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亚历山大夫 于 2015-9-24 21:44 编辑
照例,首先讲故事。 某一个晚上,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年轻妈妈心急火燎地抱着一个2岁的小宝宝来就诊,一出电梯门就“医生!医生!”的大喊,宁静的病房瞬间被宝宝痛苦的哭闹、老太太的哄劝、年轻妈妈的埋怨声充斥回荡。原来,一个多星期以前小宝宝把桌子上的热水杯打翻了,从下巴一直到颈部、前胸、上腹部都被烫伤,据老太太描述来看应该是Ⅰ°到浅Ⅱ°的浅度烧伤。当时老人家是怎么处理的呢?她去尿桶里(竟然还有尿桶~)舀了一勺尿往孩子伤口淋了下去……奇葩的做法,匪夷所思!接下来,老太太讨来了据说很灵的“烫火药”,每天就这么涂。一周过去,孩子伤口感染,红肿、化脓,高烧不退,在外务工的孩子父母这才知道,赶紧请假,把孩子送来了医院。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小宝宝整整住院一个多月才总算痊愈,创面也留下了明显的疤痕。
在医学上,由热力引起的组织损伤统称烧伤(包含我们日常所说的烫伤),如火焰、热液、热蒸汽、热金属、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电能所致的损伤也属于烧伤的范畴,但它有某些特殊性,暂时不在这里讲述。 烧伤深度采用“三度四分法”,即Ⅰ°、浅Ⅱ°、深Ⅱ°、Ⅲ°。一般将Ⅰ°、浅Ⅱ°称为浅度烧伤,深Ⅱ°、Ⅲ°称为深度烧伤。 一度烧伤: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 浅二度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液体,水疱皮剥脱以后可见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深二度烧伤:可有水疱,但水疱皮剥脱后可见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触碰时疼痛不剧烈)。 三度烧伤:又称为焦痂型烧伤。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成黑色。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用针刺和拔掉体毛都没有痛觉(痛觉消失)。
从理论上讲,一度烧伤3~7天可脱屑痊愈;没有严重感染的浅二度和部分深二度烧伤数周可自愈;三度和伴严重感染的深二度烧伤必须经医疗处理方能痊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浅二度烧伤,也有很多人因为处理不当而导致愈合不良的,所以小柳建议,但凡超过二度烧伤者均前往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说到治疗,咱们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有个观点叫“治未病”,意思就是防范于未然,在疾病还未发生、或者发生的早期就及时的预防、治疗,以达到最好的结果。如何预防小朋友们烫伤事故的发生?比如:洗澡时先放冷水再兑热水;厨房一定不能让幼儿进去;饮水机、烧开的水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喝的水先滴在自己手背试试温度;等等。不止是烫伤,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能防止很多疾病的发生。 那么假如还是不小心烫伤了怎么办?早期及时、正确的处理非常重要。 首先是“及时”。一但被烧(烫伤),立即脱离热源(火、开水),脱去着火或被热水浸渍的衣物。冷疗能带走皮肤深处的残余热量,减轻后续的损伤,并有止痛作用,一般适用于中小面积烧伤、特别是四肢烧伤,越早冷疗效果越好。方法是迅速用流动的清洁自来水连续冲淋,也可用冰镇矿泉水冲,紧接着用冰袋(冰冻饮料瓶也行)敷于创面(敷一会儿,再拿开,然后再敷,如此反复,以免冻伤)。这个步骤讲究的是迅速。一般冷疗至停止后不再有剧痛为止,多需半小时到一小时。 其次是“正确”。在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经验”、“偏方”,比如:涂牙膏、涂芦荟、茶油、酱油、面粉、酒精、红花油甚至是烂泥、尿液,这些通通都是不当的。烧伤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将局部蓄积的热量散发出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洁冷水冲淋和冰敷。牙膏、面粉、酱油等都会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处理和烧伤深度的判断,而且也增加了创面感染的机会。另外提一句,中医也有治疗烧伤的各种方剂,民间的“偏方、验方”也不少,小柳素来向往中医(高考第一志愿就是中医),不过乡亲们用的“烫火药”往往都是居家自制,消毒并不可靠,往往导致烧伤创面的严重感染,所以强烈建议避免使用农村自制的“烫火药”以免延误治疗。 一度烧伤经过冷疗后,可自行购买湿润烧伤膏居家治疗。浅二度及以上烧伤者,经紧急处理后应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烧(烫)伤的紧急处理总结一句话:立即脱离热源,冷水冲洗后冰敷,之后用清洁的冷毛巾或者衣服包裹伤处,迅速就医。
PS>>> 图片及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