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懿zi

[客家祖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甘(gan)</p><p>甘姓始于商周,甘盘甘罗为证。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而甘盘之得姓,则夏有甘国是以国为姓的。可见甘姓人的源远流长。 </p><p>  不过,甘氏家族的组成,实际上不仅此一支,到了2100多年前周武王伐殷而有天下之时,姬姓的庞大家族之中,也有子孙由于被封为甘伯而改姓甘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为明证。 </p><p>  这一支源自姬姓的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p><p>  陕西省长以西的地方,到了列强争霸,周天子有名无实的战国时期,已经是属于秦国的领域。当时,甘氏的先人也大多是秦国人。长久以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甘罗拜相的故事,便发生于秦国。 </p><p>  实际上,根据正史的记载,甘罗不但确有其人,而且确有拜相其事。他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事秦相吕不韦,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 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符(fu)</p><p>符姓系承姬氏,苻姓源自蒲氏。在芸芸众姓之中,有竹字头的“符”氏,也有草字头的“苻”氏,这两个姓氏,貌如虎贲,经常被人混为一谈。 </p><p>  实际上,这两个姓氏是绝对不可混为一谈的,他们的来源不同,血脉各殊,必须加以考究的划分开来——符氏,根据《姓纂》所记载的:“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邪”,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苻氏,依照《晋书苻洪载记》的记载,则是由蒲氏更改,算起来是夏禹姒姓后裔。前者,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者,则始见于距今约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 </p><p>  符苻二氏都是 黄帝轩辕后代 </p><p>  符、苻二氏的源流和得姓时间虽然各殊,但是如果认真的再往上推溯,则他们根本全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子孙。因为,周文王的姬姓,固然是黄帝的嫡裔,而姒姓的始祖夏禹,也是颛顼帝的孙子,同样是黄帝的后裔呢! </p><p>  符氏的家族大放光芒,是在五代末期。首先,是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人符存审在后晋王朝上的飞黄腾达。根据史载,符存审是当时晋主李克用的义儿,曾经被赐姓为李,光采无比。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机略的名将,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从庄宗破梁军,赶走辽兵,大败刘酃,前后大小一百余战,从未有过败绩,与当时的另一大将周德威齐名。以百战百胜的辉煌功绩,此后符存审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了一辈子,而且,也为后世子孙打开了平步青云的大门,使得符氏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p><p>  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是发祥于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顶着这份无比光荣的传统,他们的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呢! </p><p>  草字头的苻氏,则是从蒲氏分支出来的。根据考证,他们的得姓,有一段饶富趣味的渊源。 </p><p>  原来,头一个以苻为姓的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所谓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之祖苻洪。苻洪是氐族人,本来姓蒲,世代都是西戎的酋长。永嘉之乱以后,四方兵起,群雄割据,他就被氐族推为盟主,称霸一方。据说,当时的谶文有“草付应王”之语,正巧其孙坚的背上,也生而有“草付”两个字,所以他就认为自己是顺天应命的真天子,立刻改姓为苻,并且进据长安,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及三秦王。不过,终苻洪之一生,并没有真的当上了天子,一直到后来他被其将麻秋鸩死,他的儿子苻健才僭立为帝,创立了历史上的前秦皇朝。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石(shi)</p><p>石姓系承石碏 家族显达卫国 <br/><br/>  石碏(que,第四声)是石姓的始祖,历来的学者老早便已经考证得清清楚楚,所以丝毫不容置疑。因为,包括《姓纂》、《路史》等书在内的历代姓氏学权威之作,几乎都众口同声地指出石氏是:“《左传》卫大夫石碏之后。” </p><p>  距今2000多年以前,自从石碏大义灭亲的卓越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便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像石鲐仲、石祁子等人,就曾前后名登史籍,使得石氏的名气,甫一开始便响亮万分。 </p><p>  春秋时代的卫国,位置是现在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当时的石氏既然世代显达于卫国,则可想而知,这个家族最初应该是繁衍这个地区,然后才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的。 </p><p>  这个从2000多年以前便已十分有名气的家族,在历史上,还先后出过两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后赵之主石勒,和五代时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石勒,曾是五胡十六国之中,神气十足的一位君主。他东征西伐,使后赵王朝的疆土日拓,称霸于北方;石敬瑭,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事,曾受到千秋万世的唾骂。 </p><p>  不过,石家所出的这两个皇帝,却不是炎黄子孙的汉人,而都是外来的种族。石勒是五胡乱华时来到中原的羯人。石敬瑭的祖先是西夷人。由此可见,现在的石氏之族,组织是甚为复杂的。他们的中坚组成份子,固然无可置疑是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碏的后裔,是最为道地的汉族。然而,在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却的确加入了许多外来的新血轮,使得整个石氏家族,一天比一天庞大茁壮。 </p><p>  由此可见,组成石氏的份子,是为数不少的,有汉族的子孙,有西夷人,有羯族人,更有张、冉、娄等氏的改姓,因此现在的石姓人,要想找到自己家族的真正来处,恐怕就比较费事了。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孙(sun)</p><p>孙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 </p><p>&nbsp;&nbsp;&nbsp;&nbsp;孙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种。 </p><p>&nbsp;&nbsp;&nbsp;&nbsp;第一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叔被封于康,周成王时,被改封到卫,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孙。 </p><p>&nbsp;&nbsp;&nbsp;&nbsp;第二种是出自芈姓,是孙叔敖的后代。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因为他在担任楚国令尹的时候,政绩显著,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有因为楚国祖先季连姓芈,所以说孙姓出自芈姓。 </p><p>&nbsp;&nbsp;&nbsp;&nbsp;第三种是出自妫姓,是齐国田完之后。田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因为避难而到齐国,他的儿子田书,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因为陈姓出自妫姓,所以这支孙姓也出自妫姓。 </p><p>&nbsp;&nbsp;&nbsp;&nbsp;发展和演变:孙书的孙子孙武,因为齐国发生内乱,逃到吴国,并做了将军,他的后代因此而成为大族。到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孙权,于二二二年在江东建业建立吴国,是孙姓的影响达到顶峰。到唐代,孙姓又两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时进入广东。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乐安,东莞,吴郡,富阳,清河,洛阳,涉郡,清州,昌黎等。</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施(shi)</p><p>施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夏代。夏代有一个诸侯国名施国,位于今天湖北恩施一带,国亡后,施国公族后代,世代以施为姓。发展与演变:有一支施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据说是制造旗帜的工匠。另一支施姓来源于春秋时,鲁惠公的儿子子尾,字施父,后代即以先辈的字中的“施”为姓。这一支施姓是鲁国王族后裔,起源于鲁国王族之姓姬姓。施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南迁移,其中一支迁到浙江一带,并且在吴兴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施姓郡望吴兴。</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沈(shen)</p><p>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四十。沈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出自少昊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昧,担任水官,被称为玄冥师。昧的儿子台骀,因为治水有功,被封在汾川,后代建立了沈国,国人以沈为姓。第二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在沈,建立了沈国,称作沈子国。后来,沈国被蔡国所灭,沈国的遗民就用沈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沈。第三种,是出自芈姓,是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庄王封自己的儿子公子贞在沈邑,贞的后人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姓沈。发展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发展,到汉代时,开始有人移居安徽,浙江,唐代初期,有沈姓开始进入福建,南宋时,开始有沈姓迁居广东。明朝末年,沈斯庵迁居台南,首先进入台湾。沈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沈丘,寿春,吴兴,武康,九江,会稽,乌程,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梅州,宁化,建阳,龙岩,清流,延平,连城,上杭,大浦,善化等。</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任(rao)</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任姓渊远流长 具有光荣传统 <br/><br/>  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p><p>  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 </p><p>  《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是大家所普遍知道的。 </p><p>  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 </p><p>  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不知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了。 </p><p>  依照《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任姓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以及“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的问题。 </p><p>  好在不管他是老大还是老么,反正都是黄帝的亲骨肉,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也用不着对其排行苦苦推敲了。 </p><p>  如果依照《通志氏族略》的说法,则任姓是“出自风姓之国,为太昊之后。”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那么在血缘上似乎又有不同。 </p><p>  这种传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 </p><p>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p><p>  换言之,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 </p><p>  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渊远流长的古姓。” </p><p>  任姓的古老,还可以从早期历史上许多古人,取得证明。 </p><p>  《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p><p>  周代,见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当不少,像孔子的门生之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国人任不齐,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p><p>  曾经与韩、赵联合“三家分晋”,因而揭开战国序幕的魏文侯,也有一位垂名青史的贤臣任座。 </p><p>  这位任座,根据《姓纂》的记载,是传自黄帝时“以德为姓”的那位始祖。 <br/></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饶(rao)</p><p>饶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阳临川 <br/><br/>  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 </p><p>  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 </p><p>  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 </p><p>  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南城人。 </p><p>  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br/></p><p><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强(qiang)</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强氏有两个主要来源。 <p>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使得中华民族日益庞大茁壮,时日一久,当时的所谓汉人与胡人,在传统文化的共同薰陶之下,再也不分彼此,亦分不出彼此。一手造成这个局面的是~~~坚。大家都知道,他是氏族人。随着他扬名显世,他的族人也自此出人头地,在那一段日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强姓,便是当时氏族的一个主要姓氏,~~~坚的皇后就姓强。?</p><p>  关于强姓在1000多年以前与氏族的这段渊源,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一段记载,可资说明,该稿是这样说的“~~~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录有强越、强斌、西阳强京,并略阳志也。”?<br/><br/>  从以上的述说,大家也许会认为强氏是一个源自氏族的姓氏,实际上这种想法大谬不然,我国强氏的源远流长,他们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p><p>  那么我国最初的强氏又是怎样来的呢?这一点,《性苑》一书有着很明确的记载说:“左传郑大夫强~~~之后,望出丹阳。”?</p><p>  这一支强氏的始祖强~~~,在春秋时代的郑国,也是一位风云人物。</p><p>  由此看来,我国的强氏是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郑国大夫强~~~,一支则出自南北朝时表现出色的氏族。前者的主要繁衍地区是湖北省境内(古之 丹阳),后者则活跃于陕西省境内,算起来都是源自我国北方一个姓氏。?</p><p>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度造成了我国民族的大迁徒,一向活跃于北方的强氏,也在此时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浙一带的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代浙江钱塘的强家,最为锋芒毕露。?</p><p>  头一位为钱塘强家扬名显亲的,是当时十分受到宰相韩琦之见重的学者强至,他为文简异而不徇俗,曾作到祠部郎的高官。到了他的第二代,强家的荣耀达于巅峰,5个儿子相继登第,并且都做到显官,老大强献明当到工部架阁,老二强浚明高拜尚书郎,老三强渊明做到翰林学士,老四强伟明和老五强陟明,则历次外任都有治绩,真可以说是一门的荣华富贵,光采异常。?</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齐(qi)</p><p>齐姓源自周代之齐国。齐姓源自周代之齐国,在后世的姓氏学考据上,是被普遍才认为“不容置疑”的,譬如《姓纂》一书上指出:“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营丘为齐国,氏焉”;《通志氏旅略》上也说:“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br/><br/>&nbsp;&nbsp;&nbsp;&nbsp;姜太公当初受封的齐国,所拥有的领域包括今山东省益都县以西至历城、聊城两县之间,以及河北省沧、景诸县,东南至海的一大片地方,跟同一时期的其他诸侯比较起来,算得是一个幅员广大,而又地位尊贵崇高的大国。当时齐国的国都设于营丘,亦即现在山东省的临淄县,姜太公的后裔从3100多年以前就繁衍<br/>于此,则后世我国的齐姓人士,当然也是发源于这个地方了。到了距今大约2600年以前,齐国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当时日趋式微的周朝王室,在他所高举的“尊王攘夷”的正义旗帜之下,得以维持不坠。</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9 03:44 , Processed in 0.0172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