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懿zi

[客家祖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郑(zheng)</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郑姓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裔。周宣王的时候,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郑,建立了郑国,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他的儿子郑武公建立了郑国。后来被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从此姓郑。 发展和演变:很久以前,郑姓主要分布在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地。西晋时,郑姓开始进入福建,唐代,开始进入广东。明末时期,郑成功入台湾,成为第一个进入台湾的郑姓。郑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荥阳,陇西,南安,淮阳,商丘,光州等。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赵(zhao)</p><p>赵姓在『百家姓』上排名首位,肇因于此书撰于宋朝,故尊天水赵姓为天下第一姓。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七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二。赵姓出自嬴姓,是古帝王少昊的后裔。赵姓的具体祖先是少昊的裔孙,造父。据传说,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车能手,并且曾经在华山得到过八匹骏马。他把八匹马驯好以后,一起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用这些马,配上上好的马车,让造父驾驶,到处游玩。有一次,他在昆仑山遇见了西王母,流连忘返,呆了好几年。直到听说徐偃王造反,率领三十六个诸侯国一起进攻周都,才慌忙让造父驾车返京。由于造父驾车及时赶回,才让周穆王平定了叛乱,穆王因此把赵城封给了造父作为食邑。从此,造父的后代就住在赵这个地方,并把赵作为姓氏。发展和演变:赵姓早期都是在北方发展。公元前四零三年,赵国建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到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从秦朝开始,赵姓就逐渐向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发展。到清朝康熙年间,赵姓进入台湾。赵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洪洞,天水,邯郸,东武,南阳,金城,下邳,□川,新安,敦煌,平原,真定,常熟,上饶等。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张(zhang)</p><p>张氏的入闽始祖是开基宁化石壁乡的张端,张端的父亲张载是宋神宗时的陕西眉县人,学问渊博,死后软赐从祀孔子庙廷。从张端往上溯,他是初唐诗人张九龄(公元六七八-七四一年)的第九世裔孙。 </p><p>&nbsp;&nbsp;&nbsp;&nbsp;张端是张氏得姓祖挥的一一七世后裔,张端在宁化县石壁乡分衍裔孙的情况,有名可查的起码有四代,据目前居台湾花莲县富里乡新兴村的张世英提供家谱记载,一二一世的张杨德[官拜开封太守,便是福建上杭的开基祖,在开基上杭之前,他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的人氏],从张杨德往上溯,一二0世为张宾国、一一九世张邦钦,一一八世绀和仲祥,[一一七世的张端是他们的入闽始祖,当时他的开基地点,便是宁化县的石壁乡]。再往上溯,一0八世是唐代大诗刊人,名相张九龄。 </p><p>&nbsp;&nbsp;&nbsp;&nbsp;张氏的得姓始祖挥是黄帝轩辕氏的第五个儿子(黄帝第三位妃子所生),其得姓由来有一段传说。当时有 龙(神话中东九黎族首领),常虐害人民,他会使妖术放云雾,黄帝战之难辨路径,并为此感到担忧,一夜,黄帝独生子挥偶观天上流星飞宫而过,见流星光芒有尾,星座有零星,闪跃前进,星座形如半孤棱弦有势,于是发明了弓矢弹丸,并奏给黄帝,说此器远以弹以矢而射,近以弓代器而挥击]。黄帝以此射击,迫使 龙入海而之,黄帝便以长弓为姓赐给挥,封居河南,从此张挥公为张姓的始祖。 </p><p>&nbsp;&nbsp;&nbsp;&nbsp;从宁化张端的世系追溯其先辈,不仅有著名的张九龄,还有许多出名的历史人物,张端的第三十七世先祖兴汉名臣张良(挥的五十八世裔孙)是周宣王时的卿士,被封为文昌帝君,两千多年来深受我国民间敬拜,至今各地多有文昌阁,以纪念他。第一0五世先祖张天灰,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候;第一0六世先祖张单发明火灶,被后世等为司 君,即灶神;第一一五世造福张昧,就是得姓始祖挥的长子。第一一五世先祖便是挥了,张端是其第一一七世后裔。</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曾(zeng)</p><p> 曾姓是北宋传入宁化的《曾氏总谱客家曾氏源流》中有:[曾洪立子纡椁……宋政和壬辰年(公元1112年)由南丰秆福建宁化石碧下居焉,生子仲辉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秆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根据这个记载,曾纡椁在宁化只传了二世,其孙就迁往广东了。 </p><p>&nbsp;&nbsp;&nbsp;&nbsp;曾姓的先祖是曾子(曾参),他是山东武城人,宁化的这支曾姓是由山东而湖南,而江西人宁化的,曾纡椁是曾子的四十世后裔。万流归宗,普天下曾姓都是宗圣曾子的后裔。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袁(yu)</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袁氏大舜后裔 一姓六字之异 <br/>  历来关于袁姓姓源的考据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的翔实和完整,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对于袁氏的来龙去脉的记述,内容也差不多一致。 </p><p>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p><p>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p><p>  《通志氏族略》:“袁氏,妫氏,舜后。” </p><p>  《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p><p>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p><p>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p><p>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 </p><p>陈、袁3000年前是一家人 </p><p>  胡公满,是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3000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准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2000年以前,便一直在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p><p>  头一个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 <br/></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余佘(yu)</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余佘系出一源 两姓谊属弟兄 <br/>  “余”与“佘”,都是汉人的姓氏,两个字看起来极为相似,如果不仔细分辨,可能有许多人还看不出其间的那点些微差别呢! </p><p>  关于“余”、“佘”二字之间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古人杨慎的笔记上,看出大概。杨慎是这样说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 </p><p>  另外,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p><p>  从这两段记载,“余”与“佘”两个字,以及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便十分的显然了——两个姓氏系出于同一来源,根本就谊属兄弟。 </p><p>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还可以从他们的繁衍地点,找到有力的证据—— </p><p>  《姓纂》一书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p><p>  《姓苑》上则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p><p>  由此可见,余、佘二氏,过去主要都是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而佘姓的最早出现,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为,在历史上头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江西与安徽既属邻地,从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于某种缘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么一小截,变成了佘氏,自也是极为可能的事。 </p><p>  根据以上的这些资料,余、佘二姓的谊属兄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那么,余氏的始祖,也应该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p><p>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上的考据是“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这位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富强基础的由余,正是后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p><p>  余氏的南迁,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应该也是在唐代之后,否则,那个时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会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现了。换言之,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后人是同时在不断地繁衍滋长的,而余姓的转为佘姓,则是发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并没有姓佘的人,后来也是从江南迁移去的。 </p><p>  余、佘二氏,虽然源远流长,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出人头地却迟至唐代以后,而大露锋芒于宋代之时。 </p><p>  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广东曲江余家的杰出子弟,十分受到当朝的器重,余靖的功业,尚不仅此,他并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后来侬智高反叛,他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传世。后来,广州设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姓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叶(ye)</p><p>叶姓古老家族 源出河南叶县 <br/>  现在河南省南阳县的附近,濒临沙河的南岸,有一个叫作叶县的县份,这个地方,名如其实,正是叶氏家族的发源地。 </p><p>  叶县,从两千多年以前开始,便一直是以“叶”为名的。《左传》上有一段文字说:“宣三年,郑公子士,及叶而死”,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后来,汉高祖统一天下,把该地定名为叶县,自此沿用到了今天。 </p><p>  根据考证,在春秋时代,叶县是一个属于楚国的采邑。当时,有一位大夫沈伊戊的后代被封食采于此,所以才以邑为氏而姓了叶。 </p><p>  关于叶氏的来龙去脉,《通志氏族略》记述得最为清楚: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之叶同音。《风俗通》:“楚沈伊戊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宋朝为著姓。此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对于叶氏的来源,也持同样的说法。 </p><p>  由此可见,叶姓人的祖先,是两三千年前称霸诸侯的楚国人。他们的老家,就在河南的叶县,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古老家族之一。 </p><p>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在古代的所谓南蛮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换言之,叶氏家族的组成分子除了来自河南叶县的一支外,另外还有一支是南蛮之族的后裔;虽然在血缘上有所不同,但是,后来经过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大迁徙——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一向繁衍于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往南播迁,各姓各氏逐渐出现于南方各地,再经过长时间与当地土著的融合,在各方面都早已混然一体,再也分不出谁是汉人,谁是蛮人。 </p><p>  《通志氏族略》上特别指出:“叶氏,宋朝为著姓”,可真是一点儿都不错。因为,当时在各方面出人头地的叶姓杰出人物,实在是太多了。 </p><p>  宋代以后,整个叶氏家族表现得更加的神采飞扬,这种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到了清代末年的镇海人叶澄衷,便是近世成功人物的楷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引人入胜。据说,他年轻时非常贫穷,在上海的黄浦江中,以篙师维生。有一次,他在撑船送一个洋人渡江时,捡到了许多金钱,可是他人穷志不穷,拾金不昧,统统还给了那个洋人。那个洋人在感激和佩服之余,把他荐入上海的商界。他从头干起,勤俭自持,终于积资日厚,自立门户,而一步步变成了巨富,在上海的商界颇享盛名。  </p><p>  叶澄衷出身寒微,成功之后,不但对地方公益及慈善事业慷慨捐助,一无吝色,而且,还在光绪年间斥资创办了一所“澄衷学校”,设备完善,规模宏大,是中国独资创办私人学校的开始,难能可贵。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颜(yan)</p><p>颜氏家世两支 皆为黄帝后裔 <br/>  关于颜氏的辉煌家世,《姓纂》以及《通志》等书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颛顼帝的儿子叫作称,称的儿子叫作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和吴回两个儿子,都先后担任过帝喾的火正,也就是所谓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个儿子,依序为樊、惠连、?0713、来言、安、季连,而到了周武王兴师灭纣广封诸侯之时,就把老五安的一个叫作挟的后裔,封在邾地,亦即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的地方,最初是鲁国的附庸之国,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由于夷父的字为颜,《公羊传》就称他为颜公,所以夷父的子孙也自此以“王父字为氏”而姓颜了。 </p><p>  不过,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颜氏还有另外的一支。该书是这样说的:“出琅琊,本自鲁伯禽,支庶有食采于颜邑者,因而著族。” </p><p>  这一支颜氏,始祖是伯禽,而伯禽是周初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儿子,由于周公被周天子留在京城辅佐王室,就把他的长子伯禽封在鲁国,地位尊贵而荣耀。因此,这一支颜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功在传统文化的周公,乃至圣君周文王,其家世背景,同样的光辉异常。 </p><p>  如上所述,颜姓有两支不同的来源,一支是源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支是源自周公的儿子伯禽,可是,如果再往上推溯,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姓姬,而周文王一家人也是黄帝的姬姓后代,则算来算去,两支颜氏的得姓方式与时地尽管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根本都是同一血缘的黄帝后裔。两支颜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全都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怪不得在先秦时期出人头地的颜姓人士,不是当时的鲁国人,就是齐国人。 </p><p>  先秦时期的颜氏名人,有如天上隐约闪耀星辰,虽然距离得那么远,但千百年来光华依然,其中最大最亮最受人仰慕的一颗星星,恐怕要算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了。颜回生前,一再受到孔子的赞扬,死后,更受到亿万人的敬仰,尊他为儒家思想的典范,从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p><p>  颜回的后代,跟孔子的后代一样,也是排行一定,所以追溯起来脉络分明,这一点,当然也是他们比其他姓氏幸运的地方。 </p><p>  稍后的唐朝初年,颜回的后裔又以大学者颜师古开始,学问事功两称不朽,使得颜氏的名气自此深入民心,颜师古是颜回的第三十七世孙,他对于传统学术的贡献少人能及。 </p><p>  颜真卿更加大名鼎鼎了,他不但以一手笔力遒劲的正草书而留芳百世,他一生忠于唐室的赫赫事功,更值得大书特书。 </p><p>  历史上的颜姓杰出名人,真是多得不得了,除了自颜回一脉以下的上述诸颜之外,另外像南北朝时宋朝的颜延元,以及清朝的颜元,也都是成就十分了不起,功在传统文化的文人。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严(yan)</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严氏以谥为姓 系承春秋季连 <br/>  “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p><p>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 </p><p>  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p><p>  庄、严二姓的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p><p>  庄姓改为严姓这件事,是发生在西汉明帝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现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严”这个姓氏吗? </p><p>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严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 </p><p>  这段记载指出,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是楚王的后代以严为姓。楚国本来姓芈,是颛顼玄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则严姓自然也是颛顼的后代了。不过,严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既非以国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谥为姓”。 </p><p>  严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时就有了的,则后来汉代由庄姓改来的那些姓严的人,说起来好像应该跟原来的严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妙就妙在这里,庄姓是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为楚庄王的支孙所创,则推算起来,庄、严两姓岂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汉代的庄光和庄忌这些人会心安理得地就改姓为严,因为姓严与姓庄,就血缘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p><p>  上面说到过,严光本来姓庄,后来因避明帝讳,才改姓为严,他的子孙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算起来还应该是这一支严姓的始祖。他是东汉初年的人,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曾经是同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光武帝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想尽办法明查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p><p>  光武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后来,他归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他当年垂钓的地方,并且被后人命名为“严陵濑”,该处就是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南边的江滨。像这样一位视富贵如贱土,但求清风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万分!他的子孙,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 </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俞(yu)</p><p>上古良医俞跗 - 俞姓的的始祖</p><p>《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p><p>根据《史记》的记载,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在5000年以前,俞跗医疗疾病时就不仅仅限于“对症 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这种表现,可以说为中国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p><p>俞姓的得姓甚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黄帝时代,而这个古老姓氏的播迁到我国南方繁衍,也要比其他姓氏来得早些,而且,他们的播迁情形有根有据,有完整的资料可查。</p><p>当初俞姓的所以南迁,根据《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唐代武则天临朝的时候,当时的新丰地方(据考当为今陕西省临潼县),突然无缘无故冒出了一座山来,于是当时正不习惯于天下为女皇帝所统治的人士,就议论纷纷,有说这是瑞征的,也有说这是大祸将至的征象,其中,有一位江陵人俞文俊,就挺身而出上书则天皇帝说:“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臣以为非庆也……”这番大胆的奏言,当然激怒了当时目空一切的女皇帝,于是,他就被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当然,俞氏的后裔也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后来我国南方的俞姓人士,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而俞文俊是当时的江陵人,江陵就在今湖北省的潜江县西方,则南方俞隆的来源,也应该可以追溯到这里。</p><p>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我国的早期历史上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一直到宋代,才大放光芒,杰出的俞姓人士满载于史书, 象俞紫芝、俞尚、俞夔、以及俞鼎孙、俞经兄弟,都是才华横溢,对传统文学有贡献的人物。</p><p>到了明代, “俞大猷”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雷贯耳了,他和他的“俞家军”,把为患明代沿海一带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的历史故事,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连三尺孩童都耳熟能详。</p><p>这位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福建晋江人,自幼读书熟知兵法,最先,他是以平定广东的交黎有功而见知,被升为参将,并移镇淅东,开始写下了一连串光辉无比的记录——他屡破倭寇,剿<br/>灭两广群盗,并平定骚乱,结果威震边陲,“俞家军”所至之处,蛮番望风披靡,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就跑到中国来骚扰。拥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先人,俞姓的中国人真是何其荣耀!</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20 04:44 , Processed in 0.0163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