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彭寨墩头村距今已一千多年,又称:墩头蓝织染之乡。现今归 属彭镇村墩头。该村处于彭寨河上游,东有河源市市环公路,北有至广 州府古道、东有粤赣古道穿村而过,距和平县城 20 公里,距彭寨镇中 心 1 公里。墩头古村是粤东北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堪称规模。村内的耕、织、染、踹传统手工艺与墩头蓝织染历史场景古民居建 筑群,更是东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 墩头古村:坐北朝南,背靠元宝山,右连笔架峰,依山临水,四周田园风光,非常宜居。 因此,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墩头村就是人类聚落地。上世纪 80 年代, 人们在墩头村大丘面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晚期遗址和汉、晋、隋、唐、宋 代砖室古墓 群,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 自古以来墩头村的先人们在落 居时以:“素、敦、古"三字为立村之精神、要义。 素:既是朴素,简朴,节俭,素雅,以素为贵,素是禅的精神,更 是一种意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敦:既敦厚,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有宽博的胸怀,要脚踏实地, 要厚道,要有仁德。 古:既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还璞还淳,宁朴勿华,宁简勿奢,宁拙勿巧,保持先秦时期原始生态、俭朴、真实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研习文化上,要着力研究上古时代、先秦文化。同时,领会学习秦以下汉、晋、 隋、唐、宋、明几个朝代最繁荣、鼎盛的文化精髓,做一个学术兼经济、织染耕读持家的读书人的生活。 墩头村物产丰茂,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村民耕读传承。村内的纺耕织、染踹绣的历史古建筑与村内遗留的书画都遵循了"素、敦、古"三字为精神、要义。具有上古朴素、儒学之精神,禅境之美,大方又不失典雅,简朴中又有着强烈的形式美感与构成美,每处建筑非常注重建筑与人文、书法、绘画艺术的空间融合,又均容且在的精神之内。 为了在纺耕织、绣踹染中有充足的采光度,古代建筑师们借助了自然物理采光科学,使整个村落建筑空间采光的设计更加严谨、科学,让厅堂与石街采光度更加宽大、明亮。整个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 早在 300 多年前在梅园书屋掌教 的梅园老师就提出了【学术兼经济】这一论述,并在现实生活中与村人、 学生、子弟践行,弘扬。 1996 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为:广东省华表革命老区。 2015 年被省颁布为:广东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 2016 年被省 颁布为第五批民间文化艺术抢救遗产项目:广东省古村落。 2013-2016 由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颁布为:广东省卫生村。 2016 年由和 平县宣传部、县旅游局颁布为和平县新八景·彭寨墩头儒林民俗村。东 江源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
【历史人物】 伴禹老师:清康熙庚戌年生(1670年),廣東和平彭鎮人。前清廣東名儒,字大輔,自號熙朝逸叟、俗呼上古愚民,晚號“逸叟”。舌耕為業,主讲于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弟子甚众。自貺聯:烹茶煮酒詠月吟風自號熙朝逸叟,鉤水樵山耕雲讀雪俗呼上古愚民。 輔公歴修祖文,性方介寡合,不求聞達,吟詠自適。繁山川草木,風雲變態,一寓於詩,以掏寫胸臆。七遊羅浮山遇黃真人於飛雲頂,送竹葉符七十二葉,以示仙跡。著有《溪襄雜稿》四卷,《課兒便覽》三卷。 自題小像一首:爾欲為將耶,爾形做不得,腹中空有畫圖策.爾欲為相耶,爾性又太烈,口中空有捫蝨舌。非佛非仙,不儒不墨,卻被丹青勾出。看得我氣衝衝 , 怒赫赫,千百年後誰識得,爾是江湖散客。 晚年課孫克常(梅園老师),振起儒林。寿七十五岁(1745年乾隆十年逝),葬腾公坟左,座南向北,配黄氏葬大丘面。曾云:“小克子,繞膝二十年,大父賞述,高祖學行,耳熟已久,再考流風餘韻之可據者,約略而傳之。 【夏】 (清·伴禹老师) 上苑金丝嫋嫋, 梁間紫燕喃喃。 几度呼童采蕨, 无边绝壁巌巌。 《夏》·书法·纸本·60X250cm
【书法名家】 孙信德,字德康,号达人。一九三四年生于浙江奉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邦德国曼汉姆市东亚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副团长兼上海百老书画院执行院长。
更多资讯微信号:djdyrlmyu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