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寨史话
林寨何时开村,历史无记载可稽査,相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出50万大军开拓岭南,任命赵佗为龙川县令,,赵佗建治佗城后,将佗城周边属地设立十三个都,佗城为大都,浊溪[今和平礼士镇澄溪]至屙屎坳[今林寨火车站]一带为十三都区域,此地河流畅通,与佗城相距百里,为了屯兵积粮及防备北方来犯之敌的侵袭,赵佗派出林姓统军在此筑寨据守,故名林隘,林隘是通往粤北、江西等地的唯一通道。目前林寨至义都的古驿道仍残存部分路段,后来随着语言的演变,渐渐地人们将林隘称为林寨,这就是林寨的来由。
早期林寨镇的历史未见太多传记,元至正十年[即1350年]元朝庭台谏陈衡之子陈元坤落居林寨被封为千户造册主薄,同时任乡饮大宾,是为林寨陈姓始祖。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王阳明平定池仲容农民起义军后,将江西定南及连平、龙川、河源四县相接范围设立和平县。林寨是从龙川仁义图划分而来,从此地图上开始出现林镇这个地名,建县之前此地被视为蛮夷之地,历遭兵灾匪祸劫难,居民极少。明嘉靖十七年(1558年)县令盛旃,报请朝庭核准,设立林镇,至今己五百多年了。清顺治二年[1646年]下正村开挖墙基时,在墙基下1.8米处挖有李氏状元碑记;康熙卅一年癸酉科考生陈钖赞考取举人开了林寨举子进入仕途之先河;至嘉庆年间出现上正村一门七举九岁贡和下正村九世衣冠一脉传之辉煌,清乾隆59年,国宝宋朝名画[牡丹图]自广西容县流入林寨;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石镇吉率部由丰顺西进和平,在林寨扎营月余, 曾佯攻永贞楼, 后该楼被清庭下旨拆除四个兀角;1901年基督教传入林寨;1916年古云寨建学校时曾挖出一条古时立寨遗址的有线纹青砖墙基;1965年下正陈振雄在林屋山脚开挖墙基时挖出古墓一穴,砌墓道的是线纹青砖,从三.四号墓出土器皿有大.小四耳罐、.古埕、盆、缸、碗等,经博物馆鉴定是隋代遗物;1982年县博物考古人员在街镇南侧大岭头采集有石铸. 石凿. 石镞等及各种饰纹陶片. 青铜器碎片等, 属春秋战国至东周时期文物;据考证,现居林寨的28姓居民都是在元未明初时,从福建.赣南、梅州等地迁入的客家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后迁的陈姓族人取代了林姓人的地位。
林寨因水而盛,因人而兴,近代以来,凭借水运交通方便,林寨的政治文化地位变得特殊,而后崭为鼎盛的四角楼弟子的文化程度较高,对形势的认识有着独到的眼光。他们当中有众多的人参加了革命队伍,并成为中坚力量 ,也曾有很多国民政府要员前来考察调研,1918年春夏之交, 时任国民政府署理财政代总长的廖仲恺沿东江直上来到林寨了解山区农村国民的生产生活,探讨地方工业和手工业建设发展的情况,1926年陈慧生和他的同学陈寄梦曾参观过黄兢学习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后回乡林寨在下井青园书塾举办过两期农民运动培训班,1929年时任国民政府首任主席谭延恺为陈襄廷新居[颍川旧家] 题匾, 时任司法部长徐傅霖前来贺喜,1936年广东省民政厅长吴铁城仰慕林寨的文明习俗. 来访时曾为四角楼陈肇纪遗孀题匾[栉比松筠],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有候过、黄宗江、李振球、罗伟强、徐傅霖等到林寨避难。国民党陈炯明、陈济棠、陈铭枢、罗卓英. 李汉魂.吴奇伟、列应佳、曾天节部队曾在此驻扎,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设在谦光楼,国民党保五团投降后的数百官兵转移集中在谦光楼进行改编。郑群、钟俊贤、林镜秋、骆维强、林密、李群、黄中强等领导在此办公。土改时,大楼分给了贫苦农民。1958年大跃进时期,谦光楼成为浰江公社所在地;1960年春,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黄永胜上将视察驻军时曾在该处住过,四野有名的塔山英雄团在林寨驻防.。1960年秋,八一电影制片厂《独立大队》摄制组曾来谦光楼,想作为地主庄园外景地,但由于原来的窗户被破坏,一时难于恢复原貌,未派上用上场(陈仰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