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的温暖 让他把根留住
记台胞朱亚明先生
每天清晨,在和平县阳明镇南堤边上,总会有一个鹤发童颜迈步矫健军人步伐的老人家在晨运,他就是从台湾返乡定居的朱亚明先生。 朱亚明,男,1927年农历二月出生于和平附城鸡麻坑(今阳明红星村)的一户贫民家庭。他一岁那年,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朱东桥拉扯他长大,小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辛,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一意孤行,穷兵黩武,1948年战事十分紧张,兵员惨败严重,急需增加兵员,即向各地征兵,国民党和平县政府急急到各乡村抓壮丁,当时朱亚明的哥哥朱金明被抽中,家中一片哗然,嫂子尚坐月子,哥哥又身患疟疾,军警们催得如狼似虎,朱亚明看到家中窘境,他深明大义,毅然挺身前去应征入伍。
入伍当天,即星夜集队离开和平,急速行军向汕头进发,到了汕头码头集结后被入编国军75军95师3团,连长冉广成是个书生模样的长官,他一眼看中朱亚明,收为自己的马弁(勤务通讯兵),从此穿上黄皮子,历经军旅生涯。他们从青岛登陆后,稍稍训练几天,便投入战场,替国民党卖命。
由于在淮海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朱亚明所在的国军遭受人民解放军猛烈攻击后,被逼节节败退,真是兵败如山倒,朱亚明他们的部队从山东退到天津,从天津退到舟山,从舟山退到上海,从上海又退到太成岛,最后逃往台湾,在台南码头靠岸。此后,他曾先后在台南、台中、台北等处服役,1958年在“8.23”万炮震金门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朱亚明被派往金门 ,所幸他平安无事。在台岛的岁月里朱亚明,时刻都想念着家乡父老乡亲,每当春节来临和月圆之夜总会遥朝北方鞠躬礼拜向年迈的父亲祈福请安,30多年来从未间断。由于在部队无什么官阶,仅是士官,并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期间曾有心仪荣军的女人求爱,但朱亚明认为自己身卑位低,不敢接受婚事,以至到退休时仍孑然一身,没有结婚。
四人帮垮台,逐渐开放锁紧的门户。尤其在1973年2月基辛格访问北京后,海外的中国人进入大陆人数快速增加。在台湾也多有人与大陆的亲人取得联系,这使得朱亚明激发出希望返乡的火花。他悄悄地写信付到香港托人带回大陆,并与家人取得联系,他总是不断地申请,不断地争取,值到1987年退役后,终于茯准成为返大陆探亲的首批老兵。
1988年他顶住别人劝告,算是一个人冒险回和平老家探亲,回到村子里,迎接他的是村干部和站满街头的人群,父亲己死去多年,他们叔侄终于见面,大家抱头痛哭。家乡与四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觉得对家乡的印象,不象台湾媒体宣传的那么差,看到家乡变化大、政策好,甚至受到人民政府的礼遇,所以一颗悬着的心平稳地放了下来,返台后他逢人就讲大陆好,接着他每年都发动游子归乡,他主动带领老兵们回来,第一批有黄毓、黄介、黄文志等11人、第二批有陈广文、黄厉勤等9人、第三批有黄青群、周妙云等7人,他组合这么多的老兵还乡团回和平,众人都称朱亚明是有心人。其实真正打动朱亚明心弦的,是1992年朱亚明那次返乡时,在和平至深圳途中错乘开往丰顺和平镇的班车,半路上又遭歹徒,被偷走身上的现金,和平县台办领导得知他的窘境后,马上用电话安慰他,并向有关部门汇报,及时筹措1000元路费送给他,使他能顺利返台湾,另有一次,朱来明返乡时,因病延误34天的签证,返台时在白云机场边检时未获准登机, 县台办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到公安部门和医院写具证明,使朱来明登上返程航班,这些事让他很感动,觉得家乡山好、水好、人更好,亲情、友情、干群情,暖意浓浓。他第一次回家乡时,大包小包地带回了很多衣服,准备给亲戚们穿。可当他跨进老家的大门时,发现家里人穿的比自己的还好,觉得自己穷山区变了,原本萧条的县城也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都市。他走亲访友,看到邻里的房屋、看到村里破旧的学校;看到下雨时泥泞的道路,他有些伤感。就主动为家乡献一点微薄之力,作为对家乡做些贡献。他还帮助侄媳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他每回来一趟,都发现和平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觉得家乡好,就萌生了叶落归根的念头,便于2002年作出了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老家定居。
他在和平县城人民路24号居住,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孙侄、侄媳,视他象父亲一样尊重,让他感受久违的亲情 县台办领导经常问候他,逢年逢节上门慰问,还送上红包,今年春节河源市台办领导,亲自送来2000元慰问金让他老泪纵横,感激不己。新上任的叶主任对他更加关切,多次关心他的日常生活,连很细小的环节都表示关注。朱亚明说这在台湾是感受不到的。有人探问朱亚明:“这样从台湾回来定居你会后悔吗?”朱亚明笑着说:“落叶归根是人之常情,我永远眷恋和平”。
当我们来他的住处采访,他显得特别高兴,尽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些耳背,但从他硬朗的身体、开心的笑容中,我们感觉到朱亚明先生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陈仰天)
[ 本帖最后由 阿天哥 于 2009-8-6 09:4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