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是远虑 资质是近忧——广东乡村医生生存状况调
“翠竹青青哟披霞光,春苗出土哟映朝阳。身背红药箱,阶级情意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这是六七十年代描写乡村医生的电影《春苗》中的插曲,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卫生保健员,到60年代的“赤脚医生”,再到新世纪的乡村医生,这些扎根农村的医疗卫生人员,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民身体健康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系于乡村医生。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个特殊群体自身的生存状态,今年6月初,南方农村报开展了“乡村医生生存状况调查”,向全省1万名乡村医生发出调查问卷。
4个多月来,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乡村医生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以邮寄、传真、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调查问卷传给我们。截至10月20日,共收回3316份调查问卷和190封信件。
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乡村医生都从1960年代开始工作,几十年的行医只够维持生计,积蓄寥寥,他们对65岁后不能行医时的生计颇多忧虑。但如果说养老是远虑,那乡村医生执业资质则是近忧。42%的乡村医生表示不会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因为“年龄大了,学历不够或感觉考不上”。
后顾有忧
乡村医生最初的名字叫“赤脚医生”,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各种疾病肆意流行,在严重缺少药品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他们半农半医,一根针、一把草治病,曾和农村三级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并称为我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
本次调查的3316名乡村医生中,45岁以上的占到2188名,比例高达66%,其中有60岁以上的有664名,占总人数的20%。
阳东县农村卫生协会对全县218名乡村医生的调查显示,41-60岁79人,61-70岁79人,71岁以上3人,全县4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共占全县乡村医生的74%。
这批曾是赤脚医生的老村医在坚持了几十年村医工作后,都即将“退休”,他们将面临没有工资、没有养老保险和没有医疗保险的未来,又将面对无力从事其他劳动、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困境。大部分人把晚年的生活寄希望于儿女赡养和违规行医。一名老村医甚至表示:“走投无路的时候,可以自杀。”和平县一名乡村医生说,退休后的生活,只能苦盼国家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阳光。
在本次调查中,45%的村医选择退休后由儿女赡养,42%的村医选择违规行医,只有6%的村医表示可以依靠自己的积蓄养老。
大埔县一名乡村医生表达了对自身晚年担忧,同时也对卫生系统网底结构前景的忧虑:“乡村医生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以后乡村卫生站往何处去?该如何生存发展?那些医学院和卫生学校的小伙子正在等待观望,从我们的今天就能知道他们的明天。我认为,出台比文教更优惠的政策,让那些年青小伙子看到农村卫生事业的前景,方能自觉投入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农村卫生事业才有发展的希望。”
更贴近实际的建议是部分乡村医生提出的,他们建议政府将每年1万元的补贴部分用于给老年村医购买社保,以使老年村医能安度晚年。
报酬偏低
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作为乡村医生几十年来看病的“老三件”,至今仍然没有改变。乡村医生只能看发烧感冒的常见病,靠卖一些常用药来维持生计。村卫生室一般只有一名村医,身兼医生、护士、药师、卫生保健员多职,任务多而分身乏术,此外,一些本不该村医完成的工作也分摊到他们头上。
一名老村医感慨:“总之,工作都由我们来做,好事却没我们的份。”
这些没有“好处”的工作占据了乡村医生不少时间和精力,致使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参与其他生产劳动,微薄的行医收入成为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乡村医生每个月的收入在1000-1500元左右,扣除掉各种费用和成本,纯收入仅有500-800元。
多个因素使乡村医生的收入萎缩。不允许村卫生站打吊针,乡村人口外流,村民对看病要求提高,合作医疗的开展引导村民看病向更高层次流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乡村卫生站的门诊量逐年减少,乡村医生收入降低。近五年来,大部分乡村医生的收入和支出各占家庭的50%左右,几乎没有任何积蓄,有些乡村医生甚至挣扎在温饱线上,根本没有余钱投入村卫生站的建设。
尽管广东自2006年开始,省财政对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4个市以及恩平市的村卫生站医生予以1万元的补贴,要求将部分钱用于村卫生站的建设。
但调查表明,自从有了补贴,各个部门的各种收费项目也多了,收费水平也比以前高了。每个卫生站都要交各种费用,包括培训费、监测费、垃圾费等,平均每个卫生站每年要交1000元左右,最终这笔补贴只有很少比例分配到村卫生站建设。
高州市根子镇乡村医生表示,他每年要交管理费360元,药品监督会员费310元,体检费120元,卫生消毒检测费200元,还有培训费用等。兴宁市龙田镇乡村医生说,每年需要交镇卫生院学习培训费500元,县防疫站每年两次监测收费共466元。多名村医感慨:“村医补贴就像一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
哪怕在这笔很少比例的建设经费中,主要也是用于村卫生站场地的扩建和装修,而各地对于医疗设备的配置基本没有设定任何统一标准。除了少数村卫生站有一两件现代医疗设备,如:鼻咽镜、血糖仪、供氧设备、紫外线灯等,大部分卫生站几乎没有购买其他医疗器械。在日常的诊疗中,“老三件”仍然是他们行医的主要工具。
唉,资格证!
如果说养老是远虑,那乡村医生执业资质则是近忧。按照国家规定,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个政策当然能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但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按照规定,乡村医生晋升执业助理医师必须要有正规中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但现在在岗的大多数乡村医生已年过40岁,工作了二、三十年,根本没有上过正规中专。即使参加国家**大中专考试取得成教学历,国家政策规定也不准报考。
由于年龄偏大,在继续培训方面,42%的乡村医生表示不会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不参加主要原因是:年龄大了,学历不够或感觉考不过。
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规定,大多数乡村医生必须在2010年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按照这个规定,这些不准备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乡村医生将被逐步分流或清退,届时,基层的卫生医疗或将产生巨大的缺口。
对此,阳东县农村卫生协会建议,卫生部门根据农村实际,尽快制定只针对乡村医生而有别于普通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单独考核和认证,以改变目前大多数乡村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紧缺的落后状况。
也有医生提出,要求40岁以上的医生都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可能也不现实,只能要求35岁以下的年青人以及从现在开始加入这个队伍的人必须具备这个资格。
据悉,中国的乡村医生中只有约10%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很多人都是凭借经验,这就进一步弱化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制约了村医生收入的提高。有些卫生站的收入不能满足乡村医生的生活开支,只要有点技术的医生大都想方设法调到乡镇卫生院、县城的医院或者去大城市,还有一些年轻力壮、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医生早已改行。
更让人忧心的是,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年轻村医在整个乡村医生队伍中仅占总数的20%-30%。他们忧虑,随着老一代乡村医生的离场,基层医疗卫生将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
因此有专家建议,对于乡村医生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将**教育的中专学历与正规中专学历同等对待,才能切实解决广大乡村医生的燃眉之急。
来源:南方农村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