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加点介绍:[em02][em02]</p><p><font color="#ff0000"> <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在和平县阳明镇城南的忠定公路旁有一座雄伟的大牌楼,上书“烈士陵园”,装修门楼的青绿色大理石使门楼增添了许多庄严与肃穆。成群结对的青年、学生,携着小孩的老人、妇女等不时从牌楼下出来。附近的群众说,“烈士陵园”不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群众平时的休闲场所。</strong></font><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综合性陵园</strong></font></p><font face="Verdana"><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走过牌楼,面前就是一堵又高又宽的护坡墙,站在革命烈士安息的地方,自觉矮小了许多。护坡墙两侧各有一条石级,石级边有不少用小石筑就的林荫小道,道旁有石凳、凉亭,许多人或坐或倚在石凳上面谈古论今,周围皆高一丈许的松柏。</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u><strong>和平烈士陵园</strong></u></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踏上瞻仰坪时眼界更是豁然开朗,不但周围景色好,放眼远眺,整个县城美景也尽收眼底。瞻仰坪有上千平方米,已经全面铺上水泥地板,四周有石凳,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在坪地上玩耍。穿过瞻仰坪就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呈六角金字塔形,高14.6米。抬头仰望,它高如耸天,庄严、雄伟。碑身皆有题字:正面是“和平革命烈士纪念碑”,侧身有中共和平县委第一任书记张富兴题写的“壮志凌云,伟大功勋”、原韶关地区专员任之猷题写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和平县人民委员会题的“壮烈牺牲,千古流芳”等;碑座用大理石镌刻了前言和烈士英名。在碑座的空地上,一群中老年妇女正在练习健美操,优美明快的音乐回旋在纪念碑周围。</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修复纪念碑</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据和平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叶海斌介绍,该纪念碑始建于1957年,碑高13米,当时用砖石结构,用石米批搪,北面有一条通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纪念碑周围的土地分给当地群众种植作物。“文革”时纪念碑无人管理,碑上的英名被人为破坏,残缺不全,1974年又遭雷击,整个碑身从上到下形成一条宽约3寸的大裂缝。1981年,县委县政府把原来已经分配给群众耕种的地方重新征收作为陵园用地,并整修北通道,在通道两旁种上松柏树;在北面建成了高二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接着又把在“文革”期间被其它单位占用的原属纪念碑的地方全面收回。经过和平县的争取,1985年省民政厅下拨了专项资金修了碑身。碑文按初建时重新镌刻,上碑烈士从解放前到抗美援朝、剿匪、自卫还击战时期,他们有的在战场牺牲,有的在抗洪抢险、执行公务时殉职,芳名到1986年止共有459人。<br/> 和平县还特邀请了惠州市园林局设计师按照园林建设把烈士陵园建成园林式的综合场所。按照设计,和平县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2001年建了南牌楼并通道。为了管理好烈士陵园,1995年和平县专门成立陵园管理所,由两名工作人员专门管理。<br/> 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目前和平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达3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修复后的烈士碑高14.6米,碑台680平方米,绿化面积33830平方米。</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英魂长留天地间</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在陵园南门坡上有三个坟墓,分别是1986年立的张觉青烈士墓、1987年立的陈实棠烈士墓、1989年立的罗宝萱烈士墓。这是该陵园仅存的有骸骨的烈士墓。据介绍,这三位烈士的骸骨是在这个纪念碑修复后陆续发现并被移到陵园保护的。谈起这三位烈士,在陵园瞻仰、散步的许多群众都能说上几段故事。<br/> 据陵园管理工作人员介绍,自从修复陵园后,陵园不但是纪念革命先烈的地方,也是县城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早上或下午都有不少群众到陵园瞻仰。平时,一些和平籍的外出离退休老干部一回和平都会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圈。每年清明节、“八一”建军节,和平县委县政府都会组织县城的学生、县直单位工作人员举行隆重的扫墓仪式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到烈士陵园瞻仰的人数不下15万人次。2000年5月,该园被列为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12月,它又成为广东省政府批准的第二批全省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strong></font></p></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综合性陵园</strong></font></p><font face="Verdana"><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走过牌楼,面前就是一堵又高又宽的护坡墙,站在革命烈士安息的地方,自觉矮小了许多。护坡墙两侧各有一条石级,石级边有不少用小石筑就的林荫小道,道旁有石凳、凉亭,许多人或坐或倚在石凳上面谈古论今,周围皆高一丈许的松柏。</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u><strong>和平烈士陵园</strong></u></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踏上瞻仰坪时眼界更是豁然开朗,不但周围景色好,放眼远眺,整个县城美景也尽收眼底。瞻仰坪有上千平方米,已经全面铺上水泥地板,四周有石凳,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在坪地上玩耍。穿过瞻仰坪就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呈六角金字塔形,高14.6米。抬头仰望,它高如耸天,庄严、雄伟。碑身皆有题字:正面是“和平革命烈士纪念碑”,侧身有中共和平县委第一任书记张富兴题写的“壮志凌云,伟大功勋”、原韶关地区专员任之猷题写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和平县人民委员会题的“壮烈牺牲,千古流芳”等;碑座用大理石镌刻了前言和烈士英名。在碑座的空地上,一群中老年妇女正在练习健美操,优美明快的音乐回旋在纪念碑周围。</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修复纪念碑</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据和平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叶海斌介绍,该纪念碑始建于1957年,碑高13米,当时用砖石结构,用石米批搪,北面有一条通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纪念碑周围的土地分给当地群众种植作物。“文革”时纪念碑无人管理,碑上的英名被人为破坏,残缺不全,1974年又遭雷击,整个碑身从上到下形成一条宽约3寸的大裂缝。1981年,县委县政府把原来已经分配给群众耕种的地方重新征收作为陵园用地,并整修北通道,在通道两旁种上松柏树;在北面建成了高二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接着又把在“文革”期间被其它单位占用的原属纪念碑的地方全面收回。经过和平县的争取,1985年省民政厅下拨了专项资金修了碑身。碑文按初建时重新镌刻,上碑烈士从解放前到抗美援朝、剿匪、自卫还击战时期,他们有的在战场牺牲,有的在抗洪抢险、执行公务时殉职,芳名到1986年止共有459人。<br/> 和平县还特邀请了惠州市园林局设计师按照园林建设把烈士陵园建成园林式的综合场所。按照设计,和平县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2001年建了南牌楼并通道。为了管理好烈士陵园,1995年和平县专门成立陵园管理所,由两名工作人员专门管理。<br/> 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目前和平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达3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修复后的烈士碑高14.6米,碑台680平方米,绿化面积33830平方米。</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 size="3"><strong>英魂长留天地间</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在陵园南门坡上有三个坟墓,分别是1986年立的张觉青烈士墓、1987年立的陈实棠烈士墓、1989年立的罗宝萱烈士墓。这是该陵园仅存的有骸骨的烈士墓。据介绍,这三位烈士的骸骨是在这个纪念碑修复后陆续发现并被移到陵园保护的。谈起这三位烈士,在陵园瞻仰、散步的许多群众都能说上几段故事。<br/> 据陵园管理工作人员介绍,自从修复陵园后,陵园不但是纪念革命先烈的地方,也是县城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早上或下午都有不少群众到陵园瞻仰。平时,一些和平籍的外出离退休老干部一回和平都会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圈。每年清明节、“八一”建军节,和平县委县政府都会组织县城的学生、县直单位工作人员举行隆重的扫墓仪式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到烈士陵园瞻仰的人数不下15万人次。2000年5月,该园被列为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12月,它又成为广东省政府批准的第二批全省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strong></font></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1 11:10:0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