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2-27 11: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前发表过的《东水水上村蛋民今昔》仅供参考
“疍家”其实是昔日陆上居民对水上人的称谓。水上居民在漫长的岁月里, 他们浮家泛宅, 居无定所, 备受歧视和限制, 长期被排除在主流社会外, 没有读书的机会, 只准水面生活, 不准陆岸居住. 上岸不能穿鞋屐, 是比下九流更悲惨的人群, 解放以前, 东水大江上生活的蛋民, 其实就是小艇渔民, 他们风里来, 雨里去, 终年生活在水面, 薪中国成立后, 渔民们傍于东水街镇下边的河岸滩涂搭建了一些低矮的竹棚居住, 住的人多了, 形成了一个水上居民村,1958年大跃进时期, 政府将他们组织起来, 组建木材放运队, 正式成为陆岸公民,1964年罗耀中同志从彭寨公社调任东水木材站站长, 他想方设法向上级申请拨款, 建起了二幢大楼, 从此, 水上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他们同样享受公民待遇, 能上学, 能当兵, 能提干, 可以和陆岸男女结婚, 还分得老鸦山的耕作菜地,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东水水上村, 大体以姓苏, 邓, 钟, 陈, 顾, 黄等居多, 他们遵纪守法, 爱国爱家,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钟亚浩同志是海军某部指战员, 邓亚汉是7.20抗洪英模, 顾连花, 黄雪飞等是当年惠阳地区劳模,苏新运曾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水上村的工人们, 长期战斗在大风大浪之中, 他们放木排远赴惠州,东莞, 广州等地, 既为和平县的林业发展贡献力量, 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后, 随着陆运的发展, 水上运输相对落伍, 水运木材己渐渐缺断, 水上村人只能投身改革大潮, 或务工, 或经商, 或外迁, 五花八门的谋生方式应运而生, 不过,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 故土难离, 重新又操起打鱼的营生, 每一条小船就是一户人家。小船既是家,又是交通、生产工具,船家人有的人家喜欢养猪养狗,但绝不养公的,因为母的屁股可以向外拉屎尿,不会弄脏船。他们在船上带小幼儿,必定让他们背挂竹筒,用仅离船边的短绳栓住,以防落水。小孩从很小就要教会游水。
旧时水上居民婚姻嫁娶在程序上与陆上的风尚习俗基本相同,一般地说,可分为双方交换生辰八字,看有无相冲;睇亲打相识,俗称刮露水,送礼金作女方的“身价银”,最后就是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渔家的婚礼也同样讲究,婚礼时男方请亲戚朋友总动员帮忙,然后用一条挂着一对灯笼的喜艇作为洞房,迎亲那天,男方用船只迎亲,尽管离得很近,女方的船先要泊到河对岸或下游的小港湾,新娘包着头布,待在嫁船上,其他渔家姐妹们轮流用咸水歌调倾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姐妹的的手足之情。到了男方的迎亲船开到后,姐妹们还要男方与她们对歌,放过鞭炮后女方就用小艇把新娘撑到迎亲船,新人在船头船尾拜过天地和祖先,象征从此就是这家人媳妇了。新娘过船时,女家船就 “解缆”,女方的兄弟姐妹们会向新郎讨红包。新娘到了男家后,要给双亲斟茶,父母也会给新郎新娘发红包。
水上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上,所以对与水神特别崇拜。他们最重视驱邪避凶的神诞是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诞,四月初八的龙王诞,和八月中秋节, 同时也与陆上人一样欢度春节、清明.端午、盂兰节、重阳、冬至、祭灶等的节日,也与陆上人差不多。船家人忌讳诸多,启航时间绝不能在初三,他们称这天是 “三煞”;锅铲叫锅溜,箸子叫筷子, 锅盖叫锅利….
大江漫漫, 四处为家, 每晚江上星星点点的渔火, 就是他们的化身, 如果你有幸坐在形如弯月的小蓬船上,看着清碧如玉的江水倒映着两岸旖旎的风光,迎面吹着凉凉的江风,那种惬意让你流连忘返。 ( 陈仰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