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下车人

下车镇“文昌公园”竣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2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达开祖籍在和平县的遗址
族谱记载兴宁石崇山后代五大房,其中一、二、三、四房均有支脉裔孙移居和平县。一房六世镇邹公派下十一世纯如兄弟移居和平县长塘赤石岭;一房六世重公派下十一世捷文移居长塘木龙坑;三房六世金公派下十一世宝生公移居长塘成和塘;三房六世有龙公派下十一世仕华移居长塘含水塘;三房六世金公派下十一世茂守移居长塘东桃岭;三房六世铭公派下十一世其宾移居和平贝墩石村,至十七世移居和平长塘横塘。唯有石达开在和平的祖辈四房六世柏公派下九世相宏及其堂侄孙十一世仲仪、仲明兄弟只注写居和平。他们居和平县何处?我们从族谱中可认辩的线索和在本县长塘、下车两镇的重点调查,查出有几处石氏遗址,其中有一处实可认定是石达开祖辈在和平县遗址,就是本县下车镇石头塘村石氏遗址是石达开祖辈居住的遗址。
据调查下车镇石头塘村徐月娥(73岁)、曾观清(84岁)等老人口碑:而今徐知新屋址原是石姓人的祖屋基,徐姓是从石姓最后一个名叫石海(清)孤老头手中买来的(谱录为石德佑子,十四世,见图二),经过拆除扩大屋基新建起来的。曾观清老人还带我们到她屋后小山岗上察看荆棘丛中的一座石氏孤坟,据说此坟就是石氏落基主,可惜历经二百余年之久的历史,碑无存。我们又在徐知新屋左侧小溪旁的山坡上,寻得四座石氏孤坟,上下左右相距不远,其中一座被徐月娥家做屋基时开挖掉,其他三座均处于荆棘丛中,可惜有两座墓碑已风化脱落无法辩认碑文,仅有一座花岗岩石碑的碑刻尚可认辩(见下图)。碑文所刻的墓主名、子、孙名字均与《谱》录的完全相同。
  ┌────────────────────────────┐
  │                  清       乾 │
  │                  待       隆 │
  │                  赠       十 │
  │                  谥       三 │
  │                  端       年 │
  │                  厚       冬 │
  │                  公       月 │
  │        孙         石   二   吉 │
  │                  常   大   旦 │
  │     瑚琳球宣珍瑞琏      五   房   日 │
  │                  老  隆男荣  重 │
  │        等         大   仲   修 │
  │        同         人   明仪      │
  │        祀         之         │
  │                  佳         │
  │                  城         │
  └────────────────────────────┘
碑文中,仲仪、仲明是石达开居和平县的九世祖石相宏的堂侄孙(据族谱,墓主石常五是八世石大威的第二子石相禄之子,所以碑文书二大房)。由此可见,根据当地墓葬一般在自己屋前屋后、左右两侧山坡上的习俗,九世祖石相宏率子是移居和平县下车镇石头塘,至十一世仲仪、仲明又继堂伯父石相宏迁移到石头塘落基创业。再则,徐月娥等老人讲述了她家的新屋也是姓石住过的老屋迹。小时晓得石屋基残墙还有,前面说到的四座石氏孤坟(历年没有后代来扫过坟的)就是在她新屋背山坡上。她还提供:同村的徐英奇屋下角(顺大河流向)山坡上原有一座规模很壮观的大坟墓,村中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叫石三公坟地。早先在进石头塘的路上都看得见,还常开玩笑说:到石三公坟拜拜碰碰运气。我们根据徐月娥老人的提供,由村中徐亚坤帮路,确在一片茂密的荆棘、茅草中找到“石三公坟”。坟的规模很大,坟地围墙有三丈许,高约三市尺,全是石头垒砌,坟龟背全铺石灰沙,可惜墓碑早已被挖走,只剩下两个六寸厚的波浪型的花岗岩的墓门楣。查石氏族谱,居和平的四房九世石相宏派下十一世石元启众多的裔孙中,唯一有元启长子石永兴之子石天佑、妣游氏、嗣子亚三的名字,而且谱上是未注迁移他处。显而易见,村中历称“石三公坟”,墓主是石亚三(十四世),是石达开的堂叔(伯)祖。此外,据调查当地群众口碑,该村石屋背后山坑坡上还有四、五座石氏孤坟,可惜碑无存,难于考证。但从石相宏举家落居于此,居住几代,墓葬自然较多(见上图二)。说明石达开祖籍遗址是在和平县下车镇石头塘。
发表于 2010-10-13 2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教兴学徐俊甲     
                                                             陈仰天
        元朝至正年间[1279年] 宋度宗提刑官徐德隆偕次子仲富入籍下车兴隆镇,仲富被崇为始祖,传至第十一世泰行公和他儿子徐琮,工文善诗,在当地颇有名声,到了顺治年间, 琮生下俊甲,后来在科举场中冲刺,取得了重大突\破,考取功名进入仕途。
  徐俊甲,字英士,从小聪颖过人,不同凡响, 有神童之誉,乡人谓读其诗文奇句过目成诵, 康熙庚申岁在乡试中成名, 壬戌岁再传捷音, 考取七品文职官阶文林郎,安排在县衙执掌文教事宜. 俊甲秉性善良, 肌肤白皙, 亭亭鹤立, 目如秋水, 须眉蕴秀,使人一看便顿生敬慕之心, 大有从容自得之仪, 他从不恶语伤人, 诚信礼让, 从善如流, 经常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乐意赈灾救困, 他平生最痛恨那些贪赃枉法之徒, 常常教育子弟要廉洁自律、勿贪、勿婪、 勿谗、 勿欲, 后来他儿子徐廷芳考取功名赴任陕西岐山县令, 俊甲公己经八十多岁了, 他将毕生省吃俭用的积蓄一千两白银, 亲手交给廷芳作为盘缠, 叫他要为当地民众做好事, 他深情叮嘱廷芳,;做官不贪钱, 可能升青天, 为民做好事, 益寿又延年, 后来廷芳瑾记父训, 执政期间, 清正廉明, 政绩卓著,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赢得万民拥戴, 这是后话。
  俊甲当年在乡间读书,看到学童每逢秋闱总要步行一整天的路程才能来到县城学宫应试, 每每脚疼起疱, 苦不堪言, 而邻近的定南下沥书院考场却隶属江西,跨省不准临考,当时乌虎书馆尚未开设考场, 幼小的山村学童远赴县城真是多有不便, 俊甲觉得要多为农村学子着想, 努力争取上峰体恤, 恩准在乌虎镇开设乡试考场, 他在奏表上这样陈述, 我广三图乌虎书院, 原为兴隆古镇, 是皇帝恩准敕封我先祖讳乌虎公朝庭有功而设立的治学圣堂, 乌虎镇是南粤名镇, 有渔稻之饶, 两省交会, 商业辐辏, 民庶殷实之称, 士生其间者类多向学, 而应试者长途跋涉, 苦不堪言, 乌虎离县邑虽无百里之程, 而有俐岑三江之隔, 秋夏水涨, 烈日如焚,学童未免涉病, 且其乡多才,人数足以自成试馆, 愿上峰怜恤, 俊甲两次上疏, 最终得到广东藩承宣使司恩准, 这是他为乌虎乡间开科乡试的一大善举, 乌虎考场开闱乡试对徐氏弟子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 自古以来中国人笃信学而优则仕, 把金榜题名, 跻身仕途, 扬名显亲作为人生最高理想, 乌虎考场首次秋闱, 徐氏弟子被录取邑庠生有15人, 如此佳绩极大鼓舞了徐氏宗人崇文重教之恒心, 乡试考场设在乌虎,可使学子不再惊恐, 不再怯场, 既省时省力, 又省钱省物, 学子们乡试再也不用长途远涉, 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在没有开设考场之前. 俊甲就有先见之明, 在工务之余他在乌虎镇围屋旁建造了一座书斋, 规模宏大, 布局为九井十八厅, 藏书教材. 一应俱全, 还设有童子练功健身之操场, 学堂名曰“逢源斋”后来宗人称之为“亦乐斋”, 俊甲立意开门办学. 极力接受贫苦学子就读, 曾高薪聘请名师执教, 后来盛极一时的’ 同门三进士’ 就是在那里培育成才, 徐氏弟子考取功名的生员无数, 十四世有16人, 十五世有举人徐元辟等79位生员, 十六世有奉政大夫徐延第等37位生员, 十七世有曾任四川, 福建司主事徐旭曾等47位生员, 清末转民国时因世乱变异, 逢源斋被贼匪烧毁, 变成废墟焦土,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重视乡村教育, 号召村民兴学, 徐氏宗人纷纷捐钱捐物和用英士公公偿款, 建起了英士私立小学, 全国解放后成为公办学校, 现在是下车镇群联小学。
发表于 2010-10-13 2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扶风县令徐廷芳  
    和平下车徐氏十四世祖廷芳公. 字兰先. 幼名龙法, 号铋庵, 别号扶风先生, 出生于清康熙19年辛酉岁[1681年], 终于乾隆癸已岁[1723年] 享寿93岁, 是徐门“ 一门三进士” 之开山祖。
            廷芳自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祖父徐琮是邑庠生, 是七品文官阶儒林郎, 父亲徐俊甲, 字英士, 郡庠生, 受授文林郎, 廷芳从小随父辈学习经史, 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少年时廷芳初露锋芒,在乡试中名列榜首, 这时, 幸运之神与他相遇, 他遇到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和平县令韩师愈, 韩知县他勤炼学,革陋规,建学宫,立书院,对廷芳特别钟爱有加, 常唤于身边差使, 廷芳总是尽心尽力协助县丞搞好贫民教育, 为广三图乡村培英育才, 使之和邑文风大振, 若是论以才华考取功名. 廷芳当可蟾宫摘桂. 但他意在乡间作育人才, 陪带众多乡童应试. 他九次参加乡试. 六赴省城春闱, 直至考取贡生后,先后任新宁,肇庆. 南雄等地书院教谕, 廷芳任教期间, 教导学子注重个人修养, 以: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开始,进而“修身齐家” 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最高理想,他要求学子要孝敬父母,信赖朋友,和睦邻里,仗义疏财,悯孤恤贫。
   他在任上继续勤奋攻读. 做到执教读书两不误, 他常常日间课以学子, 夜则秉烛刺股, 皇帝感其坚韧不拔之志, 恩准于花甲之年再跃龙门, 于乾隆壬戌岁考为第72名进士,主考官金牲力荐廷芳赴任陕西省歧山县令,时年62岁,晚年中举,至今乡间仍有“老秀才一朝交泰”之清誉。                                                                  
        同年廷芳在下车乌虎中心村老家兴建进士牌坊, 牌坊坐北向南。花岗岩石构筑,四柱三门三楼,通面阔6米、高7.5米。中门二层石匾横刻正楷“进士”大字,右边竖刻小楷“乾隆七年壬戌岁会试”,左边竖刻“中试柒拾贰名进士徐廷芳立”。三层石匾竖写阳刻正楷“恩荣”2字。青砖砌筑叠涩出檐,青瓦盖庑殿顶。
        廷芳任岐山县令时,廉洁公正,体恤民情,亲民友善,多有建树,他在县衙前高悬长联警语“倘有贪赃枉法男盗女娼,如是受贿殃民天诛地灭”以明心志,由于岐山县地处黄土高坡,人民生活远不及南粤富庶,前任县令横征暴敛,国库亏空,民不聊生,廷芳深入乡村调查,广纳百姓意见,大胆地进行“革浮征.杜邪恶”,人民生活大有改善,出现山晏河清、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太平盛世局面。廷芳爱民如子,他的足迹遍及城关,天席、午井、绎帐、杏林、南阳等到村村寨寨,他多次组织乡民浚通谓河、玮河的河道.加固堤围,植树防风防沙,每逢春祭他必亲往法门寺祷求佛祖庇佑百姓风调雨顺,他曾参拜过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使之体态健康,鹤发童颜,步履稳重,期颐之年不让后生。
        在岐山连任二十年,政绩斐然朝庭数次下旨要调任提升徐廷芳. 他总是惋言辞谢. 愿以余生为岐山人民多做实事.多作贡献. 直至八十二岁才告老返乡,离任临别时百姓自发结队欢送,出现万民空巷之盛况,十里长街挥飘带.路上行人皆泣声的场面, 岐山县民为铭感廷芳之德, 以扶风先生之仪, 取西晋都尉受封此地为扶风国之意, 特上奏朝庭改岐山县为扶风县,以纪念廷芳的功德。皇帝感念廷芳治县之恒心.恩准改岐山为扶风县,一直沿用至今。
        廷芳返乡时,乡中巷恭迎,其时家族人丁旺盛,廷芳与德配黄老奶奶夫妇同庚,齐眉介寿,1773年廷芳93岁仙逝时,家族中己有三子一女,男孙14人,女孙4人,曾孙45人,曾孙女18人,玄孙12人。五代同堂,福禄寿全, 成为千古佳话。
        廷芳生前著有“逢原斋文集”及诗词数百首,流传于世,现摘诗数首以飨读者。一、《登钟山五层楼》重峦叠嶂郁深松,矗架朱甍倚太空,梯峻直冲千里雾,棂棘高岭五花风;洪都画阁临江外,越秀层楼镇海中,踏破芒鞋登陟倦,故山犹幸目无穷。二、《紫云山》谁削芙蓉撑碧天,东来佳气满山颠,天开一掌峥嵘好,壁立千寻翠霭鲜;月照云门烟漠漠,鹤归丹灶草芊芊,几回醉卧高楼上,漫欲扶筇访野仙。三、《双烈祠》节义双双萃一门,家亡国破落荒村,红颜不惜山河变,白石帷争日月昏;山俐波明长咽恨,五花香黯未招魂,到今祠庙馨流处,万古犹饮正气存。
发表于 2010-10-13 2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残志坚为朝政  德公后裔有贤声         
                                                                        记清朝进士徐延泰                 

   朝庭考官问曰;你是何许人?考生答曰;窃生是广东省和平县徐延泰,考官又曰;你来殿试目的何在?考生答曰;奉德献才为国为民,考官曰; 你躯干歪歪, 头项偏偏, 能有何为?答曰;身躯歪歪,腰正骨直可伸正义,头项偏偏,五官端正,正朝天子,考官曰;你足残跛跛,进三步看看,答曰;遵旨[即进三步] 考官曰;你退三步看看,答曰;朝庭万岁,有进无退矣,皇帝这有意一试, 考生果然貌不惊人才惊人,一语撼动爱贤心,面试后百官翘首称赞, 一致认定此人德才非凡、不可贬、不可辱、应桉文章取之,以上是和平下车徐延泰于清乾隆丙戍科殿试时现场对录,徐延泰,字适哉,一字敬轩,别号瑞生, 性耿介,重气节,聪明好学, 过目不忘,年少胸怀大志,博通四书五经,有治国理政之德才,富洁已爱民之仁心。 奈年幼时患小儿麻庳症,落下缺陷,头项偏歪. 腿脚跛残,他身残不失志,凡事肯用功,在父亲徐元绂严瑾博引的教导下,特别是在逢源斋那种唯我德馨的治学格言的陶冶感染下,使他天性顿悟,学业精达,才华横溢,成为了人中之龙, 想必当年逢源斋那琅琅书声,密寨下那风声雨声,蛙鸣虫吟伴着延泰度过一个个寒暑交替的昼夜,还有时常跟那些安宿乌虎驿站的匆匆过客的讨教和探索,从中得到启示和教化,十五岁那年他成为邑庠生,然后凭着自己的自强坚韧, 在二十二岁中了乡试举人, 三十岁进京应考进士时,庭前面试考官见他头歪足跛. 其貌不扬,多有不屑一顾,延泰以他的实力被录为殿试二甲六十名联捷进士,官任吏部主事,后调福建任龙岩知州, 延平知府之职。                                    
    延泰在吏部任职期间,认为吏部是人际关系最为复杂的要地,同时是人生仕途转折始发点, 正是考验品德的火山口,自古廉者唯坚守,一旦失足千古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他认为要防腐拒腐,首先要远离腐蚀,洁身自好,他常尝告诫自己要少交接,少游宴,除正常上朝理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闭门读书写字撰文赋诗为妙,他将宦海沉浮的案例编印成册以警世人,把自己个人的得失看得淡薄,他强制自己; 非施勿拿手不软,非宴勿吃口不谗,非份勿想心不惊,人之为官,志在君民,断不可贪赃枉法,自坏身心, 贻羞后世也。                              
          按照官场惯例,每年年终库银盘点,剩余例定的办公费用可以私分享用,延泰认为俸禄之外的银物,都是不合理的收入,如果私分将导致腐败,赃款是万恶之诱饵,于是他上奏朝庭提出禁绝缋送,禁绝公银私分,建议将剩余的年度办公费用存库作为治水工程费用,皇帝十分满意,即下旨照办,延泰在龙岩任所,除关心民生德政外, 更关心农村教育,他拨款资助乡塾培英,他严励打击盗贼执火作仗,努力创造粤赣闽三角地带商贸发展,他依照汀州府的经验,出资设局,购置机床纺车,聘请有经验的师傅教习高机纺织技术,再令十多岁的民间女孩学习纺织,每期学员数十人,轮岗短期培训,在龙岩地区大力推动和支持发展家庭式手工业 ,使当地的经济大大改善,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三年后延泰在延平州任知府,常常深入延平城区,沙县,尤溪等县的乡村体察民情,他生活俭朴,重情重义,体恤民困,他以能为民办事, 能为国分忧, 虽身残亦死而无怨为荣, 体现出一种逆境中崛起的人格魅力。
   延泰晚年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 他说; 百年教育,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 他能上能下,不拘名份,告老还乡后受聘和平龙溪书院执掌,培养出一大批;立德,立志,立信的精英人物,其时在他的教导下,仅下车徐氏长房十七世就有进士旭曾,郡庠承曾,庠生式曾,廪生荣曾,庠生圹曾,巡司登仕郎仰曾,廪生康曾,庠生茂曾,庠生贵曾,庠生唤曾,庠生福曾,庠生熙曾。郡庠缵曾等乡邑精英,下车徐氏族谱如是说,十六世祖延泰公, 年少有大志,博通五经,精研诗词,虽身有缺陷,但德能治国. 才可盛世,奕世有贤声,受人敬重, 千古流芳. 著有[通雅草堂] 文集和 诗词集等, 奈年代久远多己散失。
发表于 2010-10-13 2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仙笔徐延翰
下车徐氏十五世元绂公[朱来] 生三个子皆学业有成, 名扬江东, 长儿延第是举人, 官居学录助教国子监内阁中书奉直大夫, 仲君延泰是进士, 吏部主事, 小儿延翰, 号硕三, 幼名逢祥, 文才超人, 胸怀大志, 乾隆十年乙丑科随兄长赴考录为拔贡, 戊辰科赴京殿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好, 可取探花之才, 但受’’ 丁忧’ 所累, 未能录取, 因为清庭明文规定, 凡孝服之人须注重孝道, 恪守纲常, 要在家守制, 不予录取, 不得为官, 延翰只好返归乡梓, 屈才待阁,幸延翰之兄延泰在京为官, 与广东藩承宣使司的官员交往较深, 他们呈报依椐朝医忠大于孝之原则, 恩准’ 夺情’, 延翰被任用为和平龙溪书院掌教, 由于他治学有方, 使之龙溪书院声名鹊起, 被惠州府尹对延翰情有独钟, 起用他到惠州为丰湖书院教谕, 数年后府尹调任肇庆府, 延翰感于知遇之恩, 应府尹之邀,随赴端溪书院任教谕, 兼山长, 而后曾担任过澄迈, 万州, 三州, 三水训导, 乾隆四十二年任江西同知, 当时有感于事业有成, 曾写下志局书怀呈同事诸公励志诗一首,                                                                                       
雨过山城暑气清  新成志乘看分明  谁能博雅前辈志  最苦疏庸愧后生
喜事更张须力戒  因人冒昧更心惊  晨昏一卷纷披起  恍如神灵左右并
看到无何亦乙涂  个中深浅长短殊  事今日事难同轨  心古人心自合符
敢望由来才学识  庶几此际者之乎  许多局外闲闲语  愿与诸君共勉诸
两年后调任浙江台州仙居县令, 至乾隆五十六年辛未岁, 履任整整十二年,由于发生清朝奇贪大案, 延翰被卷入漩涡, 差点送命, 起因是乾隆四十七年平阳知县刘录勋投靠按察院使李卫源欲谋仙居县令一职, 亏空了四万一千两库银, 而前任史文进用义乌船偷偷运走了满满三船整整七十八笼箱银两, 徐延翰毫不知底细,被诬以勒索民财, 监毙举子马真, 贪污私吞库银之罪治处, 乾隆帝派窦光鼐以学政身份前来查办, 由于涉面广, 枝纵连叉终难明冤, 最后被判发放黑龙江伊犁僻远之地, 同去的有温州知府范思敬等七人, 台州知府徐士銮被撤职拿办, 交刑部议处, 黄梅被斩首, 延翰蒙冤数年后, 大贪和砷案发, 延翰才得以昭白, 继任浙江嘉兴桐乡县令, 赴任外省离家二十三年后, 延翰告老还乡, 离家时有家人送他一方石砚, 他一直随身所带, 返乡时两袖清风, 别无他物. 看着这方石砚, 触感良多, 在石砚上刻下延年砚铭’ 有序’                                                                                                                  
  硕三持此石离家二十三载今老而归此石幸与俱存  铭曰 汝顽如我人谁汝怜我顽如汝庶几可以延年    在家乡当他看到众多家庭每逢科举大比之年, 总是为经济所困, 学子学业有成又无钱供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究后, 他跟族中耆老商议设立劝捐宾兴会, 以设立助学基金帮助学子业成, 此举在当时是较超前的方略, 他亲自策划, 自写会引, 现录如下,      劝捐宾兴会引                                                                                                
  窃谓, 窗下三年, 待棘垣之一试, 秋中八月艰盘费乎, 廿千休云腹有诗书, 此刻先无卖处. 漫道终成科第, 几时送上门来, 嗟妙手之空空, 彀无从入, 叹前程之渺渺, 路自行难. 此大典宾兴, 虽不专缘兹而设. 而人情馈赆何, 莫非藉是攸行者哉, 况乎和平士子家半清寒. 赴省乡闱, 路兼水陆, 可无资助以济行装, 帷是届期劝捐, 猝难就手, 先时凑会, 收息易成, 今议本邑绅耆, 捐银廿两, 即在奎星楼下奉长生, 每逢大比之年, 举行酬谢之礼, 会本请差存放, 斗利必大科乃收, 经廉明县主案下, 征取息银, 饬前列生员领去省城分给伏乞四图老大为子弟壮青云之志,启强捐金将见九日文章, 庶英豪冰奎斗之光, 抡魁夺解矣,谨引 ,                                                                           
        延翰平生著文颇丰, 诗文歌赋不计其数, 他最令人赞叹的是书法, 他的书法如行云奔马, 别具一格,, 能书绳头小篆, 能书斗大行草, 现残存于石仕牛神下石璧上的’回头是岸’ 就是他的手笔, 他感悟仕途险恶, 告诫世人莫作恶事坏事, 若有人作了坏事应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只有改邪归正, 脱胎换骨才能重新做人, 并形成乡规民约, 每三年调查一次, 敦促那些不正之徒立誓自新, 洗心革面,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据乡中老人说, 延翰不仅道德高尚, 才高八斗, 而且檀长书法,有仙笔之美称, 传说乾隆年间延翰在惠州丰湖书院任教, 曾为某人书写过一幅书法, 有一次惠城某街巷失火, 整条街被烧毁, 竞存的一间店铺竞奇迹般完好无损, 丝毫不受火灾侵吞, 众人察看现场后, 发现店堂中厅挂着一幅徐延翰亲笔书写的中堂, 大家议沦纷纷, 一致认为是该幅书法能避火灾, 真乃仙笔也, 一时洛阳纸贵, 索字者绎络不绝, 另有一说, 事过十多年后, 和平县东水街镇又出奇事, 那年五月端午节发生特大洪暴, 水浸东水街市, 临近河边的那条街被洪水冲走了, 独留有一间店铺安然无恙, 众人觉得奇怪, 同是坭砖房, 怎它能无事呢, 经过堪查, 发现店中内厅挂有徐延翰之仙笔 ;[万事胜意福自来] 之条幅, 此情此景, 奇迹显明, 众人齐颂徐延翰的仙笔能避水火之灾,
        晚年的延翰在家赋闲闲不住, 他认为人生应当有所建树, 于是与罗天桂等人历数年之功, 沿用旧志例,编綦修成8卷和平县志六修本, 清嘉庆廿四年完成, 为乡邑和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上海复旦大学有藏本,
发表于 2010-10-13 20: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奉直大夫徐旭曾                                                  
        人们常说 [山清水秀之地, 必有超凡卓异之人 ] , 下车徐氏十七世裔孙徐旭曾,正是东海堂中佼佼之子.
徐旭曾, 字晓初,[1751~1819年] ,户部大夫徐延第之仲君, 乾隆壬戌科进士吏部主事徐廷芳之曾孙, 也是乾隆丙戌科进士徐延泰之侄儿, 旭曾天赋睿智, 秉性善良, 十三岁参加秋闱, 入县学取第一名,优录拔贡,乾隆壬子科[1795年] 在顺天[北京] 会试中考取举人,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 在保和殿参加殿试, 以圣贤之道, 敦品力行, 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场中大出风头, 以洋洋千言[策问] 陈情; 勤民敬事, 不扰不烦, 教人以敦伦饬纪为先, 课士以穷经致用为实, 深得皇帝嘉许. 荣膺第67名进士, 被钦点户部主政,后加一级 封 奉政大夫,先 后任福建司主事, 农部侍郎, 调补四川主事, 继而任顺天乡试外帘官七年之久,他为官清正, 不畏权势, 爱民如子, 政绩卓著,书写了[一门三进士] 的辉煌史绩, 被乡民誉为; 祖进士, 孙进士, 一门三进士, 叔明经, 侄明经, 三代九明经的盛世奇观,在仕途数十年生涯中,旭曾身处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嘉庆, 道光时期, 由于亲历社会变革, 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 兼之自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因此时刻以恤民、亲民、 清正廉洁为职责, 在农部任上, 时值福建莆田台风肆疟, 暴雨成灾, 他目睹了水利失修对民众的危害, 洪水稍退, 他立即前往灾区勘察灾情, 恤孤问疾, 他与民众固堤筑防, 修房搭棚, 同甘苦, 共命运, 以平民之仪,风攴露宿于草泽之中, 他极力动员富商善绅赈灾, 使灾民免于饥寒, 灾情过后, 迅速整修塾馆书院, 重新恢复教育, 使学子免荒废学业, 他严抑物价, 打击奸拐, 理民诉讼, 因其公正廉洁, 治灾有功, 被朝庭下旨褒扬, 鉴于旭曾在抗灾中操劳过甚, 皇帝有意让他调养, 官升一级调他在京城任乡试外帘官. 在任上他痛感那些黄旗官员营利舞私, 导致各地考风败坏, 行贿之弊盛行, 使之英雄无路. 豪杰丧志, 于是他大胆上奏皇帝, 提出整顿考场陋规, 严禁冒名**, 一旦查出枪手,严惩不贷, 实行公正公平竟争,以文取士, 不少德才兼备的农家弟子脱颖而出,如和平东水骆绍宾、 彭寨曾光祖、 林寨陈九车、 陈宗翰、 陈宪瑜等, 朝野一片赞誉声, 期间他与梅州才子宋湘交往颇深,结为挚友。道光十六年, 旭曾时年五十七岁,由于年纪较大,他写信给时任湖北粮道官的宋湘先生提出告老返乡之意, 宋湘极力支持, 并复徐旭曾同庚兄归省诗一首; 富贵犹无益, 声华况己经, 生儿休识字, 误我是浮名, 耕牧青山夫, 风尘白发生, 相看同一笑, 垂老竟何成, 今日明人眼, 书到别我归, 念谁堪久客, 况子有慈闱, 舟楫期秋好, 乡间正雁飞, 到家翻一涕, 阿母旧缝衣,接书信后旭曾主动让贤退出政坛,离开京城.后顿感到身心愉悦. 大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 回到穗城. 被地方官员一再热情挽留. 广东藩承宣使司特聘他为粤秀书院执掌. 任山长. 在他们的真情感动下他乐意接受. 后来又到惠州丰湖书院掌教, 他以教书育人为乐趣. 作育人才为己任. 并利用教学之余潜心著述, 先后编著了[梅花阁呤][ 小罗浮集] 等多部文集和数百首诗词歌赋. 特别是 他1815年撰写的[丰湖杂记] 系统地记述客家民系的形成, 是研究客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和平下车徐氏家族历世崇文重教, 不仅出了一门三进士. 而且涌现出十倍进士的举人及十倍于举人的庠生, 廪生, 形成强大的家族文人集团, 并一直衍延至今。      
   一个家族之所以文化发展久经不衰, 是因为他们占据了社会的经济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的有利地位, 更重要的是天时, 地利, 人和, 徐氏的兴盛发展始于[康乾盛世] 新立官学之时, 封建科举制度为其世系提供了施展才华摘取功名的机会, 这是天时, 下车地处粤赣两省交会. 古译道驿站就设在乌虎镇, 文化传媒信息敏通, 对于读书人来说, 这为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有利条件, 这是地利, 再则徐姓人历世朝庭为官, 宗族素质较高, 封建仕大夫思想根深蒂固, 他们重视家风, 学风, 把少而学之, 长而行之, 学而优则仕视为人生最高目标, 这对贫困的山区人民而言, 有文化就能冲出山门, 能改变命运, 他们一代代地向科举考场发起进攻, 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奋力冲刺, 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时光渺渺, 岁月悠悠,虽然昔日为光耀门庭而高耸乡间的进士牌坊己风光不再, 留下的只是那饱历沧桑的斑驳牌坊仍在一任风霜袭蚀,但那古老的进士牌坊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客家文化的弘扬. 三进士已成为历史的烟云,然而它给我们后辈留下了一个重要启示. 那就是科教兴邦.
发表于 2010-10-13 20: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渺渺, 岁月悠悠,虽然昔日为光耀门庭而高耸乡间的进士牌坊己风光不再, 留下的只是那饱历沧桑的斑驳牌坊仍在一任风霜袭蚀,但那古老的进士牌坊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客家文化的弘扬. 三进士已成为历史的烟云,然而它给我们后辈留下了一个重要启示. 那就是科教兴邦.
发表于 2010-10-13 20: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家族之所以文化发展久经不衰, 是因为他们占据了社会的经济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的有利地位, 更重要的是天时, 地利, 人和, 徐氏的兴盛发展始于[康乾盛世] 新立官学之时, 封建科举制度为其世系提供了施展才华摘取功名的机会, 这是天时, 下车地处粤赣两省交会. 古译道驿站就设在乌虎镇, 文化传媒信息敏通, 对于读书人来说, 这为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有利条件, 这是地利, 再则徐姓人历世朝庭为官, 宗族素质较高, 封建仕大夫思想根深蒂固, 他们重视家风, 学风, 把少而学之, 长而行之, 学而优则仕视为人生最高目标, 这对贫困的山区人民而言, 有文化就能冲出山门, 能改变命运, 他们一代代地向科举考场发起进攻, 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奋力冲刺, 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发表于 2010-10-13 2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隆竹枝词       徐旭曾
薄宦三年、离乡十载。每忆某邱某水,总在家园;谁云宜雅宜风,依然蛮语;聊效竹枝之制,籍传梓里之谈。姑言姑听,不是苏髯说鬼;孰醉孰醒,休从屈子销魂。知予者,未尝非一片婆心;作偈时,何处是千层佛面。乡邻风俗之美,言者其无罪乎;土音筝笛之操,闻者足以戒矣。
奕世天龙寨下居   兵符征召到蜗庐   白羊潭染青衫血   下沥司官旧姓徐
孝弟之科间刀农   粗茶淡饭味逾浓   爷娘便是如来佛   胜撞龙华寺里钟
经书家训两书堂   亦乐斋前古柏香   笑说蓝袍糟粕换   教儿休比养鱼塘
镇名乌虎又兴隆   左覆钟山右紫云   大葬何曾洗骸骨   蚕形坟对海螺坟
新春佳婿过门多   待老防饥乐则△   却怪人家多溺女   女巫枉送暗身婆
大布冈头说旧因   金盆流水付轻尘   奢华合是无归结   笑忆汤张两姓人
下车二五八墟期   江广都从一水歧   生怕夕阳归市后   牵牛桥畔鼓刀时
正月牛藤断几家   秧田多被豆苗遮   樵哥牧童虾山过   绝胜新年打采茶
清明乌饭杂黄梁   探外家回角黍香   偶向畲禾冈上望   踏青多半秀才娘
大松树下匝桑麻   报赛村村日又斜   冬笋河鱼做禾了   耕田都是好人家
发表于 2010-10-13 20: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和平  徐廷芳,和平县中心围人,乾隆七年(1742年)中壬戌任肇庆、南雄教授,陕西扶风县知县。其孙徐廷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第196名进士。曾孙徐旭曾,嘉庆四年(1799年)中第67名进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15 05:16 , Processed in 0.0189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