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陵盘石村有块“乡饮大宾” 陈仰天 乡饮酒礼始创于周朝,最初只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后来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爱老的 思想,乡人在欢宴时推选乡贤,统称 "乡饮宾",使众人受到教化。秦朝以后,乡饮酒礼被历代士大夫所遵用,到了明清时代,选贤习俗更为隆重,民众把治家有方、\ 敬宗睦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 “乡饮大宾”,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大宾”活动,以弘扬其高风亮节,彰显社会和谐,其声势好像乾隆皇帝举办“千叟宴”一般隆重。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县府杀猪宰羊,在礼堂内置办丰盛的酒宴。届时,德高望重的乡贤按请帖赴会,县令率僚属人员提前到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大宾们行三揖三让礼,在明礼堂内升堂后再行拜礼后方入座。大宾们坐西北席,僎宾(从德高望重的乡宦人员中选出的大宾)坐东北席,有特殊贡献的介宾坐西南席,主人为东南席。三宾各就位之后,宾主相揖,执事授觯于司仪,司仪举酒致辞:“……举行乡钦,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司仪首饮后,执事者把酒杯一一揖送宾主,执事者在中堂设律令案,宾主面北拱读律令。然后,由县令等向被邀请来的大宾们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席。这种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人们都把能选上乡饮大宾作为人生中一种巨大荣耀。 清道光年间,和平上陵盘石村邑庠生叶祥东,他崇文重教,作育人才,他心怀桑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乡间声誉颇好,他有涵养,不为名利乐善不倦,品德高尚,其文武兼备、跻身乡贤,时任和平县长邓斯征,在年度荐贤活动中,被推荐他为“乡饮大宾”,欣然说要为叶祥东题匾,镶黄旗觉罗官学校教官、和平县儒学副堂叶振祥也心悦神怡,他们共同题款是:钦点翰林院特授和平县正堂兼理教谕邓、钦取觉罗官特授和平县儒学副堂叶为:匾文是《乡饮大宾》,该匾左方镌刻落款是:邑庠生叶祥东立,道光年岁次丙戍冬月下浣吉旦。 匾长2米,宽65公分,为杉木结构,虽历时200年,仍保存完好,是为盘石村镇村之宝。 据村民传说,早前人们从米福顺道而入,这里奇峰翠映、山环水绕,丫叉山风情万种,紫云嶂钟灵毓秀,这里是山清水秀之地,必孕超凡卓异之人,每有高官贵人经过此地,怕惊动神灵,都偃旗息鼓,悄然而过,待走到盘石,骤见盘古村上有二条小河,一条流向长塘,一条流向江西,水泄龙气,这是不贵之象,客官马上鼓乐齐响,鸣锣开道。后来尖峰鹰的王爷仙,感于当地民风淳朴,叶、吴、徐、袁、黄五姓村民勤劳向善,和谐相处,他有心想为村民改变这风水不好之局,想用大石堵住流向江西的河流,于是在某月某日,在月黑星稀之夜,偷偷地赶着一只黑猪,担着一担东西,到河头塞水口,路上,王爷仙问路人有无看到一只黑猪,路人却说没见到猪,只见一个乌石头,王爷仙知他作的法术被人识破,即放下担子,担筐变成盘石两个寨,成为水牛卧村之格局,影响了村上的风水,那个黑猪变成石头,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后来,人们把这里叫盘石村。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盘石叶屋岀了个叫叶祥东的,叶祥东从小生活贫困,童年在老家帮父母干活,每天早晨要背着竹篓去拾牛粪,所以很多人都笑话他,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害羞,19岁那年,他只身来到和平县城,开始在东门头码头当挑夫,后经人介绍在龙溪书院做杂勤工,书院老师见他勤快,让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文化,5年的杂勤生涯,竞然学到了文化知识,在乡试中考取庠生。后在老师举荐下,在家乡米福村办起了塾馆,培英育才,后来家里经济稍为好转,他增设义学,让穷苦贫困的孩子也能读书。看到村上的乡民劳作艰辛,粮食收成产量低,叶祥东引进外地高产良种,他号召村民兴修水利,把两条河道都修整堤岸,根据落差,筑起栏水陂头,这一眨眼,叶祥东和村民干了整整十个年头,从此,盘石村人民过起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生活。 叶祥东一生就这样默默为乡民奉献,数十年关注农事,数十年桃李芬芳,作育人才无数,到了晚年,又与兄弟们行敬宗睦族之道,建宗祠,构筑藏书楼,赎置义田20亩,赡养家族中那些没力量办婚丧事和不能谋生的人,这些得到乡亲们称赞并誉为楷模。道光丙戍岁,乡亲们将叶祥东的义举呈文送省城,请求褒奨,很快就得到广东藩处承宣布政使司颁发通令,由和平县衙嘉奖叶祥东。由于叶祥东善缘颇深,后来活到92岁才驾鹤西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