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转帖] 【转】连载:毛泽东大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1: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4-7-3 11:43 编辑

【注:前162章导读表在26页】
连载:毛泽东大传——185
第185章
“胡宗南想让我们向东走,我们偏偏往西行。天下的路多得
很,他走他的大川,我走我的沙漠,谁消灭谁咱们走着瞧!”
话说1947年5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重要评论:《蒋介石政府已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评论中说:
“蒋介石卖国集团及美国帝国主义者,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蒋介石的军队,无论在哪个战场,都打了败仗。从去年7月到现在共计11个月中,仅就其正规军来说,即已被歼灭90个旅。不但去年占长春、占承德、占张家口、占菏泽、占淮阴、占安东时候的那种神气现在没有了,就是今年占临沂、占延安时候的那种神气,现在也没有了。蒋介石、陈诚曾经错误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法,以为退却就是胆怯,放弃若干城市就是失败,妄想在3个月或6个月内解决关内问题,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但在10个月之后,蒋介石全部进犯军已经陷入绝境,被解放区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所重重包围,想要逃脱,已很困难。”
5月30日这一天,毛泽东复电蔡畅、王稼祥,告诉他们说:
“已联络苏联方面,允许贺子珍回国,请你们对贺子珍母女加以照顾。”
原来,毛泽东曾经委托在苏联的蔡畅、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设法寻找贺子珍母女的下落。蔡畅、王稼祥从朱德的女儿朱敏口中得知,贺子珍被苏联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强迫她住进了远离莫斯科的伊万诺夫城一家精神病院里。王稼祥立即与苏方交涉,要求让贺子珍到莫斯科诊治。可是苏方却不予配合,他们在1周后通过联络员给予答复说:
“经过上级考虑,贺子珍同志患的是精神分裂症,不便来莫斯科。你们的请求没有获得预期结果,很抱歉。”
王稼祥随即与苏方磋商,提出让朱仲丽以医生身份去察看一下贺子珍的病情,结果也被苏方拒绝了。王稼祥严肃地用流利的俄语对苏方联络员说:
“请你们以我们的名义,再次向有关领导提出,我们有权利代表我们的党,看望自己的老同志贺子珍。如果她确实病情严重,我们将向国内请示,是否将她继续留在苏联治疗,或是将她接回祖国,我们已经解放了哈尔滨等大中城市,那里有较好的医疗条件,完全可以让她得到较好的治疗。如果她病情不重甚至没病,你们就更没有理由把她长期关在疯人院内!请你们的上级重新考虑我们的郑重要求。”
就这样,苏方才不得不把贺子珍送到莫斯科,使贺子珍结束了2年多的囚禁生活,母女俩终于团圆了。朱仲丽回忆说:
“我们第一次见到贺子珍同志是在共产国际大厦旅馆。那天,我们细心地打量着站在面前的贺子珍。她身材消瘦,戴着一顶法国式的圆形无边帽,遮盖着那被剃光了头部(苏联的精神病院有一条规定,所有患者不分男女都要剃光头)。上身穿着黑灰色薄呢子西装短衣,下面穿着一条黑裙子,一双半高跟的圆头皮鞋。令我们稍感安慰的是,贺子珍虽然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悲痛,受到如此严重的磨难,但她的容貌依然如初,神态安详沉着。见到我们后,她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高兴,稍事停顿,便激动地说:‘你们好!我几年没怎么说话了,中国话更是没机会说,现在说起话来,口齿都不顺。’”接着,贺子珍向蔡畅和王稼祥夫妇,诉说了她的痛苦经历:
贺子珍自从失去小儿子之后,陷入极度苦闷之中,形成了抑郁症状。娇娇到苏联后,生了一场病,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工作的贺子珍,不得不全力照顾娇娇。儿童院院长要贺子珍上班,贺子珍就和院长发生了争吵,院长斥骂她说:“我把你关到疯人院去!”结果还真的把她关到了如同监狱的疯人院里。
王稼祥看着贺子珍如此模样,强忍着心中的震颤,问道:
“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贺子珍脱口而出:
“回国去!”
王稼祥把贺子珍母女安顿好以后,对蔡畅和朱仲丽说:
“我们必须把贺大姐带回祖国,无论是出于一个革命战友的阶级感情,还是考虑到她和孩子的境遇,必然关联到毛泽东同志,我们有责任为中央处理好这件事!”
蔡畅、朱仲丽都表示完全同意王稼祥的意见。王稼祥马上向苏方正式提出:贺子珍不宜再回精神病院,应该暂时留在莫斯科,等待国内指示,决定她的去留问题。她的女儿当然地要留在自己的母亲身边,并随同母亲去留。接着,蔡畅、王稼祥夫妇很快就把此事如实地电告毛泽东,请示他如何处理。于是就有了毛泽东于5月30日的复电。
1947年6月,罗荣桓从苏联回国。罗荣桓是在1946年7月由毛泽东安排到苏联莫斯科治疗,他在克里姆林宫医院切除了长肿瘤的左肾。
罗荣桓回国后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副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
6月3日,毛泽东批准了刘伯承、邓**上报的作战计划,他在复电中写道:
“同意你们全军休整,渡河时间推迟到6月底。主力南进须做长期打算,望做政治上、物资上的各种准备。”“下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把进攻矛头直指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战略要地。
毛泽东既估计了有利条件,也充分估计了外线作战的种种困难,他告诫刘伯承、邓**说,跨进大别山可能有3个前途:
“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他并告诫说:部队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6月7日,胡宗南因为连遭惨败,恼羞成怒,决定派国民党军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率4个半旅,沿延河北上,从延安、安塞县经蟠龙镇、龙安镇向靖边县王家湾一带扑来。此时,开往陇东分区庆阳、环县一带的西北野战兵团离王家湾有七八百里,毛泽东身边的警卫部队只有300多人,且都是短武器,情势十分危急。
6月8日午饭后,周**快步进了毛泽东住的窑洞,他后边跟着任弼时。毛泽东知道周**一直守在电台旁,现在和任弼时一块来,定有情况,就问道:
“有什么情况?”
“刘戡的4个半旅扑来了。”
“唔,在什么位置?”毛泽东走到放着地图的桌前,拿起地图看了一下,说:“胡宗南想赶我去陇东……也好,二万五千里长征,大河,草地,雪山都经过了,就是没有走过沙漠,正好,我们去看看风情,看看边疆。”
任弼时看毛泽东说得那么轻松,有点着急,就说:
“目前我们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是,摆脱刘戡4个半旅的追击。”
“刘勘?”毛泽东淡淡一笑,说:“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就把他给收拾了。”
任弼时认真地说:
“他是黄埔生,蒋介石的嫡系。”
毛泽东把手一挥,说:
“‘看兵先看将,看孩先看娘’。黄埔,嫡系,有这两条就不值得正眼看。”
毛泽东说罢,将陕北地图放在桌上,兀自休息去了。
自从胡宗南进攻延安以来,毛泽东很少能有规律地休息,所以当毛泽东休息时,他住的窑洞周围,就自觉成为大家行动的禁区,谁都希望毛泽东多休息一会儿。此时,陆定一来见周**和任弼时,他报告说:
“董钊的人马也来了。”
这就意味着胡宗南的六七个整编旅从东边、南边都压过来了。周**、任弼时和陆定一商议决定,马上分头通知王家湾的群众坚壁清野,向山里疏散;昆仑纵队各大队掩护群众撤退,除了必须携带的东西,其它物品就地掩埋,下午6时,开始向王家湾以东的青阳岔、石湾方向转移。
下午,毛泽东一起床,周**、任弼时、陆定一即来见他。周**说:
“王家湾待不住了。”
毛泽东说:
“说说吧,他是怎么个来头?离这里有多远?”
“在镰刀湾和李家岔一带,距这里20里地。”
周**把任弼时他们3人的决定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根据情况判断说:
“我们不能向东转移,敌人就是想把我们向东赶,妄图在东面的大川设下圈套,把我们赶进去,然后前后夹击消灭我们,消灭不了就把我们赶过黄河,我们不能上当。
敌人的企图无非有3个:第一,要把我们消灭在这里;第二,要把我们赶过黄河;第三,要把我们赶到沙漠里去饿死。但是我们坚决不让敌人消灭,也坚决不过黄河,我们一定要在陕北坚持下去,拖也要把胡宗南拖垮。敌人往东来,我们向西去,敌人向北,我们就向南走;敌来我走,敌人走了我们就住下来。
现在我们要向西转移,向靖边城内马鸿逵的部队靠拢。胡宗南打算利用马鸿逵的部队配合刘戡合击我们,但马军听不听胡宗南的指挥还很难说。我们避开刘戡,利用马鸿逵的地方主义,走一段沙漠路。胡宗南想让我们向东走,我们偏偏往西行。天下的路多得很,他走他的大川,我走我的沙漠,谁消灭谁,咱们走着瞧!”
周**知道了毛泽东的意图,就说:
“好,我们只能边走边看,现在我们先向靖边方向走。”
任弼时对陆定一说:
“我们马上去布置。”
任弼时派罗青长骑马去把支队各大队人员追回来,改向西走。众人布置已毕,来催毛泽东出发,周**说:
“敌人离王家湾不远了,请主席收拾一下,准备马上出发。”
毛泽东笑着说:
“不要慌,还没有看到敌人呢!我走过雪山,走过草地,就是没有走过沙漠,我要看到敌人才走呢!不要着急,我们总是不会按照敌人的设想行事的,他想把我们赶过黄河,我们却偏偏往西走,路多得很哩,过沙漠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等等看,胡宗南的兵到这里再走也不迟。”
任弼时着急了,说:
“你别的意见我们都照办,就是这个意见不能办,你得听支队的安排,马上走!”
毛泽东不紧不慢地说:
“敌人着急消灭我,我不着急。要走,你们先走,我看到敌人再走。”
说着点燃一支烟,踱出窑洞,向远处望望,此时天空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他解开衣扣,欣喜地说:
“这是一场好雨。”
他安详地坐在小木凳上,吸起烟来。周**、任弼时、陆定一见毛泽东决意不走,就商量对策。周**说:
“既然主席要看到敌人再走,不让看恐怕是不行的,能不能找个人替他看?”
任弼时说:
“我看这个主意不错,可以试试。”
他来到毛泽东面前,说:
“主席,我有个建议,你看可不可以派个同志替你看敌人?”
毛泽东听了,回过头对副参谋长汪东兴说:
“汪东兴,你敢不敢留下来等敌人?”
汪东兴向前大跨一步,说:
“怎么不敢?只要主席下命令,我就留下来等敌人。”
毛泽东闻言大笑,说:
“好!给你1个连的兵力够不够?”
汪东兴略加思索,说:
“给1个加强排就够了。”
毛泽东说:
“就给你1个加强排,任务是替我看到敌人才能走,还要打他一下。我们收拾东西准备上路。”
汪东兴说:
“请主席赶快出发,我不看到敌人不离开王家湾。”
毛泽东说:
“我们这就走了,给你留一部电台,要和支队随时保持联系。”
汪东兴从中央警卫团2连挑选了2排的30个人,由排长陈少先带领,每个班配备轻机枪1挺,每人带步枪1支,手榴弹2个,子弹尽量多带,个人物品尽量少带。
汪东兴又和警卫团参谋长古远兴一起勘察地形,把1个排的兵力分成两个梯队:由陈少先带18人组成第一梯队,在原来支队政治部的驻地杨岭崂湾前面的制高点,设防阻击敌人;在王家湾后面的山顶上部署第二梯队设防;电台和骑兵的马匹隐蔽在山顶的庙里。限令两个梯队在明天早上8点以前挖好工事,搞好伪装,绝对不能提前暴露目标。
天快黑了,毛泽东走出窑洞,接过警卫递过来的柳木棍子,忽然又拐进窑洞,写了一个便条交给1个战士,说:
“把这条子送给汪副参谋长。”
毛泽东在条子里交代汪东兴要小心谨慎,不能有负伤的,更不能出现牺牲。毛泽东又对警卫人员说:
“把窑洞打扫干净,再仔细检查一遍。”
他交代已毕,走出院门,站在薛如宪老汉的窑洞前问:
“房东还在吗?”
警卫员说村干部已经带他们转移了。毛泽东回过身对周**说:“我们走。”
此时风狂雨猛,毛泽东率昆仑纵队从王家湾的小路撤出,向西北方向转移。
毛泽东、周**、任弼时都没有穿雨衣。警卫人员让毛泽东坐担架,他不肯,战士们怕他被雨激病,就用一床油布给他罩在头上。毛泽东与干部、战士一起,手拉手连成一线,费力地爬上了西边的山梁,天黑路滑,山道狭窄,泥泞难行。
6月9日凌晨3点,风雨停了,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息,继续前进。天亮以后,昆仑纵队又走了10公里左右,到达了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的一个地方。这里离王家湾也只有20公里远近,有两条河流在此交汇,周围是群山环抱。前卫部队发现山坡下杨柳林后面隐隐现出一排排窑洞,它便是靖边县的小河村。昆仑纵队进入小河村休息,毛泽东被安排在曹九林家的窑洞里。
6月9日上午9时,留在王家湾担任阻击任务的汪东兴已经做好了战前准备。观察哨向汪东兴报告说:刘戡前卫部队约1个团的兵力,正向前沿阵地逼近。汪东兴和古远兴立即来到第一梯队阵地上,密切地观察着动静,一直等到刘戡的先头部队进入了火力射程之内,汪东兴这才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一阵猛打。
刘戡的先头部队摸不清共军虚实,也不敢冒然前进。一会儿,一架飞机飞临阵地上空侦查,它盘旋了一阵又飞回去了。
刘戡的先头部队又上来了,汪东兴和古远兴指挥战士们集中手榴弹投向敌群,然后又以猛烈地火力进行射击。敌机又飞来了,在阵地上空用火力扫射侦查。一名战士的眼睛受了轻伤。此时,一个战士跑来报告,国民党军一部从后面绕道上来了。汪东兴立即发出命令:由第二梯队掩护第一梯队撤退。
第二梯队在后面打响后,国民党军被迫停止前进。第一梯队安全撤到了第二梯队的阵地上。
下午,突然下了一阵暴雨。汪东兴决定趁机撤出阵地。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11: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侦察兵向汪东兴报告说:
“敌人在9点进驻了王家湾。”
此时,刘戡所部已经在王家湾安营扎寨。说来也真是巧合,刘戡所住的窑洞,刚好就是毛泽东住过的那一孔窑洞。他的勤务兵捡到了一个上有“李得胜同志”字样的信封。刘戡捉摸了好一阵子,他断定:“李得胜”就是毛泽东,于是他立即命令部下启程,按照马蹄印向西追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严密搜索。
再说汪东兴率领后卫部队赶到小河村时,正好与支队部留下来等他们的骑兵相遇,骑兵们说:
“支队机关在这里休息几小时后,又向20余里外的靖边县田次湾一带转移了。毛主席让我们在这里等候你们,让你们一到这里即去田次湾与支队会合。”
汪东兴率部赶到田次湾,一进村口,哨兵就打响了报警枪声。前卫战士立即示意是自己人。汪东兴来到支队驻地,毛泽东、周**、任弼时、陆定一迎出门来。毛泽东问:
“刚才枪响是怎么回事?”
汪东兴说:
“是哨兵把我们当成敌人了。”
毛泽东说:
“这算是欢迎你们吧!”
汪东兴简单汇报了替毛泽东看敌人的情况。毛泽东说:
“你们打得好!你们用极少的兵力阻挡了大量的敌人,为我们的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说明敌人一点也不可怕,他们还摸不清我们的行踪和实力,我们的勇敢和智慧是可以以少胜多的,我们很快就会把胡宗南打败的。谢谢你们替我看到了敌人,辛苦了,快找地方吃饭休息。”
6月10日下午,哨兵向毛泽东报告说,刘戡的部队已经到了小河村对面的山顶上了。
6月11日下午,毛泽东接到报告说:有一股敌人正朝这里扑来,离村子只有几公里路程。周**立刻命令警卫团长刘辉山派1个警卫排带1挺机枪,到村东制高点监视敌人;支队迅速撤离田次湾。
毛泽东率领昆仑纵队走了一段路程,天已经黑了下来,而且还下起了雨。他们正顺着山梁往上爬,突然,山下响起了一阵零落的枪声。战士们爬上山梁,发现左边的山沟里,一派火光,看不见头,望不到尾,一个火堆接着一个火堆,整个山沟都被火光照得通红。原来刘戡的部队就在山脚下。偏偏在这个时候,向导曹九林迷路了,队伍无法前进。任弼时只好派人到附近村子里另找向导,他又命令警卫部队立刻派1个排,带着3挺机枪,到左侧山下的村东警戒,并设置阵地准备阻击,敌人不到跟前决不能开枪。任弼时还命令:所有人不许打手电,不准抽烟,不许咳嗽。
毛泽东对周**、任弼时说:
“不要让刘戡老跟在我们身边。派1个排到西南方向活动,趁着天黑去诱开敌人,造成一种假象,让刘戡以为我们是要向西南的保安、吴起镇方向去投奔我主力部队去。”
任弼时马上去布置诱敌任务。他派出的那个排装作与国民党军遭遇的样子,向西南方向节节撤退。果然,国民党军立即开拔追了上去。
毛泽东站在光秃秃的山梁上的雨地里,时而仰望天空,时而俯瞰火光映红的山沟,习惯地吮吮下嘴唇,说:
“这场雨下得好,再过半个月,就该收麦子了。”
卫士石国瑞见连一块可以坐的石头也没有,就把身上背着的包袱放在地上让毛泽东坐,毛泽东说:
“这会弄脏了呢!”
石国瑞说:
“不要紧,脏了还可以洗。”
毛泽东说了声“谢谢”,这才坐在湿漉漉的包袱上。此时雨越下越大,顺着脸直流到脖子里,警卫战士出了个主意,几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把毛泽东围在中间,每个人头上加个旧大衣,连雨也淋不着了。毛泽东笑着说:
“真是铜墙铁壁,风雨不透,可是你们要冷呢。”
天亮时,任弼时踩着泥泞走了过来,他说:
“主席,向导找到了,我们走吧。”
毛泽东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说:
“大路通天,各走一边。我们走我们的。回田次湾!”
队伍继续出发了,战士们请毛泽东坐担架,毛泽东说:
“我早就说过不坐的,你们愿意就扛着吧。胡宗南一进攻倒把我的身体锻炼得结实了,这得感谢他呢。”
田次湾地势很高,四面又有大山环抱。在沟底的大路上,根本看不到这山上还有个村子。这里是个既隐蔽又险要的所在。毛泽东说:
“就在这里休息,做好行军战斗准备,把警戒部队组织好。敌人上来,我们立刻就走;敌人顺沟过去的时候,我们就住下。”
侦查员不断来向毛泽东报告:
“敌人顺沟过去了。”“又有一批敌人过去了。”
毛泽东往山下望了望,判断敌人可能往保安方向去了。他将柳木棍往地上一戳,说:
“好,我们住下。”
田次湾只有20来户人家,因为打仗,老百姓都已经转移,只剩下空洞洞的窑洞。由于人多、村小、房少,根本住不下昆仑纵队。几位中央领导只好挤在两间土窑洞里。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王有余,女人叫马怀芳,他们一家人都转移到山沟里,什么都搬走了。毛泽东和江青住在里边一个小窑洞里,周**、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几个人共同挤在外间土炕上,警卫人员没有地方,找些禾草准备到院子里露宿。毛泽东见了,说:
“刚下过雨,外面太潮湿,容易生病。”
阎长林笑着说:
“不要紧的。”
毛泽东不同意,他说:
“你们得了病,我还要一个个照顾。进去吧,挤一点没关系。”
周**也跟着说:
“还是进窑里睡吧,挤在一起暖和。”
于是,他们就把禾草铺在窑洞里地面上,大家挤着睡。两个小窑洞,挤进十来个人,根本没法睡。有的坐着,有的半躺着,挤挤靠靠,倒是暖和多了。
天明了,队伍刚要生火做饭,侦查员又来报告说:
“有一股敌人向这个方向出动了,离这里只有20多里。”
任弼时马上命令大家做好行军和战斗的准备。毛泽东说:
“他们可能只是经过这里向保安方向去。”
果然,大队的国民党军又顺着山下的深沟开过去了。午后,又有一支国民党军从王家湾开来,离田次湾只有几公里,形势再度紧张起来。毛泽东和周**、任弼时商量对策,毛泽东说:
“敌人仍不会来村里。你看是不是这样?”
周**说:
“是这样。”
就这样,刘戡按照毛泽东的“指挥”,命令他的部队先后顺着山沟往保安方向去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共产党中央机关的踪迹,只好垂头丧气地退回延安。
毛泽东叫人找来汪东兴,问道:
“这几天休息恢复得怎么样?”
汪东兴说:
“吃饱饭,睡个好觉就恢复过来了。”
毛泽东说:
“再给你个任务,你敢不敢去?”
汪东兴笑着说:
“只要主席下命令,哪里我都敢去!”
毛泽东说:
“刘戡的部队寻找中央前委机关在王家湾扑了个空,现在从小河镇向延安方向撤走了。你带1个连,尾追着敌人,到延安去一趟,你们在安塞、延安之间袭击扰乱敌人,叫敌人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得安宁,疲劳不堪!给刘戡造成错觉,搞不清我们到底有多少部队与他周旋。你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到枣园一带了解一下敌人的情况,看他们都住在哪里?对老百姓怎样?二是在看看那一带的老百姓有回去的没有?他们有什么困难?要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路上要机动灵活,遇上大股敌人就走,遇上小股敌人就消灭它!”
“主席,我带1个连太多了吧,你这里怎么办?”
“你放心去吧,不要管我,我自有办法。你回来的时候,我们也许离开这里了,到什么地方,还不能肯定,反正是不会离开陕北的。你把电台、骑兵带上,一定要保持和我们联系,随时把敌人的动向报告给我。”
汪东兴说:
“请主席放心,我这就去准备,争取明早出发。”
毛泽东说:
“不要急,一同吃中饭。吃了饭,向**、弼时、定一同志报告一下,看他们还有什么意见。”
后来,汪东兴和张廷桢带着3连,一同去执行毛泽东布置的任务。
这时候,房东大嫂马怀芳知道自己的部队来了,赶忙从山沟里回来招待毛泽东等人,她不安地说:
“我们这儿房子太少了,窑洞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感到房东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模仿着房东大嫂的语调说道:
“我们的队伍太大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毛泽东用3句话中的3个“了”对大嫂的3个“了”,直把房东和在场的十几个人逗得哈哈大笑。
房东大嫂马怀芳安上锅点着火,烧水做饭,江青立即过来搭帮手。她见马怀芳面黄肌瘦,说话有气无力,就问道:
“大嫂,你是不是病了?”
马怀芳把自己的病情说了一遍,江青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让3支队的医生黄树则对马怀芳进行检查。经诊断,马怀芳是肝炎,黄树则给她打了针吃了药。马怀芳非常感动,她回到山里躲藏的地方,拿来自家的炸豆腐、糜面糕,让毛泽东、江青等人吃。江青每天领着马怀芳去打针,不几天,马怀芳的病情就大为好转。马怀芳的丈夫王有余也每天为毛泽东站岗放哨。
有一天,毛泽东、周**、任弼时等人在火堆旁烤火,周**见毛泽东似乎在考虑着什么,就小声问道:
“主席又要想什么?”
毛泽东抬起了头,说:
“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书里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谁去赞颂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
《三国演义》算是我读到的第1本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褚好像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利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有人提起董卓如何厉害,毛泽东却说出了另一番道理,他说:
“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养兵过多,打起仗来,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有时确实像蝗虫一样,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三国时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
6月14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刘**说:
“**身体有进步否?望安心休息1个月,病愈再工作。”“就全局看,本月当为全面反攻开始月份。你们在今后6个月内:1、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2、将土地会议开好;3、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3件事,就是很大成绩。”
毛泽东在田次湾村住了5天,考虑到村子太小,中央机关人多,在这里居住不便于工作,不是长久之地。就决定返回小河村。
欲知毛泽东在小河村有何重大战略决策,请看下一章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和中学老师 于 2014-7-4 20:02 编辑

连载:毛泽东大传——186
第186章
“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两个拳
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
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话说1947年6月16日上午,毛泽东、周**、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从田次湾又返回到了小河村。
前边已经说过,小河村是个大村,群山环抱、依山傍水,掩映在树林之中,十分安静。昆仑纵队几百号人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在河滩边,有一座地主的大院子,十几间砖砌的瓦房式窑洞。院门前有一棵大槐树,根深叶茂,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周**、任弼时和司令部就住在这里办公、休息。
后勤部门为了让毛泽东能够安静地办公和休息,安排他住在半山坡上军属贾树堂家的窑洞里。这里是相连的3孔窑洞,毛泽东和江青住在北头,警卫人员住在南头,中间窑洞的炕上是房东家养的蚕。不一会儿,任弼时来看毛泽东,他走进窑洞,忽然停住脚步,问:
“这沙沙的声响是什么声音?”
阎长林说:
“是房东养的蚕吃桑叶的声音。”
任弼时说:
“这太吵了,会影响主席办公和休息。我们要在这里长住下去,明天换个房子吧。”
第二天,阎长林就忙着找房子。毛泽东知道了,说:
“你们还是帮助老乡收麦子去吧,那是要紧的事。这里很好,不需要搬。他喂他的蚕,我办我的公。”
阎长林又和房东商量,让他将蚕搬到卫士住的窑洞里。这事又被毛泽东知道了,他说:
“不要因为我们在这里住,就把老乡的东西乱搬。我们住人家的房子,已经够麻烦的了。”
阎长林还是不甘心,又和房东商量说:你在窗下放个小凳子,首长休息时,你进出从窗台上过,窗台低,很方便,也不会因开门关门弄出响声。房东是同意了,可毛泽东生气了,他说:
“你阎长林可真想得出来,谁家有门不走走窗子呀!因为我住在这里就让老百姓走窗子吗?赶快改过来,一定要让老百姓走门!惊醒我没关系,可以再睡嘛!”
毛泽东在这一家住的时间不长,因为要召开一个人数较多的会议,在这里不方便,就搬到下面的大院里去住了。
毛泽东来到大院里,走来走去,转了一圈又一圈。他忽然停住步,点上一支香烟,一只手叉着腰,看看窑洞,看看院子,又看看院外的大槐树,他说:
“这个地主,栽树的时候也没想到我们用,如果门外那棵树栽到院子里多好,我们就可以在树荫底下办公开会了。”
警卫排长阎长林灵机一动,说:
“主席,我们在这个院里搭个凉棚好不好?”
毛泽东说:
“好,好。你们去搞些木棍和树枝,在院子里搭个大一点的凉棚,可以当办公室,可以当饭堂,也可以当开会的会场。我们最近要开一个会,来的人比较多,没个大房子,没个合适的地方,我看搭个棚子,在下面开会就很好。”
阎长林找村干部商量,村干部们非常支持。大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从老乡家里借来了一些木料,很快就搭起了架子。战士们又到河边砍些柳树枝,盖在上面,一个简易凉棚就这样搭成了。
6月20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说:
南进“准备情况如何?可否按原计划出动,盼告,以便令山东与你们配合。”
6月2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说:
“山东战事乃为全局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打主要敌人或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
6月25日,国民党军在华东战场上经过40天的重新调整,再次以32个旅计24万人的兵力,向沂蒙山区发动进攻。他们在莱芜、蒙阴一线就集中了18个旅,仍然采取齐头并进的密集平推战术,缓慢前行,后来一直到7月9日,在15天内总共向前推进了不足50公里。
6月28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的名义,对毛泽东发出了通缉令,他给毛泽东开列的罪名是:“意图颠覆政府,其为内乱犯。”
6月29日中午,毛泽东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电示华野陈毅、粟裕说:
“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的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线。外出两路兵力,或以2个纵队出鲁南,以3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6月30日,华东野战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分兵2路,从国民党军的间隙中猛插其后。
6月30日晚12时,刘伯承、邓**根据毛泽东的部署,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约13万人,在鲁西南的濮县到东阿(张秋镇到临濮集)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性大反攻的序幕。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甚为震惊,他把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称为“六.三0事件”。蒋介石为了堵住这一缺口,立即从豫北战场和豫皖苏战场上调集了3个整编师零1个旅,由王敬久指挥,分兵两路北上,企图坚守郓城,迫使刘邓大军背水作战或退到黄河以北。
刘伯承、邓**等对敌我态势作了分析,决心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法,打破国民党军的堵截。
1947年7月1日,东北野战军自5月13日发动的夏季攻势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第71军之第88师、91师,第60军之184师、暂编第21师4个师的全部及非正规部队计83200人,收复城市42座,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使长春、吉林国民党军陷于孤立,东北国民党军主力局限于沈阳及其附近地区。
7月1日这一天,中央机关在小河村召开纪念建党26周年会议,周**在会议上讲了话。
就在这一天,新华社发表了社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
这篇社论是经过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的。他在审阅稿子时,见题目是《迎接胜利》,感觉太单调,就加上了“努力奋斗”4个字。他还在社论中加写了3段话,其中第3段话是加在社论的最后,他写道:“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宁可做长期打算,不要有速胜论。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同胞们,同志们,勇敢前进,努力奋斗,迎接胜利。”
7月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说:
“6月30日分兵甚好,陈士榘、唐亮的3个纵队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开展新局面。叶飞、陶勇2个纵队向鲁西南挺进。”
“我军必须在7天或10天内,以神速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如行动迟缓,则来不及。”
7月4日,蒋介石在他召开的国民政府第6次国务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厉行全国总动员戡平共匪叛乱方案》,宣布全国进入“戡乱时期”,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号召全民,一致奋起,淬厉进行”,“从速戡平叛乱”。
7月7日至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攻克郓城,第2、6纵队解放了定陶、曹县,第3纵队则进至城武。至此,刘邓大军的主力摆脱了背水作战的局面。
7月11日,华东野战军两路外线兵团在华东战场上,连克费城、枣庄,威胁徐州;再克泰安、大汶口、津浦路各城,孤立济南。国民党军主力被迫由鲁中分路西撤。至此,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已经基本被粉碎了。
此时,毛泽东看到国共双方的兵力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国民党总兵力已经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下降到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下降到150万,而且二线兵力缺乏,在整个战场上的兵力只有40个旅。而人民解放军则越战越强,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正规军有100万人,而且可以全部机动,部队装备也大为改善,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战斗力大大提高。总兵力虽然少于国民党军,但在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却优于国民党军。国民党的后方异常空虚,在国民党后方担任守备的兵力仅有21个旅,而且分布在台湾到新疆的13个省的漫长战线上。
在晋冀鲁豫战场,刘邓大军牵制了20多个旅的国民党军,国民党军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只有少量兵力防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在陕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兵团也将胡宗南的主力吸引在西北,陕南、豫西地区极为空虚。
毛泽东鉴于这一有利的形势,又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确保刘邓大军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首先夺取中原的战略设想。这个战略设想就是: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三军配合是:
由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18万余人为左路,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尔后挺进豫皖苏地区,实行战略展开。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8万余人为右路,奇兵突出,杀向豫西山地;一来可以配合西北野战兵团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二来可以在豫西、陕南、鄂西北实行战略展开,创建鄂豫陕根据地。这样,3支大军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互相配合,机动歼敌。
两翼牵制是:
以西北野战兵团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北上,以利于陈谢兵团的行动。以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
毛泽东对这一战略行动,生动地比喻说:
“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两个拳头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大军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还不无讽刺地引用蒋介石曾经说过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这两句话,描绘了他的这一宏伟战略蓝图,他说:
“全国绝大多数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认识了蒋介石的滔天罪行,盼望本军从速反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为了实现“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宏伟战略计划,特别是为了安排好陈赓出兵豫西和彭德怀在陕北牵制的问题,和周**、任弼时研究决定:发出通知,在小河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
7月17日下午,奉命到延安一带执行任务的汪东兴回到了小河村,他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汇报工作。毛泽东高兴地说:
“欢迎你回来,怎么样?看你这副样子很疲劳,又掉了不少肉吧?”
汪东兴说:
“这次主席派我带队伍单独出去执行任务,对我又是一次考试。这次出去34天,仗打得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帮助和保护老乡收麦子。”
毛泽东说:
“你带小部队深入敌后,插到延安附近的枣园地区,该打的仗打了,你们帮助和保护群众收麦子,这同消灭敌人一样重要。你们了解了敌情,了解了民情,任务完成的很好。”
汪东兴说:
“延安、安塞地区的人民群众非常想念毛主席和党中央,他们也很关心你和其他领导同志的健康安全,要我们早一点回来保卫你们。”
毛泽东说:
“陕北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毛泽东抽着烟,微笑着望着汪东兴说:
“你这次执行任务,还做了一件大好事。还记得你派人送来的董钊的那个密码本吗?这个密码本缴获得太及时啦!它对我们截获的敌军无线电报的破译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7月18日,参加前委扩大会议的贺龙,第一个骑着马到了小河村,他拉着毛泽东的手,上下打量了一会儿,说:
“主席呀,你比在延安时瘦了呢!”
毛泽东笑着说:
“这是好事呀!我觉着比在延安时更结实了。行军是个好事情,可以锻炼身体,现在不骑马走上10里20里,一点也不累。”
“听说主席要留在陕北,我一天不知收到多少电报,都要求你到黄河以东去指挥。以后你没有过黄河,指战员们一见到我,头一句话就是问你的情况。”
“你回去就可以告诉他们了,不管胡宗南还是刘戡,都没有捉住我毛泽东,毛泽东比过去更壮了。”
“那太好了。”
毛泽东拉着贺龙来到卫士们搭的凉棚下,指着借用老乡的桌椅布置好的会场说:
“咱们就在这棚子下开会。”
贺龙四下打量了一下,说:
“主席,你们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们司令部开会又是电灯又是沙发,有的同志还嫌不好呢。我回去要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毛泽东说:
“我的办公室会议室都在马背上,三天两头搬家,胡宗南不让我们添置家具。”
7月19日,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来到小河村参加前委扩大会议,他一见毛泽东,老远开口就说:
“主席,你可经过不少艰险啊!你带的警卫部队太少了,武器又不好,我们实在担心你的安全,旅长们都要求过河来保护你呢!”
毛泽东热情地握着陈赓的手,说:
“这次就是叫你们过黄河的,不过可不是来保护我。”
陈赓说:
“我叫他们给警卫部队送些好武器来吧!我们缴获了不少美式武器,好用得很。”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
“蒋介石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缺什么就给我们送什么。陈胡子,你们在晋南打得很好,把蒋介石吓坏了。我这里你不用担心。好武器应该给留下你们使用,你们还要打更大的仗!”
毛泽东扭过脸对贺龙说:
“贺龙同志,我一直想跟你说句话。”
贺龙问:
“什么话?”
毛泽东说:
“你虽然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但实际上没有带兵打仗,实在受委屈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贺龙豪爽地说:
“主席,不打仗,手是有点痒痒。但是,党的决议,我无条件服从,而且是高高兴兴地服从。”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说:
“好呀!彭老总,贺老总,你们两位,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一个当韩信,一个当萧何。”
陈赓不失时机地请战,他说:
“主席,我来当先行,只要中央一声令下,我陈赓保证拿下太原,把阎老西的醋坛子端来!”
毛泽东连连摆手,说:
“不妥,不妥!阎锡山对我威胁不大,以后再收拾他。现在主要的目标是蒋介石和胡宗南。”
7月21日,毛泽东、周**、任弼时在靖边县小河村毛泽东住地院子里的凉棚下,召开中央前委扩大会议。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陕甘宁晋绥司令员贺龙、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以及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马明方、贾拓夫、王震、杨尚昆、陆定一、张经武、胡乔木、王铮14位军政领导人参加了会议;江青作为军委机要秘书也参加了会议。
毛泽东总结了在战争第1年的伟大战绩: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伪军、保安队共112万人;国民党军虽然不断扩充,总兵力已经由战争爆发时的430万下降到373万人。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却由120万上升到195万多人。双方比例从1:3.58缩小到1:1.9。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已被粉碎,重点进攻也遭到了严重失败。
毛泽东根据第1年的作战形势,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第2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以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反攻。他说:
“我们不能等到敌人的进攻完全被粉碎,不能等到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才展开战略反攻。我们必须立即转入进攻,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用5年(从1946年7月算起)时间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的设想。他说:
“蒋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更加众叛亲离,群众更加不信任他;当然还未绝对孤立,还有一些人迷信他,这是一个过程。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5年解决,看过去这一年的成绩是可能的。说5年,用不着讲出来,还是讲准备长期奋斗,5年到10年甚至15年,而不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又说几十个月,现在又说才开始。处处要从全面长期着想,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向全党全军解释。敌人的把握在于我们不能长期支持这一点上,我们的对策就是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内部要精简节约。”
毛泽东最后说:
“我和**、弼时同志最近有一个新的战略设想,现在请**同志介绍一下刘伯承、邓**同志那里的情况。”
周**说:
“据伯承、**同志来电说,目前国民党整编第70师、32师、66师分别进至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他们彼此间隔二三十里,形成了一条断断续续的长蛇阵。到今天为止,也就是7月21日,刘邓大军已完成了对这一部分敌军的包围,敌人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刘伯承、邓**决心立即向敌人进击,各个歼灭敌人。此后,刘邓大军按照主席的计划,正准备挺进大别山,向蒋介石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
毛泽东接着说:
“中央军委已经命令,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18万余人为左路,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尔后挺进豫皖苏地区,实行战略展开。”
陈赓急切地问:
“我们的任务呢?”
毛泽东说:
“我说陈赓哇,你急什么。我不是给你说过吗?我不要你们来保护我,你有的是大仗打。”
周**插话说:
“陈赓同志,军委对你们早有考虑。有些同志曾经提议,把你们兵团调入陕北战场,以减少陕北战场的压力;或者让你们兵出潼关,打胡宗南的后路。主席、弼时同志我们几个经过研究决定,你们兵团掉头向南,挺进豫西。”
毛泽东说:
“豫西敌人兵力空虚,是个空子。挺进豫西机动作战,大量歼敌,开辟根据地,可以迫使胡宗南军南调,配合陕北我军,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可以配合刘邓,经略中原。”
贺龙把腿一拍说:
“妙,这是一招妙棋!陈赓同志,你这是插向蒋介石的第3把刀!”
毛泽东问:
“陈赓同志,你有什么意见没有?有意见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陈赓激动地说:
“我完全同意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
毛泽东说:
“西北野战兵团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人北上,以利于陈谢兵团的行动;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以配合3路大军的行动。”
周**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挺进豫皖苏,陈谢挺进豫西,陕北、山东一齐动手,主席把这个战略部署称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彭德怀说:
“这个战略部署好,我们西北野战兵团打榆林,诱敌北上,把胡宗南拖得筋疲力尽,然后再寻机吃掉他一大块肥肉,以保证陈赓同志顺利渡河,挺进豫西。”
贺龙说:
“彭老总,你们北上榆林,放的是一条长线,要钓胡宗南这条大鱼。”
任弼时对彭德怀说:
“为了配合你们,昆仑纵队也要向榆林走。”
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单独召见了陈赓,对他面授机宜。毛泽东说:
“刘邓率主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追堵;胡宗南又被牵制在陕北,深入绝境;豫西敌人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以后,应当放手发展,它东可以威胁洛阳,配合刘邓、陈粟,西可以威胁西安,牵制陕北的敌人。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
毛泽东还给陈赓讲了破釜沉舟的故事,他说:
“陈赓啊!当年的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说来也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将要过河的地方。”
陈赓掂量出毛泽东说话的份量,他坚决地说:
“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
毛泽东笑了,他说:
“只是你别把锅砸了,船也别沉。你们还有什么困难?”
陈赓说:
“现在部队士气很高,在晋南反攻中又搞到了敌人大量的装备,兵强马壮,弹药充足。在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一定可以师出报捷。出师以后,部队迅速展开,弹药的运送补给可能有时跟不上;到了新区,伤病员的安顿也可能有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毛泽东笑着说:
“对嘛,弹药不足,你们可以向蒋介石去要嘛!由蒋介石来补充你们。伤员安顿问题,那就更好办了,靠群众嘛。不论打到什么地方,群众都是我们的靠山,你们可以把伤病员交给群众,群众是会给你们管好的。
根据地是创建起来的,不是一切都搞好了才去革命。蒋管区的人民遭受封建势力和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你们去了,要好好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革命的高潮推动起来,这样就一定胜利!”
陈赓爽朗地笑了,说:
“一个是取之于前线,一个是托之于群众。主席这一提醒,任何问题都解决了。”
由于时间紧迫,毛泽东和陈赓等人研究决定:由谢富治负责在晋南立即组织一个新的兵团,执行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建立豫陕鄂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7月23日是前委扩大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还决定组织成立西北野战兵团前委,以彭德怀为书记。
决定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贺龙,领导陕甘宁、晋绥两个解放区的地方工作,使晋绥解放区进一步成为陕北作战的后勤基地。
23日这一天,叶子龙来到机要科看望大家。机要科的高智提出了一个他心里埋藏已久的愿望,他说:
“叶参谋长,主席能不能和我们照张相?”
叶子龙望着高智笑笑,没说什么。高智有些后悔了,他想,主席那么忙,自己不该提出这样的要求去打扰他。可是,没想到刚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就来了,他兴致勃勃地大声说:
“不说是照相吗?来吧来吧,一块儿照一张。”
机要科的干部战士一阵欢呼,拥出窑洞,簇拥在毛泽东身边。大家挤呀挤的,谁都想靠近毛泽东身边。叶子龙不停地调换大家的位置,多拍几张,让每个人都有一张靠近领袖的照片。因为是在战争年代,为了受伤包扎方便,大家都剃光了头,所以,高智和同伴们都保留了一张剃了光头的和毛泽东的合影像。
7月23日晚,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邓**和陈毅、粟裕、谭震林说:
刘邓要“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股敌人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毛泽东在电文中还说:陈赓、谢富治兵团将于8月下旬出豫西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陈士榘、唐亮两个纵队要来往于陇海路南北机动;“叶飞、陶勇两个纵队出闽浙赣:第一步至鲁西南,第二步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根据地”。
欲知毛泽东制订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计划结果如何,请继续往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毛泽东大传——187
第187章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
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
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话说1947年7月27日,谢富治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晋南组织了渡河新兵团,这个兵团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新编第9纵队和由原来毛泽东批准的“特别党员”赵寿山领导的、已经光荣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及太岳军区第8纵的22旅组成,共计8万余人。陈赓为司令员,谢富治为政委。同时组成了兵团前敌委员会:以陈赓为书记,谢富治为副书记。
谢富治,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1929年参加红军。他参加红军不到1年即在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到2年就升任为团政治部主任,后任师、军政治部主任,长征前已经是红4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小河村会议之后,西北野战兵团改称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委。中央军委为了加强西北野战军的力量,命令晋绥军区许光达率领第3纵队西渡黄河,归入西北野战军建制。彭德怀的兵力得到了加强。
7月28日,刘伯承、邓**大军胜利结束了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师部、9个半旅,共计56000人,其中俘虏整编第66师师长宋瑞珂、第70师师长陈颐鼎、第32师副师长理明亚以下43000万人;击落飞机4架,缴获大量轻重武器。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初步胜利。刘伯承满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赋诗一首,诗云: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7月28日,刘伯承、邓**致电毛泽东、中共中央军委说:
“23日电奉悉。因作战未即复。我们完全拥护所示方针。唯有如下困难:第一,南渡后连续作战,战果不小,但消耗甚大,炮弹消耗殆尽,无法补充,新兵没有,俘虏多,争取补充至少需要20天。第二,原打算第一步依托豫皖苏区尚能保持后方接济,故所带经费只有法币十数亿元,不足半月开支,一到南面即难生活,冬衣难发。”
刘邓分析了战场形势后说:
“我们当前有敌十几个旅,战力均不强,山东敌难西调鲁西南,因此仍有内线歼敌机会,如果在陇海路南北机动两个月,再歼灭其七八个旅以上,则南下更少困难。”
7月29日,毛泽东致电刘、邓、陈、粟、谭、华东局、晋冀鲁豫局,并告陈赓、谢富治及彭德怀说:
鲁西南战役“足与今年2月华东人民解放军在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中歼敌4个师部12个整旅的记录及今年5、6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长路、吉沈路等处歼敌8万的记录相媲美。”
“在山东敌不西进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
7月30日,刘伯承、邓**致电中央军委并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华东局说:
“连日我们再三考虑军委梗电方针,恰好顷奉艳电(即7月29日电),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敌19个旅,至少有10个旅会尾我行动,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为宜。准备无后方作战。”
刘邓在电报中还请求在8月15日前,由山东渤海区调给1000发山炮弹;由晋冀鲁豫区设法安排1万名伤员,并拨给一部分经费。同时建议在鲁西南地区,由华东野战军拖住该区域之国民党军,并从山东抽调原中原区皮定均旅到大别山。
这就叫:劝将不如激将,一语震惊刘邓,斩足不如破膛:
“不能调动胡儿,致使陕北不支,尔等势亦难张。”
7月30日18时前后,毛泽东复电刘伯承、邓**说:
“电悉。如你们决心直出大别山,请注意下列各点:1、开一次团长以上干部会,除告以各种有利条件外,并设想各种困难条件,建立远征意志。2、营长以上每人发鄂豫皖3省有县境的明细地图1份,油印的亦好,如能每连发1份更好,使一切干部明白地理环境。3、大体确定征粮、征税办法,告知一切干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办法所得不多,名誉又坏,在我方政权未建立以前,仍应暂时利用国民党下层机构及税收机关。4、如皮定均旅一时调来不及,请考虑以晋冀鲁豫野战军赵基梅司令员的第12纵队使用于大别山。该纵由潼、洛渡河后直趋大别山。5、如你们决定直趋大别山,决心不要后方,亦应使陈谢建立此种决心。”      
7月30日,彭德怀、习仲勋根据小河村会议的战略决策,率西北野战军由大、小理河向榆林前进。
7月31日,据侦察部队报告,国民党军的一支快速部队正向小河村扑来,毛泽东决定马上转移。
7月31日晚上,毛泽东让卫士们清点借老乡的东西,一一归还,损坏的东西照价赔偿,并挨门挨户向老乡们告别。任弼时召集干部作了动员,他说:这次行军是艰苦的,敌人企图封锁绥德、米脂,把我们包围在无定河以西,我们要抢先赶过绥德。
1947年8月1日一大早,毛泽东离开住了40多天的小河村。小河村的群众听说3支队要走,纷纷前来送行,送出村外很远还恋恋不舍。毛泽东举起手跟老乡们打招呼,他说:
“老乡们,我们一住就是40多天,给你们添麻烦了!大家请回吧,我们不久还会回来的。”
毛泽东率昆仑纵队沿大理河川向东往绥德方向转移,为了保守秘密,他们又把3支队改称9支队。毛泽东边走边问阎长林说:
“阎长林,你们新4旅打过许多胜仗,该有不少好经验吧?”
阎长林在新4旅待过好几年,还从没有好好分析过部队的作战经验。他见毛泽东这样问,想了想就说:是党领导得好。毛泽东说:
“这是最根本的!有党的坚强领导,部队战斗素质就高。我们革命队伍都有这个特点。”
阎长林又说:
“新4旅还有些不同,部队里河北人最多。”
毛泽东摇摇头,说:
“河北人不一定都能打仗吧?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么!”
大家哄地一声笑了,毛泽东见阎长林有些发窘,就说:
“能不能打仗,不在乎是哪省的人。国民党的兵最不能打仗,可一旦被我们解放过来,经过教育,懂得了为什么打仗和为谁打仗的道理,立即就会变成能打仗的好战士了。”
毛泽东还鼓励阎长林说:
“说错了没关系,再好好想想,说对了大家接受,不对的,大家一分析,也就明白了。”
阎长林琢磨了一会儿,又鼓起勇气说:
“新4旅老战士多,差不多都是38年以前参军的。”
“这一条可以成立。”
“我们旅的干部差不多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
“干部老,指挥作战有经验,这也是一条。还有呢?”
“武器也不错。”
“对。”毛泽东点点头,似乎是做总结,他说:“干部老,战士老,阶级觉悟高,净打胜仗,武器装备也就充足了。”
傍晚时分,昆仑纵队第2次到达靖边县的青阳岔。
8月2日,昆仑纵队转移到火石山。据报,国民党军队竟然不吃不睡一路紧追。昆仑纵队为了隐蔽目标,就在白天休息,待天黑了以后再冒雨上路。
8月3日黎明,昆仑纵队到了小崖子。毛泽东顾不得换衣服,就忙着看电报。
3日下午,昆仑纵队继续赶路,转过一个山包,毛泽东忽然下马站住了,一眼望去,整个平川由于在5月间被国民党军队洗劫过,庄稼全毁,窑洞门窗被烧,坛坛罐罐打得粉碎。他站了很久,直到部队过去了,这才上了马,一路很少说话。
3日晚,毛泽东率部到达横山县肖崖则。
8月初,毛泽东为保证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以中央军委名义要求华东野战军:将第1、3、4、8、10纵队,暂归刘伯承、邓**指挥。同时命令陈毅、粟裕率第6纵队及特种兵纵队,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上述各纵队,钳制鲁西南地区国民党军。毛泽东说:
“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该5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陈唐叶陶应在郓巨地区从速休整,待刘邓出动时即积极动作,勿误时机。”
毛泽东为了加强刘伯承、邓**等人的领导力量,又抽调郭天民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任副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邓**和参谋长李达,组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郭天民,190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毛泽东对郭天民是了解的。有一次,郭天民恨铁不成钢,一时没有控制住火爆的脾气,动手打了战士。毛泽东当面批评他说:“你是铁匠出身,像打铁一样打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听说33岁的郭天民还没有结婚,就把他叫了来,问是怎么回事?郭天民说:他的未婚妻不是党员,上级不批准成婚。毛泽东笑了,他说:“你那未婚妻是个从东北来的流亡学生,跑了几千里地来革命,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说一下,就说我同意你们结婚。”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军区2分区司令员的郭天民,指挥部队在牛道岭战斗中,击毙了日军少将清水联队长,这是八路军首次击毙日军将官。日军对郭天民的部队恨之入骨,郭天民的名头也就愈加响亮。性格豪放的郭天民,打起仗来从不粗心,称得上是一个相当细心的指挥员。有一次,分区的一位科长通过电话报告情况,对方刚说出:“我的位置在……”,郭天民一把抢过电话,严厉地问道:“你是谁?报上姓名!”那位科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突然想起,在电话中说这些是属于失密行为,有可能被狡猾的敌人所窃听。
8月4日晚,昆仑纵队冒雨到达子洲县巡检寺。此时黑灯瞎火,一时找不到住处,人们站在雨地里,互相打着招呼。好不容易找到一间屋子,毛泽东问:
“周副主席他们来了吗?”
卫士说还没有,毛泽东就让派人去迎一下。他一直在雨中徘徊着,等到周**一众人都来了,这才进屋休息。
8月4日,粟裕起草了上报中央军委的关于南麻、临朐战役的初步总结,引咎自责。
原来华东野战军在7月后半月,正如陈毅所说的:“因雨季没有打好仗。7月17日至21日在南麻打敌11师,5天5夜只消灭1个团。7月24日至30日,在临朐5天5夜只消灭两个营,打费县消灭1个旅,打泰安敌人跑了。7月打8仗只有3仗打好。”他们在鲁南、鲁西、鲁中3个方向分兵作战,从战略上看,调动、分散了国民党军,策应了刘邓大军的战略进攻;但从战役战斗上说,打的多是消耗战,未能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陈毅对粟裕引咎自责甚感不安,他认为仗未打好,彼此有责,不能由粟裕一个人承担责任。
8月6日,陈毅电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说:
“1、……最近粟、我共谈,粟态度可佩,昨夜长谈,对今后共同工作很有好处。2、我认为我党20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两仗未全胜,彼此共有责任,不足为病。谭、我本此观点,互相研究教训,粟亦同意。3、我本挽3人共谈,谭因东行,故谭未参加。谭临行遗书,此书临别我看了一遍,对粟有帮助……我们对战役指导部署历来由粟负责。过去常胜者以此。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教训以便再战。军事上一二失利实难避免,虚心接受必为更大胜利之基础。”
8月6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刘伯承、邓**说:
你们要抓紧时间休整,争取在8月15日以后出动。“你们南出前不要企图再打一仗,南出后在沙河以北亦以避免打大仗为宜。”
“你们对于出动后敌之可能对策估计如何?我们觉得敌可能采取两种或3种办法。第一种办法,迅速组织进攻,使你们不能立足。但此种办法难于调动很多军队,估计可用于进攻者约12个旅(或较多)左右,……敌人此种办法的基本缺点,是进攻兵力太少,我之回旋余地甚大,并有迫我渡江南进之危险(敌人很怕此着)。第二种办法,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不急于尾我进攻。除上述12个旅(或较多)外,并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共二十几个旅,以1个月至两个月时间,先从长江、平汉两线完成部署,然后向西向北进攻。此种办法之基本缺点,是给我以立足时间,且使山东攻势完全破坏,鲁西、豫东亦大部难保,即使集中二十几个旅,分两线多路进攻,我亦可能于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第三种办法,即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即以12个旅左右分数路迅速进攻,又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用于长江方面。”
你们“必须同时准备对付这几种办法,而主要准备对付第一种办法,即用全部精神注意于运动中大批歼灭敌人,一切依靠打胜仗。”
毛泽东在电报中还说:
如果刘邓、陈谢两军不能大量歼敌,因而不能立足,被迫缩回,那么,这次战略出击“就只能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不能起变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出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需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
此时,蒋介石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丝毫无察觉,他认为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后已疲惫不堪,短期内难以再战。因此,他调集了30个旅分5路向郓城、巨野进击刘邓大军,企图将刘邓大军消灭于陇海路与黄河之间,或逐回黄河以北,以堵住南线中央被刘邓大军打开的战略缺口。他采取了“饭馆子”战术,企图使刘邓大军留在内线。加之从8月1日起,鲁西南又是连日大雨,黄河水位猛涨,蒋介石阴谋以水代兵,水淹刘邓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邓**认为不宜在鲁西南继续休整,决定提前南下,8月6日下达了预备命令,并于次日报告中央军委说:
“我决心提前于8月7日全军开始战略跃进。”
8月6日,彭德怀根据小河村会议制定的战略部署,指挥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8个旅和绥德分区的警备第4、第6团,开始围攻榆林。
榆林旧称榆阳,又叫驼城,靠近无定河、榆河。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它北依长城,南抵乌延,西北与宁夏毗邻,地处晋陕绥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驻守榆林的是邓宝珊指挥的第22军。毛泽东为西北野战军规定的方针是:攻得下就攻,攻不下就撤,然后寻机歼敌。
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两天时间内就扫清了榆林守军设在神木高家堡至横山响水堡100多公里防线上的大部分外围据点,大军直逼榆林城下。
邓宝珊顿时急了,飞电南京请蒋介石派兵解围。蒋介石生怕榆林失守,影响整个西北战局,慌忙乘“美龄”号飞抵延安,同机到达的还有王叔铭、罗泽闿。蒋介石立即召集胡宗南、裴昌会、薛敏泉、董钊、刘戡开会。国防部作战司司长罗泽闿首先讲话,他说:
“诸位,山东我军英勇作战,已取得辉煌成果,共军正在溃逃,消灭山东共军已指日可待。陕北方面,共军主力正在榆林,这是天赐良机。总裁决定,胡宗南将军率国军主力,将共军压迫至葭县、米脂、榆林三角地带,一举歼灭,即使不能歼灭共军主力,也要将彭德怀部赶过黄河。”
胡宗南站起身,立正说:
“我坚决服从总裁的命令!不过——”
蒋介石说:
“讲,不要吞吞吐吐。”
胡宗南说:
“我有两个困难,请研究决定。第一,现在正是雨季,汽车补给用品时有中断。第二,要集中主力北进决战,就不能沿咸榆公路交通线留有掩护部队,所以长途运输很不安全。”
蒋介石当即对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说:
“你把运输机集中到西安机场,空投补给。”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2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叔铭立正报告:
“总裁放心,我们空军保证胡将军的军需补给。”
蒋介石对胡宗南说:
“这下你不该有顾虑了吧?照国防部的意图,立即拟定作战方案。”
“是!”胡宗南答道。
当晚,蒋介石留宿延安。第二天上午,蒋介石到延安城内视察了一圈,便乘飞机回了南京。
胡宗南以整编第27师仍固守延安城防,各军的辎重和非战斗人员留驻延安;以10个半旅63000多兵力分路北进。其部署是:
整编第17师解除在甘泉、鄜县沿公路的守备任务,集中在蟠龙镇以南地区归还第29军建制;由刘戡指挥整编第17师、第36师(缺28旅)、第90师,从蟠龙镇附近沿咸榆公路前进,到达瓦窑堡补给后,继续向三皇峁、周家岭一线前进;其中以整编第36师为援榆快速兵团,取捷径迅速行动,昼夜兼程救援榆林邓宝珊。
由董钊指挥整编第1军的第1师、第38师,在第29军后保持1日行程的距离跟进,随时支援第29军作战。
此时的国民党整编36师师长钟松,接到命令后立功心切,死命地向榆林急进。
钟松者,何其人也?此人出生于浙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2期,为人华而不实。他曾经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后来被捕叛变,投靠了国民党。他所率领的国民党军第36师属于机动能力特强的特别师,是胡宗南的3大主力之一。
彭德怀见钟松的第36师来势凶猛,便命令教导旅在横山一带阻截钟松。教导旅很快便占据了横山沿无定河到鱼河堡的要道。这钟松也很狡猾,他一发现鱼河堡一带有共军,立即命令:
“我们不和共军在这里纠缠,绕道行军。”
8月7日,毛泽东批准了刘伯承、邓**的南下计划。他复电说:
“决心完全正确。”
8月7日夜,刘邓野战军4个纵队12万大军分成3路秘密出发,向南疾进。1纵、中原独立旅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柘城、上蔡一线直奔豫南。3纵为东路,沿城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线直奔皖西。中原局、直属队和2纵、6纵为中路,沿沈丘、项城、息县一线直奔大别山腹地。
8月8日,毛泽东率部离开巡检寺,到达绥德县李家崖。
8月9日,彭德怀电告中央军委说:榆林城坚,东、北两面是沙漠,西、南两面是水道,攻城不易。目前钟松增援甚急,如果近期不能攻克榆林,准备集中6个旅,先歼灭援军再攻城。
8月10日晨,毛泽东又电示刘伯承、邓**说:
“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
8月10日,西北野战军对榆林进行强攻与爆破,均未奏效。
8月10日晚,毛泽东率领昆仑纵队经过30公里急行军,到达离绥德还有15公里的黄家沟。此时三更半夜,人困马乏,正待烧水做饭,忽然来了报告,说刘戡部队的7个旅正在扑向绥德。昆仑纵队如果再向绥德前进,就有互相碰面的可能。任弼时立即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说:
“好哇,敌人可以不吃不睡,我们也可以不吃不睡, 敌人是快速部队,我们也是快速部队,我们还要赶过敌人。走!“立刻出发。”
后来,当刘戡的部队进抵绥德时,毛泽东已经率部由绥德向北转移了。
8月11日,刘邓大军各部跨越了陇海路,将国民党军甩在陇海路以北。
8月11日,彭德怀、习仲勋电告中央军委说:如果钟松部13、14两日可到,决定围城打援。
8月12日晨7时,毛泽东电示彭德怀说:
“榆林非急攻可下,而钟松仍迅速增援,似宜决心暂停攻城,集结部队打钟松。”“我军即在榆林、米脂间休整待机,隔断刘戡、钟松两部,吸引该敌,以利陈谢行动。”
毛泽东同时电示贺龙:立即部署各后方机关迅速移至黄河以东。
这一天,彭德怀、习仲勋因钟松已经靠近榆林,围城打援已不可能,于是在榆林城南的赵庄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彭德怀说:
“我军已达到了调动胡宗南主力北上、配合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的目的,应该主动撤围榆林,再寻机歼敌。”
8月12日下午,钟松率领整编第36师到达距榆林不到15公里的苏庄子、天鹅海子一带。他们是冒着炎炎烈日,绕道出至长城外,经毛乌素沙漠,渐渐逼近榆林的。钟松部虽然离榆林不远,却也不敢贸然行事。待到搜索部队侦查后回报:“榆林城周围未见共军,共军去向不明。”钟松这才率部入城。
当晚,钟松即电告延安胡宗南说:“榆林解围成功,共军逃窜。”
胡宗南也立即电告蒋介石说:钟松快速纵队击溃围攻榆林的共匪!
蒋介石致电胡宗南,嘉奖钟松进兵神速!
西北野战军撤围榆林,蒋介石、胡宗南估计是共军要过黄河了,于是,急命各路部队加速追击,一举歼灭共军主力。
8月12日晚,毛泽东对刘邓大军的远征行动作了具体部署,他在电文中写道:
“鉴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休息太少,疲劳太甚,减员太多,而那种性急有许多是不必要的。此次我军南进,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情况紧张时应当走几天长的,但应跟着休息几天,恢复疲劳”;“在目前几个星期内,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敌情、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
此时,蒋介石认为刘邓大军是北渡黄河不成而“南窜”,他以20个旅分路尾追,另以一部分兵力在平汉路侧击,企图将刘邓大军歼灭在黄泛区。
刘邓大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以两天的时间,迅速通过了宽达40多公里的黄泛区,渡过了沙河、洪河,矛头直指大别山。此时,蒋介石才如梦方醒,他慌忙调集了3万多人赶到汝河南岸,企图挡住刘邓大军的去路。刘邓大军在“到达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同国民党军展开了激战,
8月13日,毛泽东率部以急行军方式,渡过无定河转移到绥德县延家岔。
8月14日,钟松根据蒋介石、胡宗南追击西北野战军的命令,率整编第36师从榆林南下,寻找西北野战军主力决战,他狂妄地说:
“一战结束陕北战争。”
8月14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行抵米脂县城郊外井儿坪。骑兵侦察报告,刘戡的部队已在30公里外宿营。毛泽东说:
“好,他们休息,我们也休息!”
8月15日,刘戡、董钊率领的两路主力部队在绥德会师。
8月15日下午,毛泽东得到情报,自榆林南下的国民党军第36师已经到了米脂城北的镇川堡。于是,他率领昆仑纵队继续赶路,并且改变行军方向,离开大路,转向东边的山沟里。
周**由于过度疲劳,鼻子流血了。毛泽东听说后,忙让担架队去抬他。周**的鞋子磨破了,一上担架,鞋子的破洞露出来了,江青看见了,说:
“周副主席,你的鞋底露出袜子来了。”
周**笑笑说:
“怪不得走路硌脚呢!”
担架队走得快,到了毛泽东前面,周**又要下地行走。毛泽东连忙把他按住,笑着对战士们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们的担架到底用上了,这叫有备无患。”
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傍晚时分,部队转移到米脂、葭县交界的陈家岔。
8月16日上午,毛泽东率部由陈家岔出发。
8月16日,彭德怀的司令部移住葭县崖窑畔。
16日晚上深夜时分,毛泽东率昆仑纵队冒着大雨进至葭县以西乌龙铺以东的曹家庄。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村子里的老百姓都已经入睡。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破窑洞,让毛泽东休息。
周**打电报给彭德怀说:9支队不过黄河,仍然留在陕北。
彭德怀在复电中建议说,9支队向葭县以北地区转移,他派许光达率第3纵队到乌龙铺一带,接应和掩护9支队转移。
毛泽东吃过饭休息了。警卫排长阎长林刚躺下,有哨兵来说:
“陆定一和胡乔木同志的窑洞顶上掉下来一块石头,砸在炕的中间,因他们两人睡在两边,所以没有受伤。”
阎长林跑去一看,真有些后怕,正想请他们换个地方,骑兵侦查员送来了情报,说刘戡的部队又出动了。
此时,钟松的第36师已经到达镇川堡;董钊的第1军军部及其第1师守备绥德、米脂;刘戡的第29军军部率5个整编旅,由绥德扑向葭县。这样,西北野战军和昆仑纵队被挤在葭县、米脂、榆林交界的狭小区域,处于背靠沙漠,数面受敌的境地,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8月17日黎明,狂风怒吼,暴雨如注,到处一片漆黑。任弼时来向毛泽东报告敌情,毛泽东说:
“敌人这么积极?他们不睡觉,我们也起身吧。”
任弼时转身就去通知部队。战士们都紧紧地挤在几株老槐树下避雨。这曹庄离黄河不远,有个战士说:
“黄河就在前面,这回准要过河了。”
另一个战士说:
“不会的,毛主席说过,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这说话间,任弼时冒雨跑来了,说:
“部队行进方向不变,继续顺葭芦河北上。”
部队又出发了,风雨仍然很猛,眼前黑乎乎一片。战士们借着闪电,辨别着路径前进;闪电一停,大家就迈不开步,手拉着手,相互转告着:“小心!小心!”一齐摸索着往前走。
天明的时候,雨下得更猛烈了,整座山白茫茫的。下山的路,连马也不能骑,毛泽东和卫士们手挽着手朝山下走。
8月17日上午,立功心切的钟松不听刘戡的劝告,竟然远离主力,孤军深入,派第123旅及165旅的第49团作为前梯队,向乌龙铺方向冒进,他自己亲率165旅为后梯队,进至沙家店。刘戡也率5个旅继续北进。
8月17日中午,雨停了,卫士们在山上回首东望,太阳像个火球,近看葭芦河水,成了一条细流,遥看黄河,如同一根银丝,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大家为眼前的美妙景色吸引住了,几天来的紧张劳累,一下子都消散了。警卫战士李文奎捅捅石国瑞说:
“你不是爱念诗吗?看,这里多有诗意呵,还不作上一首。”
石国瑞此时也正有诗意,嘴里不由得念叨起来。他刚念了一句:
“黄河在向我们招手……”
正好被毛泽东听见了,笑着问他:
“石国瑞呵!你又想过黄河了么?”
石国瑞也笑了,忙说:
“我们在念诗呢!”
毛泽东高兴地说:
“啊!有这个兴致,好极了!咱们休息一会儿,听你作诗吧!”
石国瑞红着脸回答:
“怕念不好。”
他望着黄河想了一会儿,一句一句念道:
“黄河在吼,他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呵!亲爱的毛主席,过黄河吧,河东要比河西安全!”
石国瑞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接着念道:
“我们也向黄河招手,黄河,你不用担心,这里有我们的野战军,还有千百万的老百姓,既顺利,又安全!再见!”
大家听了石国瑞的诗,哄然大笑,都围着石国瑞打闹。毛主席笑着说:
“诗做得很好,可惜没尾,应该再加上一句——我们打败了胡宗南,再拜托你,把我们送到东岸。”
诗做完了,战士们兴致勃勃,不一刻工夫,就登上了山顶。
欲知毛泽东如何继续与国民党军赛跑,请看下一章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2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毛泽东大传——188
第188章
“初战一定要打赢,赢了就争得主动。战士碗里有肉吗?刺刀
要见红,碗里要有肉,没有肉就杀马吃!把老马残马杀了吃!”
话说毛泽东率部来到达葭芦河边。葭芦河在这里入黄河,老百姓又叫它“黄河叉”。
毛泽东决定过葭芦河,由任弼时负责组织渡河。突然,后边不远的山头上枪炮轰鸣,中央警卫团和刘戡的部队接上了火。毛泽东回头望望山头,神态自若地在河边踱步。浮桥一时搭不起来,情况紧急,汪东兴要先护送毛泽东过河。毛泽东摇摇头说:
“不,我留在这里!你想办法先把秘书、译电员和文件送过河去吧。”
机要人员按照毛泽东的吩咐,伏在未加鞍子的马背上,顺着水势过了河。
此时河水暴涨,轰鸣之声震耳欲聋;巨浪一个接着一个,铺天盖地而来。部队就找到一处最窄的河床,由周**、任弼时、叶子龙指挥着战士们架桥,羊皮筏子刚一下水,立刻就像一片草叶一样被巨浪卷走了。刘戡的队伍距此已经很近了,只隔着一个山头,情势十分危急。
“给我拿支烟来!”
毛泽东突然伸出两根指头,要烟抽。他的声音不大,却像雷声一样传遍整个队伍。
“烟,得胜同志要抽烟!”
“得胜同志要抽烟!”
“烟!”“有烟吗?”“快找烟!”
卫士们因毛泽东前段时间患肺炎,已经戒烟,都没有准备烟。这几天,天天下暴雨,人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身上难得有干的时候,去哪儿找烟?
“烟呢!给我1支烟!”
毛泽东有点焦躁了。队伍里终于从马夫老侯那里找来了他用油布包藏着的烟和火柴。周**指挥卫士们打开背包,用一条薄被遮在毛泽东头上,并亲自扯起被子的一角,为毛泽东遮风。周**指挥道:
“举起来,不要举得太高,朝东南斜点,好。”
卫士钻到被子下,把1支烟插到毛泽东右手的指缝里。“嚓!”“嚓!”他一连划了几根火柴,火光只一闪便被风吹灭了。毛泽东几次把嘴凑过去,都没有点燃,有点火了。周**又换上另一个卫士,终于把烟点着了。
毛泽东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又狠狠地接连吸了几口,烟头的火光闪烁着往上窜。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盯着毛泽东,盯着那支青烟袅袅的香烟,仿佛中央前委几百人的命运,甚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都系在那支香烟上。
远处的枪炮声和眼前的波涛声交相轰鸣,毛泽东全然不觉,他眉头微蹙,咝咝地吸着烟,一缕缕烟雾从鼻孔中和齿缝间流淌升腾。手中的香烟眼看着只剩下一点烟蒂,他蓦地把烟头奋力摔在地上,立起身,用脚狠狠地踩灭,大声说:
“不过河!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
毛泽东说罢,沿着葭芦河向西走去。任弼时立刻下达命令:“出发!”几百人的昆仑纵队,不慌不忙大摇大摆地顺着临时改变的方向,沿黄河叉大堤由东向西前进。警卫员们抢着上前保护毛泽东,都被毛泽东喝退了。说也奇怪,此时国民党部队的追兵忽然停止了枪炮轰鸣,一时间整个世界仿佛都沉默了,变哑了。
刘戡领兵赶到葭芦河畔,再也找不到中共中央机关的踪迹,他们以为毛泽东已经过了黄河,便在河边上架起大炮,朝葭县县城猛轰。
西北野战军彭德怀接电报得知,葭芦河因大雨水涨,不能徒涉,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无法向北转移,部队临时改变方向,突然由东向西北方向冒雨行进,尚未脱离险境。但他却不知道毛泽东已经险到了极点。
毛泽东走到一座山下,仰面望望西边是高峰陡壁,山路崎岖,云雾缭绕;再看看下边,还有一条羊肠小道,他把目光转向任弼时,意思是:怎么样?任弼时会意地点点头。毛泽东下了马,大踏步地走在前头。
“上山!” 任弼时向部队下达了命令,他又吩咐身边的参谋刘长明说:“让后面的部队把上山的痕迹擦掉。”
毛泽东正往山上走,闻声折过身,将手中的木棍在山脚草坡上一戳,说道:
“擦什么?你们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我看那些蠢货也毫无办法!”
周**含笑劝道:
“还是擦掉吧,敌人跟脚就会追来。”
毛泽东戳着柳木棍说:
“给我竖。我看他敢追?我看他刘戡到底有多大本事!”
毛泽东上山走了。周**扯一下刘参谋,小声嘱咐说:
“主席的安全关系全党全军。为防万一,部队过后,你们还是照史林同志说的办,把痕迹消除干净。”
毛泽东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几声枪响,便停住脚步。此时,雨已经停了。周**问:
“怎么回事?”
毛泽东把草帽拿在手里扇凉,慢悠悠地问道:
“是敌人来了吗?”
阎长林说:
“还不知道。”
毛泽东找了块石头坐下来,索性不走了,说:
“好吧,我们等着,我倒要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过了一会儿,侦查员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说:
“是对岸民兵打枪,误会搞清了。”
毛泽东缓缓立起身,说道:
“没有事?没有事咱们就走。”
毛泽东顺着山坡到达了葭县白龙庙村,坐在白龙庙村子前一块青石上休息。他遥望黄河,忽然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一段唱词:
“我站在城楼观风景……”
白龙庙是一个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子,树极少,缺水;但它的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周围的山川河流一览无余。毛泽东进村不久,就下起雨来。周**建议在白龙庙宿营,毛泽东说:
“对,就在这里住下,把警卫部队布置好,敌人要上山,还可以打它3个多钟头,到那时再走不迟。”
天黑以后,刘戡的部队在葭县以西安营扎寨,篝火望不到头。阎长林和卫士们在山头看得真真切切,赶紧报告周**,周**说:
“把警卫部队布置好,不要告诉主席,让他好好睡吧,他太疲劳了。”
毛泽东在屋里听到了,大声说:
“不要担心。现在不是他们的天下了,是我们的天下了!”
毛泽东半夜里去厕所,天特别黑,阎长林为他打着手电照路。毛泽东说:
“不要打了,慢慢走吧。”
阎长林意识到毛泽东是怕暴露目标,就关了手电。在往回走的时候,毛泽东说:
“你去向你们的领导说一下,给我调换一个勤务员。”
毛泽东的勤务员延永生因一些小事与其他卫士团结不好。据阎长林说,大家都对延永生有意见,他也不会做勤务员工作,对毛泽东生活上的事,像喝水吃饭,都照顾不够。毛泽东见阎长林没说话,又说:
“他是一个好同志,做别的工作可能很好,但不适合当我的勤务员,请你们的领导和他好好谈谈,你也和他谈谈,不谈清楚他会背思想包袱的。”
阎长林说:
“如果把他调走了,还得来一个人,李银桥同志怎么样?”
于是,阎长林就把李银桥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说他是河北省安平县人,11岁参军,也是一位“三八式”老战士,现在在机要通讯排工作,曾经给周**当过勤务员。毛泽东同意了。
阎长林马上将此事报告了叶子龙和汪东兴。叶子龙、汪东兴就叫来李银桥谈话。叶子龙说:
“给你的工作变动一下,调你到主席身边当卫士,因为你过去一直干这项工作,有经验。”
汪东兴说:
“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我们是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的。任务既光荣又重要,你不要辜负组织上的信任。”
李银桥没有马上表态,他低着头不说话,想着自己的心事:自己当兵十来年一直干卫士,干勤务员工作,与自己同时当兵的,有不少人已经是营团级干部了,自己刚到基层不久,现在又要去当卫士……
“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吗?”
叶子龙问道;李银桥说:
“不行呀,我怕干不好,况且我干这个工作干得太久了。”
叶子龙、汪东兴有些惊诧,又有些不悦。李银桥说出自己的意见后也感到把话说得太满了,不够妥当,就补充说:
“当然,组织决定我服从。”
叶子龙松了口气,说:
“服从就好,相信你会干好的。”
汪东兴也说:
“今天你先回去,最后怎么办,等我们研究以后再决定。”
叶子龙、汪东兴向毛泽东汇报了他们和李银桥谈话的情况,毛泽东先是一怔,接着就将手朝窗外一指,大声说道:
“你们不要再研究别人了,我就要他!”
就这样,李银桥来到了毛泽东身边工作。
毛泽东在山上安安稳稳地休息了一夜。
8月18日,大雨如注。上午10时左右,西北野战军在乌龙铺以北和沙家店以东,分别同钟松第36师前后两个梯队接触。
然而就在这一天,刘戡带领主力为寻找中共中央机关,仍然冒雨北进,到达葭县店头镇一带。
毛泽东也率昆仑纵队冒雨下山,到了葭芦河上流,沿河向西,有时走在山坡上,有时折回到河滩里。部队在葭芦河比较窄的河段停了下来。这里水面不宽,但水流却十分急。叶子龙和汪东兴指挥一批会水的战士连游带趟到了对岸,去村子里借来绳索和门板搭浮桥。由于水急,架桥工作进展缓慢。这时追兵又近了,山头上枪炮声大作。毛泽东望望架桥现场,朝刘参谋吩咐道:
“我看还有点时间么,把电台架起来。”
毛泽东坐在战士们用手撑开的棉军被下,审阅各战区发来的电报,用铅笔写着命令,交刘参谋送电台发报。天空响起了嗡嗡声,几架敌机飞来了。大家忙劝毛泽东去山脚下隐蔽一会儿。毛泽东眼睛不离电文,用铅笔朝上头指指,说:
“他不要命吗?我看他比你们乖巧。”
果然,几架飞机哼哼半天,转了几圈又飞走了。
浮桥终于搭好了,为了保险,几名战士脱得赤条条的,只穿着裤衩站在激流中做辅助桥墩。毛泽东走到河边,立住了脚,望望河里的战士们,眼圈红了,他回头说:
“同志们先过!”
“请李得胜同志先过!”
岸上的战士们喊着;几百人都喊着;河里的战士们也喊着:
“请李得胜同志先过!”
周**走到毛泽东身边小声说:
“主席,你不过同志们是决不会过的。快上桥吧,时间久了河里的同志们会冻出毛病的。”
毛泽东只得踏上了浮桥,部队顺利地过了葭芦河。
8月18日晚,毛泽东率部到达杨家园。他一进窑洞,不顾穿着一身湿漉漉的衣服,盘腿坐在炕上,就着油灯查看地图。阎长林和几个卫士点起火烘烤衣服,柴草太湿,直冒烟不起火。窑洞里烟雾腾腾,呛得大家直咳嗽,毛泽东也被呛得吭吭地咳了起来。阎长林擦着泪水喊:
“小李,快扶李得胜同志出去透透气。”
李银桥一边咳着走向炕边去扶毛泽东,一边说:
“得胜同志,透透气吧。”
毛泽东甩开他的手,用铅笔在地图上画了记号,自己下了炕,一边咳,一边扶着墙摸索着走出窑洞。此时雨已经停了,毛泽东用力咳出几口痰,迎风做着深呼吸,而后在院子里散步。他慢条斯理地问身后的李银桥:
“你叫什么名字啊?”
李银桥立正回答说:
“报告,我叫李银桥。”
“那几个字啊?”
“木子李,金银的银,过河的桥。”
毛泽东立住脚,看着李银桥又问:
“银桥,为什么不叫金桥啊?”
“金子太贵重了,我叫不起。”
“哈哈,你很有自知之明嘛。你是哪里人呢?”
“河北安平县。”
“父母干什么呢?”
“我父亲种地拉脚,农闲时倒腾点粮食买卖。母亲操持家务,农忙时也下地干活。”
“我们的家庭很相像么。你喜欢父亲还是喜欢母亲?”
“喜欢母亲。我父亲脑子好,多少帐也算不糊涂。可是他脾气大,爱喝酒。吃饭他单独吃,他吃馒头我们吃窝头,稍不顺意就打人。我母亲心善,对人好,我喜欢母亲。”
“越说越一致了么。你母亲一定信佛。”
“主席怎么知道?”
“你说她心善么,出家人慈悲为怀。”
“您,您母亲也信佛吗?”
“我也喜欢母亲,她也信佛,心地善良。小时候我还跟她一起去庙里烧过香。后来我不信了,你磕多少头人民还是受苦。”
“磕头不如造反。”
“好,讲得好!”
毛泽东继续散步,走了一圈,又问李银桥:
“怎么样,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吗?”
李银桥老老实实地说:
“不愿意。”
毛泽东轻咳了一声,说:
“嗯,你能讲真话,这很好。我喜欢你讲真话。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愿意在我这里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2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干太久了。从38年参军,我一直当特务员,当勤务员。我想到部队去。”
“噢,三八式,当卫士,进步是慢了些。就这一个原因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比如说,在周副主席那里当卫士就愿意,来我这里就不愿意?”
“没有,决没有那个意思!我一直想到部队去,我在周副主席那里也说过这个意思。我在他那里干过一段,他了解我的情况,形势缓和后提出走的要求也容易,后来我就下基层了。如果到主席这里来,怎么好刚来就提出要走。”
“你怎么知道我会不放你走?”
“主席……恋旧。”
“什么?恋旧!你听谁说我恋旧?”
“反正我知道。听人说你骑过的马,有好马也不换;穿过的衣物,用过的笔砚茶缸,一用就有了感情,再有了多好的也不换。就比如你那根柳木棍,不过是孙振国背行李的木棍子,有了好拐棍儿你肯换吗?掉到山下还要捡回来呢。我可是个大活人,我们要是有了感情,主席你还肯放我走吗?”
“哈哈哈!”毛泽东笑了:“小鬼,什么时候把我研究了一番?嗯,可是我喜欢你呢,想要你呢,怎么办?总得有一个妥协吧。”
“那就只好我妥协了。”
“不能太委屈你了,我们双方都做一点妥协。”毛泽东认真地看着李银桥,继续说:“大道理不讲不行。你到我这里来,我们只是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你为我服务也是间接为人民服务。可是,光讲大道理也不行。三八式,当我的卫士,地位够高,职务太低。我给你安个长,做我卫士组的组长。”
毛泽东略一沉吟,把手掌一举,说:
“半年,你帮我半年忙,算是借用,你看行不行?”
李银桥点头说行。毛泽东将手轻轻一挥,说:
“好吧,你找叶子龙谈谈,他对我更了解。”
这天晚上,毛泽东又是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忽然皱起眉头,抓起纸匆匆向外走,李银桥手扶盒子枪紧随其后。毛泽东走到门口,扭头交代李银桥说:
“我要解手,你扛一把锹帮我挖坑。”
李银桥忙找来一把铁锹,跟着毛泽东走到村外野地里。毛泽东指着一个隐蔽的地方说:
“就在这里吧。”
李银桥照着一般厕所的情况,挖了一个一锹宽一锹深的长方形坑,又把两边脚踏的位置垫高垫平,说:
“主席,试试吧。”
毛泽东试了试,“嗯”了一声说:
“好么,很好。”
李银桥选择一个位置隐蔽好,警惕着周围的情况。毛泽东这一时期常常便秘,大便非常困难。李银桥也不知等了多长时间,毛泽东才终于办完了大事。李银桥在回去的路上问道:
“主席,你为啥不在厕所里大便呢?”
“我嫌它臭,对脑子不好。”
“可是我见你跟老乡聊天,就用手捏碎粪肥,拍拍手又拿烟抽,你可没嫌臭。”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毛泽东说着望望李银桥,问:“你说,什么时候思考问题好?”
“大概,大概躺在床上吧?”
“不对,”毛泽东贴近李银桥,笑着说:“我告诉你吧,就是拉屎的时候。拉屎的时候正好想事情。”
李银桥噗嗤一声笑了。毛泽东却一本正经地反问道:
“你说,厕所那么臭,能想出好主意吗?”
“不能。”李银桥嘴里这样说,却还是忍不住笑。
8月19日凌晨4点多钟,毛泽东率部要向沙家店靠近,到梁家岔去。警卫员们正在做着出发的准备。毛泽东说:
“把带的那些书都埋掉,暂时不用的衣服也埋掉吧,尽量轻装。”
警卫班的战士们闻言都楞住了。他们知道,毛泽东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一路上不管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都没有舍得把书轻装掉,现在却要把这些书埋了,可见形势是十分严重了。毛泽东见大家都不情愿的样子,神情庄重地说:
“你们也知道,我们在沙家店一带和敌人有个大的战斗,双方主力都集中在那里,地区又狭小,打得好,我们就转危为安,暂时不走了;打不好,我们就过无定河,再往西走。”
战士们这才知道,毛泽东是作了最坏的打算。
中午,毛泽东率昆仑纵队到达镇川堡正北40公里的老苏区梁家岔。这里距离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驻地东原村不到10公里。
梁家岔位于山东坡上,只有七八户人家,一下子来了几百人,简直没有立足之地。卫士们给毛泽东、周**、任弼时几个人勉强借到了2间窑洞,又给工作人员弄了一个小窑洞,其他人员都露宿在野外崖畔下大树周围,连老百姓的牲口圈里也住满了人。
毛泽东一住下来,就开始研究全国战局。他电示陈赓、谢富治说:
“陈谢部队渡过黄河,首先攻占潼关、洛阳、郑州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
8月19日这一天,刘戡部进至葭县城及其以西的神泉堡、李家庄。
钟松的第36师师部及165旅在沙家店附近构筑工事,第123旅指挥的493团,进至乌龙铺以北的刘家沟。
彭德怀判断,西北野战军歼灭第36师的意图没有暴露,钟松明天很可能还会继续东进,在沙家店歼灭钟松第36师的时机已经到了。他和习仲勋、张云逸研究决定:一面通知各部队,一定要坚持歼灭36师的决心。一面将作战计划报告给毛泽东。
晚20时左右,彭德怀、习仲勋、张云逸电告毛泽东说:
“拟于明天拂晓包围沙家店附近敌之两侧而歼灭之。得手后逐次向东北各个歼灭之。”
此时,毛泽东正在梁家岔和周**、任弼时、陆定一、胡乔木等人一起开会。卫士报告说:电话排就地架线,已经接通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的电话。毛泽东拿起话筒,与彭德怀在电话中直接通话,他第一句话便说:
“喂!是呀,我是毛泽东!”
周围的人听了又惊又喜。毛泽东自从撤离延安后,一直使用李得胜的化名,现在首次公开自己的名字,可见陕北形势大大改观,胜利在望了。
彭德怀向毛泽东汇报了钟松第36师即将被围的情况,毛泽东说:
“好!一定要抓住他,给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是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敌人,不让一个跑掉!打好这一仗,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彭德怀又汇报了几句,毛泽东大声说:
“要挖壕!侧水侧敌,大意不得!”
毛泽东听了片刻,又大声说:
“先解决123旅!他是很可能固守待援。钟松‘援榆有功’,刚受过蒋介石嘉奖;刘戡‘援榆不力’,刚受过训斥。十几万人马麇集在这个狭小地区里,困兽犹斗,敌人是会做垂死挣扎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初战一定要打赢,赢了就争得主动。战士碗里有肉吗?刺刀要见红,碗里要有肉,没有肉就杀马吃!把老马残马杀了吃!”
毛泽东放下电话,吩咐卫士备马,说是西北野战军正在那里召开作战会议,他要亲自参加。昆仑纵队走了一天,战士们都感到很疲劳。可是毛泽东连晚饭也不吃,骑上大青马就向东原村奔去。
那一边的彭德怀,一放下电话,立即对司令部人员说:
“向各部队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动员全体指战员,为保卫党中央,坚决打好这一仗!”
彭德怀正在东原村司令部里和各纵队的司令员开会,忽然听见门外有人报告说:
“毛主席来了。”
他们立刻拥出窑洞外,抢着和毛泽东握手。毛泽东见了大家也很高兴,一边握手,一边笑着说:
“同志们辛苦了!”
“主席辛苦,主席瘦了。”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毛泽东风趣地说:
“瘦了走路方便。”
“主席几次遇到危险,我们可担心呢!”
“我也替你们担心呢。”毛泽东笑着说:“那么多敌人,跟在你们后边,如果你们打了败仗,陕北战争的胜利就要推迟了。”
“那也不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路敌人是比不过我们的,拖也把他拖死。”
众人拥着毛泽东进入会议室,继续开会。会议确定西北野战军于20日拂晓进入阵地,到黄昏前歼灭钟松的第36师。毛泽东一边听大家讨论,一边看地图,最后同意了这一作战方案。
会议结束后,彭德怀把毛泽东送到门外,再三请毛泽东注意安全。毛泽东笑着说:
“你们只管打仗,不要顾我。你们仗打好了,我就安全;你们仗打不好,我就不安全。”
毛泽东返回梁家岔,彻夜未眠,反复地审视着明天沙家店的作战方案。他感觉太困了,就问李银桥说:
“银桥,我们还有酒吗?”
毛泽东本来不善饮酒,喝一杯葡萄酒也会脸红脖子粗,所以他极少喝酒。但他也有两种例外,一是没有安眠药了,要喝一杯酒。喝1杯就会晕,喝3杯肯定躺倒。二是打仗或写作,连续几天不睡觉,他也需要喝一杯酒,刺激神经兴奋。这一段时间正好没有安眠药了,李银桥就为他备着酒。李银桥见问,就说:
“有酒。要什么酒?白酒行不行?”
“不要白酒。”毛泽东想了想,摇摇头:“钟松没有那么辣。”
“那就拿葡萄酒?”
毛泽东想了想,又摇摇头,说:
“这一次敌人有十几万,我们又是侧水侧敌,仗也没有那么好打。嗯,有白兰地吗?”
“有!还是外国货呢。”
“我看就是白兰地吧!”
毛泽东把手指头敲在地图上被红色箭头包围的篮圈里。
李银桥拿来白兰地,放在地图旁。酒瓶旁边放一盒烟一盒火柴,另一边摆开油灯和蜡烛。桌子旁边还放着一个帆布躺椅,屋角里放个绿搪瓷壶当作便壶用。
毛泽东的习惯是,在战役打响前后,便守在电话机旁,一边和前方联系,一边查看地图。前方无大事,就看各战区的电报,写电令。电话铃一响,就放下笔抓听筒,听汇报,作指示。烟是一支接一支地吸,茶水是一杯接一杯地喝,泡过的茶叶用手指头一抠便塞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
这一次,毛泽东也是这样,他感觉疲劳了,就呷一点白兰地刺激刺激,不停地吸烟,不住地喝茶水,吃茶叶。茶水喝得多,尿就多,走到屋角拿起那个绿搪瓷壶就尿,尿完了,李银桥拿出去倒掉。他决不出屋,也不上炕,累到极点就躺在帆布躺椅上闭目养几分钟神,眼皮一掀就又开始工作。
8月20日晨3点,毛泽东和周**、任弼时研究后,最终批准了沙家店战役计划。毛泽东亲拟中央军委致彭德怀的复电说:
“完全同意你们对36师的作战计划。沙家店打得好,我们转危为安,不走了;打不好,我们就向西走,准备进沙漠。”
此时,彭德怀已经率领野战军司令部机关移住到预定战场以北的刘金塔,他一接到毛泽东的电示,立即向各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
8月20日拂晓,西北野战军发起沙家店战役。以许光达的第3纵队和绥德分区警备4、6团阻击刘戡所部,以第1、第2两个纵队将第36师师部及第165旅包围在沙家店地区。
天亮时,李银桥向毛泽东报告说:
“主席,外边下雨了,雷声响得利害。”
毛泽东笑着摇摇头,说:
“不是雷,是我们的炮。叫同志们到山上听听炮声去吧,炮声激烈时来向我报告。”
8月20日午后,新4旅和教导旅又将由乌龙铺掉头西援的第123旅,包围在常家高山地区。
8月20日中午1时,彭德怀发出总攻命令:
“彻底消灭36师,是我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反的开始,是收复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开始。为着人民解放事业,继续发扬你们英勇杀敌的精神,立即消灭36师,活捉钟松,号召你们本日黄昏以前胜利地完成战斗任务。”
毛泽东在距离沙家店10公里的梁家岔,用电话直接指挥沙家店战役。在梁家岔山峁上瞭望的警卫战士,听到来自西南方向的炮声,一路飞跑下山,兴奋地连喊带叫:
“打响啦,打响啦!”
毛泽东、周**、任弼时闻声走出山窑,向西南瞭望。毛泽东高兴地说:
“好!我看这一回胡宗南怎么交代!”
欲知沙家店战役结果如何,且看下一章内容便知。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2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毛泽东大传——189
第189章
“我军第2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
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
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
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话说钟松受到东西两面夹击,急电胡宗南和刘戡求援。胡宗南一面命钟松固守待援,一面令刘戡驰援钟松。刘戡亲率两个半旅救援,却被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和绥德分区警备4、6两个团阻止在乌龙铺附近地区。野战军一部逼近刘戡的军部,俘虏其警卫连10余人。刘戡不明就里,一见不妙,也顾不得钟松了,马上率部溜之大吉。
1947年8月20日黄昏时分,第1、第2两个纵队将整编第36师师部及165旅击溃。钟松见大势已去,只好和165旅旅长李日基更换便衣乘黑夜带着少数随从仓惶逃走,他的部下全部做了西北野战军的俘虏。
西北野战军新4旅和教导旅,也于黄昏时分在常高山以南完全歼灭了36师的第123旅,活捉其旅长刘子奇。
钟松的整编第36师6000余人全部被歼了。彭德怀立即将胜利的消息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说:
“好!打得好!这一仗使钟松‘结束陕北战争’的牛皮吹破了,变成了‘结束他自己’。骄兵必败,古来如此。请你们向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一仗对整个战局是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一仗,它宣告了我们内线作战从此结束了!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要把战争打到蒋管区去,转入外线作战。”
毛泽东太高兴了,他抓起剩下的大半瓶白兰地,晃一晃,“唉”了一声,说:
“拿错酒了!”
李银桥说:
“什么敌人遇见主席,白酒也得变得成葡萄酒,想辣也辣不起来。”
毛泽东笑了,又说:
“银桥,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好不好?要肥的。”
李银桥说:
“打了这么大的胜仗,吃碗红烧肉还不应该?我马上去搞。”
毛泽东已经3天2夜没有睡觉了,他疲倦地摇摇头,说:
“我不是那个意思。这段时间用脑子太多,你给我吃点肥肉对我脑子有好处。”
李银桥让厨师高经文烧了一碗红烧肉,毛泽东先用鼻子深深地吮吮香气,两眼一眯,轻轻地赞叹:“啊,真香!”然后抓起筷子,三下五去二,转眼就吃了个碗底朝天。他放下碗,发现李银桥看得目瞪口呆,就像个孩子一样,不好意思地笑了,说:
“有点馋了。打嬴了,吃点肥肉补补脑子,我的要求不过分吧?”
李银桥红着眼圈说:
“不过分,不过分!主席要求的太低了,太低了。”
毛泽东说:
“不低了。战士们冲锋陷阵也没吃上红烧肉,只能杀马杀骡子吃呢。”
不一会儿,前线指挥部又向毛泽东报告说:
“123旅少将旅长刘子奇、参谋长罗秋佩已被我活捉,钟松、李日基尚未查到。”
毛泽东笑了笑,说:
“敌人跑几个回去也是应该的。总要有人给胡宗南报信嘛!”
毛泽东让龙飞虎到前线去看看,抓到多少俘虏。龙飞虎问过后,飞快地跑来报告说:
“主席,抓了一沟俘虏。”
毛泽东“噢”了一声,说:
“什么叫一沟俘虏哇?”
龙飞虎说:
“因为天黑,俘虏又多,他们一时无法清点,又没有地方关押,就统统地押在一条山沟里。所以说是一沟俘虏。”
毛泽东听了笑得直不起腰来,连连夸奖:
“咱们的战士真聪明,这也是个发明创造吧!”
战役结束了,毛泽东要去解大便。李银桥扛把铁锹跟上去。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李银桥兴高采烈地说:“怪不得主席不进厕所呢,野地里不臭,拉屎正好想大事。”
“嗯,银桥,那咱们就再订个协议怎么样?我解手,你就抗一把锹,帮我挖个坑。你看行不行?”
“行,就这么定了。”
沙家店一仗,初步扭转了西北的战局,至此,经过近半年的作战,西北野战军共歼敌31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新华社为此发表评论说:
“36师的被歼,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业已开始反攻,蒋介石因进占延安而在战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现在已经到了自食其果的时候。”
在梁家岔这几天,大家是天天吃黑豆,天天肚子胀,没完没了地放屁。打了胜仗,大家就比赛放屁。于是乎,立时响屁不断,笑声飞扬。这一闹腾,惊动了毛泽东,他走出窑洞,也被战士们的笑声感染了,跟着大家笑。他大声问道:
“黑豆好吃吗?”
还没等人回答,有人又响亮地放了一个屁。毛泽东问:
“这是那个说‘不’呢?”
战士们哄然大笑起来,毛泽东也忍不住大笑起来。笑声过后,毛泽东这才慢条斯理地说:
“吃黑豆是个暂时的困难,陕北就是这么大个地方,每年打的粮食只够自己吃。现在敌人来了20多万,又吃又毁,粮食就更困难了。我们要渡过这一关,再过几个月,就不在这里吃了,到敌人那边吃去!”
战士们听着毛泽东的话,都非常激动,不知谁又放了一个响屁,真如响雷一般!有人说:“响雷就要变天了!”大家又忍不住哄笑起来。
8月20日,从中原战场又传来了好消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渡过了汝河。
8月21日,毛泽东为了解除各方的挂念和忧虑,特意电告中央工委、中央后卫及各战略区负责人说:
“大家都安全。”
转战陕北以来,毛泽东只有一条用得像麻布一样的没有什么“毛”的毛巾,他擦脸、擦脚,用的都是这条毛巾。警卫员说:
“主席,再领一条新毛巾吧,用新毛巾擦脸,用这条旧毛巾擦脚,擦脚擦脸应该分开嘛!”
毛泽东看看警卫员,笑着说:
“擦脚、擦脸分开就不平等了。现在每天行军打仗,脚要比脸辛苦多了。它能用,我看还是不要分开好,分开,脚会有意见哩。”
警卫员也笑着说:
“那就让它俩分工:新毛巾用来擦脚,旧毛巾用来擦脸。再说,一条毛巾也值不了几个钱。”
警卫员的目的就是要想着法子给毛泽东换条新毛巾。毛泽东摇摇头,说道:
“帐可不能这么算。我领一条新毛巾,好像不值多少钱,如果我们的干部、战士,每人节约一条毛巾,这笔钱就够打一个沙家店战役了。”
警卫员不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毛泽东仍然用那条旧毛巾擦脚擦脸。
8月22日夜至23日拂晓,陈赓、谢富治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率领8万大军在洛阳、陕县、灵宝、潼关之间黄河最凶险的一带分两路强渡和偷渡黄河。
东线左纵队第10旅强渡成功,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第13旅渡河后,迅速占领新安、渑池、宜阳3座县城,歼敌4000余人。
西线右纵队第38军和第22旅于22日24时,在平陆茅津偷渡成功。
兵团主力部队乘胜向陇海路出击,于23日拂晓逼近陕县东侧的会兴镇,击溃陕县出援之敌,于19时攻占会兴镇,炸毁会兴车站铁路大桥,抢占了尚村、洪渠一线。
这样,陈赓、谢富治一举将东起洛阳、西至陕县150多公里的国民党军队黄河防线全部突破。
8月23日,彭德怀在司令部驻地葭县东原村召开西北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要骑马亲临会场,向指战员们祝贺胜利。
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许光达、王震等人远远等候在村口迎接毛泽东,毛泽东也老远就高兴地大声说:
“打得好啊!”
指挥员们握着毛泽东、周**、任弼时的手,都说:
“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的好。”
毛泽东乐呵呵地指着彭德怀说:
“是彭老总指挥得好,是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的结果。胡宗南是个没有本事的人,阴险刻薄,志大才疏。他那么多军队,拿我们没有一点办法!我们打了那么多仗,没有吃过一次败仗。他的本事,就是按照我们的计划行动。”
“他也有本事哩,他的本事就是一切照主席的计划行动,决不走样。”
毛泽东把两手往外一摊,幽默地说:
“那有什么办法!我们那样想,他就那么办么,当然要吃亏了。”
众人哄笑着进了彭德怀的窑洞,窑洞很小,炕上坐满了人,有的还挤在门外面。毛泽东坐下后,点燃了一支烟,说:
“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侧水侧敌本是兵家所忌,而我们的彭老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英勇善战,在短短一天时间,就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
毛泽东板着指头算着: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整个凑起来,我们已经吃掉他六七个旅,打垮了胡宗南自命的常胜军,胡宗南说他有四大金刚,我看他的‘金缸’不如老百姓的腌菜缸。”
毛泽东停了停,接着说:
“他们4口缸被我们搬来了3口:何奇、刘子奇、李昆岗,只剩下一口,叫什么?”
有人回答说:
“叫李日基。”
中国方言发音中有把“日”念成“二”的,如把“日头”说成“二头”。毛泽东接口说:
“对了,李二吉。这次没有抓住他,算他一吉;下次也许还抓不住,再算一吉;第3次他就躲不过了!”
一句话逗得众人哄堂大笑。毛泽东又说:
“我看国民党那些有名的人物,像蒋介石、胡宗南之流,也许有个一吉两吉,但终究很不吉,不管他们逃到何处,总要缉拿归案,依法惩办的。同志们,有信心没有?”
“有信心!”
毛泽东接着说:
“我们一定把他们缉拿归案。当然我们还有困难,不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方面,主要是粮食方面,没有粮食是不能打仗的。边区粮食少,我们就不在这里打了,我们要打出去!到胡宗南家门上和他打,还要吃他的东西,这是个便宜事哩!”
大家又哄笑起来。毛泽东还说:
“沙家店一战,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完全打掉了!用我们湖南话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从此,陕北战争翻过了‘山峁’,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形势对我们有利,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要找机会再打几个这样的漂亮仗,到那时候,陕北的敌人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彭德怀见毛泽东讲完了,就站起来说:
“毛主席讲过坳了,这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要真正过坳,还要多打几个胜仗。”
中午,毛泽东在彭德怀的司令部吃了面条。饭后,毛泽东在彭德怀陪同下,视察了歼灭36师的阵地。彭德怀递给毛泽东一架望远镜,并在一旁讲着述歼敌经过。毛泽东连连点头,举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儿,称赞说:
“地形选得好,对我军有利。”
毛泽东告别彭德怀等人回到梁家岔的时,天已经黑了,昆仑纵队也已经全部转移到了朱官寨宿营。周**、任弼时正在等着毛泽东,因此毛泽东没有停留,便起身上路。好不容易到了朱官寨,号房子的负责人说:
“毛主席的住处在后沟,还要走2里路。”
毛泽东问道:
“为什么到那里去住啊?”
那人回答说:
“那里房子好,也安静。”
毛泽东坐下不走了,他说:
“我现在不需要安静,只需要睡觉!你在这里给我找一个房子就行啦,我不愿去住好房子。”
那人只好临时腾出一孔破窑洞,请毛泽东快些休息。
8月24日天一亮,叶子龙和汪东兴就在朱官寨给毛泽东、周**、任弼时寻找住房。朱官寨只有20来户人家,他们在村子东面的山沟里找到了5个并排的窑洞,认为这里比较合适。周**起床后,汪东兴向他作了汇报,周**说:
“等主席起来问问他,如果暂时不走的话,就请主席搬过去住;如果马上走就算了。”
于是,叶子龙和汪东兴就坐在山坡上等毛泽东。汪东兴问叶子龙:
“昨天主席在西北野战军干部会议上讲了什么?”
叶子龙正说着,忽然有一架国民党军的侦察机飞来了,他俩赶紧隐蔽起来。飞机转了一圈飞走了。汪东兴赶紧去看毛泽东,见毛泽东仍然睡着,就和参谋处的丁农、徐业夫、车平度、刘长明,谈论起沙家店的战斗情况。
正在此时,周**派人来叫值班参谋过去,说是毛泽东醒了。叶子龙、汪东兴和值班参谋一起过去,来到毛泽东的窑洞,见毛泽东精神很好,正在查看地图,就知道他睡得还不错。周**对叶子龙和汪东兴说:
“我刚才和主席商量过,暂时不走了,你们通知一下各大队安排好住房,住下后就开始工作。”
汪东兴说:
“我们已经做好了走与不走的两种准备,现在决定不走,主席和你就搬过去住吧?”
周**问:
“离这里远不远?”
汪东兴说:
“离这里不到200米。”
周**就和他们一起到山沟里看了新窑洞,同意了换房的意见。汪东兴随即派人把窑洞打扫好,按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习惯布置停当。晚饭后,毛泽东、周**、任弼时就搬入了新窑洞。自此,毛泽东在葭县的朱官寨,一住就是29天。
说来也巧,朱官寨全村只有一个碾子,又恰好在毛泽东住的窑洞的窗前。每天天不亮,就有老乡牵着毛驴来碾米,人吆吆喝喝,碾子吱吱呀呀,偶尔还有驴子高吭的叫声,十分噪杂。
毛泽东习惯于晚上写作,白天休息。这样一来,白天也就休息不好了。警卫员们怕影响毛泽东休息,就劝老乡把驴子牵走,几个人帮着老乡推,碾米的老乡也不说话了,一有空,就蹲在地上抽旱烟。可是碾框坏了,一动就吱吱嘎嘎地响,蘸上点油也不解决问题。阎长林就说:碾子太响了,我们有个病号在这里,他睡醒就好了,你们等一会儿再推好不好?老乡们只好蹲在碾子旁等着。
毛泽东醒来走出窑洞,见老乡们都鸦雀无声地坐在那里,就打招呼说:
“你们是来推碾子吗?怎么不套驴娃子呢?”
一个老乡说:
“毛驴子太吵,我们拉回去了。他们帮着推呢。”
另一个老乡说:
“碾框子光响,我们在这里等了半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20: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一听就明白了,抱歉地说:
“又给你们添麻烦了。以后不论什么时候,你们该干活就干活,我休息我的,不要妨碍你们。”
说着走上前和大家一起帮老乡推碾子,边推边说:
“你们等半天了,我们赶快帮你们推。”
一个老乡问:
“你们这个同志说这里住着一个病号,是不是你呀?”
毛泽东看看卫士们,对老乡说:
“我不是病号,我是一个好人。”
老乡说:
“我知道你是一个好人,就是这个同志不说实话,就说你在这里睡觉,我们也是不推碾子的。”
毛泽东笑着说:
“你们推你们的碾子,我睡我的觉。”
他转对阎长林说:
“以后再不要说我是病号了。”
毛泽东回到窑洞,严肃地对阎长林和其他卫士说:
“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咱们处处麻烦老乡,不能帮助他们,已经很对不起人家了,再限制人家干活,就更不对了。这是一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再不要为我个人休息乱定规矩。”
毛泽东到朱官寨没几天,东北电影团在武团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朱官寨,他对周**说:
“要把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在陕北战争中的艰苦生活拍摄下来,这是全国人民希望看到的。”
周**说:
“这当然很好,不仅能教育群众,而且也是宝贵的历史材料。但是主席是不愿意宣传自己的,你们要拍摄也得经过他的同意。”
武团长见了毛泽东,他们是互相熟悉的。毛泽东问: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撤出延安就没有见你们了?”
武团长遂将他们的活动向毛泽东简单汇报了一下,然后说明来意。毛泽东说:
“我也希望看到各地解放区军民斗争的情况啊,你带来了没有?”
毛泽东看出武团长并没有带来,就说:
“你们要拍电影,要照相,应当到部队去拍。他们在战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我没有什么可拍的。”
武团长没有办法,只好又去找周**、任弼时和江青。这一天,江青在陪同毛泽东散步时说:
“拍电影的同志来了,你不让人家拍。哪些同志是从东北来的,走了很远的路,也没有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呀!”
毛泽东说:
“为了完成任务,那就让他们拍吧。这片谷子长得很好,咱们在这里照张相,也就等于把这谷子带走了。”
卫士一听,赶紧去通知武团长,武团长和他的同伴立即背上摄影机和照相机,跑到了毛泽东散步的地方。毛泽东见武团长等人这个模样,又说:
“你们拍电影、照相,就想照我,应当给大家拍嘛,给战士拍,给农民拍。”
武团长嘴里答应着“是是”,却忙着指挥手下的人开动摄像机和照相机抢镜头,还请毛泽东站着照,坐着照,走着照。毛泽东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笑着对武团长说:
“你今天可发财了!”
8月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了大别山北麓的固始、潢川等地区。
8月28日,毛泽东为各战略区起草了一份题为《给敌以歼灭与给敌以歼灭性打击必须同时注重》的电文。他在电文总结了各战略区的军事经验,提出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写道:
“给敌以歼灭是说将敌整旅整师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不使漏网。这是在敌军分散孤立,敌援兵不能迅速到达之条件下必须实施的正确方针。而在敌军分数路向我前进,每路相距不远的情况下,我军则应采取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针。即以我之全力用于敌之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不以全部歼灭敌军为目标,而以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为目标。”
8月30日,毛泽东给陈毅、粟裕发了一封绝密电报:
陈、粟:
29午电悉。你们在惠民留驻时间太久,最近几天又将注意力放在胶东,其实目前中心环节是在陇海南北积极行动,歼击及抓住5军57师,攻占一切薄弱据点直接援助刘邓。我们对于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两天多毫无积极行动,你们亦未严令督促,十分感觉焦急。为此问题,军委多次指示未见具体答复。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望严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江,并以全力关注配合刘邓。胶东方面,9纵、13纵在内线,2、7纵在外线,是很好的。
毛泽东
30日19时
8月30日,电示陈赓、谢富治说:
“避开强固设防据点,专打守备薄弱据点,并力求运动战,力达机动迅速、广占敌区、多歼敌人之目的。”
8月30日,刘邓大军经过20多天的连续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进入大别山地区。刘伯承、邓**电告毛泽东、中央军委说:
“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
8月底,贺龙来向毛泽东汇报说,续范亭病情恶化。
原来此时的续范亭,下肢开始水肿,逐渐遍及全身,气喘胸闷,咳痰不爽,舌根渐硬,饮食已不能正常进行。住在附近的谢觉哉、董必武、吴玉章等老人都去看望他。续范亭一再问:
“毛主席过河了没有?”
他还说:
“毛主席要注意身体,他太辛苦了。”
续范亭自知将一病不起,他握着谢觉哉的手说:
“大局我看清楚了,我很乐观,望转告中央各位首长多珍重!”
谢觉哉劝慰他说:
“你放心养病,现在前方情况很好,人民解放的日子快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在前线,都极健康!”
毛泽东听完贺龙汇报,立刻给续范亭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鼓励续范亭,期望他病体好转,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将信写好后,交给贺龙,要贺龙带着信去看望续范亭。
1947年9月1日,毛泽东在朱官寨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写道:
“我军第2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2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到外线作战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在多次往返机动的作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等,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战机,多打胜仗,同时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我们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到外线作战的方针仍然是先打孤立分散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和夺取地方是歼敌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须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一方面,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必须发扬勇敢战斗、不惜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短期内接连打几仗)的优良作风。必须力求调动敌人打运动战,但同时必须极大地注重学习阵地攻击战术。”
9月3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说:
“你们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刘邓已实行无后方作战。”“从你们自己起,到全军一切指战员,都应该有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
这天晚上,陈毅、粟裕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率领华东野战军第1、3、4、6、8、10纵队及特纵和晋冀鲁豫第11纵共8个纵队,南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地区。
9月4日,毛泽东鉴于蒋介石从尾追刘邓大军的部队中抽调整编第3师等,加上其他部队,组成第5兵团和陕东兵团,企图打通陇海路,夹击陈谢大军;电示陈赓、谢富治说:
“4纵全部则分两路,一路取捷径出陕东南,相机攻取洛南、商县、商南、紫荆关诸城镇;一路出伏牛山,相机攻取卢氏、淅川、内乡3城。……秦(基伟)纵队以有力兵团位于洛阳以西,阻止洛敌西犯,其余南进,相机攻取嵩县、鲁山、南召诸城,并消灭各县地主武装。应该把占领县城与占领乡村、消灭敌正规军与消灭敌地方武装,看得同等重要,全军都要有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的决心。”
9月7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沙土集战役。
从9月8日至9日,华东野战军用4倍于国民党军的兵力,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师部及其所辖2个旅全部,并将其援军以相当的杀伤。此役毙伤国民党军6000余人,生俘中将师长殷霖茂、少将旅长罗觉元、王理直以下7300余人,共计13000余人,缴获大批轻重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华东野战军以伤亡3900人的代价,取得了外线出击后的第一个胜利,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和山东内线战场抽兵增援,对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9月9日,陈毅、粟裕电告中央军委说:
“我军士气旺盛,决迅速转移攻势予5军(整编第5师)以歼灭性打击。”定于10晚开始行动。
9月11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同意他们9日的作战部署,他在电文中说:
“郓城、沙土集歼灭57师全部之大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
毛泽东还要求粟裕部努力完成“在黄河、淮河、运河、平汉之间创造巩固根据地,协助刘邓、陈谢创造鄂豫皖与鄂豫陕两大根据地,协助饶黎谭保卫山东根据地,协助苏中、苏北恢复根据地之伟大任务。”“你们处在上述4大根据地之中间地带,你们的胜利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欲知毛泽东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是什么?请看下一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16 09:11 , Processed in 0.0207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