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张长兴

[百姓心声] 欣闻得意门生张维杰为和平做贡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22: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维杰:您让《红旗颂》 倾倒学生
                  
                ——沉浮舌耕之14

    张维杰先生是和平县东水中学1978年毕业生。他是主动来信到兴宁找我的学生之一,以后我们便一直联系了。二十年之后的1999年第一次见面,他万分慨叹:“张老师,我真忘不了你的口才,忘不了你的作文辅导课!”
   “真的吗?你能否讲点具体细节?”

   “好啊,比如你给我讲的《红旗颂》。铃声一响,高高大大的你进入近百学生的大课堂。起立完毕,你说:‘同学们,今天是作文辅导课。大家都见过红旗吧?’说完,你在黑板上写下‘红旗’两个大字。‘见到红旗,大家总有感触吧?总不会无动于衷吧?对啦,感触大,豪情满怀,心潮澎湃,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写文章就是要‘有感而发’,千万不能无病呻吟。大家见‘红旗’而豪情顿生,说明大家对毛主席最忠,最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张老师你接着在‘红旗’后面再加一个‘颂’字:‘假如我们要作《红旗颂》之文章,怎样构思?大家先议论一下……”
     张维杰先生接着告诉我,说我视野开阔,由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之红旗,俄国十月革命之红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举起红色大旗,然后讲北伐、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五星红旗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方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迎风飘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紧接着,一次又一次的路线斗争,是毛主席高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反修防修大旗,乘胜前进。最后讲到同学们要身在东水,放眼世界,永远高举红旗,为革命作出最大贡献!
     
     现在回忆起来,我说的这些,都是大话、假话、空话、屁话、套话。不过,那时我的普通话尚流利;我自幼喜欢读书,报刊上《全国山河一片红》之社论及汗牛充栋的大赞大颂文章,见“豪言壮语”也有意去记忆,最主要的还是写得多。天天写,写得多了,则“文学语言”会自然从口中冒出来,给人感觉是“张老师口才好”。正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再话锋一转,介绍自己刚才讲话的思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意纵向、横向的联系,让“神”(中心)把许多看似“散”的材料串连起来……
    不过,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来,我这堂课也确有点特色,先是口头作文示范——这没有良好的基本功及“捷才”是不可能的。在和平东水山乡,我这个华师中文系毕业的老师,可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吧。这就给学生一个神秘感、崇拜感,学生的求知欲望必然到了巅峰状态;然后,顺藤摸瓜,讲抒情散文的写法,可谓“正中学生下怀”!这也应了自古以来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一桶水”的说法。学生急于跟着“有本事”的老师学,这也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启发式。怪不得时光流逝了整整二十年,相当于两个半的“八年抗战”的漫长岁月,在学生头脑中还留下深刻印象。
    “忘不了啊,忘不了!张老师你的‘红旗颂’!”张维杰,我这个二十年前的穷学生,还在感慨。他还告诉我:“你怕我们记不了那么多,课后又把《红旗颂》范文贴了出来,让我们反复细看。大家都说张老师真有本事,真负责啊!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因为大家喜欢你的语文课,结果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报考文科。那年高考,186分即可录取上大学,我仅差23分。在163分中,语文一科便占了73分,差不多占了一半!虽然过去了二十年,我怎能忘记老师的栽培呢?”
     在张维杰这样的学生面前,我是无限的自豪与亢奋!我永远感谢这样的好学生,是他们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是他们承传了我的智慧,是他们为我扬了名声。人们说当老师清贫,没地位,没权力,但是,我永远是无怨、无悔、无憾!  
                                                                            (写于1999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2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叫我吃番薯!
             ——沉浮舌耕之41
   
    “张维杰,到我房间来。”没两下子,他便来到。
    “张老师,是不是我的作文又有问题,又要辛苦你个别辅导?”
    “你的作文大有长进,我准备拿去贴堂。当然,问题还是有的;不过‘此乃后话’。现在是给你一个任务——‘解放台湾’,‘民以食为天’,先帮我把这几条番薯吃掉,不得推辞!”我性格天生干脆,加上在潼湖部队农场当了差不多二年的“耕田兵”,我说话做事更利落了。
    “张老师,怎么好意思呢?你去东水墟买来的番薯,好宝贵的,怎么好意思呢?”他知道“师命不可违”,“恭敬不如从命”。带十分尴尬、十二分感激,不好意思拿起了较小的一条番薯,悬在空中,还不敢往口里送哩!
    “你是中‘刘修’的毒太深,还是中‘孔老二’的中庸之道毒太深?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番薯我蒸多了,吃不完,若浪费掉是‘极大的犯罪’,是对他老人家‘不忠’!你把它吃了,就是帮我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要不便是‘犯罪了’!”我这个老“红卫兵”——广州地区第一批上北京见毛主席的红卫兵,是赤诚与狂热,让我把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熟;加上我长期读书,记性好,脑瓜灵,因此,我的确有办法把什么事情都与毛主席联系起来,“上纲上线”,叫你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当然,我叫维杰吃番薯已是七七年的事了。我刚才叫维杰吃番薯的动员语,照潼湖时解放军某指导员的说法是“阴阳话”(那时,我们可与《沙家浜》中“不阴也不阳”的刁德一同类项了)。
    维杰抓起番薯,到底往嘴里送了!在我的催促、鼓励下,让这位八岁即丧父的、高高大大、品学兼优的穷学生多吃几条番薯,对我来说,的确是眼前“最大的政治”与最大的满足。维杰一到我班,我这个班主任见他家庭如此贫困(借米上学是理所当然的了;从没有吃过像样的菜——能有“豆角干”蒸来吃是十分“幸福”;星期天去打柴,寒暑假去打工,才有办法交学杂费入学),学习如此刻苦:最早进去课室的是他,夜里最后离开课室的是他;他高大,与他一样高大的张伟达偏与他共床。深夜钻进被窝,还要点灯看书。床太窄,这两个大汉便“打横床”躺下继续“苦战能过关”。他劳动如此拼命:什么时候都是他完成任务多,是出色的“劳动模范”,而且,他指挥全班工作,井井有条。的确是最好的指挥员与战斗员。他对人如此谦虚:隔老远老远,便能听到他呼“张老师”的声音,然后是赤脚少年的灿烂的笑容;操场边,校道旁,花前月下,我不时受到“突然袭击”——他会提出问题向我这个“本家先生”请教;我这个视书如命的书呆子往往有机会“露一手”,我不时的连珠妙语与海阔天高式的联想,既让学生满足,也让“自我满足”,仿佛成了世上最有用的人,——严格来说,是张维杰、曹小元、朱裕鉴、张伟达、殷欢天、骆伟达等他们这一班好学的学生让我有机会表现才华,让我显示了人生价值;在时光逝去整整二十年的今天,我倒要感谢他们才对,自然格外怜爱!能为这样的学子帮点忙,实在是幸事。但遗憾的是,我这个“远方的游子”,工资低,待遇差;老婆在家,还是年年“三荒四月”,为几斤“救济粮”、“返销粮”与人“当年鏖战急”;就如我这个华师毕业的本科生吧,平日要往东水街买点肉“幸福”一下,还得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然后才有“壮举”!每当夜深人静、饥肠咕咕之际,吃上几块番薯,然后抽上一根“自制烟”,的确是“最大的幸福”!

    以上吃番薯的事是维杰二十年后的今天,在豪华的深圳横岗宾馆里告诉我的。维杰也是怪,老师二十年前给了你几条番薯吃,到底算什么呢?世上受了人家天大好处过后则不认账者,多得很哩!而且,你与二十年前的张长兴老师早失去联系,张长兴老师也未找上门“评功摆好”以换取几许“回报”,你为什么总在心头不放而梦牵魂萦呢?又为什么往兴宁许多地方乱写信、乱打电话去寻当年的“张老师”呢?不可思议呀,不可思议!我多次与老婆讲:“这是怎么回事呢?专门请我们夫妇去深圳度假,到了深圳,次次作上宾招待,亲自驾车,天天陪同,礼物、‘红包’如此丰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婆答:“可能是上辈人积了德,在你身上回报吧?”我则说:“吾祖上清白传家,世世书香,倒也不假;不过,他们究竟积了什么善德,今已无可考查了。死生两诀,殊不同路;因果报应,自属虚幻。连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亦‘子不言怪力乱神’,且‘敬鬼神也远之’。我看,还是老天爷见我可怜,皓道穷经而无官无权无钱,送了个张维杰来报答我!”妻听得出我的“话中话”,特“笑而不答”。
   “维杰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这个大经理,怎么对我那几条番薯念念不忘呢?”在豪华的宾馆里,我无论如何也要找出答案来。因为,纵观我几十年教书生涯,尤其是这十年内外,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基本上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为学生日夜操劳自不必说;就私人交往而论;长期在我家吃住者有之,长期生病在我家煎中药者有之,来我家喝水、炒菜、冲凉者比比皆是;而且,每年我任教的学生,考上大学者,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我只在高考时见过他们;考上大学的则自己往教育局领通知,也未见几个跟老师打个招呼,道声“谢”!(以1999年为例,我任教的班考上几十名大学生,其中不少人是重点、本科大学,有的还得梅州市“姚美良奖”!但只有两位同学打了电话给我,有两位学生来拜访我。)是我与张维杰这两代人观念过时,还是如今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对老师就是要尊重!”维杰斩钉截铁,“古人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接着,大家默不作声。他为我斟茶,头一低,头上白发更明显。他白白净净的脸上,爬上了皱纹。两眉之间的“川”字,明明显显的。但对老师的恭恭敬敬,却与以前比未减丝毫。斟罢茶,他坐下与我相视良久……
   不知何时,从街上不知哪间音像店里飘来《涛声依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9-28 23:46 , Processed in 0.0129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