡,陈尧佐,苏轼,唐庚,陈鹏飞等等他们怀念故乡的同时与惠州人民休息与共并助教兴儒,推行善政,积极地向中原内地赞美推广宣传惠州,带动惠州的歌吟文风,提升惠州的人文档次。“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而刘禹锡的诗则有:“故人博罗慰,遗我山姜花。采自碧海上,来自谪仙家。” 一诗既出,博罗山姜花从此名扬天下。而“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地说炎蒸极” “犀角满城邑”等等又记述了古循州的风俗和生态环境。至于坡翁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更是岭南或惠州千古不衰的广告辞。他们令瘴蛮之地的惠州人文渐开生面。

在众多流寓惠州的文人墨客中,最值得一提还有南宋丞相文天祥。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攻破临安,宋帝逃往粤东,文天祥毁家兴兵,以惠州为中心在广东沿海与元兵展开“勤王”之战。近两年时间中妻儿,母亲,兄弟,或被掳,或病死或暴亡或降元,最后在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在海丰五坡岭进餐时被元将张弘范突袭被执,并解往元大都,囚禁三年多,最后慷慨就义。他“天地之所扶持,鬼神亦为之感泣” 的抗元壮举和爱国诗篇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海丰人民在五坡岭建有方饭亭,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为亭书联曰:“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孤亭不孤,千秋俎豆至今不绝。

清未,陈炯明,邓铿在淡水发动光复惠州之役时,惠州府中学堂学生陈经等十五人壮烈牺牲。为纪念这批为国捐躯的英烈,州人在西湖点翠洲建有“留丹亭”,近人陈荆鸿书联:“殿角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 亭名联语均来自文天祥诗《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此丹心照汗青” 之句。惠州自元代至民国,先后有元末何真以民族大义而“举粤归明”;明清鼎革时博罗韩如璜的满门忠烈;不仕清职,不食清粟的姚子蓉,叶维城,叶挺英等人;近代的阮啸仙,彭湃,叶挺,邓演达,廖仲恺等革命英烈等等。正如清人孙能宽咏惠州表忠祠诗云:“灭族沉家志不岐,双忠湖畔合同祠。批鳞喋血都门日,守土揖躯蛮国时。” 无论是御史王度的“批鳞喋血”,还是通判刘简的“守土捐躯”无不体现了古今惠州士子“忠于所事而以身殉之” 的忠诚品格和舍身成仁的许国精神。
发表于 2010-5-12 14: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看、太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4: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看、太长了
668 发表于 2010-5-12 14:01



    下次写短一点
发表于 2010-5-12 17: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楼主对惠州历史也了如指掌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8: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到楼主对惠州历史也了如指掌
文静 发表于 2010-5-12 17:17


和平与惠州有四百七十年渊源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星空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12 2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文静

不奇怪啦,林寨新兴新棉好多移民惠州了。到那山唱那山歌嘛。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8: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文静

不奇怪啦,林寨新兴新棉好多移民惠州了。到那山唱那山歌嘛。
和的小苑 发表于 2010-5-12 20:04

和叔,有短信给你,请参看详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24 04:25 , Processed in 0.0220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