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第一儒林 发表于 2017-1-24 20:07:16

【2016春节社会观察】梅园书屋 耕读传承数百年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24 20:30 编辑


【2016春节社会观察】和平县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耕读传承数百年!

【春节社会观察】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耕读传承数百年(作者:徐红亮)
观 察 员:徐红亮
观察地点:和平县彭寨镇华表墩头村

      2016年2月11日,年初四。曾春雷一直在忙,忙着接待各地来的朋友和慕名而来的访者,向他们介绍梅园书屋的历史掌故。
      曾春雷是土生土长的梅园书屋人,是一个崇尚自然、热衷民俗人文、喜爱揽胜寻古的青年画家。10多年来,曾春雷自筹资金,带领本村一帮人,投身到书屋的文献史料搜集研究、古建实物修复、文物古建筑保护、带领各界艺术家采风、对古村记录口述历史、发动保护宣传等。



【一书屋一匹布,墩头村有文章】

      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坐落于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建于明朝初中期,是一个集传统织染业、书院教学、居家的综合场馆,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清朝时期,由梅园公(曾克常)在此主教,因其执教有方、教绩显著,去世后被广东学政万承风追赞为“东江第一儒林”,万承风还亲自向朝廷请赐“第一儒林”旌匾,以示褒奖。据考证,梅园书屋曾是当地子民及江西、福建近邻学子启蒙的地方,鼎盛时期,各地各姓门生多达1000余人。为国家及岭南各州、府、县输送了各类人才,或进士及第、举人、拔贡、副榜、岁贡而为教谕,或为分府理盐务等等,人才济济,梅园书屋因文化教育出色的作为,得到朝政与社会的肯定,确立了明、清时期其在东江流域文化教育界的地位。

       墩头村民风淳朴,生态良好,明朝古建文昌塔、研经堂(印经房)、古树群、古桥等,凸显了书屋盛学时期的整体样貌,坐落在东北两向的“崇德第”、“孟荣公祠”,是客家人崇文厚德、孝友传家的真实写照,是居住在梅园书屋村落后裔崇尚人文教育,尊师重教的体现,也是耕读传家的缩影。   

       广东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织染技艺,是墩头村的独特传承。据了解,“墩头蓝”织染工艺兴盛于明清,当地村民普遍精通织染技术,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所生产的“墩头蓝”头帕更是引领客家妇女头巾一时之时尚,风靡东江流域数百年。






                                                                                           “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决赛” 总冠军 及 最佳上镜奖 墩头阿妹 曾桂芬

【遵祖训传文化 后生仔有作为 】

          墩头村,邻里和睦,不管老人小孩,都充满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每有客人前来,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介绍着梅园书屋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现场演示客家山歌民谣、墩头蓝织染技艺等。
          历经岁月风雨,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主体结构得以保存,有部分已经陈旧不堪,幸运的是本地乡贤及后人都在尽力维护,使得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旧貌尚存。如今,以曾春雷为代表的新一代梅园书屋人正以不同形式的努力,使这一古村落及“墩头蓝”这门独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为此,墩头村成立了村青年志愿者协会及陈列性纪念馆。并自筹资金,开展保护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与墩头村的明清古建筑、弘扬书屋国学精神,举办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十几年来,每年都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宣传活动。


今年的年初一至年十五,他们在梅园书屋开展了主题为“天工开物”的系列活动:
一、 美丽中国·传统村落采风 季。
二、2016大型迎新春文艺活动·墩头村晚。(第16年村晚文化品牌活动)
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现场展演。
四、中国典型客家传统村落·墩头村明清古建筑文物展。
五、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系列历史文化遗产区图片展。
六、墩头蓝纺织之乡山歌民谣唱腔调式音乐展演
七、 客家美食文化节~边食边讲•和平站
八、中国丹青绘演
九、客家民俗舞蹈展演
十、客家百年布衣文化遗产展
十一、国乐经典·民族音乐展演
十二、墩头村首届图书阅读会
十三、墩头村游园活动

         在梅园书屋新一代青年的影响下, 村民们都非常热情,踊跃参与。重要的节假日,村民们与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组织村里在书屋及周围整治村容村貌、悬挂灯笼等,给游客们营造一个舒适高雅的文化书香环境。

         如今的墩头村,民风纯朴,家训深入人心,村人都谨守祖训,弘扬耕读文化。农村常见的斗殴、吵架等在墩头村绝少发生,村里一派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优秀音乐人 墩头阿妹 曾党英 参加广东省山歌大赛(现场资料图)
观察员点评:
   1、梅园书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屋内有梅园公遗训楹联:何问士农一寸光阴须惜,不分商贾半毫机巧莫为。此为曾氏后人立身、处事的标准。在保护书屋、弘扬书屋精神的同时,充分挖掘这里优秀的客家家训文化及村规民约、民间信仰、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来规范村民行为,更新村民思想观念,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建设墩头文化村(居)、美丽村(居)、和谐村(居)。这正是当前我市开展“弘德明约、村居善治”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活生生的样本,就是为了充分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德治辅助法治,以最终实现村居自治、善治。

2、类似梅园书屋这样的古建,在河源全市范围内数量众多,但有如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完整,规模空间特色明显的古建很少。与其他村落各具特色,有着各自的文化沉淀与内涵。利用这些有文化沉淀或宗族教化功能的历史遗存载体,挖掘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凝聚乡里情感,发展乡村旅游,辅助基层治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大有可为。



















张长兴 发表于 2017-2-7 13:02:41

不简单啊,佩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春节社会观察】梅园书屋 耕读传承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