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6|回复: 19

和平.未来不知道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 0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晚,闲来没事上网看了一下8.28的和平新闻,一帮领导在开会,又是讲话啊要求啊...........
       我看了半天,就是没有听到一句能给予我们振奋的话,按照我们做现代企业管理的话来说,那些都是空话,花架子,没有实际意义实际行动实际措施的......个个只会照着稿子念,说句难听的,那些话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背都背的出来,听了几代人了,就是不见有什么成效.
        我们工厂管理都要求:1.措施    2.责任人   3.完成期限   
     要求的都是你有哪些计划,你是用那些方法去达到,每个方法发生变化时你是如何来纠正的,完成这个计划你要用到那些资源,谁来负责,什么时候完成,要列出进度表,完不成又要怎么处理......
        后来我又看了经济频道讲述合肥市招商引资从无到有,与企业共赢的模式,我很想说:和平要想发展,我们的那些父母官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天天开会是解决不了什么的,开了会不去执行,执行又不到位,不去检讨我们为什么会落后人家的真正原因是没有用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不要在什么企业还没有进驻的时候就打算盘如何来肥自己的腰包,多想想先让他们进来后如何给予人家放心来加大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才是硬实际的,工厂多了,才能刺激当地的消费和经济增长.
       真的希望他们能去看看人家合肥市的领导是如何做的,也希望不要删除我的帖,我相信所有的和平人都不想看到今天和平的样子 ,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家底清单:260亿财政投资输血大建设
http://www.jrj.com  2008-8-6 0:32:37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问股援助热线:010-58325082

  本报记者 孙小林 范利祥

  编者按

  用有限的财力,进行如此大的基建投资,“合肥模式”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这种模式在中西部省份城市很有代表性。那么,通过融资来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会不会带来债务风险?此举会不会影响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正穿梭着来回运作,大货车正忙碌地运送沙石,工人们在加紧施工。

  8月5日,合肥长江中路,这条合肥最繁华的商业街,正在见证着合肥“大建设”的历程。

  自2006年3月强力推行“大建设”以来,合肥共新建扩建道路211条、桥梁90座,道路总长406公里。建成道路147条、桥梁51座,通车里程达287公里。

  合肥市实施“大建设”战略以来到今年上半年,由市本级承担的大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59.88亿元。合肥市财政局局长李武好透露,资金来源渠道为合肥市本级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及合肥市建投集团融资。

  “合肥**债务没有任何风险。”李武好直言不讳地告诉本报记者。

  这句话的背景是,合肥市最近几年强力推行的“大建设”,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各种说法一时间也甚嚣尘上。

  其中,有两种质疑引起了李武好的注意:一是合肥通过融资来解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会不会带来债务风险?二是合肥此举会不会影响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

  260亿市级基础设施投资安排

  合肥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基础设施项目上,通过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肥市本级财政2006年—2008年三年累计安排90.88亿元财政性资金,2009年预计安排40亿元,合计将达到130.88亿元,占大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0.36%。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建设,也需要**进行融资。”李武好认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非盈利性、一定的外部负效应,决定着非**部门不愿、或无力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而且,基础设施是处于“上游”的产业部门,投资必须适度超前,如果以**当期的财力来确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必然会导致作为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告诉本报记者,在“大建设”推行之前,合肥全市建成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容纳1万人,其中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密度更高达3万人,目前市区每年新增人口超过18万,每天新增机动车辆超过200辆,直接导致现有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城市动脉的道路,框架没有完全拉开,建设标准也不够高,且多为平面交通,还有不少断头路等等,以至于‘出行难’的程度可以说不亚于很多大城市。”孙金龙如是感慨。

  另一个窘境,也一度让合肥陷入尴尬。2006年初,合肥市财政一般预算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4.87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到1亿元,土地出让金能够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也只有7.66亿元。**被迫采取“以地换路”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增值收益严重流失。

  “当时,隐性负债太多,拖欠工资现象也很严重,领导一到逢年过节就躲。”合肥市**一位官员这样回忆。

  于是,合肥市委、市**大胆决定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仅仅依靠现有的财力,难以满足合肥市跨越式发展战略需要。

  李武好透露,从2006年元月至2008年5月,在融资总量上,合肥市建投集团通过财政拨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等多种融资渠道,累计筹集209.45亿元。其中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累计143.4亿元,占筹资总量的68.5%。

  在融资渠道上,建投集团一方面继续推进政策性银行贷款,全方位拓展商业银行贷款,同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及理财产品从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

  合肥建投集团的历史重任

  李武好提到的合肥市建投集团,全名为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这是合肥推进市政建设的重要的融资平台。

  此前,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有三个融资平台:城投、建投、交投,每个平台的资产规模都较小,最大的净资产不超过20亿元,且均没有稳定的现金流。

  不仅如此,由于融资平台分散,资产规模小,难以争取金融机构更多优惠与服务,且三大公司账面资产负债率达到62%,融资能力已临极限,资金筹集举步维艰。

  而且,以往,合肥市**债务由建委、交通、水务等多个部门进行分散管理,**债务家底不清,隐性债务较多。融资主体分散,融资期限短、成本高,难以发挥集中融资的规模效应。

  “到底负债多少,不清楚。我来报到的第一天,吴市长(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找我,让我摸家底。”随后,合肥市毅然决定对现有的三个平台进行合并,再注入部分优质资产,成立合肥建投集团。

  整合后的建投集团,注册资本56.03亿元,截至2007年底,资产总额已达274亿元,净资产82亿元。2006年当年,财政拨给建投集团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达22亿元,2007年达到31.5亿元,资产规模的扩大及现金流的增长,大大提高了建投集团的融资能力,同时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公司两年来融资108亿元,债务结构由过去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转变为以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主,平均贷款年限超过十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建投集团的融资能力,2008年合肥市**进一步明确,每年拨给建投集团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不少于30亿元,且新增财力的30%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于给金融机构吃了一粒定心丸,从根本上保证了平台的长期融资能力。

  不仅如此,合肥市还不断向这个平台注入优质资产。如不久前,合肥市把两家市属上市公司——合肥百货、丰乐种业划拨给建投集团,以提高这个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丰富融资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这样的话,经过资产整合及授权经营,到2008年6月底,建投集团净资产达到了109亿元,资产规模超过了300亿元。融资能力由原来每年不到20亿元提升了近15倍。

  最近,建投集团上报的17亿元企业债券的各项审批工作已基本完成,8月份将完成发行工作。而在2006年,经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建投集团先后发行了10亿元10年期企业债券。2007年,建投再次出手,向亚行贷款1.5亿美元环境治理项目贷款,获得比较优惠的利率。通过融资手段多元化与融资方式创新,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相比,预计可以为合肥市节约资金近10亿元。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只要适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投集团可以通过相应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李武好说。

  亮“家底”清单让银行折服

  用有限的财力,进行如此大的基建投资,“合肥模式”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的**债务没有任何的风险。这也是得到各家银行的认可的。”李武好说。

  李武好的“招数”是,把家底告诉银行,推进数据公开,公开公司债务、人事。这种公开也改变了合肥市所在各家银行的放贷理念。

  而李武好每次贷款时,提供给各家银行的一份《合肥市**融资能力测算及风险分析》(2007~2015年),更令银行折服。

  李并不隐讳地向本报记者详细介绍了他的这个银行最为关注的以**还本付息能力为核心的“秘密武器”。

  首先是合肥市**可用于建设、还本付息资金测算。

  **拟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主要包括财政安排资金、大配套费和土地出让收益。2007、2008年**安排建设资金及还本付息资金分别为31.5亿元、37.38亿元。其中财政安排资金2007年、2008年为实际安排数(分别为10亿元和15.38亿元),未来以上年为基数,按**新增可支配财力的30%增加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配套费按每年2亿元安排;土地出让金收益2007年、2008年为实际安排数(分别为19.5亿元和20亿元),综合考虑可出让土地数量减少、价值升高的因素,未来按每年16亿元测算。

  这样的话,2007年至2015年,合肥市**可用于建设、还本付息资金累计达443.9亿元。

  其次是**负债控制规模。在**风险意识较强以及融入资金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建投集团制定了20多项内部控制流程),**合理负债规模按照**投入数的6.94倍计算,比较科学合理。这样算下来,2007年至2015年,合肥市可累计实现融资496.7亿元。

  而按此融资计划:每年本息偿付在合肥市**安排支出规模范围内,无需贷新还旧;债务余额占控制规模比重逐年递减,最高时为77%(小于100%),到2015年仅占58%。

  此外,截至2015年,债务余额仅占债务控制规模的58%。

  而且,2006年-2010年是合肥市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时期,即“大建设”阶段,2007年底**全部债务规模只有94.91亿元,仅占负债控制规模的43%。

  “我们债务是公开的,到农行去贷款,我会告诉他们我在工行贷款的数额等等,我们主动和银行一起建立一种体制,共同控制债务风险。”李武好说,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种负债建设,根本没有什么风险。”

  “决不勒紧裤腰带挤占民生投资搞建设”

  在推进“大建设”的过程,李武好们也听到了不少质疑声。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合肥如此大规模地搞基建投资,还有充足的资金去搞其它方面的投入吗?

  “可以说,合肥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不仅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时也摆脱了原来在资金问题上捉襟见肘的窘境,最近几年在文教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上的财政投入,也是翻番。”李武好语气坚定地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过度依赖当期财政收入,使得**调控资金的余地更大,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

  实际上,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不久前就已经态度坚决地表示,“勒紧裤腰带挤占民生投资来搞大建设,这样的事情合肥不会干。”

  “合肥在再就业、低保、医保等十二项民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不少在全国都是先进。”吴存荣说。

  拿教育投入来看。2006至2008三年间,合肥市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投入19.1亿元,十五期间,合肥市本级教育经费总计投入16.8亿元,投入总量增长13.71%。

  再拿卫生投入来看。十五期间,合肥市本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总计1.92亿元,2006至2008三年投入总量将达到3.18亿元,超过十五投入总和,增长65.63%。

  此外,在企业改制支出上,从2002年实施企业改制到2005年底,合肥市市属企业改制支出各类改制费用约40亿元,其中市财政拨付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款垫支15亿元。2006至2008三年,市财政投入企业改制资金约49.25亿元,其中2006年10.6亿元,2007年4.9亿元,2008年预计33.75亿元(约20.82亿元将通过融资解决),投入总量大幅增长。

  不仅如此,大建设上的投入,还使得合肥在宏观经济发展层面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如,2006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提前四年实现千亿元目标。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省内经济首位度超过18%。2008年一季度,全市GDP初步测算为314.01亿元,增长1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和3.9个百分点,增幅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

  合肥大建设带来的另外一个非常直接的成效是,这几年合肥的招商引资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谁会过来投资啊?”李武好说。

  2007年,合肥市招商引资525亿元,全市招商引资企业共入库税收10.06亿元;2008年1-5月,全市招商引资企业累计入库税收6.99亿元,预计2008年全年可实现税收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66.8%。未来10年内,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效能革命带来的新入驻企业的税收总量将超过250亿元,远远大于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债务规模。基础设施投入的直接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一斑。

  合肥推进大建设带来的另外一个更为显著的效果是,土地升值潜力巨大。根据经营性用地年均成交价格对比,大建设以前(2004-2006年),合肥市经营性用地出让价格年均增长率为29.5%。而大建设以来,2007年合肥市经营性用地出让价格比2005年增长89.6%,超出前三年平均增长水平60.1%。按照60%的增值比例计算,经营性用地增值收益额为51.58万元/亩,2007年土地增值收益达29.8亿元。

  2008年,合肥市拟上市经营性用地约5600亩,预计可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12亿元,大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可达28.8亿元。若按年均实现土地增值收益29亿元计算,未来十年,大建设将为合肥市带来土地增值收益总额290亿元。**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民生工程的投入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而从财政收入来看,2006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以近30%的速度增长,达到167.7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1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2008年1-6月份,财政收入在去年同期较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5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68%;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99亿元,增长54.63%,增速在中部六省会中位居前列。

  李武好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不仅没有对当期**财政支出构成负面影响,没有透支后期的财力资源,相反为未来带来长期的社会经济收益。

  如果2009年以后没有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那么5年以后,合肥市**债务规模将不足50亿元,接近投融资体制改革前的债务规模,相对于5年后的财政收入规模而言,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负债,而“三大推进”战略却为合肥留下了崭新的城市、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三大推进”战略为合肥留下了完善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这样的话,合肥的大发展,不会依赖于一届**,而会靠一个完善的制度来推动。”

  合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不久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一个会议上,合肥建投集团还被邀请向该行各地分行介绍“合肥经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模式

  这场暴风骤雨般的改革的主刀人就是被外界称为“强势官员”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

  此次国资改革已然成功在望,这将是他在任上创造了第三个“合肥模式”:对合肥企业大集团进行集中性“激进式”改革。

  上任伊始的孙金龙,强烈感受到,“合肥缺的不是经验,缺的是实干”。这正是“老合肥”的症结所在:没有压力、没有斗志、没有激情。

  于是,孙金龙毅然提出,要“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绩效导向”,并提出要改善合肥的投资环境。对此,他说,“要用商鞅变法的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

  “通过对国企大集团集中式改革,既能让企业领导层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坚决性,同时也能对企业职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一家成功之后,后面的工作就很好开展了”,上述兴泰集团人士表示。

  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国资集体改革之后,能够形成更集中的资产处置方式,更能吻合合肥市“以商招商,以资引资”的方式,实现“大招商,招大商”的目的,从而盘活合肥市国资的存量资产。

  “现在资产评估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很多公司的股权转让招商公告已经开始预挂牌,基本会本着完成一个评估项目就正式挂牌的原则,到时候,国资委对引资战略者的要求和原则也都会一并公布,现在还不好过多透露”,王金生说。

  他不愿意透露的要求与原则实际上是招投标中的一些前置条件,如不改变企业注册地,签订企业经营目标等方式实现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

  事实上也正是基于孙金龙大招商的思路之上,此次大规模的国资改革才能形成迅速推进的优势---大批国有资产能够集中挂牌,这些有着土地及一些优良资产的国资拍卖对投资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就像一个‘国资超市’,很多的国资可供投资商选择,”上述兴泰集团人士表示,这大大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效率,这些投资最终也会形成带动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孙金龙在合肥市第九次人大上就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大项目,挺起合肥工业发展的“脊梁”。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要超过5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要达到10户左右。”他同时强调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境外招商和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外引外”。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植计划之后,合肥整体制造环境对资本的吸引力度得以加强:中国的主流家电企业已经在合肥形成制造基地集群:美的电器集团在合肥冰洗基地总投产投资已近12亿元,四川长虹投资的长虹-美菱高新产业园也已投产,美的集团还被业界认为是此次荣事达集团整体股权转让的重要竞标者之一;华润集团、建设银行等纷纷牵手合肥市国有企业,一些国际知名投资企业如黑石集团等也表达参股意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金龙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培育大企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大企业推进工作领导和组织机构,各县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抓,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的工作制度,定期走访,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立定期现场办公会议制度,现场办公会上研定的意见,各相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及时落实到位。加强考核检查,加大考评奖惩力度,工作任务完成好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强调,今后招商引资而来的新工业项目在用地上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的最新政策;在重大工业项目的调度上各工业园区一定要当好第一服务者的角色,一定要做好日常服务工作,出现问题一旦解决不了一定要反映上来,不能隐瞒;明年,各个工业园区要把尽快提高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欣赏的是孙金龙市长的"缺席默认制",一个工厂要开起来要盖47个公章,他就现场来办来论证,一次性办公,,那个职能部门没来就表示他们同意了,以后发生什么事就由那个缺席的领导负责,不要企业负责......
发表于 2008-9-1 07: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希望新书记能看到,楼主何不去河源网向陈书记建议下呢
发表于 2008-9-1 07: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国家要半个世纪先发展起来,一个县城最起码要一个世纪来发展,我们不用杞人忧天,只要我们国家富强,迟早会发展到我们县城,只是时间问题
发表于 2008-9-1 0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是一个市啊,它在安徽是什么地位啊?和平在广东,在河源的地位呢?
发表于 2008-9-1 0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爱又恨。有点中国足球的味道!
我无语!
看看东山岭,看看吹神了的和平“大”道等等等等...................
还能说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和平008 于 2008-9-1 09:29 编辑 ]
发表于 2008-9-1 09: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和ZF如果试下换位思维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5-1-11 15:02 , Processed in 0.0163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