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凌云画在胸
——浅评林镜秋绘画艺术的三个美学亮点 ■邓三君
《林镜秋综合绘画精品集》与其他画集不同,不仅仅在于这本册子的厚重、宽大、精美,更在于这部画册的作者竟然是一位东纵老战士!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行伍出身的画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画家的艺术境界和绘画造诣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赏读全书,令人爱不释手。那高阔的意境,那静谧的物象,那不拘古法的表现手法,让我深味其中,陶醉不已。《林镜秋综合绘画精品集》名符其实,值得我们去发掘蕴含其中的美学思想,以励后人,启迪来者。
背景烘托气势美 品读镜秋先生的绘画作品,首先给人一个很强烈的美感,这就是大背景下的气势美。 镜秋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大题材的《海阔天空》,还是小题材的《风姿绰约》,都给人亮丽、高阔、深远的感觉。尤其是言志小品,不仅亮点凸现,在大背景的烘托与铺垫下,更使主题彰显,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象的表达,还有更多背景信息。如作者在《顽强》中,着重描绘了松的刚毅与傲骨的品格。那松,苍古而有力,青翠而不阿。作者不仅描画了松的坚毅,连那近旁的小树细草也画得有声有色,极具坚韧风格。作者以皑皑白雪的荒原、长远辽阔的天空、连绵翠绿的树丛为背景,更显得眼前这株劲松是多么的顽强与伟岸。 镜秋先生12岁就投身革命,“七·七”事变后,他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东江纵队倥偬的戎马岁月中,他忘不了少儿时的丹青喜好,常常在空隙时间作画,宣传抗战,鼓舞群众。因此,他的画,主题无论大小,其背景总是那么开阔、大气而有厚度,给人一种深厚、稳重、辽阔的感受。 细微凸显精神美 镜秋先生的画,除了大背景的气势美外,巧着眼的精神美是一大特点,构成了镜秋先生绘画作品的凸显特色。 在《争春》这幅作品里,画家大胆地用四种色块交待了时代和季节的大背景,而以绿色色块表现春的气象。在这春意盎然的绿意中,摇曳着丛丛花朵。那花,并非姹紫嫣红,并非出自名贵,而是路边常见却叫不出名儿的花朵,正是这种如我们平常人般的无名花,在春天里尽情绽放,更叫人生发振兴的情绪和精神。看到这幅绘画作品,读者很难不信这就是某个山区,某个乡村的一景。然而,那里面确实融入了一种竞发、向上、积极的精神,这表现了画家的价值取向和处世态度。 镜秋先生画作中的精神美,在他的《傲雪》、《林中伟丈夫》、《飞越》、《火树》诸篇中皆能体现。它们是村野的一棵树,是路边的一朵花,是山中的一古道,可是经过画家独特的视角审视和意念导入,就起到了振人心神,教化灵魂的作用。这种巧着眼,寓大意的作品,更让画家的主旨彰显,意图鲜明,个性张扬,效果直接。
不拘一格创新美 镜秋先生虽然步入晚年才真正有闲静下心来研习绘画,但他那创新精神却是堪称画界奇事。他大胆地在画坛上实现了“表现手法多元”的突破,“不拘形式的画格”的突破,“画质材料多样”的突破。因此,镜秋先生的画,创新美是另一大特点。 在镜秋先生的画中,有些技法超出常规,如《万木霜天红烂熳》,既有中国画的手法,又有西画水粉的韵味。又如《绿色长城》,一排长如龙卷的绿带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而天空和近景的地带却又是以西画的大色版块来表现,使画面更为辽阔、深远、大气,“长城”的意蕴也就在不同的技法和表现手段中显得尤为气势恢弘。
林镜秋简介
林镜秋 和平县人,1914年出生。1931年与陈兰台等发起成立“水西青年社”。1933年,其画作发表在上海《学生文艺丛刊》上,初露绘画天赋。 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和东区委书记。1943年,参加东江纵队,先后任宣传股长、大队长、政委、多祝区政府特派员。1949年6月起,先后任和平县委书记兼县长、惠州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河源县县委书记兼县长、东江行署秘书长、中央第六中级党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7年,被打成“**”。1979年冤案平反离休后,重操画笔,潜心作画。1983年举办个人画展,得到广泛的好评。1984年《广东画报》辟出专栏,介绍其画作并出版《林镜秋画选》。1988年在惠州举办“林镜秋画展”。1990年出版《林镜秋画集》。1997年《林镜秋综合绘画艺术精品集》出版,其作品入选《中华民族艺术杯书画赛》获一等奖,同时荣膺“世界名家艺术”荣誉称号。
转自:http://www.huizhou.cn/ys/yswh/200709/t20070927_83970.htm
[ 本帖最后由 大井头 于 2008-12-31 12: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