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8|回复: 3

[其它] 《永不褪色的符号》之和平墩头村,走进客家古村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7 11: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源,客家古邑。
在河源市西北部,群山连绵起伏,形成天然屏障,成为岭南地区北部的界线。群山之中,大大小小的平原洼地星罗棋布,犹如一颗颗洒落在绿海的珍珠,这就是河源客家先民最初的家园,千百年来,他们在这繁衍生息,过着耕读持家、与世无争的生活。
大约1000年前,兴宁、忠信曾氏一脉落户在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历经几十代人的努力和艰辛,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墩头村。墩头村坐北朝南,背靠元宝山,右连笔架峰,山有风水林,前有半月型池塘,依山就水,布局平衡对称,体现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
3.jpg
【代表建筑】
墩头村村落建设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由主体建筑为中轴线贯穿整体,祖堂在上精心营造的。初到山区�����Ħ��,上下厅堂、主次分明,布局讲究左右对称。以方便居住为首要要求,同时还兼顾坚固性与安全性。目前墩头村存留下来的民居,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以土木砖瓦构筑,外围相对封闭,内部户户相连,出入共用大屋正门或水门。通过屋内纵横交错的小巷,石头埔砌的便道,可以到达村内的各个角落,对内既便于村民们互相联系,对外又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兼有围龙屋、堂横屋的特点,同时沿袭了中原府第式建筑风格,客家民居特色鲜明,富有乡土性和地域性。其代表建筑有敦厚围、崇德第、老屋围、安贞居炮楼等。

10.png

敦厚围,由曾氏孟荣公房系建于明朝中期,是墩头村的主体建筑,处于墩头村中轴线的中心,是曾氏族人主要住所和活动中心,墩头村就是以墩厚围为核心不断扩建而成的。墩厚围依山而建,双堂双横一前院布局,屋前有风水塘和千亩良田。采用土木砖瓦构筑,石砌墙基,泥坯砖墙,墙体搁檩承重,悬山顶,垒瓦为脊,横屋前砌镬耳形封火山墙。中间为上下二厅,连接两厅之间有天井,两边有横屋。

9.jpg

“东江第一儒林”梅园先生办学育人的地方——梅园书屋就设于此。在梅园书屋不远处,设有研经堂专门从事印刷书籍、家藏典籍、修撰族谱等工作,以作教学传家之用。至民国期间,屋中族人增多,在屋前加建了两进排屋,并在屋后加建了一列枕头杠。整座房屋面阔66米,进深44米,总面积2900余平方米。如今虽然人去屋空,但墨香犹在,在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书法展和青少年才艺表演等活动。


11.jpg

崇德第与墩厚围一墙相隔,是由曾克常长子兴祖创建于清代中晚期,坐北向南,堂横屋,三堂两横一前院布局。斗门向东,门内设宽阔的前院,正门墨绘匾额,中厅有屏门,三开门。连接两厅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厢房。

老屋围与墩厚围相距百余米,又称孟荣公祠,建于明朝中期,坐西北向东南,两进五间双围龙一前院布局,主体建筑在中间,设上下两厅,下厅前面两边有侧屏,后设屏门,三开门,连接两厅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厢房。环绕正厅建有两圈围龙间,前院前面建有一排倒座,两边各设侧门通往前院与围龙间天阶。现在为曾氏家祠。

奉政第,建于清代,为旧时墩头村为数不多的府邸豪宅,因家中有人在官府做官,且政绩突出,因而能以“奉政”命名,相比于其它大屋,奉政第显得最为气派和精致。府邸坐西北向东南,堂横屋,三堂两横一前院布局,门厅设有仪门,中厅设有屏门、外有半月形池塘,池塘沿有高墙,棱角牙砖间平砖叠涩出檐、凹肚式门楼,穿斗挑梁,圆木檐柱,鼓形石柱础、高大的斗门、花岗岩石门框、斗门有浮雕,处处讲究,细节中显露出威严和显赫。

墩厚围的右边为安贞居,是村中少有的炮楼式建筑。整体呈方形,高四层半,土木砖瓦构筑,一二层石灰夯筑,三四层用泥砖砌筑。四周设有长方形枪炮眼。据记载,清朝期间,墩头村经常有盗贼来犯,炮楼为该村及临近居民存粮御敌之所,抗日和抗战时期,为粤北革命地下工作、东江纵队的活动起到巨大的作用。

华表街为旧时村内的街市,墩头村的村民在这里购买销售各种生活物资或村里出产的各种货品,商铺、食肆、茶楼一应俱全,逢农历一、四、七墟日,商贾如流,繁华而喧闹。时过境迁,如今作用式微,往日那人头涌涌的景象早已不再,但圩场的旧貌仍在,见证着墩头村的历史。

墩头村遗存下的古建筑众多,现在保存相对完好的还有儒林第、祠堂、养正家墪、安墩居等。建筑各具特色,体量不一,多曾作为祠堂或私塾,这里的建筑都没有特别的宏大和奢华,一砖一瓦间透射出的是墩头人的务实与内敛。

【文物古迹】
自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在和平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众多历史文物古迹。1985年,墩头村大坵面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被发现,同时还发现大批古墓葬,被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还发现了汉、晋、隋、唐、宋代砖室墓13座,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出土的白瓷碗,为广东省内罕见。

33.jpg 34.jpg

华表塔,旧称黄猄社塔,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华表塔是典型的佛、道、儒三教一体的风水塔,与国内各地的文风塔作用一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塔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六角柱形,五层仿楼阁式结构,塔内空心,塔门向北,塔的各层均设假平座,塔刹为宝珠和宝盖。历经几百年风雨,几经修缮,古塔神韵犹存,塔顶上不知何时长出的榕树枝繁叶茂,与古塔依附共存。

35.jpg

与华表塔相伴的是一棵长在墩头村河边的古榕树,相传为王阳明指导所种,历经几百年风霜雪雨后依然生机勃勃、生生不息。

黄猄社桥,又称华表桥,横跨墩头河,是连接华表街与墩厚围的要道,始建于明朝,后经多次修缮。桥下的墩头河曾经作为墩头村重要的水运渠道,为墩头村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起到重要作用,黄猄社桥下的古码头与观音咒石碑一起见证了那个水运时代。黄猄社桥、华表塔和两岸翠竹倒影在清澈且平静的河面,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乡间画卷。

【人文】
墩头村地灵人杰,历来文风浓厚。这里有着东江“第一儒林”之称梅园书屋远近闻名,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是孔子学生宗圣公曾参后裔曾氏文脉的传承,原是当地学子、黎民百姓及江西福建近邻学子启蒙劝学,研读经典史集,治学习艺的地方。墩头曾氏家族崇文重教,至今保持秉“家教”传“家风”的优良传统,“三省家风”是曾氏家传的祖训,取自孔子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影响之深远从村里的学校名字“三省小学”窥见一斑。

墩头村曾氏人才辈出,饱学之士有曾克常、曾梦辰、曾玉辉等,在治学授业、立书著作等成就至今影响深远。

曾克常,字敦五,号梅园,创建梅园书屋,友教五十余年,“列其门墙者前后千余人,获隽者数十人”。因其执教有方,教绩显著,被广东学政万承风追赞为“东江第一儒林”,并亲自向朝廷请赐“第一儒林”旌匾,以示褒奖。手注有《经史诗蠡测》等名篇,刊行《东坡寓惠集》。

曾梦辰,字镜如,清末民国广东知名文人书画家、人物画家、肖像画家,工诗文、书、画三绝著称。曾玉辉,广东知名书画家。工山水、花鸟 ,擅写真。书法五体具精,尤工楷、行、草。

曾氏后人曾桂芬以出众的外貌,优雅的谈吐,过人的学识当选2014年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总冠军。成功的商人曾凡溪等事业有成不忘桑梓,多次捐资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建设。

31.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
“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坊……”这是一首当地世代传唱的客家山歌,歌中折射出墩头村当年的一番美好景象。一块戴在墩头村的妇女头上的蓝色头布曾经风靡一时,这就是“墩头蓝”。“墩头蓝”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自然清新、简约和谐,以蓝、靛青和黑色为主,“墩头蓝”制作需要经过天然植物染料发酵、洗浆、晾干、染布、起布、晒布等6个重要工序。在鼎盛时期,这里几乎家家都从事“墩头篮”制作,所生产的各种墩头篮产品顺着东江远销广州、东莞等地,声名远扬。当地勤劳聪慧的媳妇们在劳作之余,在家制作刺绣——墩头刺绣,其用料讲究、造型独特、绣工精细、图案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佩饰华丽细腻,甚受当时富人官宦乃至普通百姓的喜爱。精美的墩头刺绣是墩头蓝名闻遐迩的另一个原因。

IMG_3728-1.jpg

随着工业化发展, “墩头蓝”和墩头刺绣制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多手工艺者改从它业。“墩头蓝”传统技艺已近濒临失传,村中仅为数不多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懂得制作,堂中的制作墩头蓝的织布机等器械几乎成为摆设,屋檐下的踩布石渐渐被岁月的风雨腐蚀。2014年9月,“墩头蓝”传统纺织技艺被列入和平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3月,“墩头蓝”传统纺织技艺列入第五批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技艺,老人们再次坐在织布机前,哼唱着客家山歌,和着织布机叽叽呀呀的声音,将这一技艺传授给后辈。“墩头蓝”和“墩头刺绣”作为客家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将焕发新的活力。
【美食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中,当地文人雅士和平常人家在日常家居、待客交往时,逐渐形成了一种当地特有的宴席——墩头“儒林宴”,打造出“甲第冠”、“鲤跃龙门”、“三及第汤”等名菜,还有墩头全牛宴、生菜包酿豆腐、酿客家黄酒等美味佳肴,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出客家人的勤劳朴实和热情好客。
【未来发展-保护措施】
历史赋予了墩头村厚重的人文底蕴。作为河源市乃至岭南地区客家文化重要的发源和传承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近年来,墩头村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平县因此制定了多项政策和规划,将墩头村列入《和平县2009-2020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墩头村为构建“大和平旅游圈”中的重要一环。此举得到了墩头村民的热烈响应,全村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在墩头村众乡贤大力支持下,20多年来坚持每年自发组织春节晚会及各类文艺演出,为墩头村古建筑群、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墩头村所承载的客家人优秀品质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墩头村传统技艺和古建筑群将重现属于她的荣光,更加灿烂,更加美丽。





109.jpg
发表于 2015-7-27 13: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自家人{:soso_e189:}三省堂。
发表于 2015-7-27 1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7-27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墩头村地灵人杰,历来文风浓厚。这里有着东江“第一儒林”之称梅园书屋远近闻名,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是孔子学生宗圣公曾参后裔曾氏文脉的传承,原是当地学子、黎民百姓及江西福建近邻学子启蒙劝学,研读经典史集,治学习艺的地方。墩头曾氏家族崇文重教,至今保持秉“家教”传“家风”的优良传统,“三省家风”是曾氏家传的祖训,取自孔子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影响之深远从村里的学校名字“三省小学”窥见一斑。{:soso_e179:}{: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11-27 20:33 , Processed in 0.0174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