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敦围——和平县保存最完整山寨http://www.heyuan.cn 2009-10-23 6:55:21 凌丽 河源日报
安墩围外墙,原先采光通风都不好但有利于防御的窗孔被在此居住的村民开成大窗。 围内二层绕墙都留有宽一米的走道,利于防御。 在和平县内,有一座至今保护完整并有人居住的山寨——清代安墩围。
安敦围位于和平县大坝镇鹅塘村,又称“上围”, 建在高约20米的小山顶上,是清代袁姓村民为了逃避流寇盗匪创建的。
记者一行走进安墩围时,正值中午时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端着大碗坐在竹椅上吃饭,身前是几只毛色鲜亮的小母鸡吃着掉在地上的饭粒。安墩围并不大,占地1300平方米,是座四方形围屋,高两层,中间是宽阔的禾坪,晾晒着红艳或朴素的衣裳。
安墩围是个防御性很强的山寨,石灰夯筑外墙,棱角牙砖叠涩出檐,悬山顶,四角建有碉楼,设有对外的枪孔,围内二层绕墙都留有宽一米的走道,以便于防守,但现在这些木制走道已成了柴木堆放之处,走道下,悬晾着干的黄豆荚。在一些木梯脚下,还能看见当年使用的练功石,成了稳固木梯的垫子。以往紧张的防护气氛,已换成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平、安详。
清朝时期,每逢有盗匪流寇入侵时,村中百姓全都拖家带口,牵牛抱鸡,进入围内躲避。在解放后的“土改”运动中,寨子分给了村民居住,有部分改建,中间的禾坪也新建了房屋,外墙的小窗口被居住者凿换成大窗,可见厚厚的墙体,约有40厘米。
安墩围原高于地面20米,若有人靠近,围内的人就可以马上看到,再作出相应的反应。但现在安墩围周围已建起了新房子,其地势优势渐渐被掩盖。
和平县文物普查队工作人员陈子昂说,在和平县,一般为防盗贼而建的寨子都是建在易守难攻的山上,解放后这些寨子早已失去了作用,再也无人管理,任其荒废,基本上都只剩下残墙断垣,安敦围可以说是和平县内唯一保存完整,而且还有人居住的寨子,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客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本报记者 凌丽
特约记者 曾海生
通讯员 李秀青 黄育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