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shishu 发表于 2015-3-27 15:08:46

坞堡与围龙之关系及其它(作者:黄世殊)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shu 于 2015-3-27 15:11 编辑

  坞堡与围龙之关系及其它

  (作者:黄世殊)

  毛泽东著名的《寻乌调查》,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文献,对毛泽东早期深入了解中国农民经济状况和农村社会生活,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调查中,涉及并记录了大量中国南部客家民族的风俗、文化和方言土语,实际上含有珍贵的方言学价值。但从传统训诂学出发,去分析客家方言与古代语言的渊源关系,却似乎还是一个新课题。
  我读此文时注意到,寻乌地区广泛存在“堡”的地理名称。例如,《寻乌调查》第一章“寻乌的政治区划”记载说:

  “全县分为七区,七区之中包括四厢十二堡。七区是:
  城区:分东西南北四厢,为全县政治中心。
  仁丰区:即篁乡堡。公平圩、菖蒲圩(即篁乡圩)为本区两个政治中心,各设一个局。
  双桥区:即双桥堡。内分十三段,以留车为政治中心。
  南八区:分南桥、八富两堡,以牛斗光为政治中心。
  兼三区:分项山、腰古、滋溪三堡,以吉潭为政治中心。
  澄江区:分寻乌、大墩、桂岭三堡,以澄江圩为政治中心。
  三水区:分三标、水源两堡,以三标圩为政治中心。”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9—120页)

  今按,“四厢十二堡”、“篁乡堡”、“双桥堡”、“石溪堡”名称中之“堡”,实为中国南方客家地区常见之物。
  此“堡”与碉堡有关系,但并非专指碉堡,而乃是客家乡村中的一种典型的大型建筑。引申之则为某乡之名称。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考证认为:“桃花源”并非完全出自陶渊明浪漫之幻想,而是“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见《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第2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这是极有见地的。
  何新先生在《陈寅恪学术思想散论》一文中曾经征引陈寅恪的这一观点。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一语有特别意义。其实,这种可以“据险自守”的堡坞、坞堡,是一种兼具生活和御敌避难功能的建筑。我认为, 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堡坞”,正是南方客家地区的中原移民们聚合宗族而居住的客家围龙屋。
  “堡坞”之“坞”,以音考之,与“屋”相通。实际上,围、坞、屋音皆相通转,故“围龙屋”实即“围龙坞”、“围坞”。客家百姓常简称之为“围屋”。
  “围龙屋”而加一“龙”字,正是对这一建筑特色的绝妙写照。
  历史上的客家人从北方辗转迁徙而来,相对于当地土著民族自当属于客族。客家民族也自认为客籍。长期以来,土著客家两族之间,于田地山林湖泽资源,每多械殴之世仇,而围龙屋的功能,首在“避寇盗之难”,因其四面合围之形势,能较为有效抵御强盗侵害。二则合族而居,和睦融洽,自成一派天地。
  斯说,或可再为陈寅恪先生添一现代事实之旁证欤?

  唐柳大夫砒,谪授泸州郡守。渝州有牟磨秀才,即都校牟居厚之子,文采不高,执所业谒见。柳奖饰甚勤。子弟以为太过。柳曰:“巴蜀多豪士,此押衙之子,独能好文,苟不诱进,渠即退志。以吾称誉,人必荣之,由此减三五员草贼,不亦善乎?”
  ——冯梦龙《智囊全集》(上智部)

  今按,“渠即退志”,即是“他即退志”。
  渠音读为“己”,即他,她,它。音转则为“其”。此“渠”,即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之“渠”。即是“问它哪得清如许”。如果解作渠水之渠,则望文生义也。
  那么,或有人问:何不直接写作“问其哪得清如许”,岂非更好?这是因为,古代诗家早已有引俗词、俚语入诗的习惯。推而极之,则现代毛泽东竟然以“不须放屁”而入词中也。
  考客家方言,今仍称他人、他物为“渠”。唐宋以下,文人学者诗文中多有“渠”字。曾国藩书信文集中颇多“渠”字,则亦此“渠”。盖曾湘乡所操口语,亦为南部客家方言之一种也。
  粤语与客家言保留古音极多,实为古代中原百姓口语之活化石。

  古诗词文,如以此二种语言诵读之,常有抑扬顿挫、音韵铿锵特点。“问渠哪得清如许”,“渠”而非“其”,盖因“渠”字保留了“其”字的古音,朱熹氏乃得援引入诗什。由此,朱熹盖亦客家矣。
  按此诗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则知其所写对象,实为小水塘而非沟渠,也就是客家乡村人家屋前常见的池塘(如毛主席韶山故居前之塘水)。朱熹说,一个小池塘水清如镜,上面有蓝天白云的美丽倒影。为什么这样清澈呢?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补充它啊!把池塘称为“渠”,又并非实指沟渠,但却使读者因“渠”字而想起渠水,更因之比喻为读书治学的经验,实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奇妙之处。
  有意思的是,粤剧中的粤曲词文往往音韵悦耳,现代粤语流行歌曲以本语演唱亦可谓琅琅上口,如以普通话演唱则每失其音韵,费劲费力,即以是故。
  可注意者,毛主席《寻乌调查》洋洋数万言,其中直接采录粤赣闽交界地区客家方言极多。从笔录的流畅程度,可以知道毛泽东很熟悉客家方言,而他本人口语中客家口音颇重,试听其开国大典之宣言录音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一语的“中”、“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发音,即属客家言无疑。
  毛主席在《寻乌调查》序言中说:

  “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我过去做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永新、宁冈七个有系统的调查,湖南那五个是大革命时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宁冈两个是井冈山时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做的。湖南五个放在我的爱人杨开慧手里,她被杀了,这五个调查大概是损失了。永新、宁冈两个,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军离开井冈山时放在山上的一个朋友手里,蒋桂会攻井冈山时也损失了。失掉别的任何东西,我不着急,失掉这些调查(特别是衡山、永新两个),使我时常念及,永久也不会忘记。”

  他的调查不仅包含大量革命史料,而且其中无意提供了大量民俗文化资料,使后人可以据此研究包括毛本人在内的南方乡村客家地区百姓的语言风俗。有心人试取有关方志再参以俗事俗言,或足资考证之。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毛主席调查农民事必躬亲之勤可谓远过之。他如此熟悉农民百姓的生活,则无怪乎能够率领红军纵横于中国而如鱼得水了。
  另外,《寻乌调查》中出现的“古柏”其人,即中央苏区“邓、毛、谢、古”冤案中的古柏。古柏乃寻乌县人,才略超群,与毛极亲密。后不幸牺牲,毛泽东很痛惜,曾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痛悼!”云。



  注:本文曾刊于何新兴华论坛网。

bao88 发表于 2015-3-27 15:52:11

{:soso_e179:}

和平生活圈 发表于 2015-3-27 16:12:19

赞一个!

翠山竹海 发表于 2015-3-27 16:35:15

楼主:毛的《寻乌调查》是在袁答应接纳红军后的一篇关于怎么“搞”土豪的文章吧,为以后红军怎么打土豪做了深入调查。{:soso_e113:}

和平眼之悦眼镜 发表于 2015-3-27 17:30:13

感觉楼主很厉害{:soso_e179:}

沉睡的青龙 发表于 2015-3-27 17:42:48

谢谢分享

濠璟哥哥 发表于 2015-3-27 23:51:22

谢谢分享

大塘 发表于 2015-3-28 03:02:38

楼主有研究

东山三 发表于 2015-3-28 09:15:56

不咪好懂,但睇上驷,好有料。{:soso_e179:}

回公司方好舒服 发表于 2015-3-28 15:30:59

{:soso_e17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坞堡与围龙之关系及其它(作者:黄世殊)