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4|回复: 11

[和平杂谈] 陈继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2 20:4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继昌,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陈继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处,他办事公正廉明。做了许多兴利除弊、促教兴文的事情。尤以兴修水利,深得民心。
陈继昌善书法,有书法大家风范。能诗文,著有《如话斋诗存》。另有文《殿试策》。
应对联故事
人轻担重轻挑重;(挑 夫)
脚短路长短走长。(陈继昌)
——陈继昌续对挑夫
陈继昌自幼聪明,一生中写过不少诗,作过不少对,还妙对救过人,深得人们的喜爱。
这一天,陈秀才走到一条小河边,便坐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歇息。忽然,他看见一个年轻书生急奔河边,仰天长叹,又拱手作揖,似要向河中跳去。陈继昌急忙跑过去,拦腰把他抱住,然后劝慰道:“仁兄,何以如此轻生?使不得!使不得!”那书生低着头,泪如雨下地说:“唉,我枉受十年寒窗之苦,竟输给两个挑担的村夫。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啊!”陈继昌一问,才知原委。原来,他也是赴京赶考的书生,同行的还有两个挑夫。他们行到这里时,便笑着对他说:“相公上京赴考,想必满腹经纶。你看我们每人一百多斤,两人就担了二百多斤。现在就用面前的这件事,出个上联给你对,好不好?”书生想,我苦熬十年寒窗,熟读四书五经,还怕比不上你们这些从不沾书边的挑夫,便满口应允道:“我对出来,你等又如何?”“我们就挑起你走。若对不出,你要试一试,帮我们挑一下。”书生爽快地答应了。于是,那个挑夫就出了上联。书生听了,绞尽脑汁也没能对上。挑夫们哈哈大笑起来。书生羞愧难当,就弯下腰去挑那百斤重担。他一个文弱书生,就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挑不起来。脸孔一下涨得像关帝庙里的关老爷一样通红。挑夫们笑得更欢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算了,算了,你担子也挑不起,还是转回家去再读几年书吧。”说罢,挑夫们嘻嘻哈哈管自走了。书生感到自己的脸就这么丢尽,一时想不开,便动了轻生的念头。陈继昌听罢,忍不住大笑起来。随即拾了把树枝,在地上写出了下联。书生见了,连连地拜谢:“兄真是高才!救了为弟一命!”陈继昌听了,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了,我们一起走吧。”就这样,两人结伴而行,起早摸黑地在通向京城的大道上赶路。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0:4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继昌,原名守壑,字莲史,祖籍广东和平县新兴墩头村,是林寨陈姓三世祖玉星公第19世后裔子孙,曾祖父陈宏谋,号椿门.康熙年间在广西临桂任教的父亲身边读书. 由于十分用功,于清雍正元年考中第三甲第12名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正一品,陈继昌的父亲陈兰森乾隆二十二年中第二甲26名进士;嘉庆十八年,陈继昌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嘉庆二十五年考中会元榜首,接着在京城保和殿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是为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一位“三元”。陈继昌高中后,牢记父辈教诲, 不忘自己是广东和平人.曾随父从西江乘船到东江上游时为和平县广义图林镇的老家拜祖。为祖居陈姓祠堂悬挂“状元及第”牌匾.在和平乡间引起轰动. 乡中迅速欣起读书热潮. 一时间众多书塾应运而生. 如著名的新园书塾. 旭照家塾. 青云私塾, 夏镇义学等曾培养出两广巡抚陈蕴山.解元陈鄂荐,朝议大夫陈济川.江西龙南教渝陈宪渝和陈宗翰等朝政官员,。陈继昌进京后. 年青有为, 才华横溢. 深得朝庭钟爱,曾进入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多次出任乡试主考,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甘肃、江宁等地布政使。陈继昌的夫人是一个侍郎的女儿, 颇有诗才. 丈夫连中三元后. 她曾赋诗相赠. 诗句有独秀高惊天极柱, 一枝青出镇林村. 她把陈继昌比作独秀峰, 心中仍眷念着夫君老家林寨的风水, 得意之情. 溢于言表.目前,和平县林寨镇新兴墩头村仍存有“状元及第”之牌匾。近期. 林寨镇打造客家历史文化名镇. 在林寨风景优美的古云山图书馆开设了古镇文化展览厅, 陈继昌的简介名冠其上, 让众多的参观者广为颂扬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0:4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汀州庄杰出人物状元陈继昌科举时代最后一个“三元及第”者的陈继昌

陈继昌,原名守壑,字莲史,祖籍和平县新兴墩头村,是汀州庄嵩公派孟一郎房林寨元坤公第三世祖玉星公第19世后裔子孙。曾祖父陈宏谋,号椿门,康熙年间伴在广西临桂任教的父亲身边读书。由于十分用功,于清雍正元年考中第三甲第12名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正一品,陈继昌的父亲陈兰森,于乾隆二十二年中第二甲26名进士;嘉庆十八年,陈继昌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嘉庆二十五年考中会元榜首,接着在京城保和殿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是为状元。(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陈继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处,他办事公正廉明。做了许多兴利除弊、促教兴文的事情。尤以兴修水利,深得民心。陈继昌善书法,有书法大家风范。能诗文,著有《如话斋诗存》。另有文《殿试策》。陈继昌高中后,牢记父辈教诲,不忘自己是和平人,曾随父从西江乘船到东江上游和平县广义图林镇的老家拜祖。为祖居陈姓祠堂悬挂“状元及第”牌匾。这件事在和平乡间引起轰动,乡中迅速掀起读书热潮,一时间众多书塾应运而生,如著名的新园书塾、旭照家塾、青云私塾、下镇义学等曾培养出两广巡抚陈蕴山、解元陈鄂荐、朝议大夫陈济川、修职郎陈济士、中宪大夫陈肇鉴、江西龙南教渝陈宪渝和陈宗翰等朝政官员。陈继昌进京后,因年青有为,才华横溢,深得朝庭赏识,曾进入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多次出任乡试主考,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甘肃、江宁等地布政使。陈继昌的夫人是一个侍郎的女儿,颇有诗才,丈夫连中三元后,她曾赋诗相赠,诗句有“独秀高惊天极柱,一枝青出镇林村”,她把陈继昌比作独秀峰,心中眷念着夫君老家林寨的风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汀州庄缘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0:5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元及第的陈继昌与陈宏谋是何关系?2007-12-17 9:20:00 来源: 桂林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倩
核心提示:
听众:我曾经听说桂林的三元及第的陈继昌和陈宏谋是祖孙关系,刚才黄老师您在讲座中又提到陈宏谋没有子女。请问陈继昌和陈宏谋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黄继树:陈宏谋膝下无子女,就过继了他哥哥的一个儿子作养子,陈继昌是这个养子的后代,所以成了陈宏谋的第五代玄孙。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同一个考生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也得第一,称会元;而殿试又得第一,称殿元,也就是状元。在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三元及第一共只有13个人,陈继昌是最后一个三元及第,属于“前有古人后无来者”。清代只有2个三元及第,而陈继昌是其中之一,他最高官职曾任江苏巡抚,学识很丰富,做官也十分廉洁。所以说,陈宏谋的家族将近100年时间都人才辈出,可谓“群星灿烂”。
听众:我们在看有关历史资料时,感觉到中国近代,特别是明、清的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比较重视修身养性,但是刚才黄老师讲到陈宏谋不但修身养性,还有对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国人对近代学者的思想研究还不够,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
黄继树:是这样。为什么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为什么于丹这些讲授孔孟之道的学者专家能这么“火”?这是因为国人意识到了我们需要寻找回丢失的那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就拿陈宏谋来说,为什么他会引起外国学者的重视,把他与同时期的欧洲学者们进行比较,这是有道理的。他在著作里讲到过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很多观点都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借鉴。他特别重视教育,在云南办学后,让很多人考中了进士;他在做陕西巡抚时,对农业水利的建设方面贡献很大,组织开凿了几千口井、几十条水渠,直到今天有些仍在使用;他曾经治理过黄河决堤,治理过洞庭湖水灾等等,一辈子跟水灾等天灾做斗争,对如何应对灾害颇有心得,有很多对今天来说是环保的难题,他都能处理得很好。因此,如今有学者提出要好好研究陈宏谋的著作,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找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部分,让它为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作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0:5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元及第 科名盖代
  
  陈继昌,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生于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陈家,是乾隆时期名相陈宏谋的五世孙。其高祖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举进士第,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职;两年后改授吏部郎中。陈宏谋曾任陕西、江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入阁,后以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致仕。他是一位在桂林乃至广西历史上占据6个“之最”的大名人:一是广西籍清代官职最高(一品官)的大臣;二是从一个读书郎到正一品大臣,被誉为乾隆年间封疆大吏中最贤能的大臣之一;三是在清初全国18个行省当中到过12个行省担任21个要职,任职的行省最多、职位最多;四是在清初八大总督当中正式担任过两广总督、署理过陕甘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占到八大总督的二分之一;五是在清初内阁六部当中正式担任过吏部尚书,暂署过礼部尚书,兼署过工部尚书,正式担任过东阁大学士等要职,内阁中的六部他就当了三部尚书;六是从28岁从政到76岁还乡,当了48年的官,是广西籍里任职时间最长的。
  陈继昌生长在这样一个豪门府第,自幼聪明勤勉,熟读经典名著,年轻时就写过不少诗词,更擅长对联,还用对联救过人,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陈继昌赴京赶考。一天,走到一条小河边在树下乘凉,忽见一年轻书生也来到河边,一会仰天哀叹,一会又拱手作揖,看样子还要跳河。他看得真切,连忙过去把后生抱住,劝慰道:“仁兄,你为什么要轻生呢?万万使不得啊,使不得!”那书生边哭边说:“我枉受十年寒窗之苦,竟输给了两个挑担的村夫,还有何脸面活下去呀?!”原来,那后生也是赴京赶考的,同行的还有两个挑夫,一个挑夫对他说:“你上京考试,必定是个饱读诗书之人,你看我们两人每人挑100多斤,两人就担了200多斤,我们就用这件事出个上联给你对,好不好?”书生满口答应,并说:“我若能对出来,你们又如何?”两个挑夫齐答:“如果你能对出来,我们就挑你走;但若对不出来,你就要帮我们挑一下担,如何?”书生爽快地点了头。其中一个挑夫很快就出了上联:“人轻担重轻挑重。”书生一听便懵了,想了半天也对不上。两个挑夫哈哈大笑起来,书生只好认输,便低头弯腰去挑那百多斤重担,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挑不动,脸涨得通红。两个挑夫捧腹大笑,边笑边讥讽他:“你对子对不了,担子又挑不起,还是回家多读几年书再上京赶考吧!”说完,挑着担子往前走了。书生觉得丢尽了面子,一时想不开,便动了轻生的念头。
  陈继昌听了书生的叙述,也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也和你赌一赌,如果我对得出来,你就不要再轻生,跟我一块上京好了。”言罢,拿起一根干树枝在地上写出下联:“脚短路长短走长。”书生一看,连声称赞:“你真是高才啊!”他却谦逊地说:“哪里,哪里,好啦,我们一起走吧。”于是这两个书生便结伴而行,共赴京城。
  陈继昌是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参加乡试(省试),中了癸酉科解元的,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认真准备,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上京赴试又中了庚辰科的会元。会试高中后,他按例还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谁知考试之前,这个来自南方的书生不服北方水土,偶感风寒,竟然卧病在床,不思茶饭。同来的广西老乡见他高烧不退,水米不进,都为他焦急不安,劝他先放弃考试,下科再来拼搏,但倔强的陈继昌谢绝同乡规劝,挣扎起来抱病应试。
  在殿试挥笔之时,他头脑却逐渐清醒起来,思路愈加明晰,最后竟高中庚辰科一甲头名,一时名重华夏。亲临殿试中,嘉庆皇帝批阅他的策论时,大为赞赏。身边的大学士曹振镛向皇上介绍陈继昌的身世,并说他先前已中解元、会元,大清国立国至今已100多年,三元及第者仅乾隆朝出过一位钱綮,他可以成为第二人吗?嘉庆帝深感人才难得,心中欣喜,于是朱笔一点,“三元及第”的桂冠便落到了陈继昌的头上。后来,在为新科士举行的琼林宴上,兴高采烈的嘉庆帝还即席赋诗曰:“大清百八载,景遇两三元。旧相留遗泽,新英进正论。”(诗中“旧相”指已故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新英”则指陈继昌)。当年,两广总督阮元也赋诗赞道:“文运原因天运开,一枝真自桂林来。圣朝得士三元盛,贤相传家五世才。史奏庆云合名字,人占佳气说楼台。若从师友抡魁鼎,门下门生已六回。”并在广西贡院端礼门上建立“三元及第”坊,亲自书额,大加颂扬。
  在陈继昌之前,中国已先后有12位俊杰获此殊荣。他们是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王岩叟、冯京,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商辂,清代的钱綮。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历朝历代1300多年间,“连中三元”者仅13人。包括中原的省份在内,每个省平均都不到一个,而地处偏远的广西竟然占了两名。这两位为广西争得荣耀的人物,一位是宋代宜州(一说藤州)的冯京,另一位就是临桂的陈继昌。他还是全国13位“三元及第”的最后一名,可以说后无来者。有一副楹联写道:“畿辅为屏,越五百里;科名盖代,第十三人。”说的就是陈继昌。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1:0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前,和平县公白镇塘角柯树下陈姓村民在修建旧房时,在中梁底部竟然发现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匾”,此事一时引起轰动。据村上的老人说:“这是林寨亲房当年送来光宗耀祖的牌匾,一直以来挂在陈氏宗祠大殿上,文化革命时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原来是老叔公冒死爬上屋栋顶藏起来的。”
  状元匾呈竖式长方形,高75公分,宽42公分,是由一块珍贵木板所镌刻。匾内正中竖刻“状元及第”四字依然清亮可辨,顶端横题“钦点”两字,右上方为“嘉庆庚辰科”,左下方落款为“陈继昌立”。状元匾虽历300年风雨岁月,仍光彩照人。
  自状元匾重见天日后,柯树下村民视为至宝,很多周边的乡民前往一睹为快,更有古董商人想出高价收购,都被村民逐之门外。村民们说:“我祖遗传的珍宝,怎能以金钱论价,更何况这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
  柯树下村陈姓村民是于清乾隆年间由林寨陈姓第十世廷念公自林寨迁居此地发祥,至今已传宗至二十六世了,历三百年,人口有千余人,另繁东源三河、连平绣段等地。林寨陈姓玉星、玉斌、玉珊、玉祥等是兄弟,所以玉星的裔孙陈继昌高中三元及第,己是整个林寨陈姓的荣耀。陈继昌为激励宗人,特地多做了几块匾分发给宗族亲房。当时柯树下村陈姓子弟读书用功,陈继昌一时高兴,就到柯树下村陈姓宗祠挂匾,一直留传至今。
  陈继昌,原名守壑,字莲史,祖籍和平县新兴墩头村,是林寨陈姓元坤公第三世祖玉星公第19世后裔子孙。曾祖父陈宏谋,号椿门,康熙年间伴在广西临桂任教的父亲身边读书。由于十分用功,于清雍正元年考中第三甲第12名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正一品,陈继昌的父亲陈兰森,于乾隆二十二年中第二甲26名进士;嘉庆十八年,陈继昌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嘉庆二十五年考中会元榜首,接着在京城保和殿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是为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一位“三元”。
  陈继昌高中后,牢记父辈教诲,不忘自己是和平人,曾随父从西江乘船到东江上游和平县广义图林镇的老家拜祖。为祖居陈姓祠堂悬挂“状元及第”牌匾。这件事在和平乡间引起轰动,乡中迅速掀起读书热潮,一时间众多书塾应运而生,如著名的新园书塾、旭照家塾、青云私塾、下镇义学等曾培养出两广巡抚陈蕴山、解元陈鄂荐、朝议大夫陈济川、修职郎陈济士、中宪大夫陈肇鉴、江西龙南教渝陈宪渝和陈宗翰等朝政官员。陈继昌进京后,因年青有为,才华横溢,深得朝庭赏识,曾进入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多次出任乡试主考,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甘肃、江宁等地布政使。陈继昌的夫人是一个侍郎的女儿,颇有诗才,丈夫连中三元后,她曾赋诗相赠,诗句有“独秀高惊天极柱,一枝青出镇林村”,她把陈继昌比作独秀峰,心中眷念着夫君老家林寨的风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近期,林寨镇打造客家历史文化名镇,在林寨风景优美的古云山图书馆开设了古镇文化展览厅,陈继昌的简介名冠其上,让众多的参观者广为颂扬。
消息来自《河源乡情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1:0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陈姓溯源  大清康熙癸酉科(1693年)解元陈鄂荐,在林寨陈姓第一部族谱中写道:“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也,
居虽异地,脉实同贯 。今我陈姓授舜帝之后,封国受姓,自满公开宗分派以来流于颍川,星聚之庭,一门三相,四代三公,又递而后朝为帝为王,为将为相不一,而且有十三世不分居,八百余口共食,德化一家,流芳万载…… 。  黄帝是中华民族之始祖,黄帝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谓之轩辕氏,后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亦称熊氏,因黄帝族与龙的图腾有密切关系,故谓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黄帝第五代裔孙为尧帝,第九代为舜帝,因封疆姚圩,故姓姚,舜生子均,封于商,舜帝三十三世孙虞阏,虞阏生子胡满,居于妫内之地,故姓妫。妫满辅助周武王于公元前1028年打败商纣王有功,分封陈州宛丘为陈国(今河南淮阳),蒙武王赐姓为陈,陈满是陈国开宗太始祖,胡满有颖川属地江南庐州府颖上县上水涌泉,故名颖川,是为陈姓堂号;胡满自公元前1028年受姓至今,历三千余年,胡满公墓葬河南淮阳县城柳湖旁,因地处洼地,用铁浇铸陵墓,人称铁丘墓。
据有关史料考证,唐朝文宗年间(公元832年)福州刺史陈旺(74世)徙居
江西庐山脚下德安县车轿乡义门村立基,繁衍至宋太宗咸平三年(1000年)人口已达1478人,他们世代聚居不分家,在家主的权威领导下,整个大家族分工细密,各司其事,尽管人口众多,却上下尊卑有序,互谦互让,敬老爱幼,和睦友善共处,注重办学兴文,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的繁荣昌盛,在这个大家庭中:以治家之道为人伦之本,欲隆风教之原,必从孝悌开始;一切都是规范化管理,各种工作井井有条、合家和睦共处,共炊同食同劳作,正因为这样,义门家族中没有游手好闲之辈,没有玩物丧志的人,既没有不利和谐的奇谈,也没有营私舞弊的邪念,大家都是高度统一,而且谦和友善,良好的家风连饲养的百余条家犬,也深受感染,百犬同蓄、共食一槽也不争先而食,常常出现因一犬未至, 其余的犬也不进食之奇观,成为史上最牛的义禽群体“百犬同牢”。   义门家族历经332年的漫长岁月,曾受到唐宋南唐三朝十二帝近30次御赐旌表,荣耀至极;至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3年)繁衍19代,人口己达3980多人,拥有田庄339处,成为了一个缩小了的国家。家族中具有与国家机制组织相对应的治理功能。对于如此庞大的群体,引起朝庭的高度重视,时有包拯、文彦博、寇准等官员多次奏本上疏,要求皇帝下旨分庄陟迁,皇帝准奏后,将义门族人散布在赣.鄂、苏、浙、豫、徽、粤、川、闽、陕、晋、桂、琼、津、沪等16个省市分居发祥,其中陈参疏公孙裔陈魁公(86世)是为宋进士,官任汀州太守,生昆、仑、峰、嵩、岳五子,陈魁公携家小97人,迁福建汀州庄立业;传至95世立常公生八子:施、铨、铜、敬、桓、衡、步、元;
96世陈衡公官居(元顺帝)台谏之职 ,后任福建督学,举家迁汀州府宁化县石璧村葛腾坳居住,后因避金、辽战乱,迁于江西吉安太和柳溪村,陈衡生八子,因感念元帝之恩,故称谓前加一元字,即元初、元开、元振、元乾、元坤、元善、元祯、元美8兄弟,元坤于元朝至正年间先居于江西定南乐德池,发妻黄氏,生子景文;继而居和平富坑,娶德配许氏,生子景昌;元朝至正岁(即1349年)到林寨落居,娶妻谢氏,生子志浦、志海、志谅、志溉。元坤公先在石江黄竹嶂居住,后据说看见凤凰栖宿兴井枥林树上,故迁居枥树村,后人称之历兴围(今林寨兴井村)。陈元坤本是元朝宦官之后,有文化知识,他与林隘守军统领交往颇好,入粤未几,被推任大元国广东道循州县十二都林隘历兴里千户造册里长、乡饮大宾,负责地方民政,教化、赋役和编造黄册,开创了林寨陈姓安居村落。元坤长子志浦居林寨,志海居广州、连平,志谅居广西柳州,志溉居韶关、曲江。二世志浦,里长,妣黄氏,生子玉星(居新兴墩头),玉珊(居下正),玉斌(居上正),玉辉(居长沙),玉祥(居礼士新围)……
发表于 2012-12-13 0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是一头雾水。
发表于 2012-12-13 08: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昌哥很熟
发表于 2012-12-13 12: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6-3 13:31 , Processed in 0.0175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