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懿zi

[客家祖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华(hua)</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华姓系承华督,源起商丘武陵 。关于华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似乎两者之间有所不同。 </p><p>  实际上,华姓虽然分别来自姒姓与子姓,但殊途同归,他们的祖先仍然是同一个人--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的姓氏;姒姓,则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姓氏。他们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只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p><p>  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p><p>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以前。这是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 </p><p>  《姓氏考略》上说:“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换句话说,由于仲康在西岳封观,所谓西岳指的就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就此以华为姓,而世代沿用下来。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之有一段渊源,倒是没有人否认的。 </p><p>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比较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面说:“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p><p>  这么说来,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代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这位正考父的儿子华督,就曾经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的那个人。 </p><p>  华姓是出自3000年前的宋国,已经是多年来的不争之论,不过,究竟是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的看法是这样的:“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这种说法,当然也有可资采信之处。 </p><p>  华姓的发源地宋国,是周武王封给商纣的后代微子,以奉汤祀的地方,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是源自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p><p>  一提起姓华的人,相信一般人必然会头一个想起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不但使所有华姓人士感到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之光,因为,早在1800年以前,他就懂得“破腹背、湔肠胃”的现代外科手术,现在医学虽然不如外国,但由于曾经有一位华佗,倒也可以为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才华,提出有力的证明。 </p><p>  至于曾经被管宁“割席绝交”的华歆,虽然在三国末期的曹魏时期曾经赫赫不可一世,曹丕篡汉,实际上是出自他的计谋,历来被骂为千古之罪人,所以华歆的名气虽大,却是华姓人的害群之马,华姓后人都不屑于提起他。 </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洪(hong)</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洪氏系承三支,共工宏氏弘氏。洪氏,源远流长,他们的来处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神气万分的“共工氏”。然后由共工氏而共氏,由共氏而洪氏。数千年的家世源流,源源本本,清楚明白。 </p><p>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一书说明得最为明确。该书是这样说的:“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省略为一个共字 </p><p>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神采飞扬的共工氏,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以后,曾经把自己家族的姓氏省略为一个共字,后来,又为了避仇,才在原来姓氏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子孙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姓氏。 </p><p>  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南北朝时由于五胡乱华而导致的民族大迁移,把过去繁衍于北方的洪氏带到了南方,固然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唐明皇时江西豫章(即南昌)宏氏的改姓为洪,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姓氏考略》上记载说:“豫章宏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一方面指出了洪氏家族的阵容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江西的多洪氏,作了注脚。 </p><p>  另外,于唐德宗前后,现在江苏的武进一带,也出现了第三支以洪为姓的家族,那便是《姓纂》上记载的:“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 </p><p>三支‘人马’组合而成  </p><p>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洪氏是由三支“人马”组合而成的——第一支源远流长,是传自好几千年以前的共工氏;第二支是唐明皇时改自江西南昌的宏氏;第三支则于唐德宗时分自江苏武进的弘氏。这项资料,当可作为洪氏人士探寻本身来龙去脉的线索。 </p><p>  分别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洪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他们长久以来,都是活跃于南方各地。北方的洪氏,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比较少见。 </p><p>  在历史上,洪氏的才华洋溢,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历代的史书,其中,除了道光年间几乎以太平军倾覆了满清的洪秀全以外,宋朝时安徽宣城的洪皓,大概是人们所最熟悉的洪姓历史人物了。 </p><p>  洪皓,被后人比喻为“汉之苏武”,是一位以忠贞事迹照耀千古的不朽人物。根据《宋史》的记载,他少负奇节,有经略四方之志,在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出任宁海簿摄令事,便已表现杰出。到了宋高宗南迁,他奉诏出使金国,被金人所拘留,强迫他出仕刘豫,却被他以一番“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耶?愿就鼎镬”的大义凛然的话,严予拒绝。后来,他被流放于冷山15年,艰苦备尝,却始终持节不变,所以赢得“汉之苏武”的美誉,千秋万世受人景仰。<br/></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黄(huang)</p><p>宁化的黄氏传自黄宁,他是[紫云]黄氏传世之祖-黄峭的儿子,从邵武到宁化上进而开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p><p>&nbsp;&nbsp;&nbsp;&nbsp;黄峭赋诗遣子散居各地的故事,绝大多数黄姓子孙都津津乐道。黄峭是峭山,字实郎,生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年三十登宋乾德三年进士,娶官、吴、郑三夫人,共生二十一子。黄宁又名黄化,是吴夫人所生的第四子,曾登进士第十九名。黄峭为了让诸子都能独立自主,不致在祖荫之下不图上进,在邵武的鹤薮,赋诗遣子散居江浙豫章岭南各地。 </p><p>&nbsp;&nbsp;&nbsp;&nbsp;黄宁持遣子诗移居宁化龙上里,生子叫黄道。据载,黄峭在不同地方的子孙共有八十三个,台湾苗友出版社1965年发行的[黄氏家族]中记载,有名字可稽并确知其落籍地在宁化的有:五六郎,万四郎。 </p><p>&nbsp;&nbsp;&nbsp;&nbsp;开基宁化县的黄宁传自第四世时有大源、大本二兄弟,大源徙居上杭县胜运里,大本移居永定,嗣后陆续去广东开基的甚多,如广州之香山、东芜;潮洲的大埔、饶平等,难认悉数。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潘(pan)</p><p>南北两支潘氏 黄帝轩辕后代 <br/>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p><p>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p><p>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p><p>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p><p>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p><p>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p><p>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p><p>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欧(ou)</p><p>欧氏系承无疆,家世源流悠久。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p><p>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经考据得清清楚楚,包括《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p><p>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p><p>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做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倪(ni)</p><p>倪郳同出一源 宋后名人辈出 <br/><br/>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组成的,如果“倪”、“郳”这两个字用以表示姓氏,意义却是相通的,两个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 </p><p>  倪氏和郳氏的这段渊源,历来的史书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上记载说:“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避仇改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则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另外,“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 </p><p>  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于郳氏,那么,郳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郳氏的来源,历来也已经有了十分详尽的考证,原来,郳氏的上世是出于邾,是邾郏的后代,传到夷父颜的时候,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为“小邾子”,荣耀一时。后来,郳国被楚国所灭,友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开始以郳为氏。传了若干代,由于避仇,再改为倪,或省文为郳氏。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两个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p><p>  倪氏与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当时邾国,而邾国则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的后裔的,则推算起来,后世姓倪与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荣的黄帝子孙了。 </p><p>  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县和峄县,同时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发源地。 </p><p>  郳氏究竟是什么时候才为了避仇而改姓为郳氏,然后再加上个“人”字变成为倪的?由于文献缺详,所以迄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按照历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现年代看来,倪氏的得姓,至迟也应该在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因为,在当时就有过一位叫作倪宽(或作郳宽)的人在史书上出现。此稍后的南朝时期,又有一位江阴太守名为倪启,由此当可推知郳氏的改姓为倪,大致是在汉代之际。 </p><p>  到了灿烂辉煌的唐代,历史虽久而得姓较迟的倪氏,开始出人头地,曾经出过一位官拜尚书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绩的优异而名登史册。 </p><p>  到了宋代以后,倪姓的杰出人物就多了,仅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等青史传名的人物。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马(ma)</p><p>马姓系承赵奢 望出陕西扶风 <br/>  马,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出人头地的著名姓氏,尤其是中华民族中回族的大姓。 </p><p>  关于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样记载的:“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p><p>  由此看来,马氏固然是颛顼之后的赢姓后裔,而使他们得以“马”为姓的,则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赵国的王子赵奢,所以,如果以赵奢为后世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当然的。 </p><p>  据说,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马服”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这一支马氏,主要在古时的扶风一带繁衍,扶风就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所以后世姓马的人,最早应该也是发源于陕西。 </p><p>  以始姐赵奢的辉煌事迹为开始,在秦汉天下一统以后,马氏很快地在历史上出人头地,成为一个著名的姓氏,而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p><p>  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光大马氏门楣的最主要人物。据《后汉书》的记载,他在年高62岁的时候,有五溪蛮反叛,他就自请率兵前往讨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准。于是,他就披甲上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他的这番老当益壮的豪气,终于感到了皇帝,在“矍铄哉!是翁也!”的赞美声中,率师出征,最后死在军中,终于以“马革裹尸”而还。 </p><p>  马援的另一项不朽贡献,是把马姓带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马姓人家。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铜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时期,历来的古籍,对于这一段辉煌的史迹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p><p>  如此看来,南方的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马援带过去的,这些人虽然很少可能本来不姓马,但是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成为了马氏南方的开基始祖。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陆(lu)</p><p>陆姓出处繁多 人材辈出江浙 <br/>  陆氏的源自虞舜,《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出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p><p>  提起陆氏最早的这段渊源,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4000多年前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夏禹封于虞城(妫水),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永济县南部的地方,并且以“妫”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换句话说,现在山西永济县的南部,正是陆姓人的最早发祥之地。 </p><p>  不过,陆氏也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并非单纯的“一脉相传”,而是由好几支不同的分子共同组成。依照《风俗通》的考证,便可以知道原本源自虞舜的陆氏,很早就已有新血加入,该书是这样说的:“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p><p>  春秋时期所谓的陆浑国,本来是伊川(今河南省境内)之地,由于有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此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住在伊川,不久就于周景王20年被晋国所灭,并且也仿照汉人的习惯,在国亡后以国为氏而姓了陆,使得陆姓的阵容,很快地庞大起来。 </p><p>  除了以上两种被普遍采认的考据之外,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祝融氏的儿子陆终的后裔,也有以陆为姓的,像《广韵》一书就指出:“古天子陆终之后”。 </p><p>  陆姓的组织情形,的确相当复杂。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又有一批新的人马加入陆氏的阵容,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步陆孤氏改陆氏”。这样一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角落的陆姓人家,如果有心要探寻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十分的费事了。 </p><p>  陆氏很早便称盛于江、浙一带,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以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左的东吴来说,陆氏便是人材辈出。自孙权麾下那位大将陆逊开始,他的儿子陆抗,两个孙子陆机和陆云,就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p><p>  到了宋氏,说到忠义凛然,陆氏更是当之无愧。宋朝末年保卫宋室,元兵攻破崖山时仗剑驱妻子入海,自己则背负卫王赴海而死的陆秀夫,更是千秋共敬,万世共仰的大忠臣。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廖(liao)</p><p>廖氏闽粤大姓 源出三大主流 <br/>  廖氏,自唐末五代以降的1000多年以来,一直是闽、粤一带的名门著姓。这个南方的名门著姓,跟其他的姓氏一样,最初也是从黄河以北的地区逐渐播迁而来的——先是晋朝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使他们离开中原的老家,落籍于长江以南。到了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他们又辗转入闽,在福建各地繁衍成为庞大的家族。然后,宋朝末年自北方长驱南下的蒙古人,又使他们再度转徙于广东。 </p><p>  关于廖氏家族自黄河以北节节南下的经过,在他们的族谱上都记载得源源本本,脉络分明,譬如: </p><p>  《兴廖氏族谱》指出:“祖居汝南,因五胡云扰,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唐时,其祖由法西雩都,避黄巢之乱,迁于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各地区。” </p><p>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廖氏,当初又是怎样来的?根据考证,组成廖氏家族的一支出自上古时期的廖叔安;第二支出现于距今3100多年前的商纣之时,是缪、颜二姓所改;第三支则系出周朝的姬姓,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裔。 </p><p>  对于廖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结果,可以下列三项文献作为代表——《风俗通》指出:“占有廖叔安,左传作飕,盖其后也”;《小溪廖姓视祠房谱廖姓考源》指出:“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产,改姓曰廖”;《姓氏考略》则指出:“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望出钜鹿”。 </p><p>  这三支主流,多年以来亲爱精诚,团结一致,终于使廖氏在不计其数的姓氏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人知名,个个尊重的名门著姓。生而能为廖氏家族的子孙,更是每一个都深感荣幸。 </p><p>  在悠长历史中,廖氏一向大名鼎鼎,早于东汉时,就有一位“北郭先生”廖抉,以满腹浩瀚如海的学问而垂名千古。根据古籍《方术传》的记载,廖抉不但习诗书,满腹经纶,而且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跟从他学的人经常达数百人之多,可见当时他在学术界所享的盛誉之隆。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雷(lei)</p><p>雷姓系承方雷 养蚕嫘祖同宗 <br/>  关于雷姓的来源,是见诸《姓纂》一书中所说的:“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古诸侯国也,后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望出冯翊,豫章。”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持同样的看法。 </p><p>  那位为黄帝妃的方雷氏女,有人说她是头一个发明养蚕织布,功在民族进化的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则在素来重视所谓“嫡庶”的中国人看来,方氏的始祖玄嚣既为黄帝所嫡出,当然是凭添不少光彩。不过,也有人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究竟孰是孰非,由于年代久远,实际情形就不得而知了。 </p><p>  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省大荔县;豫章,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县,换言之,后来各地的雷姓人家,应该主要也是从陕西或江西分支出去的。 </p><p>  然而,雷氏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传自方雷氏的一家,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五胡乱华的时期,还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的,由此可见,早在1800年以前,居住在南方的蛮族和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后来他们全盘汉化,再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现在根本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p><p>  在历史上,雷姓的知名人物也相当不少,譬如,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成语“如胶似漆”,就是出在东汉时的一位雷义的身上。 </p><p>  唐代的雷万春,也因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而备受后人的尊敬。他是张巡的偏将,强毅用命。安禄山之变,令孤潮围攻雍丘,他站在城上督战,敌军向他连发了六矢,而雷万春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人,后来探知原来是一个真的人,令孤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 </p><p>  清代的雷以鍼,更帮了清廷很大的忙,著名的“厘金制度”就是他所推行的。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太平军起,奉办江南军务,其幕府中有谋士钱江,主张收厘捐助饷,开创了厘金制度。以后各省效尤,收效甚钜。雷以鍼因而声名大噪,曾高官至光禄寺卿,显达一时。如不是他推行钱江创设的“厘金制”,清廷粮饷无着,恐早被太平天国倾覆了。 <br/></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8 15:48 , Processed in 0.01739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