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毛泽东大传——239 第239章 “我国政府的立场是朝鲜问题应当用和平手段予以解决,只要美国政 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我们愿意同美方谈判。但是, 不要对谈判有依赖和侥幸心理,必须加紧作战准备,如果敌人大举进 攻,你们必须大举反攻,必须明确持久作战的方针,能打几番激烈的 战斗,给敌人以更大的损失和更大的教训,也许敌人会知难而停。” 话说在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中,由于中朝军队口张得大了,企图一次战斗消灭美军3个师,但由于美军是摩托化部队,中朝军队靠两条腿走路,不易对美军形成包围。即使志愿军对美军形成包围,也无空军配合,坦克极少,炮兵和反担克武器也不足,对被围之敌也啃不动,吃不掉,部分美军不仅突围跑掉,还使志愿军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司令员,他在电文中写道: “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1个整师,甚至1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这是因为美军在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识和自信心。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1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1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打美、英军和打伪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则在几个月内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还须经过几次战役才能完成小歼灭战的阶段,进行大歼灭战的阶段。” 5月27日,毛泽东召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他在谈话中重述了上述作战方针,强调“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歼敌1个营为目标”。最后又嘱咐说: “将朝鲜战局的长期性、艰苦性讲清,使全体干部和战士有充分认识与思想准备。” 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拥护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重要社论。毛泽东在这篇社论中加写了许多重要段落,论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和平解放西藏的具体方针、政策。毛泽东写道 “一切进入西藏地区的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必须恪守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必须恪守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必须严守纪律,必须实行公平的即完全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去进行贸易,必须防止和纠正大民族主义倾向。”“如果他们不守纪律,如果他们欺负西**民和不尊重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如果他们犯了大汉族主义的原则错误,那么,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就应负责及时纠正。” 5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式对外公布和平协议。至此,帝国主义分子和少数阴谋分裂分子企图分裂西藏的梦想彻底破产了。 后来,13世**喇嘛丹增嘉措于7月21日由亚东启程,于8月17日返回了拉萨。 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前驻苏联大使凯南非正式拜会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说美国政府准备与中国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愿意恢复战前状态。 1951年6月1日,陈赓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兼任第3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6月3日,毛泽东会见了从朝鲜来到北京的金日成。 6月3日这一天,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写道: “因为我军技术条件比敌人差得很远,无法迅速解决朝鲜问题,而决定用长期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它,则需要有一个逐步削弱敌人的阶段,然后转到最后解决问题的阶段。 敌人现在不但火力很强,战斗意志也还未衰落。我军过去总想用大包围的办法,企图一次解决敌人一个至几个整师,结果没有达到目的,而包围和歼灭敌军的几个连至一二个营的机会则较多。因此,不要做现在我军还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图打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应精心设计,寻找机会,多打小规模的歼灭战。 我军每次进攻时,只能由战斗员自己携带7天的粮食和弹药。用完了,停下来,等候补给。如果没有解决敌人,只好撤回来。这是因为敌人用大量空军封锁我军战线的近后方,我们的车辆大部被击毁,粮弹送不上去。敌人已经完全明了我军的这种情况。当我军前进时,它就全线后撤。等候我军粮弹用完,它就举行反攻。” 6月5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 “我们感觉我们在朝鲜进行的战争,在财政方面,在正面作战方面,在敌人从后方海岸线有登陆可能性的威胁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想派高岗同志于日内乘飞机去莫斯科向您作报告,并向您请示解决各项重要问题。同时,金日成同志现在北京,他愿意偕高岗同志一道去和您商量这些问题。” 6月9日,即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是傅作义的生日,毛泽东特意请傅作义和华北的几个人去吃饭。进餐时,毛泽东谈笑风生,傅作义感到非常温暖和亲切。 傅作义回到家里,对人说: “毛主席真细心,真伟大,令人钦敬之至。” 此时,有人说民主人士是招牌,有职无权。傅作义反驳说: “我这个部长就是有职有权,水利部党组李葆华同志非常尊重我,我也尊重李葆华同志,我们互相商量,没有感到有什么隔阂。” 6月10日,高岗和金日成乘坐斯大林派来的专机飞往莫斯科。 6月10日这一天,第5次战役结束。中朝军队取得了歼敌82000余人的胜利,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75000人的代价。自此,双方的战线胶着在“三八线”附近,进入战略对峙阶段。 自志愿军入朝以来,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实施战略反攻,经过5次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 6月1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 “6、7两个月内如不发生意外变化(即登陆),我们必须完成下列各事:甲、以积极防御的方法坚持铁原、平康、伊川3道防线,不使敌人超过伊川线。乙、迅速补充3兵团及19兵团至每军45000人,并有相当训练。丙、13兵团各军休整完毕。丁、加强各军师火力,特别是反坦克反空军炮火。戊、迅速修通熙川至宁远至德川的公路至少一条,最好有两条,并于熙川、德川、孟山地区囤积相当数量的粮食,以备万一之用。” 6月12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举行听证会,魏德迈在会议上说: “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 6月13日,斯大林同金日成、高岗进行了会谈。 毛泽东了解了三方的会谈情况后,致电金日成、高岗说: “和谈如何提法,我们觉得在目前两个月内朝中军队取守势的时候,不宜由朝中两国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1、等待敌人提出。2、由苏联根据凯南对马立克的谈话向美国方面有所表示。以上方式可以同时做,即一方面有苏联有所表示,另方面如果敌人提出时,朝中两国可以表示自己的态度。究以何种方式为宜,请你们和菲里波夫(即斯大林——笔者注)同志商量决定。” 斯大林同意毛泽东提出的由苏联出面对美国的试探做出反应。 6月14日,杨成武应召来到中南海颐年堂。他见了毛泽东,立正敬礼,口称: “主席,我来了。” 毛泽东招一下手,说: “坐下吧,请坐。听**、荣臻同志说,你们‘首都兵团’已经做好了入朝准备,这很好。” “指战员的士气很高,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都表示不怕牺牲,要多打胜仗。” 毛泽东说声“好”,就给杨成武介绍了战场上的情况,他又说: “你去!你要赶赴朝鲜前线,稳定战线。现在是运动战转向阵地战。美国人说我一生不愿打阵地战,这次我就打他一个阵地战!在三八线打!成武啊,不准轻易放弃一寸土地,你莫给我丢脸!” 杨成武挺身而起,说: “男儿有志在四方,马革裹尸固其常。主席,我决不辱没京津卫戍部队的光荣!” “呵,是的,老百姓叫你们‘首都兵团’么。”毛泽东起身做个手势:“走,吃饭,今天我请客。” 在院子里的凉棚下,方桌上摆着4碟菜,1瓶通化红葡萄酒,4只高脚玻璃杯。毛泽东、江青请杨成武和他的副政委张南生共进午餐。 江青斟满酒,毛泽东起身举杯,杨成武、张南生也忙起身,端起酒杯。毛泽东说: “成武啊,我跟你喝一杯酒。” “主席,应该我先敬您酒。” “不,今天我先敬你。希望你们到了朝鲜,一定要尊重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主席,尊重朝鲜人民军和人民。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干杯!” 毛泽东一饮而尽,杨成武跟着一饮而尽。毛泽东一口菜不吃,又端起杯说: “再敬你第二杯。你必须守在三八线;你只许在38度线和38.5度线之间机动,多退一步也不行,除非经我批准。干杯!” “干!”杨成武与毛泽东碰了杯,一饮而尽。毛泽东依然不坐也不吃菜,第3次举杯,说: “第3杯酒我要求你们兵团在今后作战,重要电报除发志愿军司令部外,同时还要发北京,发给我。我毛泽东要给美国人打一个阵地战。干!” 毛泽东这是第一次用这么大的酒杯,一口菜不吃连干3杯酒。 不久,杨成武和副司令员孙继先率领第20兵团入朝作战。 后来杨成武回忆说:“毛主席敬我3杯酒,我在三八线坚守阵地2年,创下3项记录:日歼敌最高记录;战役歼敌最高记录和歼敌总数最高记录。” 20兵团下辖有以肖新槐为军长的第66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说一说,他就是王蕴瑞。 在杨成武率部进入朝鲜以后,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由,要求调王蕴瑞出任第20兵团参谋长。这是王蕴瑞第6次出任参谋长,他在朝鲜战场上,先后协助过邓华、杨得志、杨勇3位志愿军司令员。 王蕴瑞,1910年出生于河北省巨鹿县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参谋长,先后给陈再道、陈赓当过参谋长。就在王蕴瑞即将到第20兵团上任之际,即将到朝鲜作战的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知道了,陈赓找到周**,硬是将王蕴瑞改任第3兵团参谋长。后来王蕴瑞先后协助陈赓、王近山指挥了上甘岭战役。从1953年起,王蕴瑞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再说1951年6月,毛泽东召见16军政委陈云开。毛泽东说: “我看过你在遵义剿匪的电报,干得不错,你们在剿匪中当了模范,在抗美援朝中要再立新功。”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请16军的领导在全聚德吃饭。聂荣臻对陈云开说: “主席给你讲的时间最长。” 陈云开说: “主席知道我水平低,要讲细一些。” 6月15日,毛泽东在给各中央局并转各分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地委及县委的电报中,对于有些区、村干部群众在镇反中以为缓期执行就是完全宽大、以观后效就是一笔勾销的误解问题写道: “缓期2年执行的政策,决不应解释为对于负有血债或有其它重大罪行人民要求处死的罪犯而不处死,如果这样做,那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向区村干部和人民群众解释清楚,对于罪大恶极民愤甚深非杀不足以平民愤者必须处死,以平民愤。只对那些民愤不深、人民并不要求处死但又犯有死罪者,方可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强迫劳动,以观后效。” 6月16日,《学习》杂志第5期发表了署名杨耳的文章《评武训和关于武训的宣传》。毛泽东在此前审阅了这篇文章,还在其中加写了一些重要文字,他写道: “武训的中心事业是所谓行乞和办‘义’学。这件事,迷惑了很多天真的孩子般的不用脑筋的老好人,其实是一个骗局。武训也许想过要为穷孩子办学堂,但事实只能为有钱人的子弟办学堂,不可能有真正的穷孩子进他那样的学堂。”“我们说,武训自己怎样想是一件事,武训的后人替他宣传又是一件事。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 不久,《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文化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团,准备对山东武训家乡进行实地调查。这个调查团由下列13人组成,他(她)们是: 《人民日报》的袁水拍;中央文化部的李进,也就是江青;还有钟惦裴,他是周扬的秘书;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的冯毅之;中共平原省委宣传部的宇光、杨近仁;平原省文联的王燕飞;《平原日报》社的陈蕴山;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的司洛路;中共堂邑县委的段俊卿、赵安邦;中共临清镇委宣传部的赵国壁;中共临清县委宣传部的韩波。 毛泽东在调查团出发之前指示说: “武训本人是不重要的,他已经死了几十年了;武训办的义学也不重要,它已经几经变迁,现在成了人民的学校。重要的是我们共产党人怎样看待这件事——对武训的改良主义道路,是应该歌颂?还是应该反对?” 6月21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示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的一些修改问题。 原来,胡乔木此前曾受命为刘**准备在中国共产党诞生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稿,他花了1星期的时间,写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的草稿,送交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后却批示道:“此文以胡乔木同志名义发表。”胡乔木以为不便遵命,他就去找毛泽东,说:这么一来,怎么向刘**同志交代?毛泽东说:**同志那里由我去打招呼,另外找人起草报告。于是,《人民日报》便迅速排印《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定于6月22日见报。 毛泽东当即在胡乔木的信上作了批示,原件如下: 主席: 《三十年》《人民日报》要求明日增出1张1次登完,现其余均已排好,希望能把改的1页清样马上看一下,在12点前退回。 对陈独秀说是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拟改为“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是否较妥?(毛泽东批示:可以。) “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已经完全胜利。”此处用“方式”意义不明确,拟改“原理”或“道路”或“战略”或“方针”,请示何者较妥。(毛泽东批:“方针”为好。) 叙述整风时说“党抓紧了这个局势比较稳定的时期”,但前面说这是敌人扫荡最残酷最紧张的时期,似有不合。可否改为:“党抓紧了这个局势较少变化的时期进行了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在战争和革命猛烈发展和迅速变化的时期曾经是难于大规模进行的。”(毛泽东批示:这样好。) 第1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各说都是13人,惟李达说是12人,理由是包惠僧非代表。两说不知孰是?(毛泽东批示:是12人。) 以上各点请指示。 敬礼! 胡乔木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收到了仇鳌从长沙寄来的一封长信,只见信中写道: “……惟党一接近实际政治,最宜停滞与腐蚀。从来讲主义、谈革命,在宣传革命的时期,属于破坏方面,无所顾忌,易于成功;而革命战争胜利后,迄至掌握政权,进入主义的建设,千头万绪,学识不够,经验全无,不独难见成功,而且时有错误,遂不免自起怀疑,顿生停滞现象。在此期间,最宜鼓起勇气,克服此种困难,使既定政策能逐步实现。又,同志们在地下工作期间,正好如孟子所谓:‘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皆能忍受。一旦革命成功,上述各种情况忽然消逝,取昔日敌人之所有者而尽有之,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皆达愉快,不免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使革命的伟大前途,因腐蚀而发生障碍。此则当前问题未可丝毫忽略得的。” 毛泽东看罢,将信放在桌子上,点燃了一支烟,微笑着自言自语道: “到底是亦山先生啊!” 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主张朝鲜战场双方停火谈判,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迫不及待地发表演说,同意马立克的建议。 毛泽东把朝鲜金日成首相秘密请到北京协商。金日成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坦率的交谈,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说道: “我们的指导方针是充分准备持久作战,争取以和平方式达到结束战争的目的。” 金日成还想进一步扩大战果,再多收复一些失地。周**说: “我们已经将敌人赶到三八线以南,扭转了朝鲜战局。但是我们的技术装备仍然处于非常悬殊的劣势。现在谈判条件成熟了,应该边打边谈。” 毛泽东说: “要做好两手准备,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打。” 金日成最后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双方还就谈判代表问题进行了研究。 6月下旬,毛泽东根据这一新的形势,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其战略目的是通过积极防御,逐渐削弱敌人,创造条件,准备反攻,或迫使敌人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和平解决问题。 新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战略目的,要求志愿军利用朝鲜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阵地,实行“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方针,以“积极防御和短促突击的作战方式”,进行固定战线的攻防作战,长期消耗敌人,争取时间,积蓄力量,改善装备和后方运输,为实现战略总目的创造条件。自此开始,朝鲜战争双方进入了“谈谈打打,谈打结合”的新阶段。 6月26日,毛泽东在符定一的来信上写了一个批示。符定一在信中汇报了中央文史馆的筹备情况,催促尽快批准成立,以便解决一批旅京老人的生计困难;并提出如果迟延开办,则请政府先发表一批老人名单,先期照单接济。毛泽东在批示中写道: 请齐燕铭同志办。生计太困难者,先行接济,不使挨饿。 毛泽东 6月30日,美军司令李奇微致信中朝两军司令官,说希望举行3方停战谈判;他还提出谈判地点在停泊于元山港的一艘丹麦伤兵船上。 1951年7月1日,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 完全同意主席提出的方针:“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 这一天,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复电给李奇微说,同意举行3方停战谈判;同时建议在“三八线“以南的开城进行谈判。 中朝方面确定的停战谈判代表是:首席代表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副代表为志愿军副总司令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朝鲜人民军司令部侦察局局长李相朝和张平山。 毛泽东因这些停战谈判代表不是专门的外交人员,就又为他们选定了两个谈判高手前往助阵,一个是外交部副部长兼军委情报部长李克农,一个是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际新闻局局长乔冠华。毛泽东亲自找到李克农谈话说: “是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 此时的李克农正有重病在身,他表示愿意抱病前往,为国尽忠。 7月2日凌晨4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高岗并金日成说: “我国政府的立场是朝鲜问题应当用和平手段予以解决,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我们愿意同美方谈判。但是,不要对谈判有依赖和侥幸心理,必须加紧作战准备,如果敌人大举进攻,你们必须大举反攻,必须明确持久作战的方针,能打几番激烈的战斗,给敌人以更大的损失和更大的教训,也许敌人会知难而停。” 他同时嘱咐彭德怀等人,要布置好在开城谈判的可靠警戒:“务必保障会议的安全,不许出乱子。”并对中朝军队在“三八线”的防线也做了部署: “极力提高警惕。我第一线各军,必须准备对付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打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轰炸,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我军必须大举反攻,将其打败。 杨成武两个军及50军,须令其迅速开到指定地点,防止敌人乘机在元山登陆,我38、39及42军则应准备对付敌人可能在西边登陆。” 7月4日凌晨4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 “开城地区如埋有地雷,须加撤除,特别是李奇微代表的飞机降落地、汽车通道及会场附近,必须撤除干净,保障安全,不出乱子为要。” 7月5日,李克农率领的停战谈判工作组从北京出发,前往朝鲜。 行前,毛泽东、周**专门接见了李克农、乔冠华等人,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7月7日,毛泽东在空军司令部将派部分空军部队进驻朝鲜各机场的报告上批示道: “为不给敌人以口实,不要去。” 7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同周世钊、蒋竹如等人谈话时说: “《楚辞》虽是古董,但都是历史,有一读的价值。” 7月8日,朝鲜战场上的双方联络官会议在朝鲜开城高丽里广文洞的来凤庄举行。双方交换了代表名单,决定于7月10日上午开始谈判。 “联合国军”的首席谈判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中将;其他成员有:美国远东海军副参谋长奥尔林.勃克少将,美国远东空军副司令劳伦斯.克雷奇少将,美国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亨利.霍治少将,南朝鲜军第1军团军团长白善烨少将。 中方代表为了戏弄美李军代表一下,就说: “为了便于识别,以免误伤,希望你们的代表乘坐的车辆上,挂上醒目的白旗,除代表以外的人员,要佩戴上醒目的白袖章。” 美李军方面代表见中方代表说得很认真,还真的就答应了。 7月9日,毛泽东仔细地审阅了南日、邓华准备在首次谈判中的发言稿,他在给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的电报中写道:
“南日、邓华两个发言稿均可用。惟南日稿内称‘愿意接受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先生的提议并准备举行停战谈判’,改为‘愿意接受停战谈判’,将‘接受苏联’以下21个字删去,因为李奇微的声明在文字上并无愿意接受马立克提议的表示,如果南日这样说,可能引起对方的无谓的批评。邓华发言稿中所说马立克提议一段则是好的,不会引起批评的。如果你们认为南日发言稿中应有提到马立克提议的话,应在另外的地方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