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天,曾玉仿让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新书作一短序。
序为曾玉仿的散文集,而非诗集。其诗集《家园秋梦》已在2007年出版,因含不少描绘土地、歌吟土地、赞颂土地的诗作,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诸多文友常常提及,称其为“土地诗”。作为河源市国土资源局的一名公务员,曾玉仿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土地人”,创作“土地诗”,当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曾玉仿给我较为清晰的形象,是在阅读他的散文稿之时建立起来的。
首先是对他名字的好奇。为何要仿玉呢?要仿什么样的玉呢?是堆金积玉吗?那是追求物质的财富,曾玉仿不是老板。求冰肌玉骨吗?那是女子的美色,曾玉仿是七尺男儿。金相玉质?金声玉润?金章玉句?都指声如金、质如玉的优美文章,难道曾玉仿自小就被赋予“舞文弄墨”的使命?属书香门第?曾玉仿是“洗脚上田的”,但曾祖父却是秀才出身,十里八乡,无人不敬。曾玉仿的故乡在和平县彭寨镇,该镇有一名人,姓曾,名镜如,是清末民初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名声在外,享誉岭南;曾镜如与曾玉仿,意境一样,或许也是一种风气的感染、文化的传承,或许曾玉仿的父亲或者曾祖父寄望他也要像曾镜如一样成为有用之才。曾玉仿祖居的村庄是玉岭村,全称“玉肌岭背”或“玉机岭背”,处于茫茫的九连山中,或许曾玉仿的父亲也寄望曾玉仿仿效玉肌岭背,身体如山岭石骨一样结实,精神如山岭花木一样丰饶。我还有许多关于玉的联想,但不管哪种看法,曾玉仿是离不开玉了。
其次是对他散文的探究,看看含有多少玉质的成分。集子由“乡音”、“冬天”、“脚印”、“远行”四辑组成。“乡音”不仅有风声雨声雷声蛙鸣声鸟啼声、不仅有敲门声纺车声叹息声呼唤声爆竹声,而且还有绕梁三日的读书声口琴声二胡声,潜伏的旋律独标玉质,让人动容。“冬天”里没有多少冬天的影子、没有冬天的寒意,倒是有惠州西湖的绿柳碧波、家中昙花的艳溢香融、几片香山红叶的浓情厚意,倒是有兄长(钢笔画家、散文作家、散文诗人曾平)的形影相随、师长的身传言教,曾玉仿因此范水模山,渐之成器,桃花气暖玉生香。“脚印”印在曾玉仿的故乡,那是少年第一次独自走出的家门的脚印,乡间陌路,秀山丽水,结朋交友,绘景画物,激情磅礴,一段段文字,铿金霏玉。“远行”,或独自远行,为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一堂课,或结伴远行,为了一片高原上的一片天空、大海边的一排涌浪、大地上的千里冰雪,曾玉仿自珍香尘碎玉。总之,《桐乡风语》结集了曾玉仿自上世纪八十年初至今的45篇散文,是自传似的,“墨花飞作淡云浮,宜歌宜笑不妨秋。”
再者总结曾玉仿“仿玉”的经历:出生在岭南粤北绵绵的山区里,生长在书香相传、文墨飘香的客家文化环境中,十年务农期间,不妨他遵母命学得一技之长而成为画师,远走乡间,山山水水给他美感,家家户户给他情感,曾玉仿画床绘景挣得了生活,并在弄墨的同时,也舞文,并因文笔好,被发现为和平县的文艺骨干,先参加全县业余文艺创作培训班,继之受邀参加《彭寨区志》的编写,从此“洗脚上田”,做工厂的秘书、任国土资源局的干部,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共同进步,与河源这一新建市一起成长。文学改变了曾玉仿的命运,改变命运的曾玉仿没有抛弃文学。笔耕不缀,写诗作文,出版诗集文集,传承了延绵千年的书香(此间,曾玉仿的哥哥曾平也出版了散文集《放牧乡思》、《岭外春声》,曾被评为2012年第七届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之家”,随后又入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仿玉成玉,我觉得仿的或已成的玉还不够润、不够水、不够透,还是一件件的小玉器。我想象,若有一天曾玉仿不再为生计奔波,退了休,有了时间,不妨集中写写自己故乡的风物,聚焦写写东江流域自赵佗建城以来的客家文化,或许能成一件大玉器。“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逊苏秦学。”
抛旧砖,引新玉。
且为序。
郭友钊3月9日于见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