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7 0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廖仲恺父子与林寨兴井村
——陈仰天、李建仕 搜集整理
1918年春夏之交,时任国民政府署理财政代总长的廖仲恺到东江上游考察山区农村工作, 随行的还有其夫人何香凝以及年仅十岁的儿子廖承志。期间,在林寨兴井村的老朋友陈襄廷家中小住。
廖仲恺的和平之行,主要是要详细了解山区农村国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扶助工农,探讨国民革命大事和对惠州地区地方建设的调研。廖仲恺来到兴井村,多次深入农家谈心,嘘寒问暖。有一天,他缓步走进周梅珍大娘家中,见院子里晾着一床露出棉花的破棉被,便伸手摸了模,捏了捏,心里不禁一沉,接连问大娘:“冬天盖这么薄的被子冷不冷?家里有几口人?小孩上学了没有?” 周大娘一一如实回答,他又问:“庄稼收成如何?一家人够不够吃?”周大娘唉叹一声说:“租人田地, 耕田难啊!”心头沉重的廖仲恺点了点头。接着,廖仲恺找到乡公所的陈娴五局董,商讨农民的税收问题。他说:“农民靠租地生活,辛苦耕种一年,收成的谷子只有几百斤,交完租就没剩几个了, 一家人的所有开销全靠它。我们要关注民生,地方政府不能再横征苛捐杂税,要让农民的生活慢慢好起来。”陈娴五点头称是,表示会遵照执行。
第二天, 廖仲恺踩着露珠走进桑园,兴致勃勃地与桑农们拉家常,桑农们说:“这里地势低洼,水稻产量低,我们改种蚕桑,家庭收益好多了。前几年卖蚕丝要到老隆,现在家门口办起了织染厂,我们就方便多了,家庭收入也高了,很多人家都将泥砖屋改建成石彻楼房,再也不怕水淹了。”廖仲恺听了,不禁对新兴的农村轻纺工业顿感兴趣,吃过早饭,就叫陈襄廷陪他到林寨街头的创林织染厂去参观。创林织染厂的厂长陈仿邹高兴地接待了廖仲恺,并作了简洁的情况汇报:“创林织染厂是在原老式家庭纺织高机和织布机械改良后投入生产的,织染厂生产的各式花布,纤维拉力强,花色鲜艳,广受民众欢迎,去年在省城参加年度‘广州轻纺产品评比’上,我们产品获得二等奖。”廖仲恺听过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农村之所以长期贫苦落后,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不发达,要摆脱困境,非发展手工业和工业不可,这样才能使农村生产、农民生活逐步提高。”
几天来,年幼的廖承志跟陈襄廷的孩子陈子敬、陈仿琴他们一起玩,乡村的一切对来自大都市的孩子来说,总是那么新鲜,他们捉迷藏、抓蝴蝶、跳格子、打木杖, 玩得十分开心。
1921年廖承志就读广州岭南大学附属高中部,正好与陈子敬是同班。久别的重逢让他们感到特别高兴,廖承志在言谈间,对在林寨与陈子敬兄妹们玩耍的情景无限回味,十分留恋着和平乡村。随着求学时光的流逝,他们俩人的友谊日益加深。
1924年暑假,陈子敬邀请廖承志到林寨乡村度假。在林寨码头,廖承志极目远眺,只见源泉滚滚来,不见浰水东流去,不禁连声赞道:“好地方,好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云山秀色,极象桂林山水。” 度假的这些日子里,廖承志涉足林寨的山野田间、民宅小巷,深入领略乡村的风土人情,还下田帮忙割稻谷,并称“人不劳动不得食,劳动最光荣”。
浰江岸边有一棵乡民们称之为“蜢公树”的千年古树,生得枝繁叶茂,分桠九枝,树头屈曲隆起,状若龙头,树皮有如鳞甲。由于树龄长,树干腹中己成空,成了蜜蜂的天然蜂巢,一年四季蜂蝶满枝,百鸟鸣啾。这天傍晚,廖承志浰江河游泳后触景生情,口占律诗一首:“地灵物焕奇独钟,岸边神树号蜢公;腹空可容蜂酿蜜,枝繁常覆鸟越冬。独占地利壮风彩,傍依浰江丰姿容;泳罢呼伴披衣起,欢坐树下纳凉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