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华说: “三叔,我母亲叫我代她向您问好!” “好,好。”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说:“你母亲身体好吗?” “还好,就是体质差一点,常犯气喘病。” 毛泽东“哦”了一声,问道: “你过去读过书没有?” “读过。” “读过几年书?” “小学5年。” “远志、华初在延安保小学习。你读过5年小学了,那你到‘边中’去学习吧。” “可我小学没毕业呀?” 毛雪华一听毛远志、毛华初在保小,就想继续上小学。 “行了!”毛泽东把手一挥:“你去边中吧。” 毛雪华到了边中才知道,三哥毛慎仪也正在该校上学,而且还是学会的负责人。兄弟俩相见,自然是分外高兴。 后来,毛慎仪和毛雪华所在的边中迁到了延安城门外以后,离毛泽东的家近了,弟兄俩每逢节假日,都要去杨家岭去看望叔叔。 毛雪华第一次去叔叔家,看到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文件,感到很新鲜,便随意地翻起来。毛慎仪连忙叫住他,告诉他说: “到了主席家要守规矩。” 毛泽东很喜欢他们兄弟俩,夸奖慎仪稳重老练,说雪华年龄小,调皮,不懂事,要好好向哥哥学习。毛泽东留他俩在家吃饭,饭菜很普通,只炒了几个家常菜,有肉片、土豆和辣椒。 “土豆好不好吃?” 毛泽东问道;毛雪华说: “好吃。” 毛泽东没有吭声,他知道毛雪华并不习惯吃土豆,只是肚子饿了,才觉得好吃。毛雪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挺大,吃了一碗又来一碗。毛泽东只吃一碗就放下了筷子。毛雪华吃了还想吃,他说: “叔叔,我没吃饱。” 毛泽东怜爱地看着雪华,对江青说: “叫周师傅再弄一点吧。” 江青就给毛雪华又端来了一碗,亲切地说: “吃吧,要吃饱啊。” 5月20日下午3时,毛泽东参加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在中组部召开的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到会的有几百人。毛泽东在讲话中说: “我们发起的生产运动和学习运动都是永久性的。”“但是,学习的时候,死守书本也不行。有人到现在还用过去中央苏区编的《政治常识》,不求提高,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政治常’之慨。” 毛泽东说罢,会场里有不少人笑了,毛泽东自己也笑了。他接着说: “我们的党要由小到大,才能领导这样大的中国革命,要有大批有学问的干部。”“讲到学习运动,古人说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所以,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中国人一向说‘攻书’,要进攻,不能只保守。老把一本书摆在面前不加深研究,叫做‘守书’。”“‘人到五十五,方是出山虎。’我们要办一个‘无期大学’,人们都是出了学校才学到一些东西的。” 5月26日,毛泽东发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全文如次: 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它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斗争,到延安参观的人们,所以十分注意去看抗大,我想不外这个道理。 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他们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他们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没有这两方面的革命性进步性,抗大决不能成为全国与全世界称赞的抗大。 一部分人是反对抗大的,就是投降派与顽固派。这一点正是表明抗大是一个最革命、最进步的抗大,如若不然,他们就不会反对了。投降派顽固派人们之起劲的反对抗大,证明抗大的革命性进步性,增加了抗大的光荣。抗大之所以是个光荣的军事学校,不但因为大多数人拥护它称赞他,也还因为投降派顽固派人们在那里起劲地反对他,污蔑他。 抗大3年来有其贡献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成绩,这就是他教成了几万个青年有为与进步与革命。抗大今后必能继续有所贡献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因为他还要造就大批青年有为与进步与革命。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与从事学习的。 抗大在其逐年的改良进步中间,伴来了若干缺点,他发展了,但困难也来了。主要的是经费不足、教员不足、教材不足这几项,然而共产党领导的抗大,是不怕困难与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的。在共产党面前无困难,就是因为他能克服困难。 抗大3周年后,改正其缺点使之更加进步,这是我的希望,也是全国全世界的希望。 抗大的教职员们、学生们努力啊! 5月30日,朱德、彭德怀以八路军总司令部名义发出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训令说: “建立部队等级制度,是部队正规化的必要办法。等级制度的作用,在于严明职责与赏罚,兴奋部队官兵的上进心,建立上下级的正确关系,因此增强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等级制度的建立,使部队生活严肃,而不是使上下级隔膜,不是培养军阀主义。”“我军生活平等的原则,并不因等级制度的建立而改变。”“由于我军军人不论其社会出身如何,人人有可能无限上进。因此,等级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上进者有系统的提升,而没有资产阶级国家中工农出生的军人只能升到准尉为止的弊病。” 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作了《永久奋斗》的演讲,他说: “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其他的当然也要有,如刚才冯文彬同志讲过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群育等等,但据我看来,‘永久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5年,10年,40年,50年,甚至60年,70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 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是好是坏。假使周公在那个谣言流传的时候就死了,人家一定会加他一个‘奸臣’的头衔;又若王莽在那个谦让卑恭的时候死了,那后世人一定会赞扬他的。不过我们现在不是讲历史,那两个人究竟孰好孰坏,我们不论,然而它说明了人只有到死,才可以论定他的功罪是非。我们说: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汪精卫、张国焘没有这个精神,于是中途变节。这个永久奋斗是非常要紧的,如要讲道德就应该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 1939年春夏之交,抗日军人家属学校全体学员转入抗大,编为第8大队。在举行庆典这天,天气非常好,万里无云。毛泽东、贺龙、徐特立、谢觉哉都出席了大会。江青也在主席台上就座。据欧阳山尊回忆说:江青“很令人瞩目”,“可能这是她在这种盛大的群众大会上,坐在主席台上的第一次亮相。” 毛泽东在庆典上讲了话,他说: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妇女是最受压迫的,从来就没有自主的权利。出嫁以前一切听父亲的,出了嫁听从丈夫的,丈夫死了以后还要听从儿子的,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是控制妇女的法律,中国妇女被紧紧地绑在这种封建道德上,没有一点自由。今天你们在这里集合开会,成立女生大队,意义非常重大,就是要你们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解放。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妇女的解放需要和民族的解放结合在一起,没有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妇女的解放也无从谈起,所以你们首先应该争取民族的解放,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那时才能使全国妇女得到解放。” 毛泽东的话赢得会场上掌声不断,口号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担任抗日军人家属学校总务主任兼教员的张文秋,与毛泽东在武昌一别,已有10载,她见了毛泽东心情特别激动。散会之后,张文秋随着人群挤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很快就认出她来,高兴地说: “张国兰同志,你好啊!什么时候到延安的?” 张文秋回答说: “报告主席,我现在叫张一平。来延安已经快1年了。” “噢,改了名字,就不来看老相识了?你不够朋友哩!” 毛泽东依然是很风趣。张文秋说: “主席,我一定去看望您。” 原来,张文秋是在1929年七八月间和担任山东省委书记的丈夫刘谦初先后被捕。这年冬天,张文秋因怀孕被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她走到男牢前,一再要求典狱长,要和丈夫见一面。获准后,她上前紧紧地抓住刘谦初的手,眼泪便扑簌簌地往下流。 “你出去后到那儿去啊?” 刘谦初问。他看张文秋摇头,就用暗语说: “先到律师李化南家住几天,再设法到上海找妈去。” 张文秋知道丈夫说的妈就是党,这才点点头。 “谦初,你给未出世的孩子起个名字吧。” “就叫‘牢生’吧!不管是男是女。” “这是乳名,再起个大号。” “不管你们流落到哪里,都要思念齐鲁,思念故土。中国有句古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就叫个‘思齐’吧。” 刘谦初在1931年4月5日和其他11位共产党人被押赴刑场,他就义之时,年仅34岁。不久,地下党组织转给张文秋一封刘谦初在临刑前用暗语写的一封遗书。刘谦初在遗书中的称谓是张文秋搞地下工作时的化名,他在遗书中所说的“母亲”就是党组织,“兄弟”即同志。刘谦初在遗书中写道: 丽娟: 我在临死之际,向我最亲爱的母亲和亲爱的兄弟们告别,并向你紧握告别之手,希望你不要为我悲伤。你要紧紧记着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孝敬母亲,爱护母亲,听母亲的话!你要保重身体,好好抚育孩子,重建幸福家庭。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在刘谦初牺牲整整7年后,张文秋于1937年来延安。她在来延安的途中,认识了同行的陈振亚。陈振亚在北伐战争时,经黄公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了平江起义,后跟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成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他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和反围剿的斗争。1930年,他在激战中受重伤,失去了一条腿。陈振亚在1937年冬天和张文秋结为夫妻。 在初春的一天,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观看延安干部子弟学校学生演出的歌舞晚会,舞台上正在演话剧《弃儿》,剧中的小主角——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衣衫褴褛,紧紧地追在拉走妈妈的警车后面,令人撕心裂肺地哭叫着:“妈妈!妈妈!妈妈——” 毛泽东看着舞台上的小女孩,想起自己的3个儿子在杨开慧牺牲后,一度流浪上海,无人照料,也都沦为弃儿。他观剧生情,深深地被剧情打动了,眼窝里溢满了泪花。戏演完了,大幕徐徐落下,剧场里没有一点声音。突然,毛泽东从座位上站起来,冲着台上喊道: “把后面的那一幕,再演一遍!” 剧场里立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响应着毛泽东的提议。于是,最后两幕又破例重演了一遍。大幕再一次落下,观众以雷鸣般的掌声祝贺演出成功。毛泽东派人把那位小演员叫到身边,抚着她的头,亲切地问: “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呀?” “我叫刘思齐。” 小女孩说着,顺手一指: “那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毛泽东顺着她的手望去,张文秋和陈振亚赶紧走了过来。毛泽东问陈振亚: “这是你的孩子吗?” 陈振亚说: “这是刘谦初烈士和张一平的孩子,我是思齐的继父。” 当毛泽东知道这个6岁的小女孩就是老战友刘谦初的遗腹子时,心情无比激动。他神情异常严肃,对陈振亚、张文秋说: “刘谦初同志我是认识的,他是一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这是烈士的后代,我们有责任要好好教养她。” 毛泽东弯下腰,抚摸着刘思齐的头,笑着问刘思齐: “小姑娘,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啊?” 小思齐看着眼前这位身材魁梧、操湖南口音的人,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想,向爸爸妈妈投去征询的眼光。张文秋和陈振亚都笑着点点头。刘思齐就羞答答地向毛泽东喊了声: “爸爸。” 毛泽东爽朗地放声大笑起来,兴致勃勃地说: “既然是我的女儿了,你就跟我一道,到我家去玩玩,好不好?” 刘思齐懂事地点了点头。 此时,张文秋正怀着她和陈振亚的女儿,这个女儿在1938年秋天出生后,按照陈振亚的意思让女儿随母姓,取名张少华,后来又叫做邵华。 且说1939年6月1日,毛泽东在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 “今天是你们的3周年纪念日。抗大办了3年了,我们的抗战快两年了。抗大是抗日的,抗大的目的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中华民族。抗大3年以来创造了很多的坚强的抗日干部,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今天,我们国内还有很多汪派的人,投降主义者,投降派;他们不赞成抗战到底,他们主张与日本帝国主义讲和,主张妥协、投降。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反对投降。” “我们抗大的人,不能有一人不抗战到底,不能有一人不反对投降,不能有一人赞成和平妥协的;如果有一个,就不是抗大的学生,是抗大的败类,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全国各党派也是一样,不许有一人讲和,要全体一致的抗战到底!这就是抗大的根本主张。过去3年是这样,以后3年,以后很多年也是这样。‘反对投降,抗战到底’,这就是抗大的方针。” 6月1日这一天,毛泽东还为《中国妇女》杂志题诗,以资鼓励: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道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欲知毛泽东以后如何教育青年,请继续往下看。 东方翁曰:毛泽东看到朱德、彭德怀1939年4月2日的电报及5月30日的《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当然不可妄加推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摆在他眼前的“等级制度”、“3等9级制”这些刺眼的字眼,恐怕是他很反感的吧!本传前面已经讲过,毛泽东从小恨的就是不平等,他在学有所得之后就立志要改变不平等,在创建了人民军队之后就是要消灭不平等。况且朱德、彭德怀在民族危亡关头、在全民抗战的条件下提出要以“等级制度”“兴奋干部”“兴奋部队官兵”,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与毛泽东早就提出的建军原则相悖的,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朱德、彭德怀都非常熟悉的《古田会议决议》。后来,毛泽东在特定的条件下违心地同意军队实行军衔制,又在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断然取消了军衔制。毛泽东一生的所作所为,完全证明了他的理想志向是要逐步地消灭等级制度、消灭阶级,而不是要建立什么好的或者说是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等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