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离我工作的地方比较近的住处搬到了两公里外离妻上班比较近的地方去了,固然妻上下班方便了,而我却远了,本是一件小事,却深深地引起了我的思考。 此中有协调的艺术,宁波大学商学院熊德平教授曾经说过:“协调”具有和谐、均衡等富有理想色彩的哲学含义,和谐一致,配合得当,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其正常运转,不至于“失调”。 “协调”远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中庸”。《道德经》中“无为”即“道”,即规律,“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哲学观认为,事物的运动都是以世界的整体为条件的具体展开,出发点是整体,而不是个体,强调“行道”即人与自然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要素之间的协调。《中庸》中“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争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意思不是不偏不易的“折中”、“调和”,而是不偏天下之正道,不易天下之定理,强调讲求“时中”与“权”的“执中、用中”、“允执其中”、“过忧不及”、“和而不同”审时度势、通数达变,灵活处置的适中、适度。 此中亦有得与失的观念,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得”与“失”,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两个极端,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而言,固然有得有失。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得”与“失”的人却寥寥可数。据我的所见所闻,以下例子是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 贪官污吏之猖狂都因太计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时刻只想在民众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也不想为百姓造福一方。 万千学子都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心态去读书,全然不理会读书的真谛,最后上演的往往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悲剧。因高考落榜,就服毒自杀;因成绩差忍受不住父母的责备就离家出走,这些已经屡见不鲜了。只看见一时的“得”与“失”,就甘愿放弃一个让我们去奋斗,去拼搏的美好未来,瞬间错误的抉择让我们的心灵承受着无尽的悔恨。 豁达面对“得”与“失”,生活会因此变得永恒星光闪烁。老子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这就是告诫人们,“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到。”世间一切总是生息循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所以结局迥然不同,那是因为两人看待“得”与“失”的角度不同。失败者得到越多时,不再欣喜,稍有所失,心就悲怨;而成功者反之,当他所“失”的越多,就是再失,也就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这是他懂得珍视“得”与“失”的过程,看透了“得”与“失”之间的门槛。“得”与“失”之间所获的东西要珍惜,对失去的不要耿耿于怀,是非得失,都要真诚对待,不患得不患失才是生活快乐的源泉。
记得张艺谋先生导演的电影《英雄》里面描述的是:天下各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秦始皇为统天下,能安民心而征战南北,然而杀戮更甚,百姓更苦。我的理解是秦始皇逞勇好斗,不顾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均由利益而引发的,何不用协调的艺术以及“得”与“失”的辩证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