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贞居之后 于 2014-5-16 16:08 编辑
2014-5-14 星期三 雨
阴雨天让人不那么舒服,同往常一样翻阅着网络间的趣闻轶事。无意发现有篇关于和平的博文。打开时才发现里面大有文章。而作者无疑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网络搜集了些资料
讲述者档案(15)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寨下村 采访人:叶祖艺,出生于1985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千妹 女 1928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雨祥 男 1930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秋 女 1927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运 女 1929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玉娇 女 1935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敬英 女 1936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石英 女 1931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果 女 1926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罗美玉 女 1924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肖妹英 女 1931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恒钦 男 1935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黄运 女 1927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月明 男 1938年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平漠 男 1932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日锦 男 1938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升错 男 1934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石英 女 1938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添英 女 1935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曾林俭 女 1931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曾漫 女 1929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周火娣 女 1932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新基 男 1927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宣华 男 1943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耀浪 男 1938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银英 女 1933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宗甫 男 1935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叶佐北 男 1926年出生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彭寨镇寨下村 | | | | | | | | | | | | |
—————————————————————————————————————————————————————————————————————————————————————————————————————————————————————————--------_--------------------------------------------------------------------------------------------------------------------------------------------------------------------- 从2010年1月起,吴文光开始寻找自愿加入的年轻人,让他们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庄,把镜头对准那些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人。“当下,青年与乡土的关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读书离开家乡,还是农民工进城,都是一个青年与乡土逐渐背离的过程。这个计划却提供了‘迎面走回’的机会,让青年了解乡土的历史,了解自己的长辈。”
(叶祖艺,1985年出生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寨下村,2008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年返回其出生的村子开始采访民间记忆。) 叶祖艺(2011年10月19日) 2011年6月,我先后回了两趟老家,共呆了一个多月。第二次回去的时候,有一天和村里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聊天,她无意中说了一句:“现在村里80多岁的老人就剩三四个,再过几年就全没了。”她这句话使我感到很沉重。这是她面对自己行将结束的生命想留恋生命却又无可奈何而发出的悲声叹息。当时我打断了老奶奶的话,说:“婆婆,你等我一下,我回家拿个东西。”然后我就转身跑回家,拿起DV记录下了这位老奶奶,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又拍摄了村里其他老人。 老奶奶跟我说的话,其实在草场地的时候吴老师也跟我说过,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什么感触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自己的心被“农民工”所占满,一心想去把他们的生活拍摄出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心他们,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农民工(只不过比在工厂里的那些同龄人多读了几年书而已),更感到有一种责任去做这么一件事情。二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同样的话由这样一个老人说出来,尽管其言语平淡,远比不上吴老师那样激昂有力,但其力量却远在吴老师之上:吴老师的激昂言语是一个战斗者的姿态,是为了自我激励和激励年轻人,但老奶奶的话是回忆其所经历过的苦难时所发出来的感叹,具有生活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这次的拍摄,主要集中在老人,分两部分,一是采访,即口述历史,二是日常生活。口述历史部分,我第一次做,在此之前也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只是叫老人回忆他们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由十多岁一直讲到现在,其中有不少关于饥饿的回忆(这个我有专门问过他们,但他们说的不多,反而叫他们从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这样一路讲下来时,他们倒讲得比较多)。可惜这一次只采访了几个老人,因为有一些事情使得自己暂时不得不离开村子。 有一天,当我拿着DV继续去采访拍摄老人时,我看见父亲在路边给人家剥树皮扛木头,干一会就停下来揉一揉他的左手和后背,干一会就停下来揉一揉他的左手和后背——去年10月份父亲给人家建房子时从楼上了摔下来,左手断了,后背的骨头也碎了,在医院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医生给父亲的左手装了颗螺丝钉,把骨头接上了,但至今还没有完全复原,后背的骨头也还在康复中。现在的他完全有理由呆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更有权利叫我去找份工作维持家里的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自己默默地带伤去给人家干活。我无意去书写父亲的伟大,因为在现实面前,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也不想谴责自己的自私,怎么对不起父母,因为这种谴责除了使自己心里好受一点之外,一样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