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dali

读李开复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我的大学生活琐忆

作者:李开复 来源:我学网 
摘要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一):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我的大学生活琐忆(二):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我的大学生活琐忆(三):每天两毛五,游戏打到9999;我的大学生活琐忆(四)打工过程中发现别的世界;我的大学生活琐忆(完)一起做蛋糕、吃蛋糕的好朋友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一):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

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 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 550分(如果当时有新东方,可能就不是这个结局了)。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 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 老师亲手写成)。

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 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 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 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 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

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 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 “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 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 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 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 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二):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

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

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 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 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 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 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

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 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 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

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 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 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 “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

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 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明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 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

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 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 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 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 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三):每天两毛五,游戏打到9999

我还有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专长”:打电子游戏在学校是NO.1——没人打得过我。

以前的电子游戏比现在简单多了。我常玩的一种游戏叫做Space Invader,屏幕下面有四个堡垒,可发射子弹,上方是很多妖怪,需要把他们一一击中。那个时候的游戏机很“笨”,妖怪不是很快地飞来飞去,只是在慢慢移动。这种游戏投币才可以玩,每次两毛五,而我没什么钱,一天两毛五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所以每天我只带两毛五去玩,上完课就去打一次或两次。

这么弱智的游戏,有挑战吗?有!机器中的分数设置只有四位数,最高分数是9999分,之后再得分就会自动回0。而且,每个妖精的分数不一样,有的是一分,有的是三分,有的是十分,所以当打到接近9999时,你就要小心计算了,因为如果错打了一个,超过了9999,就会回0,得重头开始了。为了保持我的记录每天都是最高分,我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瞎打一通,而是一边打一边计算自己的分数,打到9999分就自杀,不玩了。这样,游戏就很有难度了。而且我刚开始不可能打得很好,需要一次次练习,这也是很大的“投资”。

最后,我每天两毛五的结果几乎都是9999,已经练到炉火纯青了。我每次都把名字的缩写KFL写上去,让后面来玩的人都会看到这个记录,知道谁是最高分,这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当时玩游戏的学生很多,甚至还要排队,我若去的话大家都会说:“看,高手KFL来了!”

我在高中时很守规矩,从不玩这种游戏,到了大学,一下子没有了家长的约束,比较自由,于是才开始玩游戏。回头想想。当时的我还是很幸运的,因为这些游戏不够精彩,没有让我真的沉迷下去,每天我只是花两毛五,放松20分钟。当时如果有什么“魔兽世界”、“CS”,说不定我就会沉迷网吧,毁了一生。

就这样,我打了一个学期的游戏,又是什么使我脱离了电子游戏的“魔掌”呢?是桥牌。我是在高中时跟朋友一起吃午餐的时候学会打桥牌的,进大学后,我参加了桥牌俱乐部,发现玩法不同了:大家都拿同一副牌,这样就可以比赛,看谁打得最好。那时,也许因为中国人的“排队心态”作祟,我特别喜欢参加桥牌比赛,目的就是想得第一。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为了得第一就非常幼稚地找了一个老先生老太太聚集的“桥牌俱乐部”打,打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似乎该换一个地方了,不然除了常挨老太太白眼之外,牌技还越来越差。当时,许多地区都有桥牌比赛,于是我们就搭车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比赛,还去常春藤学校比如耶鲁、哈佛去比赛,或去参加全美的比赛,这样以来我们得了不少奖牌、奖杯。我的一个桥牌搭档,后来参加了“百慕达杯”(类似于足球的世界杯的一个桥牌比赛),得了全世界第三名。他后来成为一名职业桥牌手,日子过得很舒服。我有时会跟人开玩笑地讲:“要是我当初一直打下去,或许在桥牌领域也能有所成就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打桥牌和打电子游戏没什么差别,其实差别非常大:桥牌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不过,我在大一时过于沉迷桥牌,一星期打30小时,这么以来就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学业。

因为打电子游戏和桥牌,我大一时的成绩只有3.26。但是自从找到我的最爱——计算机之后,我突然感觉对学习有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每次老师发了编程的习题后,我晚上不睡觉也要把它做完(虽然老师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那时,我不再想拿桥牌第一,而更想做计算机第一。在这样的兴趣驱动下,我在大二、大三、大四时的成绩都是满分4.0,这样才补救了大一的贪玩,使我最后得以从计算机系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四)打工过程中发现别的世界

我读大学期间,靠家里资助差不多有两年时间,后来我就没跟家里要钱,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了学业。我家在台湾虽然算是小康,但按美国的标准衡量,还是付不起大学学费。当时,学校会给这样家庭的学生提供打工机会,通常的做法是这样:学费的三分之一是学校“给”你的助学金,另外三分之一是学校“借给”你的贷款,还有三分之一需要自己打工挣(这种提高学费,但是人人读得起大学的模式挺好的,值得现阶段的中国大学学习)。

  打工是大学生学习的良机。我比较幸运,有比较多的打工经历。

  刚开始打工时,我什么也不会做,那就只能去做家教了。学校把我分配到黑人区去教一些墨西哥裔或黑人青少年,教书的地方在“哈林区”,是全美最危险的地区之一,离哥伦比亚大学很近。

当时我在读艺术历史,经常要去博物馆看一些画,看完画后就坐巴士去做家教。有一次,我一不留神就多坐了两站,到了哈林区中心,我当时还犹豫要不要多花一张车票坐回学校,后来却为了省点钱选择走回去,结果却犯了个很大的错误:我突然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个世界——一排排流浪汉、吸毒的人、带武器的人……虽然身体上没有受到伤害,心中却很受震动,也有点害怕。从他们中间穿过时,虽然他们没对我做什么,但我心里一直很忐忑不安,不知道随时会发生什么事。那里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看到过一个东方面孔,见到我后就用他们杜撰的中国话冲我“哇哇”乱叫。我好不容易一步步走到教学中心,把最后一门课教完,就再也不想去了。

当时我刚好开始申请在计算机中心实习。在这里的兼职就有了很大改变,我可以得到很大权限,做很多事情。到了暑假,我也跟一些公司做一些计划,写点程序,最有意思的就是写了一个称钻石重量的程序。当时是1980年,我大一的暑假。

  大学总共三个暑假,大一大二之间的那个暑假我在计算机中心打工,大二大三之间的那个暑假我做了两个工作,一个是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讲的在法学院打工的故事,另外就是在高盛打工,而给我介绍工作的人是我打桥牌时认识的。桥牌比赛后,我们聊得比较投机,他们就说,既然你是学计算机的,为何不来这边试试?面试的时候很有趣,因为企业里有一些很敏感的信息,他们会用测谎机对面试者进行测试,我之前没有见识过测谎机,虽然自己没做过什么坏事,但还是有点紧张。

  一开始,面试官问:“你有没有酗酒?”
  “没有。”
  “有没有吸毒?”
  “没有。”
  “有没有盗用过公款?”
  “没有。”
  “有没有赌博?”
  “没有。”
  “确定没有吗?为什么你的心跳忽然加速了?”
  当时我正在想:桥牌算不算赌博?我确实有几次和同学玩桥牌时,下了小小的赌注。然后他继续追问:“你为什么心跳这么快?你一个礼拜输多少钱?一千?五百?” 我赶紧解释说:“只是打桥牌时和同学玩玩。”他又追问:“真的吗?请讲实话!”——很严厉的口气。我心中暗叹:真是太可惜了!难道我就因为打桥牌断送了这样一份很好的工作?没想到面试官最后却跟我说:“你的人品非常优秀,准备来上班吧!”原来,因为这个工作可以接触相当多的敏感数据(例如高盛即将推荐的那些股票),他们怕暑期工拿这些数据去发财,所以他们必须吓唬吓唬每个申请者,这样才能发现品行不好的应聘者。

  高盛是个很好的企业,里面的员工都很优秀,在那里股票分析师们每天穿得西装笔挺跟客户见面。但他们都不太懂计算机,很多数据还需要手工计算。为了从繁重的计算工作里解放出来,他们希望我帮忙处理一些工作。那些按照他们的经验认为我需要做一整天才可以完成的工作,实际上利用计算机程序我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利用其余的时间,我在那里学了不少投资、管理方面的知识。

  除了打工,大学生社团活动对成长也很有帮助。我今天非常遗憾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除了桥牌社之外)。虽然我在读高中时,参加了很多社团,非常活跃,有很多参与社会工作的良好记录:学生会副**、创业三次……经历非常丰富。但那时,这些事情我都是强迫自己去做的,只是为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履历表上多一行字。现在回头想想,我从中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与人相处的能力,而不是大学申请表上的那行字。

  
我的大学生活琐忆(完)一起做蛋糕、吃蛋糕的好朋友

  到大学后,我突然发现自己“跟人打交道很有压力”。当时中国学生不多,也没有专门的华人圈子(当然,现在想想有了这样的圈子也未必好)。有时候,当我走进一个party,看到大家在那里聊天、喝酒、开玩笑,就这样发散式地交流,我总觉得走过去面对一个不认识的人很难张嘴。所以去了几次新生party之后,我反问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子,连嘴都张不开了?我曾努力地想与人说话,但又担心没有人听我讲。而且每次大家都很分散,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交流,我站在那里总觉得很无聊、很孤单,不知道怎样才能融入这么一个松散的交流中去。于是,我慢慢地就退出了,自我封闭起来,不再参加party,也不交朋友。当时,我能交到的朋友就是打桥牌、玩电子游戏时遇到的朋友,还有我的室友(关于这点,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真不该让自己退缩。后来当我读博时、工作时,慢慢发现社交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可惜上大学时没有好好锻炼,只好后来补上这堂课了)。

  上大学时,我们一个宿舍4个人,每两人共用一间卧室。我跟我的室友关系很好,他出身于工人家庭,常跟我讲他的成长过程,我也会讲一些我的事情。我们一直是好朋友,直到现在他也常打电话给我。前一阵子,我在打官司的时候,他还专门打电话跟我说:“你需不需要一个人帮你做人格担保?”我虽然很感谢他,但我跟他说自己人格没有问题,不用他担保。他又说:“其实我也知道这点,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有一个朋友永远站在你身边。”

  那时,我在计算机中心打工,我会帮他参谋作业该怎么做;而他在厨房打工,这样就可以给我带一些好吃的食物回来分享。有一次学校放春假,他说:“我们厨房剩下来25公斤奶油芝士(cream cheese),反正也要扔了,不如我们拿来做蛋糕怎么样?”我说:“好主意啊!”。我们俩的家庭都不是很富裕,为了省钱都没有回家度假,毕竟飞机票很贵。于是,我们就计划用这些芝士做20个蛋糕,这样就可以天天吃蛋糕,省出假期的饭钱了。

  打定主意,我们两人开始忙活起来,但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后悔这个决定了。因为25公斤的芝士根本没办法用普通的搅拌器来搅,我们只好把原料倒进一个大桶里,每人拿一个棍子使劲搅,一搅就搅了四个多小时,胳膊都累酸了。更让我后悔的是,当我们开始每天吃同样的奶酪蛋糕后,感觉总有消灭不完的蛋糕在等着你。吃到最后,我们已经到了看都不想看到蛋糕、提也不想提起“蛋糕”这几个字的地步。直到七八天后的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开复,天大的好消息!”我问他是什么,他说:“剩下的蛋糕发霉了!”那天,我们俩坐地铁到唐人街最便宜、菜量最大的粤菜馆,叫了六道菜为蛋糕发霉庆祝。

  后来好几年我们都没有再吃奶酪蛋糕。但多年以后,每当见面,我们总是开玩笑说,一起去吃东西吧。吃什么?吃奶酪蛋糕啊!哈哈!

  就这样,蛋糕会发霉,但源于蛋糕的友谊却是异乎寻常地长久。
  (完)

来自: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37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我应该怎样选择我的路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开复学生网 

摘要
  主要应以学业为主,不要浪费了在大学宝贵的四年。这是你一生有最多独立学习时间的地方。除此之外,你应该想想自己的目标,还有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Q:我这几天一直困惑,暑假时候去了广东,原本是给作影楼的姐姐打工,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接订单自己不会,摄影只是一个爱好,完全没有达到做商业摄影的要求。姐姐也是大学出来的,姐姐说了,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都没有用。
  在大学里面到底是学习呢?还是多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我发现了这个现象,在大学里面参加的活动是能够提高自己,但是,由于活动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机会成本非常大,以至于耽误了学习。我的一位老师说了,在大学里面学习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至于做活动呢,学生们到了社会,只要留心,办事情的能力即便自己不擅长,社会也能够逼迫你在短时间内学会的。我也作了几次活动,很成功。但是,就我个人看来,做活动时候我自己整天心里装着事情,夜晚很晚才睡觉,不是不想早早入睡,而是谁不着觉。当然也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

  有一个朋友,一直想让我做社团的副手,他说这样子很提高自己的。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当然是很诱人的,但是,当我问他作社团是否影响他的学习时候,他这样子说了,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作的,他毕业了就直接到他家的企业做事情,我很郁闷,我没有背景,没有很好的条件,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把学习搞好?我潜意识里面认为,我自己还是把学习搞好了。我的办事情能力已经从我做成功的事情里面得到了证实,我想,出了社会我的办事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假如我的学习拉下了,我该怎么办?

  因此我还是觉得应该学习好。——问题也就在这里?我究竟应该学习什么东西呢?

  开复:主要应以学业为主,不要浪费了在大学宝贵的四年。这是你一生有最多独立学习时间的地方。

  除此之外,你应该想想自己的目标,还有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你暑假碰到的问题,是欠缺沟通的能力?对商业的基本知识?Common sense? 你欠缺的是不是你需要培养的?

  你姐姐说得太极端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在影楼工作的每一种技能,本来就不能期望大学学到。在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打好基础”,让自己能适应社会,做各种不同的工作。最后,“让大学对自己有用”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感觉大学学的“没用”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自己需要的,主动去追求。

  培养的方法很多。打工、社团、交友都是培养的方法。在学业上轨道的前提下,你可以慢慢去培养。

  recoba311:我是一位刚刚上大一的新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一些学长们的交流,我自己在这一个月内积极的参加了学校的活动,这些活动是经过我的筛选的,对身体健康和心智发展有益的。最重要的是我在活动中感到了快乐,结交了许多别的班,别的系,别的院的朋友。我个人认为,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所以我快乐。并愿与朋友们分享这种快乐。一位学姐教会了我切不可以滥参加学校的活动。我也做到了,感谢她。这一个月内我没有落下功课,可能是刚开学功课轻松的缘故吧。但我的作业全得的是5分,要知道我的入学成绩并不高。我认为这在于我的认真的态度。

  应当承认在学校的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以学生干部的傲慢无理最为恶毒。一味以满足自己的功名心为出发点去做计划做决断。他们对新生有一种不知那里来得优越感?虽然有不好,虽然有阻力,可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学习之余做许多的社团工作。

  Lanyu:作为一位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所以应该以学业为主。另外你平时也可以做一些你爱好和感兴趣的事。

  虽然我国大学的社团,和**、美国的大学社团无法相比,但我希望你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参加一个你所感兴趣的社团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确实有培养自己能力的必要,要知道如何把书本上的知道活学活用,千万不要做一个书呆子。合理的分配学习的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一直的痛,英语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开复学生网 

摘要
 最后提醒一下,如果把全部学习时间投入英语,那实在太过了。大学里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专业的基础,和学习在群体里生活。英语可以使你最重要的科目,但是不应该成为你唯一的学习。
Q:说起来学英语已经很多年了,可一直都没有把它搞好。也不知道怎么搞,真的很惭愧。特别的在大学,英语都没有怎么学,基本的东西忘了好多,水平可以说不如高中,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也只是应付将来就业的需要。
  我很清楚英语的重要性,而且一直以来心里都有学习英语的欲望,可能是方法不对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英语都弄不好。怎么来正确的学习英语呢?对英语仍很糊涂。

  A:首先是口语,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学生比较弱的方面,提高发音和语调最好的方法是有一个外国的老师。若不可能,可以录下英文对话(像TOEFL中考的单句),再一句句把自己讲的录下,然后比较、纠正。  

  提高口语最好的方法是和外国人有对话的机会。在北京有些地方可以碰到“找对话练习”的外国人,他们教中国人外语,交换中国人教他们普通话。若不可能,初学者可以看教学的节目和录像,较有经验的可以看美国电视、电影是另一个方法(但是要挑字幕较好的)。  

  口语不好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其实各人口语不好的表现不同。这里罗列一些我在美国的学校和公司里看到的一些中国留学生或员工的口语问题。  

  1.发音错误。  

  单词的发音是根本。有些人单词发音错误或不准,导致英语很难被听懂。学好口语的第一步是找高手校正所有的音标发音,做到只要一查字典,就能够准确地读出一个单词。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学会比较和辨别别人的发音和自己的发音。我常见到一些人明明听到美国人读同一个单词和自己读得不一样,但是就是不介意按自己的方法错到底。不懂得细心观察比较,是学不好英语的。当然,发音准确不代表完全没有口音(当然没有口音更好)。口音很难更改,就像全国各地的人说普通话都不一样。有口音问题不大。

  2.语法错误。  

  有人说学好英语口语就是要多说。我认为这还不够。语法的基础很重要。美国的文盲可以不会写英语,但是英语说得很流利。中国长大的学生很难办到这点,因为我们没有环境。所以掌握词语的搭配,句型,时态很重要。如果这些基本的语言架构都不能掌握,想说好英语是很困难的。    

  3.Chinglish 

  想学好英语口语就要学会用英语思维。我看到不少中国学生先想中文,然后套成英语。这样的英语听上去很滑稽。我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肯定是地道英语的话不说。一开始,这会局限我的表达能力。但是,这就形成一种压力,促使我去验证某种说法究竟是否地道。这也促使我去留意周围的美国人是如何表达一些想法的,然后进行模仿。另外,要扩大阅读量。在阅读的时候就做个有心人,记住可以转化为自己口语表达的讲法或者句型。学语言就是一种模仿。有太多的创意不好。   

  4.把速度降下来。    

  一些中国留学生或员工的口语说得很快,以为这就是流利。美国人有很多连读。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学会或掌握的。但是连读不是快读。读得很快,把一些该发的音都吃掉,会影响听众的理解效果。一开始要说得慢一些,把一字一句都说清楚,把一些基本的发音发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训练连读。  

  5.表达的多样化。  

  有些人表达一个意思,只能用一种方法。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惰性。比如,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或员工在想表达“今天天气很热,是吧?”的时候只会说:“It’s very warm, right?” 却不会说:“It’s very warm, isn’t it?”. 其实反义疑问句在初中就学过了,但是会用的中国学生不多。所以,在口语到达一定水平以后,就要钻研如何避免一种单调的表达方法,如何使用更加贴切的表达方法。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输入输出的反馈系统。输入包括做语法题,阅读英语文章,听别人说英语,看原版电影,听英文广播,等等。输出是你自己说英语,写英语文章。一个好的反馈系统会对输入进行整理,辨别,和自己比较,模仿。很多中国学生或员工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这个有效的反馈系统。题做了很多,英语文章看了不少,英语广播听了不少,但是在说和用时还是我行我素。  

  英语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印度今天能在call center, BPO, 和软件外包上得到这么大的成功,很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印度人的英语很好。对做研究的同学,几乎所有的高水平论文都是英文的。对做编程的同学,很多manual,课本都还是看英文的好。对想做生意的同学,和国外公司打交道都得用英文,还有合约也通常是英文的。

  学英语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的读、听、讲、写能力。考试里的众多的单字、文法等反而次要。还不如多找些外国学生和他们对话、练习。看看美国的电视、电影也是又放松又学习的好机会。

  最后提醒一下,如果把全部学习时间投入英语,那实在太过了。大学里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专业的基础,和学习在群体里生活。英语可以使你最重要的科目,但是不应该成为你唯一的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困惑:文凭还是知识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开复学生网 
摘要
如果在北大旁听意味着放弃学位,我认为你不应该轻易地放弃学位。 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理想的社会,知识确实比学位重要。但是社会不能够接受以知识取代学位。就算有某一个公司更重视知识,它可能仍会用学位做第一步的筛??当你找工作时,如果你本科是普通大学毕业,
Q:你好 我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在一所一般本科大学。我现在不想继续在这个学校读下去,因为它的教学质量在我看来有很大的欠缺。但可以看到它是一所发展很快的大学。我现在有两条路可走:一复读考北大,二自考去北大旁听。咨询了许多人的意见都是考研,我选择了二。
  我认为大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时间,就整体而言,在那里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在这里也能有北大没有的收获。来这个学校之前我是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四年的,可老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往届的毕业生真的让我失望。他们说大学关键靠自己,你学习的东西根本用不了多少,需要你实践中去不断学习,我认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我也希望自己坚持终生学习),但也有所片面,老师学校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

  我选择的第二条路就意味着我没有文凭,也许我真的是无知,我认为在知识和文凭之间我选择的是知识,而且自考也可以考研。我不否认成才的关键在个人,可环境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他们说如果我复读可以,但第二条路根本就不可能,没有文凭就意味着你没有工作!?也许我真的懂得太少,可我仍然愿意尝试,即使我失败了,无论我在哪里都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至于我为什么选择北大,我想在中国它的教学质量是在前面的,尽管它同样存在种种不足。我接触了一些北大的学生,我认为他们是很优秀的,曾经我也无知抱怨应试教育,但现在我认为它总体还是好的,知识的积累到了某个程度就会有相对的质的变化,我也很明白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但我相信我可以在大学里去争取自己的第一,也绝对不会输给他们。

  至于我学习的目的,虽然这个年龄特别是我的知识面确实有限,开复的最大化影响力真的很好的概括了我现在的理想,我希望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意见,谢谢。其实我已经咨询过我们学校的老师和一些社会上的人,他们很友好耐心的给我建议,我也真心的感谢他们也很尊重他们的意见,特别今天老师跟我谈了许久后来她有些失望的说希望我尽快打消这个念头,当她说可能她的话我并没有认同时(的确如此)我真的很感到抱歉,虽然我不认同他们,但每一位给我建议的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绝对不会没有意义,都教会我许多,谢谢所有帮助我的人。

  另外,感谢开复,特别是你强调的做人方面,在我对自己有所放松的时候提醒了我,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开复:如果在北大旁听意味着放弃学位,我认为你不应该轻易地放弃学位。 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理想的社会,知识确实比学位重要。但是社会不能够接受以知识取代学位。就算有某一个公司更重视知识,它可能仍会用学位做第一步的筛选。 当你找工作时,如果你本科是普通大学毕业,但是硕士或博士是名校毕业,这和全部读名校的差别不大。所以你的朋友建议你考研时再去考北大也是有道理的。

  Michael:你的老师和前辈师兄说的非常正确,你做的选择太理想主义,很不现实,千万不要放弃学位,那样你会发现你几乎很难找到好工作或者面临失业的危险!那时的压力和困境有可能会击溃你,我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就有同学是这样,中国对自考和**教育不太承认,选择这条路充满艰辛和挫败感(比你现在在大学里学习要辛苦百倍)。去北大旁听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不论生活还是学习中你都会碰到很多问题。其实说到底大学学习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学习或者说自学能力,假设你的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使你满意,你完全可以自己找寻自己的兴趣,然后自学,不行还可以考名校的研究生么。我认识的很多从普通大学毕业的朋友工作以后都非常牛,而名牌大学毕业以后堕落的例子比比皆是,你的师兄说得很对:大学关键靠自己。 建议你不要抱怨环境(而且我觉得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大学并不差),珍惜大学时的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名校的话,你可以去旁听一些课程,不会跟北大差很大的。还有就是多去名校听牛人演讲,也许对你有启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我很努力,可是现在处境还是不好,我该怎么办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互联网 
摘要
理想的定义就是长远的,甚至是最终的目标。理想如果感觉举手可得,那可能是你该定新的理想的时候了。理想感觉长远是正常的。
Q:李老师你好,我现在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坦白的说我读的是个垃圾的大专学校。我从小自己学习计算机,很喜欢计算机这个东西。而现在的状况是我的计算机也没学到很高的一个层面,主要学习也没学到很好,两边都丢了。现在我在一个国家级软件示范性学院学习计算机软件,这个学校只有2年的学习时间就毕业,我现在觉得我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我每天抓的很紧,现在我在学习C++语言和ASP等,但是这一切离我的目标太远。我的目标是自己创业。但是我听过一句话。当你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者时,你的领导才能就会覆盖你的技术才能,简单的说就是,九分管理一分技术。而管理就需要你有一种人格魅力和过人的头脑。这个就是我的基本现状。我想问李老师以下几个问题。谢谢!!
  


  1 我从现在开始要向我的目标进军是从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


  2 我是不是有点幻想色彩?


  3 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以我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别人?


  4 我怎么培养自己的管理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您觉得经验重要还是学历重要?简单的说我是不是该升本?我想大专读完,边自考边上班,这样我又学到了知识,又有了工作经验。这样是不是比较好的选择!


  


  特邀嘉宾krest:


  1 如果你已经创业,有了自己的事业,或者你家有家族产业要你接班,那么我建议你可以从管理方面入手。否则,如果你想进入一个软件方面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最好的方法是从技术入手。(注意,如果你的志向是销售而不是项目管理,那应另当别论。)从技术做起的原因有三:


  A 技术专家们最反感的是被外行管理。不是说管理者在技术上一定要像工程师一样精通,但是管理者必须是技术上的内行。在微软,几乎没有一名MBA能够成为产品开发部门的管理者,他们大多云集在市场,销售部门。有很多产品开发部门的管理者是写程序出生的(包括开复也应该算一个)。


  B 从技术入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这是最容易进入企业的一个方法。如果一毕业,你就嚷嚷着要进入某家公司的管理层,没有人会睬你的(除非你有一些政治背景)。从底层做起,做个有心人,才有可能逐渐进入管理的岗位。


  C 只有当过一个好兵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位好将军。这样的管理者才能够对公司各个层次,各种工种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2 不是,只是你不清楚这个幻想或理想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3 首先,不要谈什么“征服别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不会被任何人征服的。比如,我很欣赏开复,将来的某一天也许他会成为我的老板,但我不会被他征服。用“影响别人”可能更加妥当一些。其实影响别人的途径很多,技术上,能力上,思维上,人格上,都可以影响别人。所以不要把注都赌在人格魅力上。另外,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力,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只有你在知识面上,能力上准备充分了,才能够有底气。所以,片面追求魅力,是徒劳的。


  4 你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做一个好兵,然后再想做一个将军的事情。如果做一个好兵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即使有很多做将军的想法,也是空想。


  5 我觉得这样的选择比较好。带着工作经验去上学,一定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上学体会到的东西更多。


  


  开复:Krest答得很好,补充几点。


  (1)你的“幻想”就象是水,它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你整天梦想,给自己达不到的目标,对现状不满,不好好去打基础,那还不如一个没有幻想的人。但是如果你能把幻想当作一个长期的理想,用它激励自己,让自己更有动力去把基础打好,用它来定一系列逐步的目标,那你不但会更成功也会更快乐(请看我的“第三封信”)。


  (2)想“征服”别人的人,还没开始,光想到这个字眼,就已把别人当作敌人、对手,就已假设手段是用力量而不是用诚心,就已把目标定为“高人一等”。这样的人也许会打败别人,但不会得到他们的信服。也许会得到别人口服,但不会令人心服。


  (3)“人格的魅力”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建议你先确定你有最重要的品质(诚信、主动、团队精神、请见“第一封信”),在多和人在一起增进自觉、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请见“第二封信”)。


  (4)要先做一个“好人”,先打好“基础”,你才有资格做一个“好兵”。要先把“好兵”做好,你才有资格做“好军官”。要把“好军官”做好,你才有资格做“好将军”。你的信看来操之过急。


  Q:可能我真的是太急了,但是我不急不行啊,我现在读的是2年制的大专,马上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当然能找到当然可以继续发展,但是社会是动荡的。可能你今天才找到工作,明天就叫你回家,很正常。我在我不能保证自己有能力继续让自己发展的情况下,担心是正常的。但是可能是有点急促。但是我问句,我有很大的理想,但是我觉得我的理想离我太远,我有点担心,所以有点急噪,难道不正常吗???如果是不正常,那我又该怎么调整自己呢????


  开复:理想的定义就是长远的,甚至是最终的目标。


  理想如果感觉举手可得,那可能是你该定新的理想的时候了。理想感觉长远是正常的。


  你想要的答案,已经在这些回答(和我的“三封信”)里了。请用平常心再看一遍。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不想在大学里沉沦怎么办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开复学生网 
摘要
 重得自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且让自己执行。我建议你把功课、成绩、奖学金作为这样的一个目标。
Q :上大学已经一年多了,但现在的我对大学依然感到十分的迷茫。现在的我无论是学习感情还是生活省都面临许多的困境。

去年高考我考得很差,最后不得不来到了现在的这个北方三流城市的三流学校里。最初我也是华悲愤为力量,继续努力拼搏,想四年后考研去一个好的大学。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学令我很失望,我一点动力都没有了,光靠那点所谓的远大理想是远远不够的。

半年后我突然感觉不知道自己整天学习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我是学习国际贸易的,但我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数学。其实我的数学基础不差,但就是不喜欢学。于是我渐渐放松了学习。我以前的想法是怎么也得拿奖学金。但后来仅仅希望不挂科就行了。于是我的时间十分充足,我想学习我喜欢的东西,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我甚至已经渐渐放弃考研的目标了。刚上大学时我对周围的同学很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太贪玩了,没有什么奋斗目标。我特别看不起那部分人,我也曾试图用我的想法去影响他们,但我失败了。大一一年下来,我没有挂科,但同样没有拿到奖学金,这是意料中的事。令我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我是全班十二个男生中唯一没有挂科的一个。

我一直处在一种矛盾中。我到底是考研还是毕业后马上找工作?想考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 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更高学历的人才;2 我不甘心就在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大学里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想去梦想中的大学。想马上找工作的原因也有两个:1 我感觉现在在学校里学得很多东西纯是理论,而我们这个专业要求时间更多一些,即使上了研究生,所学的仅仅是现在的理论的延伸而已;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但我不喜欢学校里的某些课。2 我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不想再给家里增添过多的负担,想早一天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贫困的家庭也使我面临比别人多的问题。我多次想过并且尝试过在这个地方找份兼职以缓解家庭负担,但在这里找工作实在是困难。我是一个不安分、很有想法,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人。然而物质上的贫乏使我的很多想法只能是想法。很久很久之前就想去一次上海,然而始终没有足够的钱。我也曾试过用别的方式比如给杂志社投稿,但我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奖学金是我可以缓解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并且只要我付出一定的努力就有十足的把握去拿到奖学金。但我始终认为有些东西对我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所以我根本没有动力去学习某些科目。我真的很矛盾。

感情上,我一直在碰壁,曾经追过三个女生,但都以失败告终。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女朋友,我认为找到一种感情的寄托后,或许能从爱情中得到某种动力。我一直在受伤,但我没有停止追求爱的步伐,我相信真爱能给我带来很多东西。

这一年多来,我一直处在一种极端压抑的矛盾之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我自认为自己很优秀,我拥有智慧、拥有人脉、拥有远大理想、有一颗热情而真诚的心。我读过的书比他们要多得多,我的经历比他们要多得多,我擅长演讲与辩论。我原本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现在感觉越来越不自信了。我有长远的目标,但眼前的矛盾让我不知所措。

开复:你入学的时候的精神值得钦佩。首先,你告诉自己不能颓废,要奋发图强。然后,你发现虽然课堂能学到的有限,就把时间花在图书馆。你周围虽然都是颓废的同学,但你依然尽力去得到奖学金。

后来,你明显被你的环境影响了。首先,你把“得奖学金“的目标降低成为“不挂科就可”,然后,你希望爱情能够填补你的空虚。

你的责任心、孝心、上进心都在随时呼唤你,告诉你不能就这么颓废下去。就是这样,你才来了学生网,才写了这封信。

你必须想办法回复入学的心态。你的时间还很多,你还有两年半,依然可以得到好的成绩。想想就这么虚度一生是否值得?想想为什么被周边的同学影响?你不认可他们,不希望成为他们,但是你正在往他们失败的路上走着。

你提出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准备考研、降低父母负担、找兼职工作、拿奖学金、找女朋友。准备考研还太早,父母的负担短时间不能改变(我相信你父母宁愿多负担一些看到你的上进,而不是减少负担而看到你的成绩下降),兼职工作你认为找不到,女朋友也找不到(而且爱情不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这些有意义但是自认为做不到的事上面呢?从你自己的描述,我看到你唯一有把握,能够改变的就是得到奖学金。那么为什么不把自己有限的时间专注在这件唯一你确信改变的事情上呢?

你提到越来越不自信了。重得自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且让自己执行。我建议你把功课、成绩、奖学金作为这样的一个目标。

除此之外,建议你看看我的“第四封信”,里面有谈到很多如何在一个不是最好的学校学习的建议。你可以累计自习的习惯,找一些值得学习的老师、助教、师兄、同学,多运用互联网。另外,出了学习,你还应该找到自己的兴趣,寻找实践的机会(就算无法找到兼职工作,做一些项目或志愿者工作都是值得的)、参加社团、联系沟通能力。

在开复学生网,有很多三流学校上进成功的例子。有一位得到了微软的MVP称号,有另外一位即将得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我相信,只要你走好这一步,无论未来就业、出国、读研,都会有很好的成就的。

shidioo :你已经很幸运了,得到开复老师这么多的指点。

我跟你的经历有些相似,我也在一所二流学校,学习自己并不很喜欢的数学专业。之所以选择数学,是因为一些长辈的建议。我很喜欢计算机方面的东西,但是当我准备报考计算机专业的时候,一些业内的长辈改变了我的想法。他们让我去好好学数学。

现在已经大三了,虽然不很喜欢数学,但是我已经拿了两年的三等奖学金了,也算是对自己学习的认可了。做过学院学生会副**,院团委副书记,还有一些社团的工作。自认为还不算虚度这两年。

你才刚刚大一,时间还很多,如果继续这么下去的话,也就只能成为你所不喜欢的那些同学了。

我给你几个建议:
1.确定一个目标。看我的签名:方向比过程更重要!有了目标才有方向。你现在就该考虑是不是要考研?要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或者考虑毕业以后直接工作。确定目标以后,你需要考虑为了这个目标需要作哪些准备工作,比如考研的资料收集,或者工作的能力储备等。这样以来,你才能有奋斗的方向。

2.不要认为爱情能成为你奋斗的动力。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都这么迷恋所谓的“爱情”。我没有完整的经历,也不好再多说了。
3.并不是兼职工作就是好的。在这点,我觉得如果这种工作对于你来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来说,不做也好。比如大街上发传单的工作,做过一两次就好了,体验过了就好了。如果为了那几块钱浪费很多时间,我觉得你还不如去放松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在国企如何应对人际关系

作者:李开复 来源:开复学生网 
摘要
 (1)在与人沟通时,先想想你能为他做点什么?他会想你帮点什么?多帮助人,为人着想是与人相处的基?S肴私煌?梢源幼约旱那肯羁?迹?媚愣宰ㄒ档闹?独窗镏?鹑恕?(2)保持建设性,不要与人做无谓的纷争。用建设性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对事不对人。 (3
Q:开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去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到现在半年多了。由于专业上的出色表现被领导破格提前从基层提拔到机关,但是无论专业多么出色,国企里人际关系的复杂叫我如履薄冰,偏偏自己拙于交际,特别是经常需要和公司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一起共事,让我感觉这既是机遇又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常常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宝贵意见呀!比如想要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国企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我该怎么做呢?或者可以借鉴一些什么书籍呢?

开复:你的提拔是基于你的专业出色,所以你一定不能忘了这是你成功的根本和基础,一定不能让自己在这方面过时。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没有那么困难。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在那些逢迎、斗争上面。这些都会让你迷失自己,而且也不适合你。

  人际关系的重要在于建立信任。与人合作,如果彼此有信任就会事半功倍。

  建议你:
  (1)在与人沟通时,先想想你能为他做点什么?他会想你帮点什么?多帮助人,为人着想是与人相处的基础。与人交往可以从自己的强项开始,用你对专业的知识来帮助别人。
  (2)保持建设性,不要与人做无谓的纷争。用建设性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对事不对人。
  (3)建立高素质的人际网,从你尊重的人做起,以后他们可以成为你信任的人,帮你出主意。
  (4)以诚待人,宽以待人,多听少讲。得到信任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信任别人,让别人理解你是真心对他们的。
  (5)不必太急迫,让自己寻找机会在这方面成长。不要带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有更深入的讨论。

sdmars :人际交往从书本很难学到知识的。我前段时间读《管理学原理》,领导的两个方面:沟通和激励。其中的沟通,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人际交流。人际交流是一门实践科学,有一定的艺术性!

  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接触公司里面的老领导、老员工,多去向他们取经。然后自己不断的领悟,尝试这去跟其他人交流。

  至于书籍,自己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不要盲目相信书本上所谓的秘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keygotsia :1、建议楼主多多赞美别人,友善待人,看到别人的优点不等于吹嘘拍马。从进入办公室的那一时刻起,你的大脑就应该高速运转,说话时看清楚场合以及对象的表情和心情,不可太直接、尖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2、手脚放的勤快一点,有的时候要吃些小亏,在不如你的人面前适当表露你一些无知浅陋的一面,放松别人由于你的出色和优秀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减少别人对你的嫉妒
进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3、切记不要卷入是非之争,当然在任何环境都要保持不卑不亢。

  4、记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以及以后的发展,时刻不忘学习和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微软的成功之道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本文谈到的内容,大都是我个人对微软成功经验的理解以及对软件企业管理者的建议。微软公司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但至少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优秀范例。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微软公司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用户提供了无数杰出的软件产品,并以自己的实践经历揭示了软件产业内蕴藏的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商业价值。微软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100亿美元。在2005财政年度里,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将达约400亿美元,实现利润165亿美元。去年派发330亿美元的股息后,微软公司仍拥有3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我认为,微软不断走向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技术:用创新的精神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以合理的研发体系保证企业的效率,以执著的态度专注于软件业的发展;(2) 领导艺术:最高决策者拥有卓越的才识、明确的分工和完美的合作;(3)人才:多渠道发现和聘用人才,有效的人才筛选机制,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以及知人善用;(4)企业文化:不惧挑战、自我批评、灵活平等以及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已经在微软形成了一种传统,并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证。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分别介绍微软公司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希望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所帮助。
  
     技术:微软的希望之光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四百年前,知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慢慢积累起来的。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已经不再是靠历史的积累,而更重要的是靠不断的创新。信息革命后,科技的成长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在信息技术方面,过去十年中人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毫无疑问已远远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积累。

     微软公司深深地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把握技术方向的重要性。当微软公司在早期的Basic产品中获得成功后,开始投入DOS的研发。DOS成功后,微软立即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并成功推出了Office系列软件产品。随后,微软又利用Office等软件获得的积累,开始了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新一代操作系统的研发。当Internet浪潮到来时,微软不失时机地跻身网络研发领域,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今天,微软又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无缝计算”的核心方向,在发展MSN、移动软件、数字电视、XBOX、高可信度计算、自然用户界面等方面不断创新。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微软公司总是把技术研发摆在关键地位,并将技术看作公司惟一可长期延续的财富和优势。例如,微软在2005财政年在研发领域投入大约85亿美元,超过其营业额的五分之一,这个比例在“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中居首位。

(2)运筹帷幄的“首席架构师”
     要重视技术,企业就必须要有一个最高的技术决策者。现在,微软公司的这个决策者就是比尔•盖茨,微软的“首席架构师”。设立这个特殊职位是因为,无论在微软还是在其他公司,首席执行官根本没有时间管技术,而很多所谓的“首席技术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科学家,决定不了技术发展方向。但是,在一个技术主导的行业里,一个企业没有技术方向的最高决策者是不行的。

     作为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的工作是制定公司的长期技术路线图,并确认公司每一个行政部门的科研计划是互补而不是重叠的。因此,他要求公司的每一个产品和技术部门都向他做技术汇报,这些汇报大多是“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会议。做这样的汇报,除了可以得到比尔•盖茨的回馈之外,每个项目团队还可以在准备过程中受益匪浅。因为,项目团队为了准备回答比尔可能问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在报告前彻底调研市场、技术、竞争对手等信息,也因此避免了闭门造车的风险。

     另外,比尔•盖茨每年都会抽两段时间,用“闭关”的方式独自思考问题,这被称为比尔•盖茨的“思考周”。在“思考周”之前,盖茨会要求各部门精英在他们个人的专长领域给他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和技术建议。在“思考周”里,盖茨通常的工作方式是埋头阅读经过筛选的材料和技术建议,记下自己的想法,静静思考,最终做出一些对公司技术战略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决定。

(3)不断完善的研发机制
     为了更快、更好地将未来的技术变成现实中的软件产品,微软公司不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而且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比尔•盖茨成立了“卓越工程”部门,负责确认公司的研发机制是有活力的,开发过程是最有效率的,开发出的软件是安全可靠的,并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重叠开发。这个部门具有管理公司工程流程的实权,这样才能带领整个公司走在软件业的前端。

     微软公司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坚定不移的。微软很早就创立了它著名的研究机构(例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并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工作鼓励冒险不惧怕失败,鼓励研究者拥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做长期投资;而产品开发工作则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研究机构发展科技,生产部门制造产品,研究人员通常都是“思想家”,而产品开发人员更多的是“实践家”。这两类工作和两种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别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希望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移,就必须在保持它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为它们的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促进研究成果的转移,微软鼓励研究人员充当新技术的推销者,向产品部门推销科技成果,同时也鼓励产品部门把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及时反馈给研究部门。比尔•盖茨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说,微软公司要做两类事情,一类是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另外一类是满足用户未来的需求。这表明,微软公司已经将科研和开发视作了公司发展的两条主线。事实上,微软既为两类不同的机构制定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沟通渠道,也严格划清了二者的界限,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制定了不同的考评制度。同时,微软也允许并鼓励人才在两类机构间转移和流动。现在,微软研究院每年都会向产品部门输出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多都被应用到了微软公司各类成功的软件产品上。

(4)专注于最擅长的软件业务
     微软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研发的公司。虽然微软公司也投资于MSN等内容服务和XBOX等硬件产品,这些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推进软件和软件平台。微软公司的主体始终是软件,微软绝大部分销售收入也是由软件创造的。微软公司对自己的定位是,在信息产业的整个生态系统中,专注于扮演纯粹的软件提供商的角色,其他的角色由戴尔、HP、Accenture等公司扮演。只有这样,微软才能把自己的专长做到最好,以保持在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专注”对公司很重要,因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也来源于管理者或领导者的注意力。许多公司的领导者可能会因为急于发展,带领公司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某些大型IT企业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就会把资金投入到硬件、服务,或甚至房地产、传媒等其他行业中。这么做就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而公司的领导者也不见得有能力或激情来管理这些新开创的企业。但微软公司的领导层总是把注意力放在七个基础的商业部门的软件业务。这七个部门都以开发软件为己任,以软件平台为核心,以比尔•盖茨为总架构师。这样,七个部门的领导者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管理方式、共同的对软件的专注与热情,不必分心于自己不擅长或没兴趣的事情,才能如鱼得水,在微软发挥个人的潜力。


     领导:微软的成功之源     

     微软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软公司拥有两位杰出的领导人: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在2000年之前,微软惟一的领导者是比尔。2000年1月,为了更好地把握技术方向,比尔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史蒂夫,自己做“董事长兼首席架构师”。后来,史蒂夫又把公司分为七大商业部门,每一个部门负责一系列的产品和用户(例如:大企业部门负责Windows、SQL Server等服务器软件和工具;家庭娱乐部门负责XBOX、电视软件平台和游戏软件等)。从2000年以来,比尔和史蒂夫成为最佳搭档,两人带领七个部门在经济风暴中稳定成长,实为公司成功最大的原因之一。

(1)首席架构师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他善于通过自己的远见卓识,在技术上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不断为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制定战略目标。通过前面介绍的“思考周”、“头脑风暴会议”等形式,比尔•盖茨在全公司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最新的信息,以保证技术决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比尔的另一项工作是协调公司软件的投资,并避免七大商业部门的重叠投资。他会深入了解每一项重要技术,把开发任务交给某一个部门,并要求该部门把另外六个部门当做重要客户,同时也要求其他六个部门不要重叠投资。例如,虽然七个部门都需要语音技术,但是比尔却该技术的开发任务交给了我的部门。这样的安排让我不用担心公司内部的竞争,而且,我所在团队里的员工也会因为自己的产品能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品而更有成就感。

     比尔•盖茨还要负责决定全公司七大商业部门在各个研发方向上的技术资源分配情况。大多数公司可能会把最多的资源分配在最赚钱的部门里。但微软并不是这样做的。例如,微软公司负责Office产品研发的部门人数并不很多,相反,服务器和工具部门却拥有最多的技术员工。这主要是因为,微软在后台服务领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尽快开发出领先于IBM、Sun 等竞争对手的重量级产品。微软公司在移动产品部门投入大量资源,也是因为比尔•盖茨看好移动通信领域的巨大市场前景。因为微软公司内的七大商业部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尔•盖茨就可以根据自己对技术方向的判断,把有限的资源调配给最具有发展潜力或竞争最激烈的技术领域。

(2)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
     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的头号啦啦队长。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说话声音很大,非常有力量,而且很感性,很有穿透力。他是一个全能领导者,既有商业头脑,又有战略眼光,能鼓舞士气,还富有激情,精通技术。微软公司的人常说,史蒂夫给下级做考评的时候,就像在“奥数班”一样,要求甚高而不允许犯错。当下级把总结报告提交上去后,史蒂夫只看一眼,就可以从中挑出几个乃至十几个不恰当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考评,下级员工可以收获到非常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当微软把全公司整合成七大商业部门之后,史蒂夫•鲍尔默适时地由前台退到了后台。他不再做具体的管理者,而是转变成了七大部门主管的背后支持者。他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后决定人,而是支持着七个部门主管的成长。他不再做一个最有煽动力的啦啦队长,而成为一个幕后的教练。史蒂夫支持七大部门的主管放手施展自己的管理才华,而他自己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公司的价值观和人才建设上。

(3)最佳搭档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是微软公司最重要的两个人。在我所经历过的高科技公司里,员工总是喜爱抱怨公司的最上层领导,但是在微软,几乎所有员工都对比尔和史蒂夫无比钦佩。和他们共事多年,我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有才华,能够集谦虚、勇敢和毅力于一身,勇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二人最特别的三个优点是:

1. 勇于改变、适应力强:比尔和史蒂夫都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人,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角色和工作方式。他们两个人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例如,比尔在演讲失败后,勇于拜师学习演讲技巧;2000年时,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比尔将首席执行官一职交给史蒂夫;设立七大商业部门后,史蒂夫从啦啦队长转型成为幕后的教练……这些都是微软员工津津乐道的例子。
2. 对公司充满热爱和激情:比尔和史蒂夫早已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而是为了公司,为了用户,为了享受激情和快乐而工作。他们很多年没有拿股票和认股权,把上亿的财富让给了员工。正因为他们对公司的热情感染了所有的员工,微软才能汇集全公司所有人的智慧,共同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3. 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对微软来说最难得的是,比尔和史蒂夫两人百分之百地彼此信任,共同推动微软公司向前发展,共同完成了2000年到今天完美的职位交接,共同负责创造公司的未来。他们之间从未发生权力斗争、政治纠纷一类的问题。这在今天这个现实、自私的社会中是最难能可贵的事,也是微软公司成功路上的佳话。

     虽然比尔和史蒂夫都还年轻,精力旺盛,离退休的时间还早,但他们已经开始了接班人的培养工作。这样,即使他们退休之后,微软公司也能延续他们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念,并不断取得成功。


     人才:微软的立业之本     

     微软公司把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视为公司的核心财富。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在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效率差异可能是30%,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效率差异可能高达10倍以上。例如,微软公司有一位编程高手,一次,他对一位经理说,你们的产品里还缺少一种重要的功能。那位经理说,我也想做这个功能,但至少要50个人半年时间,现在已经来不及了。编程高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个星期开会时,他对那位经理说,你要的功能我已经帮你做完了。因为这样一位编程高手可能知道很多其他程序员所不知道的解决问题的捷径,他在一个星期里就能做完50个人半年的工作。可见,这样的人才对公司来讲是有特殊意义的,公司必须善于追踪、挖掘、面试、聘请、评估、培养、重视和留住这样的人才,而且要把人才相关的工作视为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求贤若渴:追踪和挖掘人才
     重视人才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管理者要善于雇佣高水平的人才,而微软公司的各级管理者都非常善于发现和雇佣人才,无论对方是大师级的人才,还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已离开公司的人。

     例如,微软公司最重要的领导和大师 Jim Allchin目前在微软公司负责平台产品研发。当年,比尔•盖茨想请他加入微软的时候,通过朋友多次联系他,Jim Allchin都置之不理。后来,经过比尔再三邀请,Jim终于答应来面试。结果,Jim一见到比尔就直接了当地说,微软的软件是世界最烂的,实在不懂比尔请他来做什么。比尔•盖茨不但不介意,反而对他说,正是因为微软的软件存在各种缺陷,微软才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比尔•盖茨的虚怀若谷感动了Jim Allchin,终于把他请到了微软公司。再例如,IBM著名的深蓝计算机的设计者许峰雄博士此前也加盟了微软公司。许峰雄博士是我的好朋友,我追踪他至少五年了。逢年过节时,我总会给许峰雄博士打电话,聊一聊他的近况,探听一下他的想法。年复一年,我终于打动了许峰雄博士,有幸邀请他到微软来工作。虽然他最后加入的不是我的团队,但是我一样引以为豪。在微软,许多人都像我一样主动从事发现人才、跟踪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工作。

     除了努力挖掘、追踪许峰雄、Jim Allchin这样的大师之外,微软也非常善于直接从学校雇佣刚毕业的大学生。每年我都会去两三个大学亲自面试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直接从学校雇佣的人才,在总体表现上要优于从社会雇佣的更有经验的人才。我们也发现,今天微软大部分的副总裁都是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微软公司的。直接从学校雇佣和培养人才有很多好处:人才可塑性强,对公司忠诚度更高,最愿意全力以赴地办事,不怕风险,愿意积累多部门的经验。

     此外,微软公司一直追踪着离开公司的优秀员工。我们并不认为员工跳槽是一件坏事。对于离开公司的优秀员工,微软会认真分析该员工离开公司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微软也会对他们离职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准备在合适的时间再把他们请回微软。这种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可以真正得到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2)任人唯贤:面试和聘请人才     
     微软的面试机制是众所周知的。微软对于面试采取了严谨的态度,采用精心设计的面试流程。每一个申请者的面试都有多位微软员工参加,每一位参加面试的员工都事先分配好面试时的任务。除了确认专业知识和经验之外,我们也会出很多题目来测试申请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面对难关时的表现。我们不只要雇佣那些技术上的专家,还应当雇佣聪明、学习能力强、有团队精神的人。所以,面试时对这些方面也要深入地询问。每一次面试后,面试者都会把他的意见和下面应该考核的问题交给后续的面试者。最后,只有得到绝大多数参与面试者的同意,并在明察暗访所得的结果令我们满意时,微软才会聘用该申请者。

     任人唯贤是微软公司一贯遵循的用人理念。我们深信两句话:(1)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因此,当一个队伍雇用第一个二流的人的时候,就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2)雇佣人才应以提高组织当前的整体素质为标准。我们必须要求每一个新雇员的素质都超过整个团队的平均水平,以此来提升团队的平均素质,而不是降低团队的素质。所以,微软公司的管理者总是希望雇佣到比自己强的人才。如果你雇佣的人才最终能成为你的上司,你不但不应当感到羞愧,而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

(3)人尽其才:评估和培养人才
     雇用员工之后,公司会定期对人才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每年,史蒂夫•鲍尔默都会要求七大商业部门的管理者把本部门最杰出的50到150位人才的详细情况报告上来,史蒂夫把总共约600人的资料装订成一本独特的《人才报告》,然后花上整整两星期的时间来评估这些人才的发展前景,每天还会邀请这些人中的20位共进晚餐,以进一步了解这些人才。这样的工作可以为高级人才在公司内的发展设计最好的路径,也可以在公司有空缺职位的时候迅速找到合适的人选。史蒂夫期望自己认识这600人中的每一位。他把这本书放在他床前,每晚睡前都会认真地读几页这本书。

     微软深信“人尽其才”,所以设计了“双轨道”机制,既允许优秀员工在管理轨道上发展,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技术轨道上发展。在每个轨道上,微软为员工提供的机会是平等的,员工并不一定非要做管理工作才能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在微软,一个最高级别的工程师可能比副总裁还要资深。这样的“双轨道”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微软公司鼓励公司内部人才的流动和发展。各级管理者都遵循人尽其材的方式给每一个优秀的人才发展的空间。各级管理者也深深理解“最优秀的人不属于我,而属于公司”,他们不会把人才据为己有,而是给最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发展机会,无论这个机会是不是由自己所管理的机构提供的。在这样的制度下,优秀的人才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除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之外,公司也必须发现并督促那些表现较差的员工,给他们机会改进,否则就只有要求他们离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微软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分级评估体系,并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在每一年度的考核中,每一个副总裁必须把他部门所有的员工分成四个等级:(1)超过期望,(2)达到期望,(3)达到大部分期望,(4)没有达到期望。每一个等级必须有合理的比例,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被评为第三或第四等。其中,拿到第四等(大约是5%左右)的员工等于是拿到了“不改进就得走”的信息。

     史蒂夫•鲍尔默深深地理解,这样的制度如果不是以身作则,就无法得到员工的支持和信服。所以,即便在副总裁或总经理这一级,微软公司也施行严格的淘汰制。有一次,史蒂夫召集了公司最资深的100个人开会,并告诉我们说,“我要求你们找出最差的5%的员工,不论他们资历如何,都要给他们一个不改进就得走的警告。‘不论资历’的意思是,今天有你们这100位高级经理在这里开会,而明年开会时,就应该只有95个人了。”结果,下一次开会时,果真有不只5位高级经理已经离职。

(4)才尽其用:重视和留住人才
     很多人认为,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待遇。的确,每个人都应该得到适当的待遇,但对一个软件从业人员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如何。与提高员工待遇相比,微软更注重做到提供一个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环境,这包括:
          有众多的产品,能让员工发挥才华和潜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 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个人都没有后顾之忧;
      最佳的队伍和开放、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彼此切磋、彼此学习的机会;
      吸引人的科研工作,让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
      领导者理解并支持员工的研究,让每个人都能在紧随公司的大方向的同时,仍有足够的空间及自由去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文化:微软的经营之道     

     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它的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微软公司的价值观既是公司二十多年来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从发展过程里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也是公司根据竞争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结果。微软公司今天的价值观主要包括:诚实和守信;公开交流,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进步;勇于面对重大挑战;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技术充满激情;信守对客户、投资人、合作伙伴和雇员的承诺,对结果负责;善于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永不自满等。

     以上这些价值观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字,微软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也时刻注意提醒员工遵守这些基本的工作准则,并要求员工把这些价值观转换成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目标。有了这些价值观的帮助,微软公司的员工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微软企业文化的认同,可以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在微软的文化和价值观中,我认为以下五点对微软的成功最有帮助:(1)充满激情、迎接挑战,(2)自由平等、以德服人,(3)自我批评、追求卓越,(4)责任至上、善始善终,(5)虚怀若谷、服务客户。

(1)充满激情、迎接挑战
     微软公司的经营宗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样的道理,微软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是最能体现微软企业文化精髓的,还是比尔•盖茨的一句话,这句话多年后还是那么贴切:“每天清晨当你醒来时,都会为技术进步及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也就是这样的雄心壮志让微软一次又一次地向最困难的目标发起挑战。当DOS刚取得成功时,微软就果断地决定要取代自己的成功产品,开始发展Windows。当Windows还远远没有成型时,微软又决定花大量的资源做Windows版本的Word和Excel。那时,DOS版本的Word 和Excel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而微软却把更大的投资放到Windows版本上,这等于是加倍了在Windows上投入的赌注。回顾这样的大手笔、大挑战,一位经理说:“如果Windows失败了,就没有微软这个公司了。”在Windows 之后,微软在Office、Windows NT、Internet、.NET等机会来临时,一次又一次地“把公司当作赌注”,并一次又一次地在重重挑战之下给公司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公司不畏挑战的精神,可以从微软前景目标的演变中看出来。28年前,微软公司的前景目标是“让每张桌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并不稀奇;但在28年前,这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在上述目标已经基本成为现实的今天,微软公司又有了新的前景目标,那就是“通过优秀的软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帮助人们发挥潜力”。微软公司认为,人的潜力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而代表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电脑以及优秀的软件产品就是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充分展示创造力和工作热情的工具。

     公司一次次地面临重大挑战,一次次地推出成功产品,一次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一切都极大鼓舞了公司员工的士气,带给他们高度的满足感,让每一个员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为帮助人们发挥潜力”而激动不已。

(2)自由平等、以德服人
     微软公司是我见过的公司里,最没有官僚作风的。公司放权给每一个人主导自己的工作。公司没有“打卡”的制度,每个人上下班的时间基本上由自己决定。

     公司支持人人平等,资深人员基本上没有“特权”,依然要自己回电子邮件,自己倒咖啡,自己找停车位,每个人的办公室基本上都一样大。有一次,一些从中国来访微软的教授在等待听Jim Gray(发明数据库的著名科学家,图灵奖的获得者,加州研究院的院长)的演讲时,看见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头趴在地上接电线,还以为他只是一名老工人。等他站起来时,大家却惊讶地发现,他就是演讲者Jim Gray。这些教授都很震惊,没想到连Jim这样的人都亲自动手接线装电脑。微软就是这样一个崇尚技术、人人平等的公司。

     公司主张施行“开门政策”,也就是说,任何人可以找任何人谈任何话题,当然任何人也都可以发电子邮件给任何人。一次,有一个新的员工开车上班时撞了比尔•盖茨停着的新车。她吓得问老板怎么办,老板说:“你发一封电子邮件道歉就是了。”她发出电子邮件后,在一小时之内,比尔不但回信告诉她,别担心,只要没伤到人就好,还对她加入公司表示欢迎。
   
      一个平等的公司可以降低公司内部的信息阻塞,增加所有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还能更早地发现公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平等的公司可以说是微软发展的必备平台。

(3)自我批评、追求卓越
     微软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自我批评。在科技呈指数趋势飞跃发展的今天,不愿意批评自己,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追求卓越的公司将面临灭亡。

     我认识一个刚加入微软的市场经理,他代表我们的产品去参加一个商品展。回来后,他兴高采烈地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整个产品小组。他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在这个展览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十项大奖中我们囊括了九项。让我们去庆祝吧!”但是,他没想到,在一个小时内,他收到了十多封回信。大家问他:“没得到的是哪一个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为什么没得到那个奖?我们得到什么教训?明年怎么样才能得到这第十个奖?”他告诉我,在那一刻,他才理解了微软为什么会成功。

     自我批评在公司早已被系统化。每一个产品推出后,会有一段特别时间空出来给产品团队做“post-mortem”,也就是系统化的“自我批评”。所有小组成员都会被询问,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每一个动作和决定都会被分析,结果将在公司公布,以帮助别的小组避免同样的问题,让公司的项目能越做越好。

     比尔•盖茨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对公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甚至上司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提出批评、建议或提案。他说:“如果人人都能提出建议,就说明人人都在关心公司,公司才会有前途。”微软开发了满意度调查软件,每年至少做一次员工满意度调查,让员工以匿名的方式对公司、领导、老板等各方面作回馈。其中有选择题(例如:“我对我的副总裁有信心。以下选一 : 非常同意、同意、无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也有问答题(例如:你对公司战略有什么建议?)。每个经理都会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和客观的打分。比尔、史蒂夫、其他高层领导和人事室都会仔细地研究每个组和经理的结果,计划如何改进。

     除了自我批评,还要有能接受别人批评的胸怀,和改变自己的魄力。1995年,当比尔•盖茨宣布不涉足Internet领域产品的时候,很多员工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有几位员工直接发信给比尔说,你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当比尔•盖茨发现有许多他尊敬的人持反对的意见时,又花了更多的时间与这些员工见面,最后写出了《互联网浪潮》这篇文章,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扭转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同时,他把许多优秀的员工调到Internet部门,并取消或削减了许多产品,以便把资源调入Internet部门。当时,有些员工在某一天上班时,老板会告诉他:“我们的产品被取消了,因为公司需要我们做更重要的IE浏览器。明天起,我们整个部门将加入Internet部门。”那些批评比尔•盖茨的人不但没有受处分,而且得到重用,今天都成了公司重要部门的领导。在软件这个市场变化迅速的领域,调整企业方向对微软无比重要。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的是:平等的环境、直接的沟通、宽大的胸怀、宏大的魄力拯救了公司。

(4)责任至上、善始善终
     公司和领导者有了关注的目标之后,还要有足够的责任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微软公司要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同时,这些目标必须是“SMART”的,也就是:
     • S – Specific (特定的、范围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
     • M – Measurable (可以度量的,不是模糊的)
     • A – Attainable (可实现的,不是理想化的)
     • R – Result-based (基于结果而非行为或过程)
     • T – Time-based (有时间限制,而不是遥遥无期的)

     只有每个人都拥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公司员工才能在工作中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微软公司要求部门和员工制定的目标必须是可分享的,即,每个人都应当通过某种渠道,如公司的内部网站等将自己的目标公布出来(当然,某些需要保密的工作目标除外)。这样,当某位员工对领导或其他员工的工作方式不理解的时候,就可以去查看对方的工作目标,以寻求最好的沟通和理解。

     除了针对目标、结果的负责,公司更需要在决策方面有负责的框架。微软的“决策制定框架”下,每一项重要决策都有一定的制定流程和人员角色划分。每一个决策流程的推动人很自然地就是决策的责任人。对该决策有支持和认可权利的人是决策的审批者。对该决策进行核查、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的人是决策的复核者。在整个决策流程中,虽然复核者可提出反对意见,但审批者仍拥有决策的最终决定权。有了这样的框架,公司的决策流程更加清晰,人员责任更加明确,决策不会被轻易拖延或推翻,决策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5)虚怀若谷、服务客户
     微软公司对技术相当重视,对合作伙伴和客户也同样重视。作为软件平台公司,合作伙伴和客户都是公司的命脉。微软公司在价值观中强调,所有员工都要信守对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承诺,而且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技术特性,还更要关注客户和合作伙伴最需要的功能。

     微软的大企业产品部鼓励每一个员工在加入公司的前几个星期到技术支持中心工作,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无论一位员工的资历有多深,公司都希望他经过最基层技术支持工作的锻炼,能理解客户的困难。在大企业产品部的近一万名员工如果以前没有做过技术支持工作,在公司就没有晋升过某一级别的机会。

     除了要求员工悉心聆听客户意见之外,微软的软件也会自动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多年前,当Office开发者无法决定该把哪些功能放进常用工具栏时,Office的程序员制作了一套特别的Office软件。这套Office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记录用户最常用的功能,传送到微软。最后,借助这些统计数据,开发者就可以决定什么样的用户界面才会对大多数用户有利。今天,微软把这个技术做进了所有的产品。任何微软的软件碰到问题(如宕机)时会搜集数据,并在用户的允许下经过网络把这些数据传到总部的服务器,以帮助开发人员诊断和测试软件。有了这样的技术,Windows XP推出一个月后,微软就把用户碰到的一半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再通过网络自动帮助合所有法用户升级软件。此类工作集中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以及借助软件技术解决问题的目标,当然也体现了公司悉心聆听客户意见的决心。


     寄语中国软件业     

     本文谈到的内容,大都是我个人对微软成功经验的理解以及对软件企业管理者的建议。微软公司是一家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但至少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优秀范例。下面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我个人对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建议:

•  管理方面:

o  积极为公司长远目标投资,悉心地学习研究、开发的机制。理解把握技术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重复低级劳动。同时也要认识到,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决定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而不是反之。
o  不做能力以外的工作,不为了“面子”做没有用的研究。切实研究和找到在产业价值链的最有利的位置,以增强自身长远商业实力和股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o  作专注的公司,不要急于发展而分散了管理者的注意力。唯有足够大的规模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 但规模并不等于无协同性业务的简单合并。中国的软件业公司太多 (近万家),需要整合。中国的软件公司的总裁需要放弃“宁为鸡首”的想法,积极合并。
o  用SMART的目标来衡量每个人负责的工作;把这些目标量化并公开出来。定下决策的框架和流程,每个人都要理解自己在一个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o  要求产品的开发人员直接接触客户,才能真正理解客户的困难和痛苦。用最新的技术进一步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

•  最高领导层方面:

o  理解领军人物的重要性。中国需要更多虚心的、勇于改变的、对公司充满热情的、彼此信任的、相互支持的领军人物。
o  有“希望雇佣到比自己强的人才”的胸怀,有“最优秀的人属于公司,支持他们离开自己的麾下”的无私作风。
o  提倡以身作则的管理方式,不让领导拥有“特殊”待遇,不让领导游离于公司的法规和措施之外。
o  有足够的自觉。如果公司的管理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要有让贤的胸怀。
o  要认识到中国软件企业在管理上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要大胆引进海外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并积极营造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

•  人才方面:

o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去挖掘人才,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才。能够理解“一流的人雇佣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佣三流的人”的精髓。
o  引入人才管理、评估、培养的制度。追踪、提拔最优秀的人才。积极提高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
o  引入职业管理人才机制,在公司战略,营销等领域使用受过正规企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才。
o  真正重视技术人才。用“双轨道”机制让技术人才受到重视和提升。
o  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培训,让优秀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o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员工优胜劣汰机制。
o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利用股票期权等机制将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利益联系在一起。


•  文化和价值观方面:

o  发展良好的文化与价值观,并将其灌输到企业的每一部分,要求员工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来引导各项工作。
o  以令人振奋的前景目标和巨大挑战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斗志。让每一个员工因为自己的产品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o  杜绝官僚作风,创立灵活、平等的文化。让公司的信息自由流通,让每一个员工都有主人翁责任感。
o  公司、领导和员工都自觉追寻卓越的文化;有接受批评的胸怀、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扭转劣势的魄力。
o  从上到下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做到诚实准确。

     我希望国内的软件企业可以从微软公司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并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一、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二、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三、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四、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五、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六、做孩子的朋友
写了四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后,许多学生问我:“开复老师,您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我们的父母呢?作为一个父亲,您可以与我们的父母分享您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经验。”

作为一个热衷于教育的父亲,我确实有不少关于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对这封信我一直犹豫,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多位同学多次的鼓励下,我问他们:“如果我写了这么一封信,你们会希望我说什么呢?”他们说: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真的可以照顾自己.。就让我们自己碰碰钉子吧。”
“告诉我的父母:你们对我的期望好高,我总是达不到,觉得对不起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平凡的我。当你们看到我以尽力而为后,可否鼓励鼓励我?”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不想做一个读书的机器,我想找到自己的兴趣,希望父母能支持。”
“告诉我们的父母: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为朋友,但是我不知如何启口。”

听到了这么多充满感情和期望的话,我提起了笔,开始写我对这些话的看法和我对教育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养一个理智讲理、成功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中国的家长:最重要的不是你认可多少我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话。如果这封信能够促使一些家长问问你们的孩子心里的话,彼此沟通理解,甚至成为“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那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吗?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孩子的成长需要启发,也需要管教。孩子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自省。

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讲好的惩罚; 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另外,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的机会,但是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的例子。如果你想教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起立招呼“,那你就自己必须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很严厉,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是不能赢得孩子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诚信教育,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培养,这些家长个人的表现直接影响孩子。所以除了用例子或故事(不要用说教!)来教导孩子,还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了负面的作法。

在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的家长本身就很迷茫。比如诚信、正义等等,因为现实生活中坚持这些往往会吃亏,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也慢慢放弃了这些。所以,我觉得要提醒中国的家长,眼光要放长远,中国已经走向国际的舞台,要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

父母能多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给以建议,多引导孩子,多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愿望。

二、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但是,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或者有没有天赋。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不要把成绩看太重,只要尽了力就好。不必要求老是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扎好基础和真的理解为什么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然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现在好一点,让他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


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去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尽量正确的引导。

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这样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有碍于以后步入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

学习时不要只重视书本里的死知识。在我的《做最好的你自己》一书中,我曾解释四个学习的境界: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作为父母,希望你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境界,从死背升华到融会贯通。

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和获取知识。网络虽庞大精深,有最好的学习英语的互动工具,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所有课程,有“开复学生网”的学生互助社区,但是也有很多负面的诱惑,所以最好家长帮助诱导孩子在网络上的学习。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比如有一次我女儿考试时,有一题她认为对了一半但是被算全错。我要她去问老师,但是他说老师不会给她加分。我就用这个机会解释给她听去问老师的目的是学习,不是加分。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他自己的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你应该记得,死背历史年代、数学公式,是多么地枯燥呀!如果没有使用,那些我们当年死背的东西早就还给老师了。我建议你再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些“实践”的学习。例如,在我的孩子学指数的概念时,我们就拿她的银行存折,一年一年的复利累计下,她将来多么富有呀!当我的孩子在学美国历史时,我教她了一个生动的作业,用电脑动画和我们俩“生动”的配音,重现了美国历史的一个片断。有一句格言说:“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就是这个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会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自己立定学习的目标,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大女儿上的中学,每半年会要求学生立定一个学习的目标,半年后衡量有没有达到。以前我女儿比较害羞,有些问题上可是没有听懂但是也不发问。所以他就订了一个目标,每天上课时一定要发问,把不懂得问题问懂,每天下课时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后来达到了这个目标,但是除了发问,她上课不参加讨论。在下一个目标,她就订了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举手参加讨论。


三、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所以他必须学会自主选择的能力。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1)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让他们经过失败学习,不要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帮助增加孩子的判断力。
(2)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的学习得比从你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在于你,而且随着你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我回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的一次理解我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读书,真的考上了。
(3)要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多指导,少批评。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沟通和同意(例如:“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房间又乱七八糟乐”)。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理解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4)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5)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童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名。他小时在学校犯错后,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 童欣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2)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除了培养独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责任感和自信。
(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给孩子一个机会。


四、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让老实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这个时候我觉得她该学点谦虚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儿发言的例子。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国小学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一个孩子是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他的自信,让这18个学生表现得比原来的期望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

‘但是’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马上,他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


五、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有位学生问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我的接班人?”我对这个问题很讶异。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给”。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进入哈佛的汤玫捷说:“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帮助你的孩子发觉他的独特的优点吧!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会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她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靠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画图,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他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变成一本书,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多让孩子有与人相处的机会。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的小孩,长大很难成功也很难快乐。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让孩子有机会散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听话,内心其实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很遗憾的,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负面的;生、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是有于优势地位的孩子,也不会从这种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寻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六、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出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理想、学习动力、玩耍、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


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建议:
(1)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候每天听了 “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睡的。
(2)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3)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4)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在乎”。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 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七、总结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国父母分享: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青年的父母: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


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成长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共勉,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面试最看重:创意灵气、积极和勇气

作者:不详 来源:互联网 
摘要
 李开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Google有一些面试内容是通过电话完成的,有一名学生在电话测试时表现得很优秀,可是几天后,公司却发现这个学生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当时是一边回答问题,一边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这位学生似乎还很为自己的行为得意,作为经验向别人传授。
李开复说,宣布要在中国招50名关门弟子的消息后,自己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如果真的严格按Google公司的标准能否招到合适的50人?

过去的一两个月,通过演讲、和学生组织见面、仔细研读应聘书,李开复发现,今天的中国学生和7年前他到中国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开复说,在这两个月他所接触的学生数超过了过去7年的总和,与学生们广泛的交流使他对Google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招聘,今天能招到的合乎标准的人大概是7年前的20倍。

这些变化在李开复看来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前更强了,即对知识的理解不再只局限于背书本上的理论。

据他所知,中国学生中有不少通过互联网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网上的开放课程,还有的学生通过网络做一些项目。还因为有了网络世界,有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一些国际编程的比赛中,在不少出了名的高难度比赛中都陆续有了中国学生的身影,而且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李开复在高校演讲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Google公司看重有怎样知识储备的人”。李开复干脆和他的同事准备了一个“范本”,告诉学生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储备自己:

首先,练内功。不要只花功夫学习流行的编程语言和工具,以及一些公司招聘广告上要求的科目,要把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学好。

其次,要多实战。建议大家争取在大学四年中积累编写10万行代码的经验。

第三,求实干。不要轻视任何的实际工作,要不懈追求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实干作风与职业精神。

第四,不放弃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无处不在。尤其当你对一些“数学密集型”的领域有兴趣,例如视频、图像处理等等,你需要使它成为你的利器。

在基础知识方面,中国学生或许有一些正在靠近Google这样跨国公司的招聘标准,那么在李开复一直倡导的情商方面,中国学生又有什么变化,或者说Google公司的情商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李开复说,大部分中国学生比较含蓄,而情商的开发将是公司对新人着力开发和培养的内容。

他认为新人刚进公司首先要培养“待人处事”的方法,因此他设计了一个“虚拟公司”的培训方法,用三四个小时模拟一个产品的研发周期,然后让新手们学习,怎样在适当的时候讲适当的话,怎么能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别人,怎样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怎么样以诚待人,怎样能有团队精神。

“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们坚决不考虑”,在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里他就谈到,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不诚信的行为,Google的招聘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李开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Google有一些面试内容是通过电话完成的,有一名学生在电话测试时表现得很优秀,可是几天后,公司却发现这个学生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当时是一边回答问题,一边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这位学生似乎还很为自己的行为得意,作为经验向别人传授。

这篇文章被李开复和他的同事看到以后,这位学生立即丧失了他为Google公司工作的一切可能。

李开复透露,招聘计划没有上限,面试中最看重的是“创意、灵气、积极和勇气”。

对于媒体关注的第一个关门弟子出炉等消息,李开复很低调,甚至对媒体要求采访第一个关门弟子觉得很为难。他和一些朋友都认为,这些弟子还需要在Google进行很严格的训练,没有必要过早隆重地戴上光环,他们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5-1-15 21:43 , Processed in 0.0191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