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宫周围绿树成萌,翠竹如海。 本报记者 邹建新 摄 在和平县下车镇云丰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道观——紫微宫。现在,紫微宫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客家古邑文化行”报道组一行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爬涉,登上了紫云嶂北麓,一探神秘紫微宫。
颇具历史与建筑研究价值
紫云嶂北麓俗称“白面嶂”,白面石是一块形似人头脸的奇异怪石,高20米、宽30多米。这里怪石嶙峋,绿树成萌,翠竹如海。
紫微宫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用青石砖砌筑,门前建有牌坊,整体用花岗岩石建成,榫卯结构,六门八柱三层仿楼阁式。中间两石柱为圆柱形,浮雕成云龙缠柱,其余都是方形削角石柱,两侧阴刻楷书对联:“俯瞰万山环帝座,长看四海颂神庥。”二层石匾浮雕,有八仙乘云图案,三层浮雕“紫微宫”三个楷字。两侧门额阴刻篆书“弼相”、“善福”,正门刻有对联:“数千年危峰奇石神灵首出,亿万载上垣紫微泽润八方”。
紫微宫后有一块巨石,形如狮子头,上方倾斜伸出,直至正殿中间,俗称“生龙口”。
在距紫微宫一百米处,有一座小道观,背靠岩石而建,也是花岗石构筑,五门六柱三层仿楼阁式,形制工艺与紫微宫牌坊相同,宽2.2米,高4米。三层上浮雕“坤山大将、发药仙师神宫”字样,这就是这座小道观的名称。
白面嶂紫微宫的这两座牌坊是和平县保存最为完整的牌坊,在历史研究和建筑工艺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紫微宫的沧桑岁月
紫微宫供奉的是道教神紫微大帝。《后汉书》卷四十八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道经中称紫微大帝的职能为: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
紫微宫正前方下面的山坡上,有一座石头砌成的房子,75岁的叶莲娣和几个朋友在这里看护、管理紫微宫,这房子是他们做饭、休息的地方。常“驻”此地的有两人,另一个是徐添英大娘,住在山下,从山下到山上紫微宫约有5公里。为了管好紫微宫的卫生等事务,徐添英5年来天天都早上来,下午回。
叶莲娣和徐添英说,这座道观的由来和两个残疾人及一个麻疯病人的故事有关。古时,有一个姓叶的盲人、姓何的麻疯病人、姓徐的缺一手一脚的残疾人因各自的身体关系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家人便送他们到了紫云嶂。奇怪的是,到这里后,他们的残疾和疾病全都好了。由于这三人家境富裕,便出资建成了这座紫微宫。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和“破四旧”的时候,紫微宫难逃厄运,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主体建筑和一些建筑原材料还在。2002年紫微宫被重修。
叶莲娣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林若、朱华林、林镜秋等一批老革命家曾在此打过几次仗,在紫微宫后面的大石洞里面开过会。
至今仍有庙会
据介绍,每年逢年过节或紫微大帝生日、登天的纪念日,和平、龙川、定南、龙南等地会有100多位善男信女来这里参加庙会。每年四月中旬(农历)紫微大帝诞生日那天,还会有法师表演“吞香火”和“落油锅”。“吞香火”是将拜神用的香点燃一束,然后放入口中,约10多秒钟。“落油锅”是用炭火将锅内油烧开,放入白豆腐炸至微黄,再用双手放入锅中将豆腐捞起来,油锅温度起码100多度。
我们下山的时候,看见一匹老马驮着一袋货物慢悠悠地往下走。和我们一起下山的管理紫微宫的几个村民,亦是步履如飞,下过雨而湿滑的山路,对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障碍。这条山路,在400多年间里,已不知有多少代的马儿与村民这样走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