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73|回复: 91

[客家祖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 04: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客家姓氏---傅(fu)</p><p>傅姓入闽始祖是一千一百多年前开基泉州的傅实。传入闽西的时间较迟,大约是南过期间。《蛟洋傅氏族谱》载:[先世一郎 ,南宗进士,任太守,由吴抵宁化石壁。生三子:一旦郎、二景郎、三待郎、待郎公生八子,俱以念冠行为名。惟念三郎守祖,余皆徙。念七郎移上杭]。其后,广东兴宁、南海、佛山等地许多傅姓家族就传自这一世系。 </p><p>另外,传自北宋未年丞相傅尧俞的第七世裔孙琳九,也曾在宁化落脚,后随其父到潮州。 </p><p>傅姓是出自三千三百多年前的殷商名相傅说,史籍载,他初隐于傅岩,即今山西省平陆说,史籍载,他初隐于傅岩,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傅姓家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这里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冯(feng)</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冯姓在中国现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七。冯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 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做官,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冯姓来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也是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姓冯。发展和演变:冯姓有许多支派的来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追溯到比较晚的年代。比如说,有些是战国时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后代,有些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有些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有些是燕王冯弘的后代,有些是西魏时期宁州刺史冯宁的后代,有些是唐代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先秦时期,冯姓主要在河南发展,也有一部分迁徙到了山东,到三国时期,冯姓已经发展到四川,湖北,东晋末年,冯姓有人迁徙到了辽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时候,冯姓有人迁居福建,到宋朝末期,又发展到了广东,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冯姓开始进入台湾。冯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冯城,上党,□川,宜都,安陵,京兆,杜陵,长乐,宁州,河间,射洪,中江,渠县,公安,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湖阳,和龙,宁化,上杭,漳州,武平,平远,潮州,揭阳,丰顺,梅州等。姓氏考略云:「冯氏出□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冯奉氏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冯宏之后;出弘农者,西魏宁州剌史之后,出河间者,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范(fan)</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align="left" border="0"><tbody><tr><td><!--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范姓始祖显赫,左右早期政治。这一个辉煌的钜族著姓,有一个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关于范姓的姓源,根据《姓纂》的记载是这样的:“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p><p>  由此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传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会的子孙也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统统姓了范,而一直繁衍到现在。 </p><p>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更已显赫万分,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p><p>  2000多年以前就发迹于晋国的范氏,后来是高平的望族,古时的高平,就是现在山西省的高平县,位置在晋城县的北面。换言之,以后各地的范姓人家,有很多都是发源于山西,跟山西的范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p><p>  “卧薪尝胆, 勾践复国”中的范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范蠡的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的懂得急流勇退。据传,勾践复国之后,把范蠡高封为上将军,可是他却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并且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与同患难,而难同安乐,所以毅然辞去高官厚俸,乘舟浮海以行,而且从此未返越国。 </p><p>  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功成身退之后,据说是改名换姓历游齐、陶等地,后来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结果却变成了巨富,自号为陶朱公。他的一生,真可以说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了。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何(he)</p><p>何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七大姓,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七。何姓出自姬姓,是由韩姓转化而来的。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称唐叔虞。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君主,他的十一世孙万,被封在韩,人称韩武子,他的后代就姓韩。后来,韩姓发展到淮河和长江一带,被当地人误读为何。另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姓韩的人,因为被官府搜寻,被官吏查问,就指着寒冷的河水作为回答,本意是用寒代韩,但官吏却误以为是姓“河”。后来,他又把河改成了何,他的子孙也就因此而姓何。 发展和演变:何姓也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改突谷浑人贺拔氏为何氏;西汉时期,有个叫何苗的人,本来姓朱,冒姓何;元朝和明朝时期,也有人被赐姓为何。晋朝以前,何姓主要在安徽,山东,江苏,河南,江西,广东,湖南,四川,陕西等地发展,到西晋末年的时候,开始有人迁往福建,明末,何斌在台湾为荷兰人做翻译,成为最早到达台湾的何姓人。何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庐江,东海,陈郡,固始,惠安,定南,龙南,武平,蕉岭,大埔,梅县等。<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韩(han)</p><p>韩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五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八十六。韩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后裔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建周以后,封自己的儿子叔虞在唐,建立了晋国,叔虞的后代,有一个叫“万”的,被封在韩,他的后代,建立了韩国。后来,韩国被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韩。 发展和演变:韩姓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三字姓出大汗改为韩姓。秦汉时期,韩姓已经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等地发展,唐朝时,河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成为第一个入广东的韩姓人。唐代末年,韩姓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进入台湾。韩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四川,南阳,淮阴,成安,杜陵,河内,平阳,宜阳,阳翟等。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樊(fan)</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首个以樊为姓的是周文王的曾孙 <p>  对于樊姓的来源,唐朝学者所著的《姓纂》一书是这样认为的:“周文王子虞仲之孙为周卿士,食采于樊,因邑命氏,今河南阳樊是也。周有樊穆仲,字山甫,樊仲皮, 樊济,并其后也, 南阳。”</p><p> 依照这项记载看来,头一个以樊为姓的,是周文王的曾孙,他由于担任周天子的卿士,同时食采于樊,所以也跟当时许多拥有采邑的人一样,“以邑命氏”而姓了樊。这样推算起来,周文王后裔之有人以樊为姓,至少已经有3000年历史。</p><p> 历史上,樊姓的知名人士很多,最著名的则有樊于期与樊哙。</p><p> 樊于期本来是秦始皇麾下的大将,因故而避罪于燕国,受到太子丹的礼遇,只是秦始皇却想尽办法要把他捉回去治罪。就在这时候,荆轲正好准备到泰国去行刺,却苦于没有接近秦始皇的借口,于是就想到“愿得于期首以献秦王”。在这种情形下,樊于期只好为了除去暴秦的壮举而牺牲性命,自己刎颈而死,让荆轲提着他的首级去见秦王。荆轲刺秦,最后虽然没有成功,但樊于期的大名却自此永垂青史。</p><p> 楚、汉之争,樊哙在鸿门宴上勇救其主刘邦的故事,通过司马迁的一支花妙笔,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樊哙的大名也因而无人不知。</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古(gu)</p><p>古氏系承姬氏,望出山西代郡。3100年前,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的丰功伟绩,每一个中国人老早就已经耳熟能详,然而周文王的祖父古公颤父,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不朽人物。他的事迹,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初居豳,为戎狄所侵,国人欲战而王不忍杀,乃迁居于岐山之下,亶人皆从之,始定国号曰周。贬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乃武王有天下,追尊为太王。 </p><p>  这位以仁德而受千秋万世争诵的古公父,根据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便是古姓家族的始祖。《风俗通》一书就曾明文指出:“古氏,古公亶父之后。”但古亶父,有的说是古皇氏之后,那古氏来源就更悠远了。古公亶父虽然是3000年前最为神气的姬姓家族的始祖,但是,他的后裔之中,也有一支以古为姓。因此,古氏跟多年来分自姬姓的许多姓氏,像周、柯、晋、魏、成、韩、何等,根本就是一父所出的兄弟姐妹。 </p><p>  不过,正跟大多数具有古老源流的姓氏一样,在过去漫长的两三千年间,古氏家族也增加了好几支新的组成份子,包括《潜夫论》所记载的:“古成氏为古氏”,以及《魏书官氏志》所说的:“吐奚氏改为古氏”等。由此可见,古姓是出于姬周的古公亶父之后,后来并有古成氏及吐奚氏等的改姓,共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家族。 </p><p>  这个家族,最初是发迹于代郡,所谓代郡,指的是现在山西省的代县,而这个地方古时候又称为新安郡。因此,长久以来古氏家族都世代共奉著“新安”的堂号,充份表现了慎终追远,数典不忘祖的崇高美德。 </p><p>  在早期历史上,古氏家族秉承著自始祖古公亶父一贯以下的光荣传统,表现得十分出色。譬如,东汉光武帝时的临湘人古初,是一位以“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而被表荐于朝的大孝子;南北朝时的山西代郡人古铣,则以所著的“长生保要”一卷而传名;北魏太武帝时的名臣古弼,允文允武,高官厚禄,表现得更加可圈可点了。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龚(gong)</p><p>龚氏系承共氏,避难加龙为龚。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书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p><p>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人,不管身处天南地北,统统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当然,龚姓男女之间的论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许的。 </p><p>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和辽宁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真是妙不可言。 </p><p>  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中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 </p><p>  龚氏,正跟他们谊属兄弟的洪氏一样,过去的2000多年以来,一直是以较南方的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 </p><p>  “二龚”在历史上名气响亮,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指的是汉代的两位著名高逸之士龚舍和龚胜,而这两位深受历来书生心仪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约2000年以前汉哀帝年间的江苏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见龚氏在江苏的悠久渊源。 </p><p>  龚舍是一位精通鲁诗的学者,贤名远播。汉哀帝曾一再征召他出来作官,可是三番两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别遣派使者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当泰山太守,他也当了不到几个月就“上书乞骸骨”。后来又拜他为地位崇高的光禄大夫,他也一样地不肯接受,视富贵如浮云,为后世读书人塑立了不朽典范。 </p><p>  龚胜,也一样是以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见称。他虽然曾于汉哀帝时应诏为光禄大夫,但于王莽秉政时即悄然隐退乡里。后来,王莽篡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的高名,曾经奉印绥,安车驷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为上卿,可是,龚胜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葛(g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葛系承嬴氏。葛姓,《风俗通》记载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如果葛天氏确有其人,则我国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算起来资格是够老的了。</p><p>  现在就算把有关葛天氏的传说当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却也跟我国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样,是有确实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说:“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p><p>  我国的古籍上,关于葛伯的记载相当不少,譬如《书经》的“仲虺之诰“曾说到:“葛伯仇饷”。“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由此可见,<br/>“葛”的确是3000多年以前曾经独霸一方的一个诸侯,是由颛顼的嬴姓后代所建立,他们跟后来灭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汤是“芳邻”,拥有今河南省蔡丘县东北的一片地方,后来,他们的子孙也“以国为氏”,<br/>统统都姓了葛,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p><p>  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尽管关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说法不尽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国群姓之中的“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p><p>  我国南方的葛姓,来源与北方不同,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关于江南葛姓的姓源,《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p><p>  由此可见,江南葛姓人士,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以跟传自夏诸侯葛伯的北方葛氏,应该没有十分接近的关系。</p><p>  在我国民间,为人所熟悉的葛姓名人相当不少,而其中似乎又以“太极仙翁”葛玄以下的一系列“神仙人物”,最为老幼咸知。</p><p>  除了上述位列仙班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葛姓也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尤其是宋一代,更是人才辈出,葛泌、葛书思、及葛胜仲等,都分别在各方面表现优异。</p><p>  葛泌在宋光宗的绍熙年间拜相。葛书思是出名的孝子。葛胜仲则是湖州治律极严的知府。</p><p>  清朝道光年间的浙江山阴人士葛云飞,更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当时,鸦片战争初起,在英国人第二次攻陷定海的时候,葛云飞表现了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据说,当时来犯的英国船有29艘,英国兵有20000多人,而葛云飞的手下只有200余人,可是却士气如虹,以大刀对付他们的洋枪洋炮,结果是力战而殁,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却已永垂不朽。</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高(gao)</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高氏源自山东,齐国最高上卿,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p><p>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周代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齐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二人的最后决定。这就是《左传》注解上所说的:“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p><p>  这个在两三千年前便已声名响亮的姓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讨论到高姓的姓源,真是头绪众多,一言难尽,因为,过去五千年以来,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称“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 </p><p>  先谈周代在齐国神气非凡的那一支高氏,关于他们的姓氏来源,是见诸《广韵》所记载的:“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以及详载于《通志氏族略》的:“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 </p><p>  高氏这个大家族的另外几支组成分子,就有确实的文献和资料可稽了,计有《北齐书》上所记载的:“文宣帝赐元暴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以及明载于《魏书》的“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 </p><p>  另有在不计其数的姓氏之中,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为数也不少,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依照后世的考证,高车氏是“九姓回鹘种类入中国者,后魏有高车或如”;高堂氏是“齐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高阳氏大家都很熟悉,是上古颛顼帝的姓氏,其后亦有以高阳二字为姓者,《吕氏春秋》上即有一位古辩士高阳¤;高陵氏则为“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其后因以为氏”。这些复姓,长久以来十分少见。 </p><p>  长久以来百花似锦,满园芬芳的学界文坛,是人杰出智慧的最佳说明,其中,高姓园丁的耕耘血汗可真不少,譬如,汉代就有世传鲁诗的高嘉、高容、高诩祖孙三人;传《传礼书十七篇》,历数传而至戴德、戴圣,使后世言礼者多宗之的高堂生,以及著有《孝经解》,并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的学者高诱等。 </p><p>  此外,像唐代的高适,不但历任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显达异常,而且为诗骨力苍老,才思奇纵。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北郭十友”之一,曾经参加《元史》的编纂工作,并以雄浑的诗名而著称;嘉靖年间的高武,在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他所传的针灸之术,已成为医学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部门;清代的高其佩,在传统画坛上的名气人人皆知。 </p><p>  从上面一连串闪耀着光芒的名单,任何人一望而知,过去数千年来,高氏的名气有多大,多响亮! <br/></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8 13:17 , Processed in 0.0226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