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转帖] 震撼! 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3 2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5-7-23 23:00 编辑

大学生调研:真实的小岗村与宣传中不真实的“小岗村“
红@旗 发表于 昨天 20:06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zgxa160.xy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959


                                  大学生调研:真实的小岗村与宣传中不真实的“小岗村“
                                               冯新杰等 · 2015-07-22

    作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小岗村多年来始终享受着全国任何其它农村根本无法想见的特殊优厚的财政支持,然而即便如此,却依然是一朝过了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进致富门,这是不是对“一包就灵”神话的一个最为有力的驳斥?
目录

  (一)爆料:我也来说说我认识的沈浩和小岗村——小女子看世界
  (二)我在小岗村的见闻
  (三)2011暑期社会实践:第一站——安徽凤阳小岗村
  (四)真实的小岗村和电视剧中的小岗村

    (一)爆料:我也来说说我认识的沈浩和小岗村——小女子看世界

  憨狗娃

  在大家看这篇文章前我先说明下,小女子年纪不大,见识不广,很多言论有失偏颇,还望各位海涵。

  昨天打开电视,看到ccav在播放沈浩的事迹。突然想到了我与沈浩还有过一面之缘。平时看到这类鸡皮疙瘩直起的节目我就直接跳台,昨天我还是坚持着看完了。毕竟,我个人还是很敬佩沈浩的,虽然ccav明显是在不遗余力的塑造全民偶像新时期焦裕禄小岗村孔繁森,有些地方明显造假,扯的太远,但是沈浩此人,也确实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

    沈浩初印象:不好

  我与沈浩有过几面之缘。07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对外经贸大学读书,傻啦吧唧的。大家还记不记得好像是06年底的时候,大学生小岗村创业被媒体宣传的一塌糊涂。好奇心促使我非常想去一探究竟。

  巧在凤阳县县长范迪军以前是我家邻居,看着我长大的,上大学后也很关心我。于是我鼓起勇气告诉范县长:我想去小岗村学习学习。范县长很愉快的答应了我并做了相应的安排。 当时,凤阳县举县上下都在为迎接“大包干”30周年忙碌。新的大包干纪念馆也建成了,我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觉得纪念馆除了几个雕塑什么都没有,就又自告奋勇的告诉范县长,可以在纪念馆里放上大屏幕,虚拟出小岗村的过去和未来面貌(嘿嘿,这里不厚道的说一下,当时和几个同学办了个小公司,做的的360°全景展示)。范县长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我说那就让我们来实践下吧……于是,范县长让我具体和沈浩谈。

  不得不说,我对沈浩的第一印象很是不好。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凤阳这个地方,穷的让人伤心。一个县城,没有一个正规的购物中心,没有一条宽敞的马路,看上去就像一个乡镇。县政府也破旧不堪,用的起码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房子。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员的口气和派头是一个比一个大。沈浩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小岗村村长,好像是从省财政厅挂职下来。

  当时我和我男朋友一起去的,那一年我只有21岁我男朋友22岁,而且我们俩都显得很小,看起来跟高中生一样。午饭的时候沈浩和我们一起吃,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小两口怎么有时间过来……当时我们俩被这句话是雷的里焦外嫩的,想一个40多岁的人了,说话咋这么没水平……

  我们和沈浩大致的说了下想法,沈浩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是很不感兴趣,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但是由于县长交代下来他也不好直接推脱,就让我们具体再去和负责大包干宣传工作的凤阳县宣传部去谈。这明显的踢球的方法让我的一腔热血顿时冷却,这一次谈话就在这种不太愉快和尴尬的气氛下结束了。

  看得出当时沈浩很忙,但是具体忙什么,似乎是忙接待。胡core去小岗村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小岗村一个屁大点的地方,几乎天天都有各种团体和个人来考察:国家各部位的来调研的领导,安徽省各级领导,各个大学一些行管、政治专业的专家教授带着学生组团,等等。每一个沈浩都要接待,每一个都得罪不起。

  我去过小岗村几次,可以给大家基本还原出原貌:不大的村子,有一个大包干的牌匾,有一个企业捐的纪念馆,有几条企业修的马路,有一个企业带头弄起的葡萄园。其他的大家就往贫穷的旧时代去想吧。就这么个村子,天天有“大人物”的到来,沈浩能不忙吗?

  要带着大家“参观”参观完了自然还要去陪酒。

  当时的我对这种工作状态很鄙视,心里想:都穷成这样了,花点功夫做点实事才是真的。

  当然,后来的一些见闻让我认识到了我的幼稚,也认识到了沈浩的难处。

    对沈浩的再认识:重走集体化道路

  对于沈浩的更进一步认识,大多数来源于我的恩师加忘年交Mr王。Mr曾经是小岗村的名誉村长。上文提到的纪念馆和马路以及葡萄园都是Mr王在小岗村兴建的。对于此人,下文还有交代。

  我把对沈浩的不满告诉Mr王,遭到了他的眼里批评。我很不解。他很深沉的对我说:你不知道,沈浩很难……

  难在哪里?Mr王并没有多说,我也不好多问。后来又几次去到小岗村,我倒是真的指导了沈浩难在哪里……

  小岗村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一切现在看来并不是沈浩的错。

  沈浩和上文我提到的Mr 王是好友,很多小岗村的建设资金也是沈浩从Mr王那里弄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沈浩当年去小岗村是怀揣着大理想的。

  这个理想和Mr王的不约而同,那就是重走集体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庄。这个想法Mr王曾经和我提过。大致的规划是利用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名气以及政府对小岗村的关怀,把小岗村的农业进行一条龙改造,像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Mr王还抢注了小岗村红手印等商标,想和沈浩在小岗村大干一番。

  我可以先告诉大家这两位想真正做事的人在小岗村的下场,Mr王最终被排挤出了小岗村,自己出资建造的纪念馆被“收归国有”,小岗村容不下他;沈浩,不用说了,郁郁而终在小岗村。只是不幸的事情是,沈浩生前对小岗村已经失望透顶,誓死不留小岗了,却为了配合“全民偶像”的宣传,连骨灰都得留在小岗村。真是生为小岗人,死为小岗魂……

  Mr王在小岗村也是用心良苦。他从2003年开始,成立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从小岗村农民手中租来600亩土地,返包给农户,引进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到目前为止,现代农业公司发展新品葡萄、黄白桃3000余亩,高品质蔬菜如绿芦笋、日本黄瓜、甜玉米、双苞菇等1000余亩。

  2004年,葡萄熟了,农民并不是传说中的兴高采烈的去“采摘”而是把难题推到了Mr王那里,“我们不会卖”Mr王以高于市场采购价收购了70%的葡萄帮农民代销,仅此一项,当年Mr王就贴了10多万。

  这些,都是Mr王在小岗建立社会主义新农庄的尝试,他雄心勃勃,想真正干出一番事业。而沈浩,作为村长,是绝对支持的,他不能站在明面上支持,因为Mr王的做法是饱受非议的,建立新农庄的想法更是让滁州领导和小岗村民认为是天方夜谭。他沈浩算什么,只是个挂职干部而已,人微言轻。

  Mr王是商人,不是人民公仆,他可退可进。Mr王在小岗做名誉村长的时候就受到当地既得利益团体的排挤。“凭什么让他Mr王借小岗村出名,小岗不能在他手上富起来,不然我们怎么办!!!”于是,Mr王在两年后连人带投资撤出了小岗村。

  沈浩有着省财政厅背景,又有Mr王这样的志同道合者协助,自然是会给小岗带来好处的。小岗虽然有人不待见他,但也不希望放走财神爷,不然财政补贴从哪里来?于是,精心策划的按手印留沈浩节目上演了。

  说到红手印,其实就是作秀。什么手印不手印的,当年大包干的红手印据说都是后来伪造的,留沈浩干嘛要盖手印?作秀,就是作秀,小刚村民素质不高,但是对媒体作秀,对领导拍马的功夫是遥遥领先的。留沈浩原因有二:第一,沈浩确实是个好干部。比起其他在小岗村只为混混名声的人来说,沈浩实属难得,第二,沈浩的财政厅背景,能够使小岗的全体村民包括既得利益团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沈浩曾争取到一笔800万元的财政专款,作为小岗村发展基金。沈浩还争取到一笔补助资金,给每户补助2万至8万元……这些都是主流媒体的报道,其实还有更多……

    小岗村的发展障碍

  当地的权利争斗。这个说起来就有点可笑了。一个屁大点的穷地方,有什么好争的……反正我是不理解,但是大有人乐在其中。

  靠大包干出名的严宏昌是现在小岗村的代表村民,有很多头衔,受过很多接见。这老头我见过多次,和活标本没啥区别,有领导来一定会把他拉过来拍照留恋。一个农民,拍照都会摆出固定的表情。皮鞋擦的锃亮,还时常抹点头油。就差上镜头前抹点粉了。



                      严宏昌与作者

  按常理,小岗村要是能富裕起来,他这个昔日的大包干带头人又何乐而不为……然而事实不是这样。

  据说他儿子揍过沈浩,也就是为了分地那点事儿吧。他本人也和沈浩结怨颇深。

  恕我愚见,我觉得严宏昌的意识水平不至于高到可以和沈浩斗的水平,他背后有人。

  严宏昌虽然名头很多,但是也并不富裕,给他点好处能乐的屁颠屁颠,为什么要和沈浩结梁子……利益冲突在哪里?

  个人认为,在权利之争。

  很多人到凤阳尤其是到小岗这么个穷地方做官,为的是以后可以有良好的仕途发展。沈浩,一不是本地人,没有“亲友团”支持,二级别不高,镇不住上面的领导,三,极具发展潜力,很多事情上争了头功,枪打出头鸟。不打沈浩这个上头没人还爱出风头的打谁去啊……

  呃……我的第三点不翼而飞……

  简要总结下吧……就是小岗村的村民由于天天有政府补贴,有领导慰问,所以比较懒,比较傲气,然后呢,村民朋友们经常爱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打架,虽然他们的名义上的村长是沈浩童鞋,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听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叔叔的话……

  好,沈浩之难总结完毕。水平有限只能总结这么几点……写到这里其实我感到很内疚。与沈浩的一面之缘并没有让我怎么看好沈浩,也恕我年幼无知,当时还是好生讽刺了他一番。

  沈浩为了做事,不得不奉承领导溜须拍马,官场那一套,他也是耍得来的。所以真假难辨啊……难为他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什么环境,干什么事情,不然他更加是眼中钉肉中刺了。在这里为他默哀……

  回想一下也是,这是个什么社会啊,沈浩已经很不错了。他的确没什么钱,小岗村穷归穷,但是他毕竟带了那么多投资进来,想搞点钱是不难的。但是据我了解他虽不至于一贫如洗,但是也绝对是廉洁奉公的。昨天新闻里放的沈浩一双棉鞋穿了5年我觉得有点牵强,也有可能是他觉得那双鞋舒服而已,但是一个真正要干点实事的干部,忙事业都忙不过来,忙这些推不掉的应酬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绞尽脑汁去想怎么hao社会主义羊毛啊……hao字不会写……sigh

    小岗村的大学生创业

  插播大学生小岗创业……这简直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缩影……

  07年我去小岗村的时候,那几个被ccav炒的如火如荼的安徽农大的创业大学生还在小岗村坚守。

  我就说如下几点:

  1,这几个大学生的满腔热忱早在扎根小岗不久就没了,小岗村的生活很苦,特别是那个种蘑菇的女生,每天都在阴暗的培育房里,甚至吃住都在那里,说是培育房,其实就是茅草屋,里面都是菌类。她甚至连他父母都一起叫过来了,全家人就呆在草屋里。这本是件好事,杯具就杯具在她们是创业没赚到多少钱,只是变成了宣传工具……

  2,后来去的几个就是跟风被忽悠过去的,没什么本事,同样的沦为宣传工具……

  3,有爆料。曾经在地方论坛看到凤阳县的大头头在公开场合说过:你们大学生创业,我让你们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我不支持,你们创个p……后来关于此头的负面帖子在该地方论坛上被删的一干二净。关于此人不便多说……伤感情伤感情……

    沈浩死因

  沈浩确实是饮酒过度引发死亡……官方对此含糊其辞,但是用脚趾头想想也明白……

  当天是滁州市一年一度的农歌会的前一天。农歌会定点在滁州举办,会有很多大人物参加,这届就有袁隆平老先生。沈浩的接待任务和招商引资任务非常重……加上沈浩的心情的确不好(可以理解,工作不顺利还受排挤,这六年下来想回省里了,实在是不想干了,偏偏小岗村又使出了杀手锏,按手印),沈浩对小岗的事情是很卖力的,“招商引资”在滁州市基本上等于“喝酒引资”。是风气,喝了不一定引的到资,但是不喝,那不是有失地主之谊……对此我虽不能理解……却也着实见怪不怪。大头为了政绩压迫小头去引资,小头为了位子压迫小娄娄去引资。滁州猝死在酒桌上的官员沈浩不是第一个。

  说来沈浩猝死的消息我最先还是在车上听江苏广播电台的报道得知的,当时我就电话给了Mr王得到证实。当时知道的人不多,不知道江苏的记者怎么那么牛x,报道的死因版本也是正确的,有警方涉案调查,也有医院出具证明。当然,江苏敢这样报也是当时沈浩事迹还没有被竖为典型……不然,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说全面偶像是死在酒桌上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的确沈浩是饮酒而亡,但是他的贡献和努力是不可磨灭的。没人要去规定英雄的死法,英雄注定就是英雄。沈浩的努力和人品已经写下了英雄篇章,只是句号画的有点不太符合主旋律罢了。于是ccav和我们被阉割过的媒体要帮他补上这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个句号补的太过分了。沈浩曾发给严余山一条短信:“正常情况下,年底离开小岗。离开是为能者让路,使小岗更好更快发展。回想来前与凤阳和小岗任何人无怨无仇,六年来更无愧我心……”

  沈浩已经想离开了,小岗不是他的光荣地,也不是他眷恋的故土,不过为了配合舆论,英雄最好还是牺牲了一把。“被”葬在了小岗。

  从新闻剪辑的画面我看到了很多痛苦流涕的面孔,这些面孔中有揍过沈浩的,有黑过沈浩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扎小纸人咒过沈浩。但是,那一刻,他们都哭的那么真切……

  今天告一段落吧……有空接着来写点我记得的东西

    (二)我在小岗村的见闻
      作者:冯新杰






  明天就要去小岗村调研了,晚上各组开始就明天的调研作大体的规划:我被分到了一个三人小组。分组结束后,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怵的,因为对调研的对象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对调研内容的设置就缺乏针对性,而且对调研方法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虽说我是个新人,但年龄却算是比较大的了,和诸多九零后在一起多少显得有些老气,可是却没有表现出与年龄相符的持稳,在作为一个师兄该承担组织责任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我的小组长是小法,一个很活跃的大姑娘,开朗又讨人喜欢,有艺术家的气质,无拘无束,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表面强硬的她,实际上心肠很软,特别容易被打动,像个侠骨柔肠的女侠客。另外一个组员是良良,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师弟,他有张飞的面相,又有孔明的心思,胆大心细,脑子里面的东西多着呢,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很热情。晚上大组里面讨论了调研的具体细节和问题提纲,解决了大家的一些疑问。就这样,我们怀着对小岗村满心的疑惑和好奇,伴随着第二天初生的太阳,开始了安徽实践中的第一次调研。

  在去小岗村的公交车上,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唱红歌,每次唱起那些被埋藏在网络流行歌之下,暗暗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红歌,都会使我心潮澎湃,血脉贲张,伴随着歌曲激昂的旋律,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战士,踏着先辈们的足迹,迈向了一片理想的领地。

  一小时的车程后,公交车开进了小岗村的大门:一条笔直的大路就在眼前,可要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条外村援助修建的(而非小岗人以自己之力修建的)规整的大路非常肮脏,各种家禽牲畜的粪便随处可见,哪怕是我那不通气的鼻子,也能隐隐的嗅出一丝丝的恶臭,所以这个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垃圾粪便不难使人感到:这里的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或者说对这个村集体缺乏归属感。

  最后,车停在了大包干纪念馆的岔路口,大家陆续下车了,面前的就是我们的第一站,一个展示小岗村整体形象与历史的地方——大包干纪念馆,在这里我们可以对小岗村有个大致的了解。纪念馆建成于小岗村前任书记沈浩执政期间,说是纪念馆,其实也就仅仅是个大一些,亮堂一些的平房,进入正门,有一堵门墙,上面很显眼地贴着那著名的十八个血手印的放大图片。我们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随着导游从左边进入走廊,走廊的墙上贴着小岗村各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农民们劳动的图片,其中还有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文件的放大图片,导游说话麻利,头头是道。就这样,我们游走了一圈,出了纪念馆。

  根据导游的说辞,小岗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在全国农村出现危机的时候,创造性的发明了大包干,为那个时期的全国农村指明了一条希望之路,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们将走近真正的农民,听听他们如何描述自己心中的小岗村,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我们兵分多路,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始了调研。一路上我和良良开开玩笑,并亲切地把我们的小组长叫头儿。三个人说说笑笑的走在路上,可是我们发现这里有个很怪的现象很少见到村子里的人互相交谈,他们似乎每家都生活在一个牢房里,没有交流,没有欢笑,除了偶尔奔跑的孩子,一切都是死寂的。

  在路边,我们遇到了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这位男子个子高高的,显得有些消瘦,上身穿着一件灰的蓝色羽绒服,下面一条很老式的牛仔裤,一双与他年龄不符的运动鞋,他的这身打扮让我感觉很亲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条件不太好的农民一般很少给自己买衣服,而往往将子女们穿旧了而舍不得扔的衣服,自己穿起来。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似乎让他们的穿着与年龄开着玩笑。这位男子很好客,刚说了两句就把我们仨请进了他家,单看这家硬件条件还不错,几间像样的平房,可是墙面没有粉刷,只是抹了一层水泥,家具很少,更谈不上装修了。我们走进的是偏房:一张很普通的双人床,一个大木箱子,一台普通的电视机,地上连一个像样的板凳也没有,不过还算干净。

  看着这位农民大哥很好客,我们也就放下了自己初来乍道的紧张心情,组长和良良便与他开始了交流,先说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慢慢深入。据他说,小岗村的村民关系都不太好,都各自为营,劳作方面自不必说,自从分田单干后,自家只管自家的两亩三分地,而且生活方面也很少来往,邻里之间很少走动。这样冷漠的村庄我还是很少见到的,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它居然能被树立成中国农村的典型,并且被大肆标榜与吹捧,难道他们就希望中国的农村都变成这样的吗?

  当我们问及在大包干纪念馆所了解到的近年来被外界广为称道的所谓“发展成果”——蘑菇大棚时,这位中年男子随口否认,随即便激动地向我们描述其中的玄机,真真的让我们咋舌。他口中的蘑菇大棚,并非如宣传中所讲的那样是来到小岗工作的大学生们自主创业的项目,而是官员们为了糊弄上级视察而专门搞出来的一个面子工程,因此它的生命周期也自然就会随着上级们的离开而终止,受益的也仅仅是与干部们关系好的一些人。

  当我问起哪些人与干部们的关系好,这位朴实的农民居然给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地上明明跑着一只鸡,当官的偏偏说是鸭子,然后跟着说“是鸭子”的就可以得到好处,坚持说“是鸡”的就得不到任何好处。当课本上的指鹿为马硬生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也只有心灵上的刺痛。

  这位农民大哥说村上的贫富差距很大,小岗村的人本就是懒,而且自私,因为村子是个名村,国家扶持的也多,很多机构都投资或者捐赠东西,而能够得到这些好处的大多是那些说鸭的人。

  最后这位大哥要留我们吃饭,我们推辞了,出了他的家门,我们顺着那条主干道走着,道路一旁有成片的葡萄园,据说也是村上组织搞起来的,可是经济效益如何,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在葡萄园的深处,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有一个极其简陋的小矮房,发红的墙体与破落的屋顶使它显得格外的寒酸。我们打算过去了解一下情况,看看在翻过新世纪十个年头的今天,如此的房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在里面居住。通往小屋的道路很狭窄,也就仅仅能够通过一个人,要是下雨天,泥泞可够人受得了。走到房屋前,墙体的高度几乎还不到我的身高,面积也就七八平方的样子,屋顶还有塑料布捂着,估计是用来防水的。因为房屋的门口还有新鲜的鸡粪,不远处有跑动的几只鸡,烟囱似乎还有隐隐的炊烟,所以不难判断:这里无疑是有人居住的。可是不论我们怎么叫喊,都没有人回应,无奈之下组长只好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我们就离开了。离开前我回头看了看堆积在墙根底下的柴禾和一些塑料垃圾,眼前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佝偻着病弱的身躯,在阴暗狭小的空间里缓慢艰难地移动着,在子女和邻居的冷漠疏离中寂寞无助地打发着残余的人生……在当下的中国,当我们看到北京上海这些现代大都市的高楼林立时,可曾想过这所谓的繁华亮丽是以广大农村怎样的贫穷破败为代价?在繁荣富庶的幌子底下,财富的集中转移恐怕才是真正的玄机所在吧!

  后来,我们又去了当年按下血手印的“十八户之一,我们采访的是那家的儿媳妇。她常年在外打工,膝下有儿有女,可就是懒得管教,家中很是脏乱,作为一个主妇,她似乎认为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她说她受够了这个村子,受够了这个村子里的每个人。

  小岗村的村民们也许永远向往一个美好的生活,但是永远不会知道怎么去得到。各自为营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去利用集体的力量,哪怕儿子和父亲都不能合作,这样要是能得到美好的生活,那我们倡导的艰苦奋斗岂不是成为笑谈了?

  虽然对小岗村的调研只进行了大半天的时间,但这其中的所见所闻却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与主流的话语叙述完全不同的世界,并且也足够引起我们这样的反思:作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小岗村多年来始终享受着全国任何其它农村根本无法想见的特殊优厚的财政支持,然而即便如此,却依然是一朝过了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进致富门,这是不是对“一包就灵”神话的一个最为有力的驳斥?而那些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如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等)的村庄,是不是为我们反思中国农村三十年来的“分田单干”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5-7-23 22: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5-7-23 23:10 编辑

    (三)2011暑期社会实践:第一站——安徽凤阳小岗村
                 作者:暖玉生香


  我们这支来自祖国边陲的小溪,换乘两夜一天的火车,于7月10号抵达离凤阳小岗村不足一个小时车程的安徽蚌埠,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汇合成了一条奔腾的河流。是河,就会有清浊缓急、游鱼浪花,小岗村是这次活动的第一站,大家自然还不能熟悉它的水性。

  这支有半个连人数的队伍,我是后来才知道是有类“秋收起义”样的“乌合之众”。有的是学校“官方”社团组织的实践队蹭方便,有的是被同学诱惑说旅游骗来的,有的是感觉暑假太漫长难熬来凑热闹的,有的是希望寻求真理和梦想的,有的是来做“观察员”的,还有的是来“布道”的......大家来的目的可谓五花八门。但可不要小看这支乌合之众,上井冈山的“乌合之众”缔造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开辟了五千年中华的新天地。我们这支乌合之众会干些什么呢?

  有个伟人说过:“如果率领一支羊群的首领是头狮子,那么这群绵羊也会变成狮子;如果率领一群狮子的首领是只绵羊,那么这群狮子也会变成绵羊。”我们这群乌合之众最初的状态便是一群绵羊,首领是狮子,虽然他们还只是幼狮。且先看这第一站吧!

  小岗村,近年被誉为改革第一村。如果不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格外上心,一般人不会去过多关注它,也不会知道它在今日迷失的中国的特殊地位和意义。这个,我们在凤阳附近不足100华里的蚌埠周边乡镇调查访问时,从当地居民对它的陌生和误解便可以感知。很多当地人没听说过小岗村,听说过的误认为它是象河南南街村样,走的是集体主义道路,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充满了艳羡。当然,对很多只关心考试成绩、沉迷网络游戏、梦想赚大钱、追求小资情调、迷失在感情小天地等的青年学子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在没有感性认知和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大家对小岗村调研的意义便充满了疑惑和迷茫,这种状况在第二天回来的总结交流会上初见端倪。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大部队按计划行进。

  将开进小岗村的头天晚上,领队和副领队向大多没有实地调研经验的同学传授了调研方法,并详尽地安排了调研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仰、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等,甚至细致到婚丧嫁娶花多少钱,亩产粮食多少斤,种地投入成本多少钱最后赚多少钱,听不懂方言时怎么办等,真可谓是手把手教会了大家怎样做社会调查。虽然不知道大家一天的调研后收获如何,但每五六个人一个的小组儿,还是带回来了一堆一堆的原始资料。

  这堆资料里,有1978年小岗村18户人家血手印的迷团;有血手印后小岗村:“一夜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线”的不解;有对小岗村漂亮整齐的楼房、笔直干净的水泥道的赞叹和向往;有对全心全意带领单干的小岗村要跨过富裕线的沈浩同志“作风问题”流言的怀疑;有对承包流转小岗村大量土地的大户,抛荒了小岗村数千亩耕地的痛惜和思考;有对美资美商GLG高科技甜叶菊糖竟然是普通蔗糖磨粉冒充的惊叹和鄙夷;也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小岗村漂亮的门面街后,竟有严重贫富差距迹象的裂缝房、“狗窝儿”家的感慨和不解;更有那对18户历史人物采访中说法不一的困惑和猜测。小岗村简直是个谜一样的村庄,正因为它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美誉。总之,大家带着满脑子的视觉冲击和对小岗村乱糟糟的感性认识回来了,没理清楚个所以然,很多同学很是不爽。

  连我这个自认为对小岗村有很清楚了解的人,在亲眼目睹了沈浩来后把小岗村村容整得有“翻天覆地”变化,且采访了几个历史人物后也不禁有些困惑了。我们那天采访到了传说中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及18户历史人家中的严俊昌、严金昌等。我的访问从一个月前央视一套播放的《永远的忠诚》开始,首先问了沈浩刚来时被打的剧情,结果三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俊昌老人说根本是子虚乌有,那两昌说确实有,并向我们暗示打人的就是否定有打人情节的人。但我们和俊昌老人的一段聊天中,我感觉俊昌老人应是个正气的人,不管是真是假,有言为证。

  俊昌老人激动地向我们控诉今天的官僚和外商勾结,严重损害小岗村的利益。他还推及全国,愤慨地表示对今日共产党人不为民服务,他很不满,很担忧,并上书了温家宝总理。后来听到我们这群学生痛斥外商外资和贪官污吏,颂扬毛主席时代共产党员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他说他第一次碰到我们这样的大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了些国家的希望。他看到了希望,我想是因为跟无数来参观调研的其他大学生团队有个比较。他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提到小岗村的土地被流转后,数千亩的土地被承包大户抛荒,小岗人心疼。这时一位大学生说:“抛荒不是正好么,反正现在种粮食也不赚钱,你们去城里打工去!”。俊昌老人反问:“如果全国大量的耕地都抛荒,我们吃什么?”那学生说:“吃糕点啊!”他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时,我想到的是白痴晋惠帝,大概老人那时感觉到的是对今天大学生的绝望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严宏昌家是天蓝色的欧式建筑,三层楼房十数间很是宏大,在小岗村格外地扎眼,一条街20来户走完,属他家的房子豪华气派了。绕到他家院子里,竟然看到几条金灿灿的飞龙盘玉柱,楼的正中,还耸立了两棵已长至和三层楼一样高的松柏树,这位老人是想把他作为分田单干带头人的历史作用万古长青?不得而知。进得屋来,更感到这位带头大哥的气派,堂屋正中放了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应该是专门接待来访者的。条几上放满了和国家最高或高级领导人的合影,以及各种改革开放带头人的荣誉证书。晚上回来听大家总结,一天之内,光我们这群人中,他就已经接待三四拨了,其他来来往往的观光调研客不知道又有多少拨儿了。

  在我们的采访中,他们有一个共识,即认为今天分散的小农经济已走到了尽头(即单干),小岗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农村,规模化经营是未来的大趋势。至于怎么走这个规模化道路,路有两条:一是重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农民仍是土地的主人,大家共同富裕;二是通过土地承包、流转,让农业资本家或大地主来经营,农民成为失地农民,最后沦为农业工人。显然小岗村的历史人物们是倾向于后者的(不管是真心还是无奈),而且内心里,他们希望这个规模化的带头人仍由他们自己或自己的儿孙辈来充当,而不是外来的资本家,村里目前已经有相当部分的人正在给外资大腕或中资外来承包户做农业工人了。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即使认为第一条道路有理,他们也不能承认的,因为分田单干是他们弄出来的,头上至今顶着大包干带头人的“历史光环”,一承认等于自打嘴巴,所以他们众口一词:重回集体,那不是开倒车么?!

    (四)真实的小岗村和电视剧中的小岗村

  建党90周年之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红色经典电视剧接连不断。才刚放完《中国1921》,《永远的忠诚》就来了。前者展现的是五四至建党的历史烟云,青年毛泽东再次成为焦点人物;后者聚焦的是“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可焦点不是当年按手印的18户农民,看来他们算不上“忠诚”,而是25年之后带领小岗村改变其“经济困难,组织薄弱”面貌的挂职干部、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他才是“永远的忠诚”。

  看了几集,联系多年来的认识和思考,原来沈浩是这样一个人,小岗是这样一个村。

  先说沈浩,绝对的“好人”。借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话说,“他刚到村里的时候,说风凉话的、挑毛病的、出难题拆台的,天天都有。但是,沈浩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无私无畏地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用真情实意感动群众,终于把小岗村团结起来,使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20年没有走上的快车道”。

  但沈浩在这条道上也就走了五年,《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1月8日报道:“11月5日中午,县里来了几拨客人,村委会在‘大包干’农家菜馆里摆了酒席,喝的是120块一瓶的本地酒‘明帝十八’。那天总共喝了多少酒,已经成为一个谜。老板娘支吾着说1瓶,有人说3瓶,还有人说8瓶。总之,下午4点,房东马家献看到小岗村副书记张秀华扶着沈浩跌跌撞撞地回来了。马家献给沈浩倒水,他摇头说不喝。过一会儿,马家献上楼叫沈浩吃晚饭,听到他呼呼扯鼾,睡得特别沉。第二天早上6点多,村民杜永兰来找沈浩办事,在床边怎么喊也不应。赶来的医生发现他的心跳和呼吸停止了。”

  就这样,一个年仅46岁的生命在小岗村走到了他的尽头。

  详述这段历史,我无意指责沈浩死亡的具体诱因。在今天的政治生态下,他不这样行吗?

  我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还不是为了在第二任期即将结束时小岗村民为挽留他而按下的186个红手印?还不是为了他自己制定并已经开始实施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规划?还不是为了落实有关方面提出的“要把小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标本,给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提供示范引导”?

  群众的“手印”、个人的“忠诚”、新农村建设的“新标本”,他只能这样了。

  再说说小岗村。众所周知的,1978年11月某个冬夜,18户农民冒着据说是“坐牢杀头”的危险,在一张16开的学生作业纸上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序幕。

  后来,按手印的农民成为了“英雄”,巨幅照片挂在了2005年落成的“大包干纪念馆”;按手印那张纸成为了“珍贵历史文物”,1984年即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按手印的小岗村成为了“圣地”,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江总书记登门拜访,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总书记登门拜访,2010年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够红火的吧。接着说点儿我所独知的。1998年7月,为博士论文收集素材的我,跟随一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因改革开放20周年而备受关注的小岗村。行前也查找了一些资料,系统了解了“按手印”、“大包干”的故事,并且知道了小岗村刚刚实现领导者的新老交替,正要进行“二次创业”。

  从小溪河镇包一辆破旧的中巴,沿一条刚刚铺成的柏油马路,直至小岗村口。远远地看见一座矗立的牌坊,上书六个大字“凤阳县小岗村”、三个小字“费孝通”。

  进入村子,按照组织程序找到了当时的小岗村党支部书记严德友,一个看上去三十岁不到的小伙,听他讲述了“大包干”后小岗村发展的大好形势。接着,他引见了一位六十来岁的长者,笔直的腰杆、锐利的目光,说这就是当年的小岗生产队队长、大包干的带头人、刚刚卸任的老书记严俊昌。

  听罢介绍,我们立即肃然起敬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英雄”?

  “英雄”讲起当年的“壮举”,底气十足,豪气犹存。很显然,已经给无数人讲过无数遍了,但面对来自北京的这一群大学生,讲得还是那么投入,那么陶醉。
  聆听当中,我明白了,刚才见面的那位新书记,是他这位老书记的儿子。暗自诧异,原来是这样的“新老交替”。

  听完故事,我们分头到村里转一转、看一看。说实在的,除了村中央那条新修的水泥路,以及路两旁还在栽种的花木、粉刷的院墙,跟我熟悉的河南农村没有两样。看来,20年“大包干”的结果都是这样。

  不经意间,转到一家门前。男主人热情地引我进屋,惊奇地发现,墙上挂着他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合影。心想,这户绝非寻常百姓家,莫非又一“手印英雄”第?

  仔细打量了这位“英雄”,四十多岁,偏分的头型,黝黑的脸庞,眉宇之间透露着一种英气,不像是普通的农民。

  还是从当年的按手印谈起,但我听到了和刚才老队长、老书记讲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版本。当年组织秘密会议、带头按手印的不是队长严俊昌,而是眼前这位副队长严宏昌。严俊昌只是“在群众影响下,才同意按了手印。而后也说:‘反正我不识字,出了事与我不相干。’……后来,大包干被党中央定为是正确的,是中国必走之路,他就跳了出来,说:‘队长是我,我是大包干的带头人。’所以爬上了大队长的宝座,入了党,分开村之后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

  严宏昌还谈到自己的入党问题。在18户按手印的农民当中,数他年纪最轻、文化程度最高,后来还办过企业,当过省人大代表,见过不少世面,1982年起写了好几份入党申请书,可严俊昌就是不理,1991年却发展自己的儿子入党,1996年接替他当了小岗村党支部书记。

  真没想到,严宏昌一下子给我抖露出这么多“猛料”。至今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给我讲这些。

  讲者无意,听者留心。在“大包干”的传奇更加传奇的同时,小岗村的光环开始在我心中褪色了。

  第二天,我单独拜访严俊昌。问及严宏昌的事,他就一个简单判断,“那是小岗村发展的绊脚石”,“他离共产党员的标准越来越远”。

  在村里我们一共待了三天。一边是社会实践团轰轰烈烈的“三下乡”活动,扯横幅,发传单,访贫问苦,支教助残,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是我带着两个学生,“深入敌后”,学着来点儿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真切体验到了当时李昌平所说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最后那天下午,恰巧赶上凤阳县委在小岗村召开的“二次创业”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在大喇叭里呱呱啦啦,村民在树凉荫下叽叽喳喳。其间,一位村民邀请我会后到他家去,但不要走大道,从村后绕着去。问原因,答曰:以免被村书记家的人看见,看见的话,我们走后,他就麻烦了。

  会后,我真地带着两个学生过去了。原来,他也是按手印的18户农民之一,知道我们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想通过我们把两份材料“带到北京去”。

  一份是按有26个手印的“兹有对小岗村的事实和村支部书记所作所为介绍给领导”,另一份是他个人署名的状告小岗村原书记、现书记的“投诉状”。

  两份材料表达了四个意思:1.“18个手印”的带头人到底是严俊昌还是严宏昌?2.要求发展严宏昌入党,并民主选举小岗村干部。3.要求党支部书记严德友下台,并查清他的有关经济和“打人骂人”问题,4.要求小岗村财务公开。

  我确切地知道,把两份材料“带到北京去”,也不能帮他解决什么。但在他眼中,好像北京来的都是中央领导,最起码也能见到中央领导。

  看着他那副虔诚、无耐的样子,我答应了。当地没有复印设备,我就把两份材料快速诵读一遍并录音。

  从小岗村回来十几年,两份材料在我的电脑中封存了十几年。不是我忘记了答应过的事,而是断断续续看到小岗村的报道,那里已经够乱了,我不想再添乱了。

  但看了《永远的忠诚》,这个想法改变了。十几年来已经熟视了一些媒体对于小岗村正面报道,好像“第一村”就得有“第一村”的样,可电视剧的编导似乎没有顾及这些,一开始就实事求是地给小岗村“脱裤子”,人们终于有机会看到小岗村华丽外衣下藏着的“小”了。

  为了刻画沈浩的“忠诚”,剧中塑造了一个在小岗村一手遮天、一手遮地的村主任“贾治国”。这个“贾治国”,简直就是黑社会,在沈浩上任的第一天夜晚,就以打鸟的名义连放三枪,想着像吓走前面几位挂职书记一样,吓走沈浩。

  可沈浩没有走。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收缴、修路、盖房,打破了小岗村的既得利益格局,触犯了当年“按手印”的个别“英雄”。于是,“贾治国”使出了最狠毒的一招,指使帮凶把沈浩痛打一顿,送进了医院。

  剧情发展到这儿,我就想,“贾治国”的原形是谁?绞尽脑汁,把小岗村的几任村主任理了一遍,都不是,但又都有点儿是。这可能就是艺术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没的,艺术中可以有;生活中有的,艺术中可以没。

  面对《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沈浩道出了他心中小岗村的未来:“单靠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小岗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化道路。”

  于是,2004年10月,沈浩带领小岗村一行13人,包括当年按手印的4位“英雄”,对山西大寨以及河南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进行了一周的访问。

  但对于这个史实,电视剧在把镜头对准大寨之后,移花接木地用天安门取代了红旗渠,用华西村取代了南街村。至于沈浩面对郭凤莲说出的话,“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我们小岗是‘按’出来的”,以及他在南街村档案馆的留言,“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那就更讳莫如深、不能提及了。

  对于编导的难处,我也理解。能够拍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

  沈浩毕竟不是郭凤莲,也不是王宏斌,他所走的“集体化道路”,只能是利用小岗村的“金字招牌”和廉价土地,把商人招进来,在大块大块的农田上种林果、办工厂。村民顶多是以承包的土地入股,过去在自己的田里种地,将来在别人的厂里打工。用政府的话说,这叫“土地流转”;用农民的话说,这叫“卖地”。

  就是这样的“流转”,在以“分”出名的小岗村还是流不畅、转不动。就是这样的“卖”,在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2008年严德友在中央电视台语)为信条的小岗村还是卖不出大家都合意的价码。

  再看看《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

  “两个月以来,沈浩的工作日程表里,排满了一大摊子土地流转的遗留问题。先是10月底,村里新规划的循环路要在严美昌家的麦子地里经过,50多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美昌不乐意,结果十来个不明来历的小痞子冲进他家,恐吓说要揍他;然后11月2日,GLG甜叶橘产业园生产道路破土动工,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十几个村民不满意村委会先斩后奏的做法,闹到了沈浩办公室;当天晚上,‘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媳妇段永霞裹上棉被,就睡到了自家地里——当初,村民严家乐家的地被规划入村文化广场,被村委会请去喝杯茶的工夫,地就没了。一连三天,严宏昌家没日没夜守着庄稼,生怕给挖掘机刨掉了。到第四天,小岗村就出事了,一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大事。45岁的沈浩死了,在又一个三年任期将尽之际。”

  电视剧还没有播完,沈浩最后的日子能否展现出来,如何展现出来,还有最后两集。

  就算最后两集不看,回看前面几集中的两段台词,已足够明白小岗是个什么样的村,沈浩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段是小岗村的老祖宗“余三爷”听说沈浩被打,实在气不过,就踉踉跄跄跑到街上开骂:“就凭这你们是大包干的带头人,头上顶了顶红帽子,就觉得了不起了么?就觉得有功劳了,是不是?人家过雪山、爬草地的英雄都没怎么样,你们就是大包干按了个手印,就以为自己是开国元勋了?不要脸!话也不会说了,路也不会走了,人也不会做了,啊?你们办点正事没有?”

  另一段是在沈浩42岁生日的时候,沈浩的妻妹、妹夫对沈浩的无私奉献深表疑惑,说沈浩太傻,为此沈浩的妻子王晓琴大发雷霆:“你们老说共产党的干部出了哪个哪个贪官,咬牙切齿的,这不好那不好。好,现在轮到你姐夫了,人家好好干了,到你们嘴里有好话么?还傻傻傻、农民农民!跟你们这样说吧,共产党的干部要都是你姐夫这样的,那就真是和谐社会了!”



评论摘录

左与右 发表于 14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建议把万里和沈浩葬在一起!

左与右 发表于 14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另一段是在沈浩42岁生日的时候,沈浩的妻妹、妹夫对沈浩的无私奉献深表疑惑,说沈浩太傻,为此沈浩的妻子王晓琴大发雷霆:“你们老说共产党的干部出了哪个哪个贪官,咬牙切齿的,这不好那不好。好,现在轮到你姐夫了,人家好好干了,到你们嘴里有好话么?还傻傻傻、农民农民!跟你们这样说吧,共产党的干部要都是你姐夫这样的,那就真是和谐社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2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滠水农夫:万小岗走了,皇帝的新衣还在
鱼腹书发表于 昨天 21:43 | 只看该作者
http://dfhsk02.xy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66


                                          滠水农夫:万小岗走了,皇帝的新衣还在
                                                  滠水农夫 · 2015-07-23

    即使小岗村再怎么糟糕,再怎么不争气,还是必须树它的形象,给它输血,这样小岗村实际上把改革教绑架了。

  这些时围绕着万里的去世,关于他的功过是非议论纷纷。万里确实是改革时代的一个标杆式人物,对于他的议论自然也表达了改革的看法。人们都不能忘记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省一个小小的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小岗村开始的,而小岗村又与万里的大名不可分割,历史已经把小岗与万里紧紧联为一体,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作为了永恒的见证。

  关于十八个红手印的种种传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的改革者终于从小岗村撕开了口子,于是一泄千里的改革历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撕开这道口子的首功之臣非万里莫属,当然这背后离不开设计师的支持,不愧是设计师的四大金钢之一,关键时刻为设计师的改革大业立了头功。

  关于小岗村的是是非非官方与民间的评价似乎有天壤之别,如果按照设计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标准来检验,三十多年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应该完全可以到了检验的时候了,小岗村又能够提供怎样的样本呢?即使按照一般性的说法“一朝越过温暖线,三十年迈不过富裕坎”,也就是说除了改革初期很短的一段时间以外,三十多年来小岗村都在原地踏步走,应该说这是符合小岗村情况的,同样也是符合实行大包干的绝大多数农村的情况的,这就是愈来愈严重、愈紧迫的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

  当年说好了的实行双层经营家庭联产承包两任制,是为了更好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且按照设计师当初的说法,经过一段时间联产承包后必然有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可是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农村改革,却在“大包干”的名义下,如离弦之箭,一去不回头,难道是当年的万里与设计师早已心有灵犀。不管怎么说,小岗村为中国改革立了头功,为万里树下万世盛名,从而也使这么一个再平庸不过的村子竟然成了改革的标志,或者说是改革教的圣物,这简直像是一个笑话,滑稽而荒诞,可是还必须装成一本正经的样子来敬拜。自从改革教有了这个圣物,或者称活宝,着实让大家都不自在,于是千方百计要为它化妆,哪曾想沈浩死了,无意又一次把它的滑稽丑陋揭了个底朝天。这也原不奇怪,改革的发源之地竟然是这么一个不争气、上不了台面的小岗村,也可想见由此掀开的整个改革历史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即使小岗村再怎么糟糕,再怎么不争气,还是必须树它的形象,给它输血,这样小岗村实际上把改革教绑架了。想来改革教穿上了这件皇帝的新衣也很难受,也不情愿,实际上是让自己处于众目睽睽这下,让人们欣赏着自己的丑态,可是这件衣服又绝对不能脱下,因为上面写有两个大大的字——“改革”,那可是改革教的开山圣物啊!

  小岗村让中国农村从集体经济回复到小农经济,开启了中国走向转折的大门,其实以小岗村十八条汉子的见识,他们是不会意识到自从按上红手印的那一刻,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条路曲曲折折走了三十多年,现在似乎是到了它的尽头。虽然改革教还不得不把它作为无用的偶像贡奉在那里,但私底下已经对它采取行动了,严峻的三农问题加之改革深化的逼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势所趋,都要求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让位,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了。历史发展就是这样有趣,由小岗村分田单干开启的改革大业最终结果是要消灭小岗村的分田单干了,新的时代有了新的主题,叫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资本下乡,农民进城”,于是小岗村的村民也要为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了,历史给小岗村人开了一个玩笑。历史也再一次证明,小农经济在现代条件下,不向社会主义过渡,就必然向资本主义过渡,万世长存的小农经济是不存在的。可笑的是现在还有所谓的小农经济学派,把当年专供改革教借以否定集体化的理论奉为无尚至宝,他们还不明白自己早已是昨日黄花的处境,可悲啊可悲!

  除了充当改革教的偶像作用外,不能脱掉小岗村这件皇帝新衣还有更重要原因,那就是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是走向私有化的必由之路,从所谓的双层经营到大包干,再到承包期十五年、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直到现在的三权分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质上是一条多么清晰的私有化路线图,这其实也是与整个国家的私有化进程相吻合的。中国的全盘私有化似乎只剩下了农村集体土地和少数国企最后一点阵地没有攻破,如果这一点阵地也失去了,那么可能改革也到了它最后的边界,以改革存生的小岗村也就不再重要了,其历史使命算是真正地完成了。而现在,离最后一步显然还差那么一口气,所以即使一手编织小岗村这件皇帝新衣的万小岗走了,但皇帝的新衣仍旧不能丢下。

  历史就是这样地具有讽刺意味,有人给自己编织了一件皇帝的新衣,却被这件皇帝的新衣捆绑到死。

                                                                    2015-7-22

发表于 2015-7-25 23: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3: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渡痴禅师:万里死了,“小岗”还挺着
报春发表于 11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zglz162.xy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248


                                    渡痴禅师:万里死了,“小岗”还挺着
                                 2015-7-27 作者: 渡痴禅师  来自:红色中国网

  最近在一个偏远山区呆了差不多一个月,网络条件不好,加上工作也忙,所以对时事反应迟钝。所谓山中方一月,人间已百年,以谎言开创“小岗模式”的万里先生“百年”了,按中国的传统属于白喜事,值得高兴。改开干将乔石也死了,改革开放的“法制建设”此老功不可没,据说乔石对重庆的打黑也很有意见,“李庄的舅舅们”显然对乔老爷是感恩戴德的,再看看海外****以及“毒运轮”媒体如同死了亲爹一样的表情,顿时觉得高兴起来。再说了,都91岁了,也到时候了。遗憾的是他们不能看到他们所作所为造成的社会焰火,又觉得他们走得稍显早了点。当然,有两个人我是要衷心期盼他们长寿的,一个是星空大师,一个是轮椅家主,老天一定要保佑他们长命百岁。秦桧善终,是南宋人民的耻辱,如果我们居然让历史重演了,那我辈真就无处容身、愧对祖宗了。

  这里就闲话休提,单表万里。一来万里先生是改开八老之一,在改开系统中地位尊崇。以至于**都用《中共告别最后的改革家》做标题,好像挺替“中共”遗憾似的,不过这“最后”两个字用得殊为不当,按照天朝的说法“改革开放”永无止尽,这“最后”一词将置“胡温”于何地?又如何安放“习李”?他们也是当仁不让的“改革家”,所以呢,鬼子毕竟是鬼子,他们玩不转中国的汉字。深谙中华厚黑文化的改开先锋们才能将中文玩得溜转。比如——

  “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两句顺口溜就曾伴随着八十年代农村的包产到户政策到处流传,当然都是打着“民间”这个旗号的,正如现在很多公知经常借用“网友”这个马甲之口来说事,尽管这个所谓的“网友”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当然,这类小伎俩在历史中并不鲜见,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前就玩了一出“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把戏。“吃米找万里”这类的“民谣”其实是官谣——谣言的谣,不过是为了给推广小岗模式、拉开改开大幕而进行的舆论造势。三十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小岗村的十八个血手印”是假的;安徽实施承包制后粮食增产也是假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居然是建立在虚假的事实基础上,而且还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但就象今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一样——按照李中堂的话说应该叫资本市场,在经济长期走弱的情况下居然一飞冲天,这就如同向天上扔石头,扔得有多高,落下来的速度就有多大,规律这个东西从来都不会骗人,当然也不会为了配合某些人的表演而骗人。所以历史就将小岗打回了原样,经过三十多年后,大寨还是那个大寨,小岗依然是那个小岗,坚持集体经营的村子一派欣欣向荣,而小岗和其他包产到户的村子呢则形成了中国社会的肿瘤——三农问题。以前在网上曾替万里先生取了一个马甲叫“万小岗”,现在想来其实应该叫“万三农”更合适。只有“小岗”千古了,三农问题才有救。但如果小岗死了,改开又怎么办?这可是改开最初的基石。砸三铁、卖国企、下岗、私有化.....,这几十年来所有的改革开放动作都基于“小岗血手印”传递出来的一个信息——“公有制养懒汉”,失却了“小岗模式”,改革开放还要如何进行?所以,万里死了,但“小岗”必须挺着。“小岗”就是“改革开放的新衣”,即使他们知道这是假的,即使他们知道什么都没有穿,他们还是得装模作样的穿着这件“皇帝的新衣”。

  不穿着“小岗模式”这件衣服,他们怎么能打着改开的旗号私有化呢?怎么能将偌大的公有资产转化为私有资本呢?所以,万里虽然死了,但小岗必须给改开们挺着。不过挺着也好,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在台下将这群猴子看过通通透透。看他们挂羊头到几时?!


 楼主| 发表于 2015-8-14 11: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严俊昌终于承认“分田单干”错了!

    作者: 芭蕉叶1(冯.村.甘.株) [223248:1324], 16:23:19 08/12/201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杲飞:严俊昌终于承认“分田单干”错了!

        举国皆知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分田単干的原党支部书记严俊昌,终于发出了忏悔式的清醒之言:分田单干的私有化之路走错了。还是应该走集体化的道路!

        2009年中共安徽省委主办的《党的生活》笫六期发表郑雄的文章:《严俊昌:大包干带头人的清醒和困惑》,披露了这位老支部书记、大包干带头人的心路历程。

        文章说,严俊昌袒陈:土地承包几年后,村民手里渐渐有点钱了,但好日子没过多久,五花八门的摊派收费就开姶了。种烟叶种棉花要交钱,种果树要交钱,养头猪要交钱。我那几年一年得到的津贴有1000多块,都是从农民的各种税费中得来的。我觉得太对不住大家。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995年,严俊昌被县委调到镇政府当了农委副主任,就再没有在小岗村担任过职务。但他一直关注着小岗村的一切。抚今忆昔,严俊昌更多的是困惑。他说:

        “大包干是当时廹不得巳的作法,并不是想搞私有,而是官僚主义浮夸风和共产风把大家搞得沒飯吃。为了解决温飽问题,所以搞起了‘承包’,但要想大发展,还是应该走集体化道路。现在看来,分那‘一亩三分地’只能管温铇。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的了,家里的地留下老弱病残管着也照管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卖给那些私老板,农民们想干什么也干不成,自已那‘一亩三分地’束縛住了手脚,迈不开步子啊!现在小岗村,穷的穷,富的富,要早知道是这个情况。就是砍我的脑袋也不搞‘承包’啊!”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文章最后说,67岁的严俊昌目前过着平静的生活。每月有政府发的七、八百块钱的退休金。如果他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舘当讲解员,一天还能有二十块钱的收入。





    跟帖目录:




    原 帖 [ 0 ]
    已经晚了

        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起来农村发展的金光大道,就让邓**这一帮叛徒们给彻底毁了。 覆水难收,要想再建设农村集体经济,谈何容易。 人心散了,基础没有了,干部队伍没有了, 觉悟也没了。


    [ 1:187 ] shandong(韩.镇.黄.花) - 17:49:17 08/12/2015 *** 回 帖

    原 帖 [ 1 ]说得对!千古罪人邓**!

        邓之祸害比蒋介石更甚。应该说甚于历史上如何一位被称之为‘祸国殃民’的人
    [ 2:70 ] 毛丝丢顿2(齐.江.箭.贝) - 11:02:39 08/13/2015 *** 回 帖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23: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5-8-19 23:04 编辑

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应该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滚蛋了
梅-花发表于 昨天 22:28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hqzgsd173.xy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057


                            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应该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滚蛋了
                                                莽牛操盘手                                                                                        
    小岗村经验出生时,就是一个罪恶的阴谋,就是一个丑陋的政治怪物。它是由那些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革命修正分子一手炮制的。这个代表着着落后的农民意识和腐朽的生产关系的假典型应该滚出中国的政治舞台了。在这个错误乃至反动的政策指引下,中国的农村绕了一个大弯,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华大地上延嗣了几十年,中国的千百万农民又吃了二遍苦,受了二茬罪。真是历史的遗憾,是中国人民的悲哀,中国农村和几亿农民,特别是那些孤寡老人和生活能力差的农民们在这些年来吃的苦头太多了。
  
  事实已经证明:严宏昌等十八个农民是一群自私、狭隘的落后农民,。当今的支书严德友也是一个很可悲而又可怜的人物,去年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就暴露了他的无知和浅薄。这么多年来精英们所吹捧的原来是这样一个的虚假形象,严德友的言行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严宏昌、严德友的水平和思想境界与陈永贵、郭风莲、王国福、扬水才、王宏斌、吴仁宝不可同日而语,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农民。所以他们的父辈积极承包土地啊!当网友们问严德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时,他两眼迷茫地说:不知道。当回答另一个网友问他是什么成份时,他竟然说:贫下中农。而在中国共产党的任何土地大纲上都没有这个名词。贫农就是贫农,中农就是中农。就是一个小孩子也知道自己上的是几年级,也不会回答说自己上的是三四年级;一个再老的老人也不会说自己属于中老年人。
  
  其次,从这个老实巴脚的支书嘴里,我们得知:小岗村这么多年了,并没有富裕起来,一直是温饱阶段。印证了那句人们普遍传播的那句“一年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没有过富裕坎”这句话话的真实性。小岗村的大包干究竟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我在农村生活了三十几年,研究当今的农村问题也有很长时间了。现在就给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岗村会成被那些人包装成为一个典型。这个过去被看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一个反面典型呢?
  
  先说说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及生产队的利与弊,为什么81年后分田到户能够迅速推广开来的具体原因。
  
  毛泽东思想和胸怀是与一般的革命领导人是不大相同的,大多数的领导人都认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反动的统治阶级,让工人有活干,耕者有其田就行了。而毛泽东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要让所有的劳动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而不是只要少部分人先富。那样的话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意义就不大了,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已。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不但要使所有的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还要让干部和老百姓平等,让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平等。在平等的社会中共同发展前进,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他老人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政治目标。所以,他在七十五年前的井冈山时期就提出中国的农村要摆脱小农经济的阻碍,要带领大家走互助合作化道路。
  
  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过来的。众多的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都受旧时代的影响,封建思想还占用相当大的市场。所以,从解放初期开始到毛泽东最后逝世,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那些封建主义小农思想做着坚决的斗争。然而,由于诸多领导人处于小农思想的本能,在毛泽东去世以后,他们看到时机成熟了,就利用“小岗村经验”这个虚假、落后典型把中国农村社会拉回倒退的、纯属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状态。
  
  当时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呢?第一个优点,也就是最根本的优点:是它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把农民从狭窄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六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建设了那么多的梯田、那么多的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生活状况,如果一解放就分田到户,这些都能办得到吗?绝对不能!
  
  举一个我家乡的例子:由于处于黄河故道,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状态下,农民无力改变生产现状,只能过着种一簸萁打两升,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解放以后,毛主席视察了黄河,高瞻远瞩地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水利专家来实地考察,提出了引黄灌溉的建议,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战,终于把黄河水引进了盐碱地,荒地变成了水稻田,农民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怎么不让他们永远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呢?要是没有社会主义的集体道路,他们今天还会在扫碱土呢?这些事实充分地证明:落后的小农经济只能维持现状、不能发展,甚至还会倒退。小岗村二十多年的停滞不前的历史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优点:是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提倡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整个社会的各个团体,比如机关、学校、工厂社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气氛之中。现在虽然也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可是,那种社会环境失去了,整个社会使人们都不得为个人的私利去奔波、去追逐。你让人们怎么发扬,自己的地不种去种别人的?比如在那些比比皆是的黑厂里,黑心的老板欺负工人,工人还要团结起来给他更多卖力气吗?“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我们现在许多的政治宣传和我们的社会实际完全脱节,都是在自欺欺人。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化界到政治界,全部都是大忽悠:不是你忽悠我,就是我忽悠你。有句话说得很形象:“村骗乡,乡骗县,一骗骗到国务院。中央电视台再骗全国人民。”这就是中国的真实社会现状。
  
  我再下面调查时,接触到县乡村的各级官员们在私下里都告诉我,现在的数字都是吹出来的,虚假的不能再虚假了。都是根据去年的数字再加一个百分比就报了上去。然后再由县领导再进行斟酌,其实就是想报多少就报多少。那些村长告诉我,其实他们农民的经济收入连上报的二分之一都不到,有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为什么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上级的领导逼出来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级一级领导以“完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个口号逼迫出来的。谁也没有办法的。
  
  任何的社会,任何的政府都要首先考虑到弱者的生存和利益。如果只考虑访富问甜,这个社会就会开始向着不公正大幅度的倾斜了。而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却都是在高喊着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错误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也越来越不公平,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当然,那样的社会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它的弊病,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毕竟是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状态中脱胎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远远不如毛主席想象的那么好、那么纯洁、那么善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包括大队生产队以及基本群众都分左中右。对社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做法。中央的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尚且不一样,就别说大队、生产队、农民吧!落后思想的人都很多,私心大的人也很不少。以至于出现了出工不出力,勤汉养懒汉的普遍情况。所以,当时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包产到户的决定一下达,得到了一部分些思想落后干部和眼光狭隘农民的真心拥护。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里,粮食产量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无疑。但是,要说是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我就有点不赞同了。因为我那时就在农村工作,我当时就认为,这不是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是提高了农民的自私自利性,给集体干活不出力,而给自己干活就不要命了。这都是一些什么思想的人啊?
  
  然而,存在就是真理,
  
  当时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当时的农村大队的领导班子,有三分之一是坚强有力的,他们的机械化程度也很高,粮食产量本来就是很高;二,另外的普通队呢?领导能力一般,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在群众面前没有号召力,社员们消极怠工。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三:更有一些落后队,干部的私心严重,损公肥私。社员们很有意见,那工作就更难搞了,土地荒芜,甚至还要吃返销粮。所以三中全会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适应了当时的一部分(请注意:决不是全部)的社会实际的。
  
  所以,那些年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现在许多高层和城市里的人们根本不知道,那些粮食的提高,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血汗用生命换来的。
  
  现在,如果你随便到任何一个县城去看一下他们电视台最多的广告是什么?是铺天盖地的治疗“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患病的人都是五六十岁的农民,都是在那些年代里得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生产队一解散,一个个都成了独立的个体。不管老幼男女、劳力强弱。什么活儿都得一样一样的干。加上机械被分光了,劳作之苦是那些精英们根本想象不到的,我至今回忆起来那几年的情景,心里还隐隐作痛。
  
  打个比方说:当时的情况就象让一个运动员服下了兴奋剂跑了个好成绩以后,媒体却大叫大嚷地大加宣扬,而不顾夺得好成绩的原因而继续让他跑,结果让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这就是当今农村的真实现状。不信,你可以随便走进一个没有经过布置安排的村子里,看看农民们的墙上挂的是谁的画像?就可以知道他们还是最怀念毛泽东,最怀念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时代。那些不顾事实,乱放狗屁的精英们,你们敢去农村看看吗?
  
  当时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村里的领导班子问题,而不是生产结构问题。如果班子实在不行,可以暂时实行一段时间的责任制,以后一定要恢复。因为搞集体主义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是社会的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包括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也都实现了集约化、机械化经营。而我们这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却仍然再实行着世界上最落后的小农经济耕作制度。真的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在实行了一段承包制以后,继续实行人民公社生产队体制,发挥集体主义的优势。现在真正的小康社会可能早就实现了。
  
  毛主席再解放初的合作化时就说过:“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的那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的走他们的老路。”
  
  毛主席又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种严重的思想和政治斗争。反映旧制度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不愿意轻易退走的。
  
  毛主席还说:“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的言论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证。”
  
  为什么一下子就引用了毛泽东的三段话呢?这是因为他老人家太伟大了,这是他老人家56年前,既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了这么伟大的思想和卓识远见,什么叫做有远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什么叫做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者,我们可以一目了然。
  
  在网上,许多网友大骂小岗村的村民,我觉得除了严宏昌等几个反动透顶的农民外,多数的小岗村村民只是一群替罪羊,他们是因为村里的干部没本事让他们吃饱饭,十几个自发地把地分开也是有情可原的,但到后来被大肆吹捧也不是他们甘心情愿的。就象一个没有演过戏的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涂脂抹粉推到台上尴尬地比划了几下,其实他们也是一个无辜的被利用者。这些年来,他们也遭受了单打独斗的多少苦楚啊!
  
  现在,他们更应该受到关注,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让全国人民看看,分开了土地二十多年的小岗村依然没有走上致富路,还是靠科学技术,还是靠集约化经营、靠规模经营,才开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的。
 
  比比大寨人至今还受到的敬佩和尊重,看看小岗村一直遭受的质疑,想想沈浩在访问大寨时说的那句大实话:“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我们小岗村是‘按’出来的”,那些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利的官员们应该思考一些东西了,历史将会证明一切的。孰是孰非,不是光靠几个精英们说了算的。谁说了算呢?——人民!!!   



评论摘录

zzzwhxd 发表于 13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应该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滚蛋了

风之神 发表于 11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农业的集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农业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农业社会化生产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因此领导班子的素质就决定了一切,也就是说干部的问题成了主要的问题。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新生的社会主义不被理解是正常的,只有通过先进带动落后,反复的文化革命斗争、教育才能逐渐树立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在农村巩固。

左与右 发表于 8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那是特色领导的遮羞布!其实早已是特色政府的负担!

凡林2015 发表于 6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必须保存。没有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不足以教育警示后人。倒腾这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就是倒腾特色的心窝子。为什么要给特色动手术去掉小岗村这个丑陋的政治怪物?这是特色的的心病啊。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21: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 人民公社周家庄, 祖国大地新希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0MDYzODI4.html?from=y1.2-1-103.4.10-1.1-1-2-9-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7: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5-10-18 17:39 编辑

小岗村:神话的缔造与破灭
曙光发表于 2015-10-18 14:35 |只看该作者 |
http://www.bjzghq191.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695



                                          小岗村:神话的缔造与破灭
                                  沙垚破土独家撰稿人 来源:原创  2015-10-18

    【破土编者按】21世纪,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冉冉升起。可是,我们关注小村。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小村庄构成了这个庞大的国家。我们的作者们来到南街村、小岗村、周家庄、夏家峁……它们有的保留了集体经济,有的开创分田入户的先河,有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浪中,沉沉浮浮。记录它们,就是记录这个时代。破土将于10月推出一组中国村庄的故事,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出路。


    30多年过去了,小岗村一直作为农民自主选择分田到户模式的象征存在着,分田之后的故事则少有人细细探究——村民是否就此走上了自主、富足的康庄大道?本文的作者从田野中带回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还有正在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村民们分田想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些问题?小农经济在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当下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作为一个象征的小岗村又如何为这一历史地位所限,难以进一步探究自主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2008年7月,沈浩还活着。我问他:“这些年,小岗村的经济为什么上不去?”他说:“原因有很多方面,村民很‘懒’,是思想上的懒,不愿干活是其中一方面。”他表达这样一个事实:外面(政府和社会)的资助太多,村民对此产生了依赖,干活对于他们的生活改善似乎有些显得苍白。“可是来硬的,直接去掉外来补助,那等于断了小岗的活路,可不这样做,小岗就会像吸毒一样,更加难以自拔。来软的话,就只有像我现在这样,慢慢耗着。一句话,矛盾啊!”


    沈浩,1964年生。2004年,他从安徽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任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集体按下手印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09年去世,官方讣告“积劳成疾猝然去世”。


    小岗村初印象


    小岗村所在的小溪河镇领导再三强调“不要进农户家里!”“去大包干纪念馆和村委会看看就可以了!”但我们自己租了一辆车,进了村。


    进小岗有一条专门的支线公路,修的质量很高,送我们的司机说这是去年刚修好的,原来是柏油路,现在是水泥的了。约摸过了半个小时的车程,看到了小岗的地标——牌楼,上面有费孝通题写的字。从村牌过来,路的两边种的是黄豆、黑豆、水稻等,还有人在插秧,临近村委会的地方还有一个养猪场和一个钢构厂,钢构厂的大门关着。


    牌楼的一侧是刚竣工不久的小岗村党委和村委会的办公楼,一个中部的农村能有这样办公地点已经可以用奢华来形容了。对比我长期做田野的关中地区,不少农村村委会甚至连个办公地都没有,有什么事情就直接去村长家里开会。牌楼的另一侧是一个大广场,现在正在修,要赶在下半年前完工。


    小岗村的核心地带分布在一条主干道两旁,这条主干道名叫“友谊大道”,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援建的。在小岗村主路上行走的大多是学生,有本地的小孩、中学生,还有各地来调研的大学生。主干道两旁分布着规格较为统一的二层小楼,有很多户人家还在起新房子。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下半年中央会有比较重要的领导来视察,县里、村里的财政鼓励农户盖新房,每户补贴2万元。”


    沿着主干道向东步行大概20多分钟就来到了万里题词的“大包干纪念馆”,这是所有外地人来到小岗后的必修课。门票20,学生票10元,导游再加十元。一幅幅展板以时间为序介绍当年“大包干”的辉煌历史。


    三十年前的分田故事


    我们第一个接触的村民,是村小卖部的主人。他说,没有那场变革的话,今天他们的生活也许会更穷。而在今天,他依然支持这项政策,他说:“家庭单干,至少能让我们获得温饱,获得收益。”


    在农民的记忆中,分田是因为穷。小岗村当年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四子严德友回忆:“两岁的时候,做过一次手术,父母说,要给小孩留一点好吃的,补一补,就是这榆树叶。”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当年的大队会计严国品就去蒙城要过饭,对于这段青春故事,他记忆犹新“那里地比较平,盛产山芋,比这里好一些,这里的土地肥力不够。也去过浙江、常熟要过饭,不管人家家里好不好,有人要饭,总要给一把的。一个月下来,除掉自己的吃的,还能带回家20到30斤粮食。”


    18户天天在一起,一睁开眼睛就在一起干活,天天商量鼓动,从春天到秋天,就决定分田了。可是要做这种反革命的事情,谁也不相信谁,所以严力学的父亲严国昌才提出按血手印的想法,严国品说“不怕你不承认,那天晚上我在,但是我什么也没问,也不阻拦也不管。”


    那天晚上按了一次,后来中央电视台拍电视的时候又按了一次。第一次按的时候没有下雨,中央电视台拍的时候用水泵把水抽到屋顶上去的,说是下大雨有气氛。电视里还说是在村委会按的,吃饭都吃不饱,哪里来的村委会?


    这些话,虽然都已经讲了无数遍了。但村民还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在讲的过程中,很难说是越来越接近真实,还是越来越偏于想象。或者说,为什么分田、如何分田本身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村民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讲述?


    首先,是他们不得不讲。作为共和国农村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否定分田,就意味着否定1970年代末以来的农村改革。因此,政府、媒体,甚至市场都要村民去讲,当年多穷,分田之后多富。通过反复强调,来论述今天道路的合理性。


    其次,农民的讲述中也包含着他们复杂的感情——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分田曾经给他们带来荣耀和今天的福利,农民说“小岗村的人饿不死”,因为政府不会让他们饿死,各种政府补贴接踵而来,维系着这个万万不能破灭、不容置疑的神话;但他们也恨,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小农经济已经制约了小岗村的发展,但是他们无法甩掉、也出于私心不愿意甩掉这个沉甸甸的历史包袱,所以今日的小岗村举步维艰。


    所以今天,在杜润生去世之际,重提小岗村分田之事,重新让农民讲述,或许作为符号的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意义更为关键。


    小岗村为什么穷?


    在主流的历史叙述中,将小岗村的穷简单归结为集体主义的经济生产方式,认为缺乏效率,大家出勤不出力,干活不积极。但事实上,在访谈中,我发现一个事实。1960年代全村18户,每户都干过队长,矛盾激化,谁也不服谁。而矛盾的背后,是宗族的力量,一方面严氏家族排挤其他姓氏;另一方面,严氏不同支脉之间矛盾亦十分复杂。导致忙于斗争,每年竞选生产队长拉票等花费过大。到1970年代中期,18户人家,公社派来了20个左右的工作队,工作队的主要成员是知识青年,虽然工作队下乡的名义是支援生产,但工作队队员并不懂如何生产,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外来的力量,协调家族内部的矛盾。


    到这个时候,或许分田单干,是唯一化解矛盾的方式。但小岗村经历了短暂的经济复苏之后,到1980年代末开始,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真的适合小岗村吗?


    后分田时代的产业困境


    在进入小岗村之前,我们看到大幅广告牌“小岗面业”、“小岗皮鞋”,但村民介绍这些都跟小岗村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能看到的小岗产业有两个。


    一个是严德友的葡萄园。他说,他从2001年开始经营。2002年,90%以上的村民都开始套种了,2003年全村开始大面积种植,一般人家5、6亩地,每亩平均纯利4000元。


    据严德友讲,他现在主要是雇佣附近的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的老人在葡萄园里忙些活,他们主要做套袋、防虫、防鸟、防病等活计。除掉给他们的工资,每亩每年能赚2000元,共200亩地。


    第二个产业是蘑菇基地。蘑菇基地是承包制,工人每月500元工资。对于老板来说,每个大棚租金400元,但政府会给每个棚补贴5000元。但一位老板说,蘑菇产量不高,销路不好。厂家压低价格收购、条件苛刻,棚主卖给他们几乎不挣钱,所以大棚主要盈利即政府的补贴;其实工厂也不愿意收购蘑菇,但政府行政要求,同时给工厂补贴,才让这个产业链看上去“正常”运行。现在农民在种植蘑菇的态度上有点消极。


    小岗村的出路


    2008年7月6日,我访谈了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他认为小岗村的出路在于重新“走农民合作化、组织化的道路,发展现代农业”,这样“一是可以节省资金和劳动投入,降低了成本,二是农产品可以卖个好价钱,提高了效率。”但他强调,“现在农民的合作化、组织化,主体是农民协会,党委和村委会只是起一个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农民是自愿的。”


    但事实上,他说“大部分村民在观望。”他还提到,近30年来,小岗村成为样板,是政策养活了小岗村,村民不需要太勤劳,就可以活得不错。


    但是日益增长的消费支出还是让村民们在本村的收入显得捉襟见肘。一位徐姓农民介绍,1995年左右,大批的小岗村民开始外出打工。


    小岗村也没有逃离“流动”与“留守”的魔咒。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外出,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还有是家庭较为庞大,负担较重,以及为了照顾小孩上学而留下来的人。


    结语


    在小岗村做访谈,真的特别困难。几乎每一个村民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首先,很多村民家门口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有些甚至一天要接待五六批记者。30年来,他们见的太多了,他们说的也太多了,从作家、记者到每年络绎不绝的学生,很多话他们可以不过脑子地随口背出来;其次,很多村民不愿意说,他们担心万一说错话,被写出来,领导会批评他们。


    小岗村的历史功过,以及它走过的路,过于复杂。但我仍然期待,一个负责任的、长期的民族志考察。或许这有这样,才能解开近半个世纪的谜,也才能还原或者打破这个分田的神话,还历史一个真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8: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5-10-18 18:17 编辑

分田单干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发布者: 曙光 | 发布时间: 2015-10-16 10:24|
http://www.bjzghq191.top/forum.p ... d=43610&from=portal


                                       分田单干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作者: 滠水农夫

    杜润生死了,有人封其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三十多年前那场深刻影响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发展走向的改革还历历在目,杜润生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今天的人们要评价他自然要联系起这场一直延续至今的改革,不仅展示的是中国现实,而且也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了三十多年时光,应该到了该检验的时刻了。

    当年实行分田到户最著名的一个说法是,集体使农民饿肚子、分田单干让农民吃饱了饭;还流传着“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的所谓民谣。今天根据已经披露的资料证明,集体的所谓饿肚子是极度夸张、以点盖面的说法,比如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小岗村吃的返销粮从何而来?还不是像大寨村这样先进地区生产出来是吗?一个国家范围内总有先进、中等、落后地区,不能把小岗村这样落后、饿肚子的地区说成所有农村都落后、饿肚子。再说,真的是分田单干农民就有饭吃了吗?分田单干在初期确实激发了农民自私自利的积极性,粮食获得了增产,但只维持了短短数年,这说明仅靠发挥农民个体的积极性作用极其有限、不可持续,是极其短视的。何况就这样一点成绩,绝大部分原因也不是分田单干得来的,而是之前农田水利建设奠定的基础上,化肥的广泛使用,优良品种的大力推广,加之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增加粮食进口,以及把之前贮藏的粮食投放市场等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把增加粮食的原因完全归功于分田单干,完全是混水摸水、贪天之功。

    当年还有一个说法是,集体捆住了农民的手脚、使农民没有自由。现在则看得更清楚了,失去了集体的依靠,农民成为一盘散沙、原子化个体,在市场经济汪洋大海里只好任由资本势力主宰。农民们被迫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一边要忍受城市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受苦受累,还常常遭遇欠款,另一边又要忍受农村的凋敝,凝聚了多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村老人的血泪。过去曾说“失去了集体,就失去了农民的一切”,现实的情况不正是这样吗?可见,集体捆住农民手脚的说法只是利用少数农民自私自利、只想个人发家致富的思想,而否定农村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致给绝大多数农民带来了沉重苦难。

    今日愈来愈严重的“三农问题”,如粮食安全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土地撂荒问题、农民工进不了城市又回不了农村的问题,以及中国面临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无不直接或间接与“三农”相关。可以说,今日农村道路已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分田单干造成的小农经济道路已走到了尽头,客观上早就宣告了分田单干政策的失败。

    当然,我们可以确定,分田单干必然是失败的,从小岗村按下所谓血手印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因为分田单干走是一条恢复小农经济的道路、是一条复辟倒退的道路。中国几千年都是小农经济,并没有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并没有让中国农民获得幸福的生活,也并没有让国家向现代化行进,反而造成了农民几千年的苦难,使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毛主席正是深刻认识到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才领导亿万农民通过合作化运动走上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光明大道。即便不从维护广大农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为着眼点,仅仅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出发,小农经济在现代条件下,必然会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实行分田单干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被打断,中国农村在一夜间回复到最原始的农耕年代。

    正是由于小农经济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今天埋葬小农经济的资本主义改造农业的号角已经吹响。重新发展规模经营已经成为主流最强劲的声音。而主政者谁又能否认,在三十多年前我们实行不正是规模经营吗?不过那时的规模经营是集体所有制下、农民当家作主的规模经营,而今天提倡的规模经营则是资本主导的以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业资本家为主角的规模经营,而绝大多数农民则被排斥在外,再一次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历史的发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小农经济作为一种仅仅适应封建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形态,在当今条件下,只可能是一个过渡,不经过社会主义的改造,必然会被资本主义所改造,这当然也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当然,对于发展资本主义来说,小农经济并非没有意义,而是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小农经济的腐尸上,资本主义农业才可生根、开花,今天的中国不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吗?

    在目前看来,资本主义改造农业的方向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它当然不会因为当今小农经济学派的一厢情愿、苦谏哀求所动,只会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前行,具体说就是资本的意志前行。

    然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否走得通,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毛主席当年断定中国搞资本主义不会有好结果,但愿毛主席的话再一次应验。

    据说杜润生直到死都称自己信的是社会主义,与其他很多类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估计在他的盖棺上也会抹上一层社会主义的油彩。但谁都知道,他的“农村改革之父”称号后面隐藏的是什么。



最新评论

人民战士 发表于 2015-10-16 10:29
    共产党赢了搞公有制,国民党赢了搞私有制,多简单而又现实的道理,哪有那么多的说道啊?

云淡 发表于 2015-10-16 11:31
    参考文摘
    郝贵生:任志强为什么会说“共产主义”欺骗了他?
    时间:2015-10-16
    第一,立场彻底转移到少数人方面。
    毛泽东让干部子女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艰苦的第一线去,也是要求这些人只有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上才能转变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真正站到人民的立场上认识观察问题,才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就被毛泽东直接安排到农村土改去,后又送到抗美援朝前线。如果按照任志强的理论,毛泽东就应该直接给毛岸英安排个高级别的官职,否则也不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啦,其也受毛泽东“共产主义”理论的骗了。这种逻辑不荒唐吗?
    第二,对“共产主义”科学含义的扭曲认识。
    是否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不在于是否是官员,而在于是否真正信仰和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是否真正为消灭剥削、压迫、为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彻底实现“两个决裂”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1510/983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24 05:11 , Processed in 0.02011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