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0|回复: 12

[原创] 墩头村人的“家机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7 21: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墩头村人的“家机布”  
     “墩头村人织布,竹林村人卖醋,枫树村人砍柴,同兴楼人编秆草鞋……”我儿时的民谣已道出和平县彭寨街邻村村民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

    墩头村人织土布源远流长,但始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自我懂事之日起,就常听老村民说,我的曾祖父织的土布远近已有名气了。老村民还叫我唱琅琅上口的民谣:“唧唧复唧唧,墩头户户织。既闻机杼声,又闻人叹息。”长大后,我便明白,墩头村会织家机布的人的确普遍,而且生活极其艰辛。

    制做土布的全过程不出墩头村,机器也全都用木料由家师傅制成,十足的土。
   
    那年头,墩头村人客居墩头村后,绝大部分村民无田耕作。为寻生存,村民只能在旱地上种家棉,用收获的棉花纺成细纱。纺好的纱绕成一绺一绺之后就将纱放到大锅里煮熟的米浆中去浆纱。上好米浆的纱用竹竿串好,晾好,拿到烈日下暴晒。还要边晒边用双手去团、揉、搓、抹、挣,直至纱干燥。纱浆晒好后,便进入解纱绕锭工序。大纱锭做织布的经纱,小纱锭做穿梭的纬纱。大纱锭绕够64只,就可以上耕床耕纱、梳纱、上机织布了。

    织布机有高机和矮机之分。由于矮机机型小,便于操作者肩挑下乡村加工土布。但矮机生产效率低,操作人员辛苦,所以墩头村人普遍用高机。织布机织出的布还要蒸、晒。要染色的布就用蓼蓝的浸出液去染色,没有化学染料的硫化臭味。这种布就叫“士林蓝”。

     织土布工艺繁杂,获利甚微薄。那年头由于大家都很穷,最好的布也卖不了几个钱。赴远街的人归途若遇上剪径的路匪,一家人的泪水只能往肚里流。

    墩头家机布耐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土布是人们生活最低的需求,土布的销售就有一定的市场。因而织布工作虽苦,却能养活墩头村的几代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墩头村人的家机布是最红火的时候。国家支持手工业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墩头村的织布机达到普及,而且还在和平城租屋织布卖。动乱年代,墩头村的织布机被视作滋生资产阶级土壤的腐朽工具遭到了毁灭性的铲除。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能重操旧业的只有几户人了。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人民不再穿那又粗又土的家机布了。织布的生涯自然消亡。

    墩头村人的家机布曾在民族手工业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家机布制作土,寸布寸汗很辛苦;机主依它度日月,世人靠它过日子。”愿后人记住它——墩头村人的“家机布”。
发表于 2008-8-17 23: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淳朴的民间工艺活。现在还该没有人织了吧?
发表于 2008-8-18 00: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见过那东西...........
发表于 2008-8-18 09: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熟悉的颜色,很熟悉的麻布
发表于 2008-8-18 17: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值得纪念的工艺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21: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井头 于 2008-8-17 23:46 发表
淳朴的民间工艺活。现在还该没有人织了吧?

中间那幅织布机照片是今年5.1照的。是我那88岁的老父亲还在织。其目的不是攒钱,而是丢不下这快消亡的手工艺。
发表于 2008-8-21 0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也不断的发达。民间的手工业和民间的艺术也在慢慢的遗失。朴素的农民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生活的,不像现在的社会如此的现实。
发表于 2008-8-21 21: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值得纪念的工艺很熟悉的颜色,很熟悉的麻布
发表于 2009-6-26 20: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墩头人。
发表于 2009-6-26 20: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墩头人。
不过我是林寨墩头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24 09:31 , Processed in 0.0155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