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5|回复: 4

[转]和平红色记忆之主要革命历史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09: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平东水之战

    1949年5月14日,粤赣湘边纵队解放了东江上游重镇老隆。同时,在乌石坝伏击了来援的保五团,毙伤副团长龚耀辉以下150多人,俘300多人。保五团团长列应佳亲率残部莫秉彝逃遁于东水。为扩大老隆之役的战果,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参谋长兼六团团长林镜秋率六团一连和刚起义新编的1个营,夜赴和平南大门东水镇,围歼保五团残部。

    翌日黎明,东二支部队对保五团莫营驻地进行严密包围。天刚亮,围歼战斗就开始了。据守在制高点(东水街背后)的敌人,妄图凭借结构坚固的碉堡负隅顽抗。当东二支部队劝降的通牒被拒后,随着我部平射炮发出愤怒的一声吼,所有的火力一齐投入战斗,掩护突击队从山脚往上冲。敌军火力严密封锁东二支部队进攻路线,作垂死挣扎。这时整个阵地枪声、炮声不绝于耳,硝烟弥漫。

    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网,抢占了敌人的散兵坑。不料,接近敌人碉堡处,有一段30—40米的开阔地,受到了敌人交叉火力的阻挡,连长梁山率部多次进攻,仍未奏效。

    团长林镜秋见状,为减少伤亡,下令停止攻击,于原地监视敌人,决定采用政治攻势,向已成瓮中之鳖的敌人高声喊话,宣讲南下大军胜利渡江和保十三团起义的形势,严正指出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放下武器,投向人民。否则,只有彻底被消灭。

    起初,敌人似乎话不入耳,喊话声未落,枪弹就呼啸飞来。战士们以优势火力镇住敌人之后再喊,如此软硬兼施持续了一个上午。

    至下午,敌人眼见孤立无援,料想难逃被歼的结局,遂派员转达敌团长列应佳投降的意思。

    林镜秋郑重表示接受保五团投诚,并令其即到林寨街待命改编。

    曾在和平县境内猖獗一时、作恶多端的保五团,至此彻底溃败,并由其团长列应佳率残部官兵500多人缴械投降,接受改编。

和平县解放

    1949年5月14日,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林镜秋率六团同起义部队刘勉率领的一个加强营,急行军赶往和平东水,次日天亮前将国民党军保五团列应佳残部包围,占领制高点,迫使列应佳派代表前来谈判,缴械投降。当通牒令被拒绝后,我军以猛烈炮火发起进攻,平射炮带头发射,接着八二迫击炮、六○炮,加上轻重机枪,都对着敌人的碉楼倾泻弹药。列应佳眼看着孤立无援,派副团长胡醒焕前来谈判,还带来了一个电话兵,与我方接上电话。在我军猛烈炮火攻击下,敌军终于无可奈何地接受和平改编。我军命令该团残兵撤离东水,到林寨集中待命。曾经在东江上游、九连山区耀武扬威的国民党保五团终于在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5月22日,东二支六团一部及起义部队一部,乘胜北击,追歼和平贝墩、长塘、下车一带残敌。23日,和平县国民党县长黄梦周弃城逃跑,和平城成了空城。当晚,傅明、黄奋率附城武工队进入县城;24日,黄志猷等率热水队100多人,徐梓材率青州、大湖民兵200余人进城。和平县城宣告解放。

河明亮战斗

    1949年5月14日,东二支三团在司令员郑群率领下从河源上莞出发,经几天急行军抵达和平县古寨嶂下,与林镜秋的六团会合。司令部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消灭县警队叶培根中队。

    5月14日黄昏,三团珠江队、六团一个中队及和东部分民兵包围了彭寨乡公所,进行佯攻。伪县长黄梦周接到彭寨告急的消息,急令正在优胜抢粮的叶培根中队增援彭寨。彭寨是叶培根中队常驻的重要据点,叶见老巢被困,于是准备调兵增援。东二支司令部获取确凿情报后,命令六团继续佯攻彭寨,撤出三团珠江队与在墩史待命的九江队、支南队、桂林队连夜急速向北挺进30公里,部队经过6个小时的急行军,到达贝墩与优胜两镇交界处——河明亮,并在此设下伏击圈。

    15日凌晨,叶培根中队从优胜鱼溪沿着蜿蜒的石阶路朝河明亮方向走来,待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指挥员一声令下“打”,埋伏在峡谷两边山上的战士们,以猛烈的交叉火力射向敌群。敌人遭到突然袭击,乱作一团。接着战士们发起冲锋,在东面山上埋伏的云南队副连长李一平带领战士们迎头截击企图逃跑的敌人。这时,珠江队和九江队的战士们冲过了石桥,两面夹击敌人,并与敌展开白刃战,敌人落荒而逃。剩下的一小股敌人退缩到河明亮茶亭,负隅顽抗,被珠江队战士打得四处逃窜,有的拼命往荆棘丛里钻,有的往悬崖上爬,有的一头扎进石涧深潭,有的束手就擒。

    河明亮伏击战,不到2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全歼叶培根中队,毙敌30余人,伤敌20余人,俘敌30余人。缴获轻机枪60余挺,武器弹药一批。敌中队长叶培根身负重伤藏匿在极隐蔽的山洞中,其残部待我军撤离后将其抬往县城,不久丧命。河明亮伏击战是东二支继“五战五捷”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来源:河源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09: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的建立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奋起抗击入侵者。十九路军中许多士兵是广东人。是役和平县籍阵亡烈士50人。

    1933年,十九路军三五七团团长黄汉廷回到和平,与和平各界知名人士自发募集资金,于是年5月在和平县城东山岭南坡塔岗下兴建淞沪抗日和籍烈士纪念碑。

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挺进九连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摇“和谈”之幌,行备战之实。鉴于此,中共广东区党委和东江纵队司令部决定派遣东江纵队主力第三支队(以下简称东三支)北上九连山开辟新的战略根据地。

    1945年10月2日,东三支1000余人在政委曾源、支队长彭沃率领下,从惠阳镇隆出发,途经博罗横河、何家田,河源南湖、灯塔,连平忠信、大湖等地,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历时1个月,跋涉300余公里,历经4次战斗,终于在1945年11月1日胜利抵达和平县热水新洞,完成了挺进九连山的战略大转移。翌日,东三支即在热水野猪窝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及“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由东三支政委曾源任工委书记和总队长,统一领导九连山地区的部队及地方党的工作,同时撤销先前成立的连和工委。为适应斗争的需要,对外采用“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的番号。

    野猪窝会议后,东三支将部队分成5路,迅速转移到九连山的外围地带,建立几个军事活动区,构成外线作战态势,配合内线,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东三支的战略大转移,给国民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他们妄图乘东三支立足未稳之际聚而歼之。1945年12月21日,国民党当局调集河源、连平的两个团及和平、江西定南等地的县警队、保安团共5000余人,由副师长郑荫桐指挥,对九连山展开多路进攻;1946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00余人向九连山展开新的进攻。东三支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巧妙应对,并将外线与内线、军队与地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打击敌人,从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歼阴谋。

    1946年5月中旬,按粤北指挥部的指示,东三支与粤北兄弟部队会合后南下大鹏湾北撤山东。部队遴选出58位优秀指战员留在九连山坚持斗争,为后来九连全区的解放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纵三支队电台的建立

    1946年元旦前夕,粤北指挥部根据东江纵队司令部指示,决定派一名报务员到九连山的东纵三支队建立电台,以便沟通该队与粤北指挥部无线电联络,党组织决定派戴昌华去执行这一任务。

    戴昌华与机要员韩明在统战科长黄慈宽的带领下,途经南雄、始兴、翁源,越过一座座崇山峻岭,历尽艰险,最后到达了目的地——九连山热水乡密林深处的野猪窝。

    到了东纵三支队队部,支队长彭沃和政委曾源指示要抓紧检查机器,建立电台,尽快同粤北指挥部沟通联络。

    戴昌华检查了现有的一部33管电子交连式发报机和一部30真空管再生式收报机,发现缺少天线和电源插头导线。他自己动手,土法上马,制作了天线和电源插头导线。电台安放在支队队部山窝草棚内用竹片和杉皮搭的小平台上。经过三天的努力,试机成功了。但由于电压不足,信号较弱,工作效率不高。后又经过多次实验改进,将电台的水平天线按“兀”形的水平展开,架至高达20米高的树叉上,再增加电压,电报信号从而大大增强,九连山东纵三支队的电台从此真正建立起来了。

    电台的建立,使三支队有了“顺风耳”,跟上级的联系顺畅了,从而保证了部队能够按照上级的指挥开展行动。   

中共九连地区工委成立及“反三征”、减租减息斗争

    1947年春,中共广东区党委(后改为香港分局)作出了全面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

    同年2月,中共九连地区工委成立,书记严尚民,常委魏南金、钟俊贤,委员曾志云(吴毅)。

    5月下旬,中共九连地区工委将九连地区划分为4个战略区:河东区、河西区、连和区、和东区。重新建立东江革命武装队伍,组织武装工作队,开展“破仓分粮”、“反三征”、“减租减息”,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斗争。
  
来源:河源日报
发表于 2007-9-6 10: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不说,顶了再说!
发表于 2007-9-7 12: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爷爷以前是东江纵队的,小时候听爸爸说过许多,职位也不小.还配有警卫员给他,:)
发表于 2007-9-9 0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村也有一个老兵,他打了38仗,历时3年多,从一个小兵,变成班长,再到排长,听他说,那个时候,热水.青州.大湖.大坝的人十分支持革命,而利源.中信和林寨因地主多,老百姓因受了地主的钱财,十分反动.在1946年的时候,当他听说青州上有驻扎着共产党的军队,他第二天就上了青州,开始了他的当兵生涯.他的第一仗是打忠信,给果出师不利,共产党军队(简称"红军",国民党军队则简称"白军")伤亡较重,死了4个人.于是他们连亡逃回青州,但后来却比较顺利,除了打林寨外遇到一些因难,其它的几乎都是"红军"取胜.其实,最顺利的还是进军和平县城,不费一颗子弹和平城便解放了.(甚至那时国民党余部还在塔下地区来接革命部队的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11 23:07 , Processed in 0.0151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